问题

导线中的电子会通过电阻吗?

回答
导线中的电子是否“通过”电阻?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电阻不是一个“门”,电子也不是真的得“跨过去”才能走。更准确的说法是,导线中的电子在移动时会受到电阻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像是在穿越一片粘稠的环境,阻碍它们的顺畅前进。

你想啊,导线,尤其是金属导线,它的内部充满了原子。这些原子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特定的晶格结构排列着,并且内部的电子也在不停地运动。当咱们给导线两端加上电压,形成电流时,就是有一大批电子开始定向移动,从负极流向正极。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这些电子并不是独自在空荡荡的“管道”里奔跑。它们需要挤过密集的原子。在金属中,最外层的电子(也就是“自由电子”)已经脱离了原子的束缚,在整个金属晶格中自由地“游荡”。但是,即使是这些自由电子,在定向移动的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和那些构成金属骨架的原子核以及原子内部的其他电子发生“碰撞”或者说“相互作用”。

你可以想象成,一群人在一个非常拥挤的集市里穿行。集市里有很多摊贩(原子核)和顾客(原子内部的其他电子)。虽然大家都在往同一个方向走,但摊位、顾客以及其他行人都会挡路,让你前进的速度变慢,并且你可能还会时不时地和别人撞一下,或者得绕一下路。

这种“碰撞”或者“相互作用”就是电阻的本质。当电子在导线中移动时,它们会与金属晶格中的原子发生能量交换。电子会将一部分动能传递给原子,导致原子振动得更厉害。而这种能量的增加,就表现为导线发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焦耳热。

所以,与其说电子“通过”电阻,不如说电子的定向运动受到导线内部原子结构和电子状态的影响,这种影响阻碍了它们的自由流动,并导致能量损耗,这就是电阻的作用。

而且,电阻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就像那个拥挤的集市,如果天冷,人们裹得严严实实,行动更不便,集市就更“阻碍”人前进。同样,在金属导线中,温度升高会使得原子振动得更厉害,电子就更难穿过,电阻也就越大。反之,温度降低,原子振动减弱,电阻就小。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材料在极低温度下电阻几乎为零,进入超导状态。

另外,导线的材料也很关键。不同的材料,其原子结构、电子分布情况都不一样,所以电阻大小自然也不同。比如铜的电阻就比铁小很多,所以电线常用铜来做。

总结一下,导线中的电子并不是“穿过”一个有形的电阻器。而是在导线这个整体的材料内部,电子的定向移动受到原子结构和电子之间相互作用的阻碍,这个阻碍就是电阻。电子在移动过程中,会与构成导线材料的原子发生能量交换,导致导线发热,能量被“消耗”掉。这个过程是连续的,而不是电子到了一个地方就“通过”了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 @Patrick Zhang 的错误回答,里面涉及到各种错误。【另外,题主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基本粒子的全同性,需要用到量子场论的知识,不是凭着 @Patrick Zhang 那点浅薄的电路知识就可以回答的】

先回答题主的问题,再纠正 @Patrick Zhang 的错误。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题主想问的应该是『如果跟踪导线中移动的某个电子,那会不会观察到这个电子通过电阻』。由于涉及到电子这种基本粒子的运动以及相互作用,这个问题需要用到量子场论来回答。在基于量子场论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同类的基本粒子之间具有全同性,这就导致在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中我们并不总能将相互作用前后的粒子对应起来。其中一个与本题目相关的例子就是电子-电子散射(electron-electron scattering),又称为Møller scattering。这个过程就是两个电子发生相互作用,它最低阶的费恩曼图如下(注意这里的时间方向约定为横轴):


可以看出,对于电子-电子散射,我们能说的只是『两个电子进去,两个电子出来』,并不能说某个出来的电子就是原来的某个进去的电子。

因此,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答案就是我们并不能从头到尾跟踪定位某个特定的电子。

接着说说 @Patrick Zhang 回答中的错误。包括但不仅限于下面这些:

  1. @Patrick Zhang 在其回答中所说的:
绝缘体的禁带很宽,几乎没有传导带;导体则相反。

是错误的。

绝缘体(insulator)和导体(conductor)的主要区别在于价带(valence band)和导带(conduction band)之间的间隔(gap)。两者都是有明显的导带的(如图)。 @Patrick Zhang 这句张口就来的话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无知臆想。

2. @Patrick Zhang 在其回答中所说的:

当我们把图1的电路接通时,任何元器件(电源、导线、开关和电阻)中的自由电子受到电场力的驱动,立刻就做定向运动,并且,在电路的任意截面,同一瞬间通过的自由电子数量是相等的。

是错误的。

从接通电路开始,电路中的电流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达到稳态,在这段时间内电路的不同截面在同一瞬间通过的自由电子数量是可以不相等的。这一点是电磁学的常识了。

3. @Patrick Zhang 在其回答中所说的:

由于自由电子一方面受到电场力的驱动做定向运动,同时又要满足禁带和传导带的回归与激发,所以某个具体自由电子,根本就不可能完成从电源出发并最终返回电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所有自由电子们共同完成的。

是对题主问题的错误回答。具体的分析我已经在前面写过了。

4. @Patrick Zhang 在其回答中所说的:

电荷只是为了更方便解释电流的形成而假设出来的物理量。

是肤浅而错误的。

电荷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更方便解释电流的形成而假设出来的物理量』,它源于电流的微观本质(即带电粒子的集体定向运动),同时还度量了这些带电粒子与电磁场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从更深层次的物理来看,电荷是电动力学中的全局U(1)对称性所对应的守恒量

电荷这个概念存在的意义比 @Patrick Zhang 所谓的『解释电流的形成』要深刻得多。


2019.09.23更新:

@Patrick Zhang 的回答刚刚已经被标记上『可能存在事实错误』。谢谢尽职的小管家。

user avatar

@卢健龙 @Patrick Zhang

关于卢同学,我想稍微跟您说两句。

张工的答案里确实有一些错误,例如你说的导带禁带问题。我同意你说的。

但张工的某些表述仅仅是没有那么严格,我觉得您这样挑刺有不妥之处。

举个例子,张工说的单个电子运动速度的问题,是学量子力学之前有些教科书的说法。虽然我同意你讲的由于粒子全同性,以及自由电子波函数的非定域性,造成分不出“单个电子”这种东西,但是对于科普来说,张工的说法已经是足够了。甚至于我本科上电磁学时,老师也说过“你要指望发电厂的电子出来到你家帮你加热烧水你就别指望了”这样的话。严格来讲这句话当然有问题,但历史上大家理解带电粒子在导体内的运动也就是这么想的,后来量子力学发展到量子场论才慢慢扭转过来。更何况,如果考虑一般的带电粒子导电的情况,溶液中的离子导电还是适用这样的图像的。

张工确实还有一处不严谨的地方就是导体里的电子会不会有堆积的问题。你给出了严格的解释没问题,到人家搞电工的人讨论电路还是喜欢从稳恒近似的角度思考问题。一般的电学教科书也是用稳恒近似解题,光速建立电场电流也就那么一提,大家知道就好,谁都不会算,所以论述当然经不起推敲,但就科普而言,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讲足够了。

我再举个例子,大家记不记得中学阶段三价铁离子是黄色的,大学里就变成淡紫色了?还有中学教科书上对电子云的理解,教大家“八电子稳定体”,还有为啥早就用水的三相点定义热力学温标了,中学书上仍然还用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冰点?因为中学生就到这个程度,能给个近似让他理解已经不错了。

这种小问题其实大家都或多或少在犯,有的其实也体现了人类认识物理世界的一般规律和通常大众认识问题的局限性。给出更严谨的表述没错,但我觉得你至少表述上也应该稍作收敛,毕竟你觉得你的理解都是对的吗?未来会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就算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今后是不是仍有必要把原来的“错误”这在教科书里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