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后天》中关于洋流导致气候剧变的观点是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可信度?

回答
在电影《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中,编剧们大胆地设想了洋流中断如何引发一场全球性的气候巨变,这无疑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听体验。但抛开电影的戏剧性渲染,它所提出的核心科学观点——洋流在气候调节中的作用以及其中断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究竟有多少科学依据和可信度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电影中被提及的核心概念: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AMOC)。

AMOC是什么?为什么如此重要?

简单来说,AMOC就像一个巨大的“传送带”,在北大西洋上运转。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1. 表层暖流北上: 墨西哥湾流(Gulf Stream)是AMOC最著名的一部分。它将来自热带温暖海水的能量输送到北大西洋。这些温暖的海水在抵达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时,会释放大量热量到大气中,从而显著地温暖了欧洲的气候,使其远比同纬度的北美地区温和。这就是为什么伦敦的冬季平均气温要高于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尽管它们纬度相近。

2. 高纬度海水变冷下沉: 当北大西洋高纬度的海水(靠近格陵兰岛附近)到达目的地时,它已经释放了大部分热量。同时,海水蒸发导致盐度增加,加上寒冷的天气使得海水降温,变得更冷、更重。

3. 深层冷流南下: 变冷、变重的海水会下沉到深海,形成深层洋流,然后沿着大西洋底部向南流动,完成一个巨大的循环。

这个循环带走了热量,也重新分配了全球的热量和盐分,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全球空调系统,调节着不同区域的温度。

电影《后天》的科学依据:洋流中断的可能性与影响

电影的核心情节就是:格陵兰岛冰盖因全球变暖而加速融化,大量的淡水注入北大西洋,稀释了海水的盐度,使得海水不再足够重,无法下沉到深海。这就阻断了AMOC的正常运转。

那么,这种设想有多大的科学依据呢?

融水对AMOC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 科学界普遍认为,全球变暖导致北极海冰和格陵兰冰盖加速融化,释放出大量的淡水。海水淡化会降低洋流密度,这确实有能力影响甚至减缓AMOC的运行。这是科学家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

AMOC减缓或中断的潜在后果: 如果AMOC真的大幅减缓甚至中断,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而且电影中的一些描绘是有科学道理的:
欧洲急剧降温: 这是电影中最显著的效应。由于失去了来自墨西哥湾流的温暖海水输送,欧洲的温度会骤然下降,可能出现类似冰河时期的情况。电影中描绘的冰冻城市和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虽然夸张,但反映了欧洲地区失去AMOC保温效应后可能面临的极端寒冷。
全球气候模式紊乱: AMOC的停止不仅仅影响欧洲,它还会扰乱全球的气候模式。海洋中的热量重新分配会影响大气环流,可能导致其他地区出现极端天气,例如季风模式改变、干旱或洪涝加剧等。电影中描绘的超级风暴、龙卷风等,可以看作是气候系统失去平衡后出现的极端现象。
海平面上升: AMOC的减缓也可能导致更复杂的海平面变化。在减缓的情况下,西大西洋(包括北美东海岸)的海平面可能会因海水堆积效应而上升得更快,而欧洲沿岸的海平面则可能因为海水“回流”而暂时下降。

电影的可信度有多高?夸张之处在哪里?

尽管电影的核心科学原理有据可循,但它为了戏剧效果,在时间尺度和现象强度上进行了极大的夸张:

时间尺度上的夸张: 电影将AMOC的完全中断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灾难压缩到了几天之内。在现实中,科学研究表明,即使AMOC减缓或中断,这个过程也更可能是一个渐进的、持续几十甚至上百年的过程,而不是像电影中那样瞬间发生。这种“一夜之间”的剧变,是纯粹的艺术加工。

极端天气事件的强度和顺序: 电影中出现的超级风暴、瞬间冰封等现象,其强度和发生的顺序也带有明显的戏剧化处理。虽然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增多,但如此集中的、规模巨大的瞬间灾难,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非常低。电影中冰球比赛在几秒钟内被冰雪吞没的情景,显然是为了制造视觉冲击。

科学细节的处理: 电影中一些科学解释,比如“超级风暴”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为了服务于剧情,其科学严谨性值得商榷。

总结:

总而言之,电影《后天》关于洋流导致气候剧变的观点,其核心科学原理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可信度的。AMOC作为全球气候调节的关键机制,其减缓或中断确实可能引发严重的区域性乃至全球性气候变化。电影准确地抓住了“融水稀释海水、阻断洋流”这一关键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推演出极端气候后果。

然而,电影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和戏剧冲突,在时间尺度、事件强度以及具体现象的发生速度上进行了严重的艺术夸张。现实中的气候变化和洋流变化是一个复杂且通常较为缓慢的过程,不会像电影中那样戏剧性地在几天内发生“世界末日”般的剧变。

因此,我们可以说《后天》是一部基于科学猜想的科幻电影,它成功地向公众普及了洋流在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性,并警示了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但其具体的灾难描绘需要用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它更像是一个“what if”的警示,而非对未来最可能场景的精确预测。科学家们确实在研究AMOC的变化,并对潜在的风险保持警惕,但其发生的时间和强度远不如电影中描绘的那样极端和迅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洋流的变化确实会导致气候巨变。

用鱼缸养过鱼的人都有体会,潜水泵在水下让水往一个方向喷,会让整缸水形成一个循环,使整个鱼缸的水温都能保持平衡。

地球上的洋流,起到输送地球大鱼缸热量的作用。

北大西洋暖流的力量众所周知,洋流从温暖的赤道附近海域,流向西欧和北欧,给欧洲带来同纬度区域所没有的温暖和湿润。

然而表层海水流向高纬度,就必然有个与之方向相反的,从极地流向赤道的深层洋流。

极地海水含盐量的变化,就充当了地球鱼缸潜水泵的作用。

全球变暖使得冰川融化,大量淡水流入海洋,稀释了海水。原本强有力的潜水泵变得失去动力,于是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的保护作用就减弱了,近年来欧洲冬季经常遭遇严寒袭击。

民众觉得,自己的冬天更冷了,哪来什么全球变暖。

如果洋流短期内变化很大,有可能整个地球的热循环都受到影响,乃至中断。与此伴生的气候巨变甚至可以引发生态灾难。

后天中的世界,也并非耸人听闻。谁知道下一个“新仙女木”,会不会从明年开始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