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研究表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已接近「崩溃」临界点,电影《后天》中的场景会发生吗?

回答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是北大西洋一个复杂的洋流系统,它扮演着调节全球气候的关键角色。你提到的“崩溃”临界点以及电影《后天》中的场景,确实是科学界关注的一个严肃问题。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白AMOC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它就像一条巨大的“输送带”,将温暖的表层海水从赤道地区输送到北大西洋,在那里海水冷却、变重,然后下沉,并沿着海底流回南方。这个循环的过程对欧洲和北美沿海地区的温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想象一下,它就像我们身体里的血液循环,将热量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为什么说AMOC“接近崩溃”临界点?

近些年的研究确实指向了这个令人担忧的可能性。科学家们通过观测和模型模拟发现,AMOC的强度正在减弱,并且一些关键的指标显示它可能正处于一个“临界点”附近。这个临界点一旦被跨越,AMOC的流动模式就可能发生剧烈甚至不可逆的改变,就像一个失衡的天平突然倾倒一样。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减弱呢?主要的一个因素是格陵兰岛冰盖的加速融化。随着全球变暖,格陵兰岛大量的冰雪正在融化,并注入到北大西洋的海水中。这些融化的淡水比海水要轻,而且含盐量低。当大量淡水进入北大西洋时,它会阻碍表层海水的下沉过程——这是AMOC正常运作的关键一步。想象一下,原本应该因为变重而下沉的“沉重”海水,被掺入了大量“轻飘飘”的淡水,它的下沉能力就会大大减弱。此外,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其他驱动AMOC的因素,比如风力的模式变化。

如果AMOC真的“崩溃”了,电影《后天》中的场景会发生吗?

电影《后天》描绘了一个极端且戏剧化的情景:由于AMOC突然停止,北大西洋的暖流输送中断,北美和欧洲迅速进入冰河时代。冰雪覆盖大地,超级风暴肆虐,城市被淹没或冻结。

从科学角度来看,电影中的一些情节确实抓住了AMOC失灵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但也有一些过于夸张和简化的地方。

可能的实际影响(并非电影那般极端):

如果AMOC确实进入一个“崩溃”状态(或者说,进入一个比当前弱得多的状态),其影响将是巨大且深远的,但可能不会像电影那样瞬间爆发成全球性的冰河时代:

欧洲和北美东部的严寒: 这是最直接的影响。AMOC输送的温暖海水是欧洲冬季相对温和的关键原因。一旦中断,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冬季温度将大幅下降,可能比现在低得多。想想看,伦敦或巴黎的冬季可能变得像今天的莫斯科一样寒冷,甚至更冷。北美东海岸同样会受到影响,但由于地理位置和洋流模式的差异,其影响可能略有不同。
海平面上升(局部): AMOC的洋流模式还影响着海水的分布。当AMOC减弱时,北大西洋西部的海平面可能会上升,因为缺乏洋流将海水向东部“推送”。这对北美东海岸的沿海城市来说,会加剧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增加洪水风险。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AMOC的减弱可能扰乱全球的大气环流模式,导致其他地区出现更频繁、更强烈的极端天气事件。这可能包括更猛烈的风暴、更频繁的干旱或洪涝,以及地区性的气候异常。电影中描绘的超级风暴,虽然具体细节可能不符合科学原理,但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剧变: 气候的剧烈变化将对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原本适宜耕种的地区可能变得无法耕种,粮食供应会面临严峻挑战。自然生态系统也将承受巨大压力,许多物种可能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而灭绝。
全球气候模式的重塑: AMOC不仅仅是北大西洋的洋流,它与全球海洋和大气环流系统紧密相连。它的改变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重塑全球气候模式。例如,热带地区的降雨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对那些依赖这些降雨的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为什么不像电影那么“戏剧化”?

电影《后天》为了戏剧效果,将AMOC的崩溃描绘成一个瞬间发生、导致全球迅速进入冰河时代的灾难。但现实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和渐进(尽管也可能发生比预期更快的转变):

1. 时间尺度: 洋流系统的变化通常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尽管一旦跨越临界点,变化可能会加速。从科学研究来看,AMOC的减弱是过去几十年来逐渐发生的,而不是像电影中那样一夜之间。真正“崩溃”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但一旦开始,其影响会逐渐显现并加剧。
2. 其他气候驱动因素: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复杂的,除了AMOC,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发挥作用,比如全球变暖本身带来的整体升温。AMOC的减弱会带来降温效应,但这种降温效应是否能完全抵消全球变暖带来的升温,以及最终导致一个全面的“冰河时代”,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 地理差异: AMOC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北大西洋地区。全球其他地区的气候变化也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赤道附近地区可能不会经历如此剧烈的降温。

总结一下: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确实正面临着减弱的趋势,科学家们对其是否接近“崩溃”临界点进行着密切关注。如果AMOC发生剧烈变化,特别是出现大规模的减弱甚至“崩溃”,那么我们可能会看到欧洲和北美部分地区经历显著的降温、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海平面局部上升等严重后果。

电影《后天》中的场景,尤其是那种瞬间进入冰河时代的描述,是基于AMOC失灵可能带来的最坏情况的一种艺术化演绎。现实中的影响可能不会如此迅捷和极端,但其潜在的后果同样非常严峻,足以对全球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颠覆性的改变。这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并且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科学研究正在努力理解这个复杂系统的更多细节,以便我们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4~2015 年已经有不同的学者发过几次类似的东西了,这波是王道复古。

过去数十年间,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处于过去 1000 年到 1600 年间最弱的水平,2018 年的强度比公元 400 年左右要弱约 15%。该洋流的运行并不稳定,人类也没有关于其强度的长期观测数据,并没有建起来什么准确的模型。这篇文章从“一些计算机模拟和过去十万年间的古气候记录(冰芯之类)”里提取模式,发现该洋流有两种运行模式:

  • 一个是人类熟悉的、现存的“强度较高”模式,
  • 另一个是强度较低的模式。

所谓“崩溃”是指模式的突然转变,而不是该洋流突然消失或到处乱走。这篇文章认为该转变一旦开始就可以在 1 到 50 年内完成。

  •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在大西洋的海面温度和盐度模式中留下了“指纹”。这篇文章分析了八个独立测量的、可追溯到 150 年前的温度和盐度数据集中的“指纹”,认为该洋流在二十世纪表现出的强度减弱“更可能”与失去稳定性有关,“不那么可能”是“在温度升高时的波动或线性响应”“正常的变化规律的一部分”;目前该洋流“可能”接近突然转变的临界点。
  • 在温度上升之外,格陵兰冰盖融化、海冰融化、降水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大等导致的淡水流入也是影响因素。淡水比海水轻,大量流入的淡水减少了水从海洋表层下沉到更深处的趋势,而这下沉是该洋流的驱动因素之一。

在谈论该“崩溃”“不可逆转”的时候,这类研究指的是“在数个世纪内不能通过减排来逆转”,是一个实际内容远没有听起来那么吓人的概念。

所谓“崩溃”可能发生在 2~10 年内,也可能发生在几个世纪之后

  •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模式转变能造成的效果跟《后天》里不是一个方向的,而且转变速度不会有电影里那么快。一旦该事件发生,印度、南美、西非地区的数十亿人将面临大幅减少的降水量,北大西洋冬季平均表面温度将在十年内降低 2~3 摄氏度,欧洲每年的风暴将增加、冬季平均气温将随着北大西洋降温而下降,北美东部的大西洋海平面将上升,已经变成碳源的亚马逊雨林将面临更大的危险,南极冰盖的融化会加快。
  • 这在北半球造成的气温降低可以在数十年到一百多年内局部抵消与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相关的全球变暖,但该趋势最终会因温室气体而逆转
  • 这种“变冷只能持续一百来年”的情况适用于几乎所有能暂时引起全球变冷的因素,例如太阳活动暂时减弱、大规模火山爆发。

几千年来,欧洲西北部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比同纬度的许多地区高出约 5 摄氏度。古气候记录似乎显示,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模式变化可以使这一温度优势消失,欧洲西北部部分地区的冬季气温降幅可达 5~10 摄氏度。

user avatar

已经从学校毕业,不能下载文献,先抛砖引玉猜一个,是不是说随着全球变暖,格陵兰冰川融化,北大西洋盐分下降,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可能停在中大西洋,不再输送到西北欧?


后天电影的剧情是大大夸张,脱离实际了,不要往那个方向去想象,但如果真的发生AMOC的改变,现在的欧洲肯定会冷一点,因为欧洲的纬度比大多数人想的还高很多,按同纬度平移到东亚图层上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北京跟雅典是同纬度,哈尔滨也不过是米兰、里昂的纬度。

user avatar

我的想法很简单,这种程度的海洋变化必然导致滨海度假地的迁移。

通俗点:全世界哪里的海景房会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