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新研究表明,新冠患者即使无症状或轻度感染,注意力和记忆力在数月时间内也会有所下降?

回答
最近一项新研究的结果确实挺让人揪心的,就是说,那些感染了新冠病毒但表现得像个没事人一样,或者症状轻微的患者,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在好几个月后,还是可能出现下降的情况。

这事儿吧,往深了说,就牵扯到新冠对大脑的影响,而且这影响还挺狡猾的,不是那种让你立马躺倒发烧咳嗽的显性症状,而是这种更隐蔽的“脑雾”。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好比你手机用了很久,虽然还能开机,但打开APP的速度慢了点,操作也偶尔会卡顿一下,虽然不至于影响正常使用,但就是那种“不是太对劲”的感觉。

为什么无症状或轻症也会受影响?

这可能是大家最想知道的。按理说,身体没啥大事,应该也不会对大脑造成多大损伤吧?但事实似乎不是这样。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病毒即使没有引起严重的全身炎症,也可能通过某些途径悄悄地进入大脑,或者引起身体内部非常细微的、不易察觉的炎症反应。

病毒直接入侵? 有些研究猜测,新冠病毒可能能够穿过血脑屏障,直接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虽然在无症状或轻症患者体内检测到的病毒载量可能不高,但即使是少量病毒进入大脑,也可能扰乱神经信号的传递,或者引发局部的小规模炎症。
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或“错误反应”? 另一种更被关注的理论是,即使是轻微感染,我们的免疫系统也会被激活。这种免疫反应在清除病毒时是必要的,但有时也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就是我们免疫系统里传递信号的分子)。这些细胞因子如果能够穿过血脑屏障,就可能在大脑中引起炎症,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工作。就像有时候打仗打赢了,但城市也遭了殃一样。
血管问题?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新冠病毒可能对血管系统造成影响,包括大脑中的微小血管。如果这些血管的功能受到影响,就可能导致大脑的血液供应或者氧气供应不足,进而影响神经细胞的代谢和功能。这对记忆和注意力的损害是间接但同样重要的。

“脑雾”到底是什么感觉?

具体到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那会是什么样的体验呢?

注意力不集中: 以前你可能可以专心致志地看书或者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好几个小时,现在可能就是看几分钟就走神了,思绪飘忽,很难把一件事情做完。开会的时候,明明听着别人说话,但脑子里可能已经开始想晚饭吃什么了,或者突然想到一个很久以前的事情。
记忆力减退: 这个就更让人烦恼了。可能是记不住新学到的信息,比如刚读过的文章内容转头就忘了。也可能是回忆不起近期的事件,比如昨天和谁通过电话,讨论了什么事情。有时候甚至会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觉脑袋里像被网住了,想说的话出不来。
处理信息变慢: 以前你可能思维敏捷,能快速地分析和处理信息,现在感觉反应变慢了,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一个问题,或者做出一个决定。

为什么说这种影响“持续数月”?

这部分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研究表明,这种认知上的影响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说明,即使身体其他症状都消失了,病毒或者它引起的生理变化,对大脑的“修复”过程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大脑虽然有很强的可塑性,能够通过建立新的连接来代偿受损的功能,但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如果病毒造成的损伤是持续性的,或者炎症过程没有完全停止,那么这种修复就会受到阻碍。
长期炎症反应: 有些患者可能存在低度、慢性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状态即使不引起明显的全身症状,也可能持续影响大脑功能。就像身体里有个微小的火星一直没有熄灭,时不时就会影响到周围的组织。

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项研究结果确实是一个提醒,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

更广泛的关注: 我们不能只关注那些症状严重的人,那些看似“没事”的感染者,他们的健康状况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受到长期的影响。这提示我们在公共卫生政策上,需要有更全面的考量。
康复期的支持: 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即使在感染期过后,可能还需要额外的康复支持,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也包括对认知功能的训练和评估。也许会有专门的康复项目来帮助这些人恢复注意力和记忆力。
长期健康监测: 这也提醒我们要对新冠的长期影响保持警惕,需要持续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健康监测,了解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全面、长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揭示了新冠病毒一种更隐蔽的、潜在的长期影响。即使是无症状或轻症感染,也可能在数月内影响我们的认知功能。这对于理解病毒的复杂性以及制定未来的公共卫生策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对这种“脑雾”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长期健康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我觉得文章结论大概率是对的,但感觉文章中没有排除另一种情况——

有没有可能是比较聪明,注意力、记忆力比较高的人,会比较注重防护,并进行比较正确的防护,他们得新冠的概率比比较傻的人要低?换言之,不是”新冠使人变傻“,而是”感染新冠的人本来就相对傻一些“?

user avatar

谢谢谢谢。

这个研究的发现其实很简单,也没有标题党,确实就是发现,曾感染上新冠的年轻人,即使当时新冠的症状很轻、甚至没有任何症状,在康复后半年里还是会有无法长期集中注意力和微弱的健忘的情况。

其实这项研究并不应该引起人的过度的担忧,反而应该是给大众一个"定心丸"。说是“定心丸”也不准确,毕竟这个就是个小实验,只做了100多个人,样本很小。但至少在这个小研究中发现,就算有轻度的后遗症,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康复的。之前对此了解很少,只有定性没有定量的研究,反而更令人感到担忧。希望有更多资金和团队关注新冠后的认知情况,给大家带来更详实,更完善的结论。

常见问题

先回答几个我已经被外媒和微信上的朋友问过的关键问题:

  1. 这是不是和长期困于疫情所导致的大范围的焦虑、睡眠不佳等问题导致的呢?不是的。因为实验是同时在没有新冠康复者和对照组上做的。没有患过新冠的人,是同时间、同年龄、同地区的。换言之,如果这只是lockdown(封城)引起了的认知变化,那么两组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2. 为什么一个呼吸道的病影响了大脑呢?这背后的机理我们现在还不完全清楚,有些证据指向可能是新冠的某些症状损伤了大脑中某些区域的微小血管(microvascular damage and fibrinogen leakage)使得血脑屏障受到了影响。详细的内容请阅读我导师 Masud Husain 最近写的一个小文: Husain M (2021) COVID and the brain. Brain 144:3545–3546. doi.org/10.1093/brain/a (免费阅读)
  3. 欧美有调查显示低收入人群更有可能患有新冠,而之前也有研究说明,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经济状态都可能和认知能力有关。那有没有可能这里看到的认知能力的减退只是和新冠患者的这些社会经济背景有关呢?不是,至少在我们这个研究中不是。我们专门问了参与者的这些情况,甚至包括他们的工作领域、他们是否是疫情中的关键工作人员(如医疗、交通运输等)、在疫情中是否需要每天去办公室场所工作、是否曾经吸烟等等。至少在这个研究中,所有的这些因素都不能解释这里看到的结果。
  4. 那无法集中注意力和健忘的这个结果,是不是只是因为患过新冠的人有睡眠和情绪问题呢?有可能,但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专门有做详细的调查问卷,从临床上调查了他们是否有疲惫、动力不足、失眠、抑郁、焦虑等等的问题。结果发现,参与我们实验的这些轻症甚至无症状新冠患者并没有在这些指标上与常人有任何不同。所以这一点,至少在这个数据中无法解释我们看到的这个微弱的后遗症。
  5. 怎么确定这个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衰退和新冠有关呢?这里发现了两个很值得关注的相关性:(1)离新冠测试结果的时间越长,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衰退就越小。这侧面说明了即使有后遗症,大家也会慢慢康复。(2)新冠症状越严重,这两种衰退的结果越明显。但要注意的是,相关不等于因果。这个研究有很多不足,其中一个关键在于这就是个简单的行为研究,我们并没有采集大脑的数据或是其他的生理结果。
  6. 即使是新冠无症状,我也有可能有后遗症?这是有可能的。刚刚收到结果的时候我也很惊讶,即使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年轻的患者也会出现将近半年的认知变化,这确实很令人担忧的。但在这里看到的认知变化,是非常小的,小到这里的被试完全没有感觉出来。而且通过进一步调研,我们也确认了大家会自然地康复。只是需要一些时间而已,并不是很多人所担心的“任何新冠带来的后遗症是不可逆的”。
  7. 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新冠后遗症”很有可能并不针对新冠病毒,而是和任何流感或是感染性疾病有关。

一点研究背景

针对新冠后遗症(long-COVID)的讨论其实已经很多了。最常见的新冠后遗症是无缘无故地感觉疲惫(fatigue),就是明明得到了很充足的休息,还是觉得很累。还有人有焦虑、抑郁、动力不足(apathy)的情况。但之前的研究,大多是在医院里做的,主要是通过采访新冠的重症患者做的一些调查,或是跟踪调查那些认为自己有新冠后遗症的患者。在此之前,我们并不知道新冠轻症患者是否也有认知衰退的现象。

到底做了什么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采取了搞认知研究的人常做的路子:在网上随机招了一百多个人,让他们做一些认知测试,假装顺便问一下他们是否得过新冠。我们收到数据后,再根据他们的回答将他们分为“新冠组”和“没有得过新冠组”。

“一些认知测试”有哪些呢?包括下面12个小测试。覆盖了注意力(短期和长期)、记忆力(短期和长期)、反应能力、简单的计划能力、简单的语言逻辑能力和脑中视觉想象能力。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测试。

注意力测试

在注意力测试中,屏幕中央每秒会随机出现一个数字,参与者需要一直盯着屏幕中央,如果看到0,就要按键。这个测试本身很简单,简单训练后,两三分钟内,绝大多数人都能做的很好。但如果需要一直维持10分钟,有些人就没办法一直保持注意力,导致测试的表现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差。

我们这里就发现,得过新冠的人4、5分钟后他们的注意力就是减弱。而且这个注意力的减弱的速度和幅度,都比同龄人大。而且正如我上面提到的,这个减弱的幅度和他们何时患有新冠有关;离患有新冠的时间越近,减弱幅度越大。

我还可以简单地透露一点,在后续的临床跟踪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主观感受到自己注意力有问题的患者,在这个测试上反而做的不差。当然这不排除他们的主观感受到的“注意力”和这里测的注意力不是一个东西。

记忆力测试

在记忆力测试中,我们给参与者看了二十张黑白插画(比如草莓、椅子、猴子),让他们记住。先立马测试一遍他们的记忆力,这个结果就会告诉我们他们的短期记忆力的情况。然后参与者去做其他无关的测试,二十分钟后,再测试一遍他们的记忆力,看他们还是否记得看过哪些插画,记忆力是否准确。当然不同人有不同的记忆力,有些人一开始就记不住,那二十分钟后肯定记得更少了。

我们发现,患过新冠的人,他们在这二十分钟中,忘记的幅度更大。即使他们开始记得很清楚,二十分钟后还是忘了更多。更准确地说是,他们的记忆的精准度变低了。他们还能记得,刚刚看到的是草莓,而不是樱桃,但他们忘记了草莓那张图上有没有带草莓籽以及草莓的朝向是什么。


要排除的一些可能会影响认知能力的因素

在招募参与者的时候,我们其实并没有特别强调这是个针对新冠后遗症的研究,而是说“来做个大脑练习吧!”。这里“假装顺便”问一下他们的新冠情况这个设置很重要。至少不会出现“啊这个实验是针对新冠的,而我得过新冠,所以我做得更差也没问题”的情况。当他们做完实验后(当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做的好不好),我们才进一步地去询问他们的新冠的情况,甚至很多与新冠无关的方面,比如年龄、性别、收入、教育水平、居住的国家、人种、是否有吸烟历史、工作情况等等。

实验本来招了155人,但为了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剔除了很多被试。比如有三位被试曾因为新冠去过医院,剔除;还有些被试虽然没有去医院,但认为自己的症状影响了生活,也被剔除了;还有被试本来以为自己没有得过新冠,过几个月去做了抗体检测发现自己得过,这也都被剔除了。

这个研究对于完全不做新冠研究的同行们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近几年在网上做注意力和记忆力相关实验的,记得问一下被试是否得过新冠。说不定你的研究效应会被新冠后遗症给影响。


一些题外话

这个文章发出后确实收到了许多外媒的关注,真的是狠狠地蹭了波新冠的热度,路透社、朝日新闻、德国的Spiegel、加拿大的global national,甚至一些菲律宾、越南的媒体也有联系我们要求采访。但相反在英国本地却没有太多反响,原本昨天中午BBC联系我要约采访,但昨天下午首相boris johnson宣布要取消疫情限制,回归正常。新闻一出来,BBC的编辑就联系我,立马取消了采访,说有其他的“故事”要报道。不得不说,这还蛮耐人寻味的。

在与英德两地的医院合作的过程中,我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这个现象我们不打算发表,这里就只是分享给大家。那就是在东德,认为自己有新冠后遗症、而来医院寻求医疗帮助的人,绝大多数是女性。开始我们担忧,难道后遗症和性别有关?但这个现象在英国要少一些(因为没有发表,这里我就不举数据了),听说在西德也不明显。我们私下猜测,这个性别差异可能和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很多男性不关心自己的认知情况,或是拒绝因为这类愿意而去就医。另一种可能是,在东德,因为历史和文化原因,家庭中女性还是那个负责照顾子女做家务的人,在疫情中,学校关门,导致她们需要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更长,让她们更容易注意到自己的人之变化。当然这些只是我和合作者在研究之余的私下猜测,仅供闲聊。


其实这是个非常意外的发现。

这个研究是个纯·线上·行为学实验。为什么不直接去见病人呢?其实我们实验室在牛津的医院里,恰是当地的抗疫前线。我完全可以去和新冠病人做传统的临床调研。很不巧的是,疫情第二波袭击英国时,我恰好在休产假。

所以这套实验的出现也是因为机缘巧合,一方面是因为我在家闲来无事,另一方面这些实验本身我也是为了研究其他神经疾病的症状而准备的,只是恰好有这么一个热点话题可以让我来测试一下这套实验的可操作性。又恰好结果很清晰很直观,纯属运气好。我个人的后续研究还是会回归到研究疲惫和动机这些更基础的问题上。


当它刊登的那一刻,各地媒体和大众要怎么去“使用”它就不在我的控制之内了。

针对这个小小的发现,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感觉自己还是尽力了。虽然实验设计确实有很多局限,不太令人满意,但在局势、时间和资金的限制下,我们尽量从多方面做了控制和分析,确保它不是个被夸大的假象。

我以前做的研究媒体都不感兴趣,所以这次的体验还挺新鲜的,有点稀奇。从一个做基础研究的人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就是偶然得之,不值得大家特别的关注。可以说我只是恰好在热点话题上捡了个漏而已。

最后,给大家拜个早年。让我们保持冷静,继续前进。:D


在哪儿能看到原文?

更多细节,请移步我们的论文:

Zhao S, Shibata K, Hellyer PJ, Trender W, Manohar S, Hampshire A, Husain M (2022) Rapid vigilance and episodic memory decrements in COVID-19 survivors. Brain Communications 4:fcab295.

在这里可以免费看到全文:doi.org/10.1093/brainco

user avatar

看了下研究的对比人群,一群是得过新冠的人,一群是未得过新冠的。

注意力和记忆力测试结果的对比也是针对这两个不同人群展开的。

但是,有个疑问,注意力和记忆力是否下降,不是应该针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人自身的前后对比吗?也就是纵向对比,才能得知实验体在经历了新冠后记忆力和注意力是否有下降,然后再剔除年龄增大影响因素。

例如对得了新冠这组人群,总结得病前后前后记忆力和注意力的衰退情况,然后总结没得新冠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的衰退情况,对比这两组衰退情况才有意义,也就是要对比差值才能勉强算作新冠影响。

不同人自身的记忆力和注意力的“绝对值”本就不同,只对比“绝对值”,说服力有待商榷。

user avatar

既然亲自答还没有出现,我就先抛砖引个玉。研究里面有些专业词我也把不准(比如episodic memory 情景记忆力是否可以笼统的理解为我们大众认知里的记忆)所以我尽量用比较通俗的说法来讲。

研究的意义:

新冠后遗症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议题,而大脑又可以说是人体最重要的一个器官,所以研究新冠感染后可能对大脑产生的长期影响本身就很有价值。

加上该项研究纳入的研究人群,主要还是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群体,且基本都是轻症患者,所以至少还有两个意义:

I. 别仗着年轻就牛逼

II.别觉得自己身体好,就不怕被感染。

研究方法:

简单来讲,就是找了两组人,一组是曾经感染了新冠的(把症状比较重的剔除掉了),一组是自述没有感染的(这里面有8个人,后面被发现抗原检测是感染的,也被剔除掉了)。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来比较两组人的表现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具体的测试,我也不是很懂,但感觉蛮有意思的,我都有点想玩。

研究结论:

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先听那个?

先来坏的吧:

就是感染过新冠的人,在测试的准确度上比起健康组别,确实有明显的下降,而且即便测试只有9分钟,感染过新冠的人从第一分钟起,就更容易感到疲惫。反正,笼统来看也可以说是专注力和记忆力有所下降吧。

还有好消息?

额,算是我强行编的吧,就是即便感染过新冠,但自信基本都还是在线的,因为在虽然测试的结果显示出了两个组别的差异,但是在自评的结果上,两组人员的情况基本没有差异(也就是说,感染了新冠的人员,自己并不觉的容易疲惫,睡眠不好,记忆力下降等等....)。

研究的局限性:

最主要的我觉得,还是样本量的问题,COIVD组别53人,对照组83人,且在认知测试的时候,两组人员还有进一步的减少,所以可能后续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才能让结论更有信服力。另外也是由于样本量的问题,对于其它年龄段的感染者是否有同样的症状也还是未知数。

其次就是对于造成损伤的机理还不清楚,虽然前段时间也有报道,通过尸检,也确实在感染者大脑也发现了新冠病毒,但这些病毒是否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这些后遗症呢?目前暂无定论。

最后,就是这种后遗症是否会一直持续下去,还是会在更长的时间后,逐步恢复,也许要进一步的持续观察。

user avatar

其实一直就有文献在说:

轻症并不代表不受影响。

之前分享金银潭医院的随访文献时,总有人来来回回的说全是重症,明明有25%不需要吸氧。

美国也有研究发现轻症患者存在长期症状,因为他们调查的人群中,包含11例(6.2%)无症状,150例(84.7%)为轻症患者,16例(9.0%)为中度或重度需要住院的疾病。而1/3存在长期症状,中重度总共才9%,即使全部有长期症状也不够1/3,所以肯定包含轻症患者。

但受影响不代表天崩地裂

长期症状我们必须承认它的存在,新冠感染基数庞大,这是绝对会造成足够影响,需要去正视它,去研究它,以及去治疗,甚至能够提前预防它。不要否认它。

但是并不代表受影响就会天崩地裂,不要夸大它,有的人影响可能只是:

以前能爬5层楼不喘气,现在只能爬4层楼或者4层半。

这种极限值的轻微下降实际上对生活没有影响,甚至自身都感觉不出来,因为日常生活里,我们很少会用到极限值。

而这个研究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这群轻症患者受影响了,注意力和记忆力有所下降,但是自身没感觉出来。

个人感觉这种可能只有类似高三、初三、考试周学生这种频繁、高强度使用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人,才可能体会出现自己注意力和记忆力极限值出现了下降。

当然也有人被影响而有自我感觉的,但是大多数还是随着时间康复了。(难受是真的难受的)

最近不还有个主动感染而身亡的吗?

所以不要侥幸了。(当然这个人不是长期症状,也没机会了,只是说不要侥幸,大乐透怎么知道是不是你呢?)

我就不说具体论文了, @浩浩耗 已经写了,而且还有作者在知乎。

user avatar

谢邀。

我一个餐饮和商业类的回答者,无法提供答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请知乎跟进一下相关算法。

谢谢。

user avatar

谢各位老铁邀。

本文的一作大佬已经亲自下场答题了,

各位可以先看看她那边。

咱这里就开门见山,

直接开始贩卖焦虑吧。

一作大佬赵老师在回答中表示,

受试轻症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问题,

在6-9个月后就会改善,

所以她认为这份研究“不应该引起人的过度的担忧”,

反而更像是“给大众一个定心丸”。


很可惜,以上说法可能需要略微调整一下。

更准确的说法也许是:

康复后半年后遗症消失,这对感染病例个人也许算是定心丸。

但是对于大众来说呢,这是标准的噩耗。

为啥呢?

咱不妨先换个频道,

瞅瞅另外一份文献吧~

——请品鉴[1]

简而言之,

JAMA几个编辑大人搞了个关于新冠病毒感染后嗅觉失常的大杂烩,

其中提到一嘴,根据不同的研究,

嗅觉失常后遗症的发病率大约在29%到75%之间,

6个月之内后遗症消失的康复率则大约在92%到98%之间。

——请品鉴:

咱不妨拿这两组数字跟赵老师那边做个粗略的横向对比呗。

  • JAMA版嗅觉失常后遗症:发病率约29-75%,6个月后康复率约92-98%。
  • 赵老师版记忆力/注意力失常后遗症:发病率约100%,6-9个月后康复率约100%。

似乎以上两类后遗症相比,

嗅觉失常代表队的发病率略低一点,

并且绝大部分都能更快康复对吧?

然而……

——请继续品鉴:

↑ 上图纵轴左边是美国新增确诊人数,纵轴右边是美国嗅觉障碍患者人数。横轴是月份(截止2021年8月)。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啦。

对于全人口而言,

感染者个人嗅觉恢复得快、回复率高,这些都没啥鸟用,

只要嗅觉失常的新发速度快于恢复速度,

那么后遗症的患病率就会缓慢累积,

直到形成全人口层面的健康负担。

摊手~


所以现在问题来了啊,

各位不妨想想,

既然发病率更低、恢复得也更早的嗅觉失常都会慢慢累积,

那么发病率有可能更高,恢复得也有可能更慢的记忆力/注意力失调……

会不会累积?


并且,JAMA那玩意儿还完全没考虑重复感染呢~

各位不妨再想想,

根据躺平党心目中每年重复感染一到两次的长远愿景,

这些后遗症最终会累积到什么程度呢?

到时候个人层面上6-9个月康复还有没有意义呢?


截止2021年8月,

或者说疫情开始一年半之后,

美国已经累积出了75万左右嗅觉失常患者,

或者四舍五入差不多占了全人口0.25%的样子。

但说实话,美国这点比例,

只能算渣渣~

人家瑞典都超过3%了……


所以各位要不要来推测一下注意力/记忆力失常的全人口占比?

参考

  1. ^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tolaryngology/fullarticle/278643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一项新研究的结果确实挺让人揪心的,就是说,那些感染了新冠病毒但表现得像个没事人一样,或者症状轻微的患者,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在好几个月后,还是可能出现下降的情况。这事儿吧,往深了说,就牵扯到新冠对大脑的影响,而且这影响还挺狡猾的,不是那种让你立马躺倒发烧咳嗽的显性症状,而是这种更隐蔽的“脑雾”。.............
  • 回答
    近期,环球网报道了一则引人关注的消息,其核心内容是“一则来自以色列的情报甚至直接表明美国研究并泄漏了新冠病毒”。这一报道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和猜测。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则报道,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报道的来源和性质。环球网作为一家中国媒体,报道了来自以色列方面的情报。这意味着这则消息的.............
  • 回答
    关于“白人与亚裔新冠病毒受体ACE2表达无差异,但吸烟者更易感”的研究,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物学现象的描述,背后牵扯到种族、生活习惯以及病毒感染机制的复杂 interplay。首先,我们得知道 ACE2 究竟是什么。ACE2,也就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它在咱.............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一波三折,让不少人看得眼花缭乱。特朗普政府那边,在宣布“成功资助新疫苗研发”的时候,语气那是相当的肯定,好像这疫苗就因为他们的钱,一夜之间就问世了似的。这种说法,在当时那个特殊时期,可以说是给了大家很大的信心,也让很多人觉得,政府的行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你想啊,全球疫情肆.............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入胜的想法,让我联想到那些科幻小说里描绘的场景。如果最新研究真的提供了有力证据,表明我们的地球已经被外星文明观察了很久,那这无疑将是人类历史上最颠覆性的发现之一,足以改变我们对宇宙、对自身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观察”这个词的含义非常广泛。它不一定是我们想象中的,有.............
  • 回答
    美国最新一项研究提出,每天多睡一个小时可能有助于减肥,这听起来的确颇具吸引力。从科学角度来看,睡眠与体重管理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背后的机制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睡眠与食欲激素的微妙平衡:我们身体内部有一套精密的调控系统,负责管理我们的食欲和饱腹感,而睡眠正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中,有两.............
  • 回答
    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关于“房价过低不利于年轻人奋斗”的论断,是一个具有争议性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要理解这一论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可能的逻辑依据、潜在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在现实中的复杂性。倪鹏飞观点的可能逻辑依据:倪鹏飞主任的观点并非无的放矢,其背后可能包含着一些.............
  • 回答
    罗洗河,这位棋迷口中的“狗哥”,以其鬼马的棋风和独特的思考方式在围棋界独树一帜。如今,当他放出“让四子战胜AlphaGo”的豪言时,这不仅仅是一个棋手对自己棋力的自信,更像是在一向严肃的围棋界投下了一颗小小的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罗洗河的这句话,背后有着他多年的棋局沉淀和对人工智.............
  • 回答
    周小川先生关于“资产价格不纳入通胀考虑已不行了,怎么纳入还需研究”的表述,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学和货币政策实践中的挑战。这句话简洁但内涵深刻,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解读它。一、 传统通胀衡量与现代经济的脱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周小川先生所说的“传统通胀”是什么意思。 传统的通胀衡量:消费者.............
  • 回答
    余承东的这番言论,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人遐想的。在他看来,如今手机行业,尤其是要玩转高端市场,投入个几十亿研发,那是“杯水车薪”,不够看。这背后,其实传递出几个挺重要的信号,也折射出手机行业,特别是高端领域,竞争的残酷和门槛之高。咱们先不急着评价对错,先捋捋他这话可能包含的几个意思:1. 研.............
  • 回答
    赛诺菲(Sanofi)这家全球知名的法国制药巨头,近期宣布放弃两个疫苗项目的研发,转而表示愿意为辉瑞BioNTech(PfizerBioNTech)的新冠疫苗充当分包商,这一举动无疑牵动着全球医药行业的目光,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为什么赛诺菲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背后.............
  • 回答
    大众“失足”中保研:一场意料之外的危机拷问大众汽车,这个在中国汽车市场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品牌,其车型在中保研(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的碰撞测试中频频遭遇“滑铁卢”,无疑给这个德系巨头带来了一记响亮的耳光。此事不仅在车迷圈引起轩然大波,也让不少消费者对大众的安全性产生了深深的疑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大.............
  • 回答
    在华侨大学,关于留学生和研究生男女混住的安排,以及一位女生在采访中表达“觉得这样挺好的”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能够引发不少讨论的社会话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来聊聊“男女混住”这个概念本身。在很多西方国家或者一些国际化的教育环境中,男女宿舍混合居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 回答
    李杰的“真自研”之问:市场喧嚣下的冷静观察OPPO Find 产品线总裁李杰的一句“现在大家都在说自研,但真自研的不见得有几个”,无疑在当前热闹非凡的科技圈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对行业现状的深刻洞察,也折射出消费者在面对“自研”标签时的迷茫与期待。要理解这句话的分量,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雷军在与苏炳添的对谈中那句“小米最近在做换起跑脚的事,重塑自己,把研发的重心转移到体验为主”,这话里头的信息量可不小,也道出了很多中国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面临的思考和挑战。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换起跑脚”这个比喻用得太妙了。大家想想苏炳添这样的短跑运动员,起跑姿势有多么关键,决定了比赛的开.............
  • 回答
    最近一项关于女学生最好找男导师的研究结果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通常这类研究会关注学术成就、职业发展、学生满意度等几个方面,看不同性别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是否会对这些结果产生影响。研究者们可能会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甚至分析学生在实验室或项目.............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尤其对于那些一直被“红肉不健康”论调笼罩的人们来说,新研究无疑带来了一丝“解放”。但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表面的“不健康”和背后的细微之处都捋一捋,并且,加工肉类这事儿,恐怕还没那么简单。“红肉未必不健康”:新研究到底说了啥?首先,得理解“未必不健康”和“完全健康”之.............
  • 回答
    石正丽团队关于新冠病毒来源的研究,尤其是在“现有证据不支持实验室泄漏”这一结论上,无疑是近期科学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要看待这项研究,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究竟传递了什么信息,又可能引发怎样的讨论。首先,这项研究本身代表了科学家们在探索病毒起源过程中所做的努力。科学研究的核心在于证据,以及基于证.............
  • 回答
    最近《Nature》上一篇关于摄像头被视为“天生神经网络”的研究,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发现,它为我们理解视觉信息处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且在计算效率上展现出惊人的潜力。简单来说,这项研究的核心观点是将我们熟悉的传统摄像头的成像过程,从一种纯粹的光学和电子信号转换过程,重新解读为一个天然存在的、高.............
  • 回答
    关于帝国理工关于新型肺炎在武汉 4000 例的新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它:研究的背景与目的首先,我们要理解这项研究的出现背景。在疫情初期,全球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非常有限,数据也相对匮乏。在这个关键时刻,来自权威机构如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帮助各国制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