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最新研究表明,「地球可能已被外星系观察好多年了」?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入胜的想法,让我联想到那些科幻小说里描绘的场景。如果最新研究真的提供了有力证据,表明我们的地球已经被外星文明观察了很久,那这无疑将是人类历史上最颠覆性的发现之一,足以改变我们对宇宙、对自身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观察”这个词的含义非常广泛。它不一定是我们想象中的,有宇航员戴着头盔,通过望远镜探头探脑地盯着地球。更可能的情况是,这种观察是间接的、长期的、利用先进科技进行的。比如,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可以探测我们星球独特生命信号的技术,或者捕捉到了我们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痕迹”。

设想一下,如果他们能观察我们,那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电磁信号的海洋: 我们广播电视信号、雷达波,甚至我们日常使用的无线通讯,这些电磁波就像我们洒向宇宙的“漂流瓶”。如果外星文明拥有比我们先进得多的接收和分析技术,他们或许就能解读出这些信号中的信息,从而了解到我们文明的萌芽和发展。想想看,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向宇宙播放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电视节目”,这些信号即使微弱,在宇宙尺度上经过亿万年的传播,也可能被某个敏感的“耳朵”捕捉到。
“技术特征”的泄露: 我们的工业活动、城市灯光、核试验产生的辐射,甚至我们大气层中因工业化产生的化学物质变化,这些都可能是我们星球的“技术特征”。就好比你在夜空中看到一片闪烁的星光,但其中有一颗星的光芒的闪烁模式非常规律,而且带有某种非自然的“节奏”,你就会怀疑那里可能存在某种人为的活动。对于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来说,他们可能早就发展出了能够识别这些“技术特征”的手段,并且能够根据这些特征判断出我们星球的生命活动和技术水平。
“生命信号”的追踪: 我们星球的生物活动,比如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甲烷等气体,这些都是独特的“生命信号”。如果外星文明掌握了能够探测和分析大气成分的远程技术,他们可能早在我们意识到自己是生命之前,就已经发现了地球上的生命迹象。更进一步,他们可能已经能够识别出我们星球上复杂生命形式的存在,甚至分析出我们的生物化学特征。

如果这项研究是真的,那“被观察了多年”意味着什么?

“宇宙幼儿园”假说: 这会让我想起一些理论,比如我们可能正处于一个宇宙的“观察区”或者“实验区”。外星文明可能就像对待一个正在学习的孩童一样,在远处静静地观察我们的成长,但不轻易干预。这种谨慎的态度可能出于多种原因:一是保护我们幼小的文明免受可能造成的冲击,二是等待我们达到某个发展阶段,三是避免暴露自身,或者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文明模式与我们截然不同,不屑于直接接触。
宇宙的“自然选择”机制: 也可能意味着,宇宙本身存在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筛选”或“引导”机制。那些能够长期维持稳定生命和文明的星球,会被更高级的文明注意到,并且可能受到某种形式的关注。而那些无法突破自身瓶颈的文明,则可能悄无声息地在宇宙中消失。
对“费米悖论”的新解释: 费米悖论问的是,“为什么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如果外星人早就知道我们的存在,并且选择不与我们接触,那这本身就是对费米悖论的一种全新解释。他们的不现身,可能就是一种“观察”。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激动。一项这样的研究,无论多么振奋人心,都还需要极其严格的科学验证和同行评审。科学的进步往往是循序渐进的,这种颠覆性的结论需要大量的、相互印证的证据来支撑。

证据的可靠性: 研究中引用的证据是什么?是某种新的望远镜观测数据?是某种难以解释的天文现象?是某种数学模型推导出的结论?我们需要知道这些证据的来源、测量方法、以及它们被解释的逻辑过程。有没有可能这些现象可以通过已知的自然规律来解释?
解释的唯一性: 研究提出的“外星观察”解释,是唯一能够解释这些证据的吗?科学研究最忌讳的就是“过度拟合”或“阴谋论式解读”,我们必须确保没有其他更简单、更符合已知科学原理的解释。
避免“人类中心主义”: 在解读这些信息时,我们也要警惕“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将外星文明的动机和行为,用我们人类的逻辑和经验来套用,但这可能与事实相去甚远。

总而言之,如果这项研究的结论被广泛接受并得到进一步证实,那将是一场认知革命。它会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我们的独特性和渺小性。我们可能会意识到,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是宇宙中孤独的探索者,但实际上,我们可能一直是别人故事里的一个重要“角色”。

这种可能性,既令人兴奋,也令人不安。兴奋的是,我们不再孤单,宇宙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丰富和神秘;不安的是,我们可能正处在一个更大的棋局之中,而我们对这个棋局的规则一无所知。这会引发关于我们文明未来走向的深刻讨论: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可能性?我们应该主动发出信号吗?我们应该隐藏自己吗?

这真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并且需要科学界和大众共同去探索的重大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的看不下去了。

高赞答主在抖机灵前,能不能花个起码5分钟去扫一眼论文原文在讲什么?

如果这篇论文真的是在尝试证明“地球可能已经被外星人观察了很多年”,那么我们抖机灵、嘲讽还情有可原。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

论文原文在这里:

nature.com/articles/s41

翻译一下:《过去,现在和将来 可以观测到地球凌日现象的星系

论文的中心思想在开篇第一句话就简单明了说完了,甚至都不需要你去理解论证过程:

To obtain the dynamic picture of which stars can see Earth transit the Sun and how many years such a viewpoint holds.

说白了,这篇论文通篇就干了一件事情:根据GCNS数据库(Gaia Catalog of Nearby Stars),计算了不同星系进入/退出地球凌日观测区间的时间,并对地球产生人类文明以来,处于地球凌日观测现象区间的星系进行了可视化:

很多高赞答主讽刺论文作者(也许出于咱们特产的图片误用ptsd),直接口胡说他们既没有数据,也没有论据。然而现实是,这篇论文的代码+数据全部都开了源:

求求这些聪明的知乎大v们,想要对线/嘲讽,也麻烦去人家github下面提issue行不?不是说西方科学家蠢到家,吃枣药丸吗?行,那请给我们表演一下,你们是如何碾压西方饭桶科学家的,给我们见识见识?

值得一提的是,该论文的这套思路也并非是论文作者一拍脑袋,随便提出。在前人的研究文献里,尝试解答“从哪里可以观测到地球凌日”问题的工作早已有之,甚至可以追溯至SETI计划:

1. Shostak, S. & Villard, R. A Scheme for Targeting Optical SETI Observations. In Symp. Int. Astron. Union Vol. 213, 409–414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4).
2. Filippova, L. N., Kardashev, N. S., Likhachev, S. F. & Strelnitskj, V. S. in Bioastronomy: The Search for Extraterrestial Life — The Exploration Broadens 254–258 (Springer, 2008).
3. Heller, R. & Pudritz, R. E. The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in Earth’s solar transit zone. Astrobiology16, 259–270 (2016).
4. Kaltenegger, L. & Pepper, J. Which stars can see Earth as a transiting exoplanet? Mon. Not. R. Astron. Soc. Lett. 499, L111–L115 (2020).

这篇最近的论文,只是把前人的结果(只考虑星系目前位置)推广到了动态视角下而已。论文末尾也提到了,这么做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帮助我们更有效的搜寻地外生命:

Stars with a vantage point from which they could see Earth transit—and thus see an interesting planet for deliberate broadcasts— are priority targets for searches for life and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Observations of such stars have recently started. In addition, NASA's TESS has entered the extended mission phase, with a plan to observe stars across the ecliptic, including those with a vantage point from which to see Earth transit the Sun.

更怪异的是,在对相关词汇进行全文搜索后发现,在该论文中,“外星人”一词连一次也没出现过。然后,居然咱知乎用户就集体沸腾了,开始拿着“外星人”大做文章,又是“西方人口胡骗经费、转移矛盾”,又是“大胆假设,毫无论证”,又是“外星人对乡巴佬没有兴趣”,又是“这完全是在侮辱民科”。

请问,这个狂欢party玩得开心吗?



最后,针对评论里提到的nature新闻进行统一回复。评论区有人提到了这篇报道表示疑问:

事实上,这篇报道的来自于nature news(作者为Alexandra Witze),而不是论文原文(作者为L. Kaltenegger & J. K. Faherty )。该报道属于小编围绕L. Kaltenegger & J. K. Faherty的论文而进行的科普向介绍,而非严谨科学论文;少数评论急着攻击我说“看不懂标题”“找错文章”我还是那句话,在你们想发表评论前,能不能起码花5分钟读一下这篇所谓的“打脸”报道?

The work, reported in this week’s Nature 1, offers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life

你猜猜,这篇《news》里引用的论文,是哪一篇?没错,正是我回答开头提到的论文~

有的评论里,看到新闻标题“Alien”一个词就沸腾了。那么我就再强调一遍,请你们看看文章,哪怕只是第一句话呢:

Scientists searching for extraterrestrial life should narrow their hunt to stars and planetary systems that have an occasional view of the Earth as it passes in front of the Sun.

大意:寻找地外生命的科学家 应该把搜索范围缩小到 “可以 偶然 观测到 地球凌日 现象的星系”。

结合这篇报道后面的内容,落脚点依然是“科学家应该如何更高效搜索地外生命”,而不是“我们被外星人偷窥了几千年,好怕怕!”

Astronomers have pinpointed more than 2,000 stars from where, in the not-too-distant past or future, Earth can occasionally be detected transiting across the face of the Sun.

大意:天文学家找到了2000个“ 可能偶然观测到地球凌日现象 ”的星系。

你看,定义给的很明白,该论文讨论的只是“地球凌日”的观测窗口,而不是随便口胡的概念。接下来,才是脑洞部分:

If there are aliens living on planets around those stars, with at least a similar level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to our own species, then they would theoretically be able to spot us.

大意: 如果 外星人生存 那2000个候选星系 里,那么他们 理论上 可能 发现我们。

你看,即使是在这篇科普向的报道里,在脑洞最大的一段话里,依然是相对严谨的。而在原始论文中,作者所讨论的内容都有很明确的定义和边界(地球凌日的观测窗口),以至于论文结果可以被作者所公开的数据和程序准确推算出来。这和高赞回答里的抖机灵,以及媒体带的节奏相比,可以说是相差甚远~

user avatar

看到标题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口嗨……找到原始文字读一读才能真正理解…… 这份报告的原文标题是“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tars that can see Earth as a transiting exoplanet”——“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那些能够观测到地日凌星现象的系外恒星系统”……不知怎么传来传去就成了外星人监视地球了……原文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

第一,哪些宇宙中的位置可以观测到地球文明?

保守估计是30秒差距内的75个恒星系统。

第二,有多少潜在文明能够观测到我们?

保守理论估计是30秒差距内的29个潜在宜居世界,而保守实际估计是30秒差距内的4个已知行星系统。其中TRAPPIST-1系统是最特殊的一个(稍后会解释)。

--------------

需要称赞的是,这是种很有意义的“翻转棋盘”的思维方式:既然我们可以通过凌星法确定系外行星,那么潜在的地外文明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找到我们。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报告包含了三个值得注意的点:

  • 首先,报告识别出了100秒差距内的1715颗恒星位于ETZ(可观测到地球凌星的区域),其潜在文明可以通过可见光观测到过去5000年的地球(人类农业文明出现后的地球);而随着外层光锥的扩张,在未来的5000年,ETZ恒星系统将会顺势增加319颗。在30秒差距内,存在75个恒星系统已经接收到了过去100年人类发射的无线电波。
橙色代表存在1715个位于100秒差距内的恒星系统位于ETZ,蓝色斜杠区域表示存在75个30秒差距内的恒星系统位于ETZ,同时可以观测到地球文明过去100年发射的电磁波。
  • 与此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恒星系统都存在可居住行星。基于已有观测,我们可以对宜居类地行星的发生率做出估计,并得出在100秒差距内大概存在500颗左右的潜在的能够支持生命的世界位于ETZ。如果我们把搜寻范围缩小到30秒差距,也就是可以探测到人类文明所发出的电磁波的范围,潜在支持生命世界的数量大概是29个。所以文中的29是一个估算值(想不到吧,是不是很多媒体又没加限定词?)。
  • 从实证数据看,“潜在宜居行星”通常多于“已发现的宜居行星”,这是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导致的。根据系外行星数据库公布的已确认行星(exoplanets.nasa.gov/),在100秒差距的范围内,存在7个已知存在行星的系统位于ETZ(Ross 128,Teegarden’s Star,GJ 9066,TRAPPIST-1,K2-65,K2-155,K2-240);而在30秒差距的范围内,也就是可以探测到人类电磁波的范围,存在4个ETZ系统(Ross 128,Teegarden’s Star,GJ 9066,TRAPPIST-1)。

接下来,我们可以根据系外行星数据库,用太阳系和这七个星系做对比。下面几张图对比了宿主恒星与太阳的相对大小,以及各行星与地球的相对大小:

黄色的太阳在左边,又小又红的Ross 128在右边;地球在左边,作为对比的Ross 128行星在右边。这是一个红矮星系统,行星Ross 128 b距离恒星过近,很可能已经被潮汐锁定并且沙漠化。
同样的,黄色太阳在左边;右边的Teegarden系统的宿主恒星也是红矮星,同时Teegarden’s Star C位于宜居带。由于潮汐锁定的问题,我对其支持生命的能力表示怀疑。
依旧是红矮星系统,行星还是巨行星和类海王星的气体巨头。除非有木卫二或者阿凡达里面潘多拉那样的卫星,否则不太可能有生命。
众神眷顾的TRAPPIST-1星系,红矮星开局,但是却拥有e,f,g三颗宜居带行星。由于其距离地球仅仅41光年,如果存在文明,冷战时期中美建交的新闻他们已经知道了。
K型橙矮星开局,理论上是比较适宜文明发展的恒星类型,可惜目前没有发现宜居带行星。但是不排除未来在更远行星轨道上发现文明星球。
K型橙矮星开局。考虑到巨行星已经发生内向轨道迁移,更远轨道上不太可能存在宜居行星。
M型红矮星开局,但是因为恒星本身更大,潮汐锁定的问题或许不太严重。更外层轨道存在发现更多宜居行星的可能。

读完报告有两个感触:第一,众神眷顾的TRAPPIST-1星系赫然在列,为这个和太阳系十分相似的恒星系又增添了几分特殊性。第二,“被监视”是一种带有负面意味的表述,多少会令人感到惊恐。但另一方面,至少我们可以知道,茫茫星海,谁能够观测得到我们,而这在我看来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最后,以上分析只是基于已有的系外行星数据,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以后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类地球世界。距离发现外星生命的日子,或许越来越近了。


Kaltenegger, L. & Faherty, J. K. Nature 594, 505–507 (2021).

user avatar

人家标题的意思是:

从距离和观察角度来看,这些外星系“如果有”外星人,那么他们“可能会”观察到我们

有两个前提假设

一个是“如果有”

一个是“可能会”

第一个不成立那么第二个也不成立

结论和外星人是否存在毫无关联

你这个标题上来就合并前提假设

意思变成

外星人“可能”已经观察我们好多年了

直接表示外星人已经存在了

我擦!

这个问题很直接的告诉了我们

一个无良媒体编辑是如何断章取义把一个普通文章变成博人眼球的标题党文章

@搜狐新闻 @环球时报 要点脸行吗?

user avatar

外星人:我对乡巴佬没有兴趣。

地球还不值得耗费能源观测。


2X00年,人类终于克服星际航行问题。信息传导技术。

向整个银河系发出电报: 银河系,你好。

人马座A系中央星系马上发出回电:

这里是银河系联合管理协会: 恭喜你步入宇宙文明初级阶段,此外请关闭自由麦。请携带地球最高科技到坐标xxxxxxx

进行科学评级。


地球:坐标距离我们太远了,就算跃迁,也要至少几百年才能过来。

银河系管理协会:那,请你们关闭自由麦,营造和谐宇宙交流环境,此外请继续发展科技。当达到下一个文明水平我们会联系你们的。

地球:哪可以给我们一点科学指导吗?感激不尽! 喂? 喂?

通讯器:嘟...嘟....嘟.......


此刻 银河系中央管理协会办公室内

甲: 天天都有乡下人发明电报机,天天开广播,烦死了。

乙:别烦了,赶紧喊人去装屏蔽器,上头发现我们摸鱼,吃不了兜着走。

丙:跃迁都要几百年的落后地方,就不要来添堵了。

众人: 就是就是.......

user avatar

(对不起朋友们,美国情报机构的UFO报告涉嫌“封建迷信活动”,我只好移除)

英文有一句话,叫“read between the lines”。

中文翻译,大概就是“读它的潜台词”。

这篇Nature文章具体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为何在此时发布这篇文章,以及国内媒体怎么处理这个信息。主流媒体为什么强调地外文明,微博知乎为什么让它成了热搜,上了热榜,而且,恰恰在美国情报机构即将向国会提交UFO报告的关键时候?

它们也算尽力了,那些依然抖机灵的朋友,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官方怎样的言辞,才能让你们意识到,它们对UFO是认真的,外星文明真真切切存在,而且此时此刻就在影响地球的变化?

user avatar

如果真像其他回答冷嘲热讽的那样,为啥中国日报,新华社,我们的太空会联合投稿发这么一个视频?

user avatar

高赞抖机灵的很无聊,结合时事看待,这件事哪里是什么骗研究经费这么简单。

长期以来,所有涉及地外文明的热点都是做冷处理,当年万人目击的萧山机场ufo热度也是压了下来,然而最近一系列新闻让人觉得目不暇接。

美国去年起就已经承认ufo存在,公布了很多视频,最近国会要公布什么报告也闹得很大。上海ufo事件最近在网上很火,热度却没有压下去,微博上热烈地讨论着什么小灰人蜥蜴人,令人惊讶的是官方渠道竟然没有对这些东西作任何的辟谣,也没有官方授意的专家说什么视频造假,包括美国国防部之前所发布的视频。

这一次更离谱,三家官媒居然联合起来做了一个关于外星人观察地球的短视频,B站热搜一直稳居第一。众所周知,这些官媒的性质很特殊,不可能自己莫名其妙开始带节奏,这件事毫无疑问有_的授意。

高赞答主嘲讽论文骗经费,因为这论文确实没有提供什么充实的证据。而正如楼上某位认真研读了论文的答主所述,论文根本就没有提到「外星人」。那么官媒如此不遗余力地为外星人一事推波助澜,其用意就更值得深思了。

如果你长期关注这些事情,国外关于ufo的解密层出不穷,以色列前太空负责人甚至当众谈起「银河联邦」。而最近国内也开始发动了,最近打开手机,连续三天热点都是ufo和外星人的事情,这是以前完全不敢想象的。

我不明白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有人还会觉得一系列涉及地外文明的解密,全都是「政客转移注意力」和「骗研究经费」。这种思考模式真的是所谓「科学」的吗?

总之,有生之年系列,真的有大事要发生了。

顺便提一句,6月25日(也就是美国时间的今天)是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ufo报告的最后期限,也就是说,一天之内,我们大概率就会见到。尽管我对这个报告没有什么太大的期望,毕竟要揭露也是半真半假、欲盖弥彰,但这确实是一件里程碑性的事件。今晚已经打算熬夜等报告了,明天的热搜又喜增ufo。

最后,想看资料请移步:

还有两个长期在知乎输出了很久的答主:


补一个个人经历的回答:

user avatar

“一颗能被殖民的彗星才是好彗星!”VS“谢天谢地,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明的时代!”?

但看评论区,

科学研究的好日子……可能确实还在后头呢= =……

user avatar

“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观察多年什么也不做,或者不明着做什么,那只能说明不屑?其实我觉得隔三差五讨论一下外星文明,应该是在转移啥矛盾吧。

外星文明这种“神秘”事情想咋说就咋说,反正我们啥都不知道,管他呢,反正天塌了有个高的顶着,不说了,搬砖去了,没精力管这闲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入胜的想法,让我联想到那些科幻小说里描绘的场景。如果最新研究真的提供了有力证据,表明我们的地球已经被外星文明观察了很久,那这无疑将是人类历史上最颠覆性的发现之一,足以改变我们对宇宙、对自身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观察”这个词的含义非常广泛。它不一定是我们想象中的,有.............
  • 回答
    美国最新一项研究提出,每天多睡一个小时可能有助于减肥,这听起来的确颇具吸引力。从科学角度来看,睡眠与体重管理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背后的机制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睡眠与食欲激素的微妙平衡:我们身体内部有一套精密的调控系统,负责管理我们的食欲和饱腹感,而睡眠正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中,有两.............
  • 回答
    雷军在与苏炳添的对谈中那句“小米最近在做换起跑脚的事,重塑自己,把研发的重心转移到体验为主”,这话里头的信息量可不小,也道出了很多中国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面临的思考和挑战。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换起跑脚”这个比喻用得太妙了。大家想想苏炳添这样的短跑运动员,起跑姿势有多么关键,决定了比赛的开.............
  • 回答
    苹果 iPhone 13 连续 6 周成为中国最畅销智能手机的最新研究结果,无疑是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它反映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复杂动态以及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强大韧性。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数据解读与现象的表面含义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项研究结果的直接意义: 市.............
  • 回答
    最近,一则振奋人心的新闻在科学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我们的银河系中可能存在多达36个活跃的智能文明。这个数字比以往的估计要高出不少,也让那些对宇宙生命探索充满好奇的人们重新燃起了希望和想象。要理解这项研究的意义,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是如何得出的。这项研究的核心在于对德雷克公式(D.............
  • 回答
    最近美国疾控中心(CDC)的一项研究声称,新冠病毒可能早在2019年12月就已在美国境内传播,这一发现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说明了什么”,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这可能改写我们对疫情起源和传播初期路径的认知。如果我们接受这项研究的结论,那么意味着新冠病毒在.............
  • 回答
    关于美国最新研究发现羟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无效的报道,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作为公众,我们如何看待这类科学发现,需要基于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以及对信息来源的辨别能力。首先,我们得明确,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修正的过程。一项新的研究结果出来,尤其是对于一种尚未完全了解的疾病的治疗方法,往.............
  • 回答
    关于《自然》(Nature)最新研究声称日语、朝鲜语同源,都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说法,需要进行严谨的审视和深入的分析。事实上,截至我所知的信息(我的知识截止日期是2023年4月),并没有《自然》杂志近期发布过这样明确且被广泛接受的研究成果,直接指出日语、朝鲜语同源且都明确地“来自中国东北地区”。这其中.............
  • 回答
    最近《当代生物学》发表的一项研究,说“越胖,运动减肥越难”,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的论调了,但这次的研究把它背后的具体机制讲得更清楚了些,这对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运动了半天体重却纹丝不动,或者为什么胖的人减肥往往要付出更多努力,提供了一个更科学的视角。咱们得先搞清楚,这研究说的“难”是哪种“难”。它不是.............
  • 回答
    《自然》杂志北极熊灭绝预测:全球变暖,不容忽视的罪魁祸首最近,《自然》杂志发布的一项备受瞩目的研究,为北极熊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预测该物种可能在2100年灭绝。这一令人心痛的预警,再次将全球变暖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北极熊濒临灭绝的罪魁祸首。北极熊的生存困境:冰面融化,食物链断裂北极熊,作为北极生.............
  • 回答
    清华大学战国竹简关于“蚩尤是黄帝之子”的最新研究结果,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看待这一研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研究的背景与来源:清华简的重要性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研究的源头——清华简。清华简是2008年一位校友捐赠给清华大学.............
  • 回答
    费米实验室最新公布的 W 玻色子质量测量结果,无疑是当前粒子物理学界最令人振奋,也最让人费解的发现之一。这项由 CDF II 实验团队进行的精确测量,其结果与我们赖以生存的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简称 SM)的理论预言之间,出现了一个令人警惕的、高达 7 个西格玛(σ)的显.............
  • 回答
    日本研究团队关于“日本人可能是中国汉族后代”的最新成果,如果属实,无疑会引发中国社会广泛而复杂的讨论和情感反应。要详细讲述国人将如何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科学与学术层面:高度关注与理性讨论 学术界的积极反响: 对于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遗传学等领域的专家学.............
  • 回答
    斯坦福大学最新研制的癌症“疫苗”,在我看来,是一项令人振奋,但同时也需要我们冷静看待的突破性进展。简单地说,它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那种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而是 一种能够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的治疗性疫苗。我们先来把这个概念拆解一下,它为什么叫做“疫苗”,又跟我们熟悉的疫苗有什么不同?为什.............
  • 回答
    最近,一项突破性的研究首次成功地从张量网络中“演生”出了爱因斯坦方程,这无疑是理论物理领域的一件大事,它在数学和物理的交叉领域打开了新的视角。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实现,更在于它可能为我们理解引力、时空以及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统一提供一种全新的工具和思路。要理解这项研究的意义,我们.............
  • 回答
    中科院最近推出的“特别研究助理”这个新岗位提法,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岗位名称变化,更可能预示着科研体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重要调整和思考。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特别”二字。它意味着这个岗位并非一般的“研究助理”,而是具有了某种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可能体现在以下几.............
  • 回答
    看到“中传95后硕士毕业去卖房,为做研究最后竟真入行”这样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有戏剧性的。中传,大家普遍联想到的是新闻、传播、影视制作这些更“光鲜”的行业,很多毕业生也朝着这些领域发展。结果呢,一位硕士毕业生,而且是95后,这个年龄段在很多人眼中.............
  • 回答
    最近一项关于女学生最好找男导师的研究结果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通常这类研究会关注学术成就、职业发展、学生满意度等几个方面,看不同性别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是否会对这些结果产生影响。研究者们可能会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甚至分析学生在实验室或项目.............
  • 回答
    川普政府的税改方案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尤其是关于其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许多研究都指向一个相似的结论:这项税改似乎更偏向于富人阶层,而对中产阶级及以下的大部分家庭带来的好处有限,甚至可能加重他们的税负。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税改方案中的几个关键要素:首先,企业税的大幅削减是这项税改的核.............
  • 回答
    清华大学发布的关于元宇宙的研究报告,将Soul定性为“目前最接近元宇宙定义的手机应用”,这无疑是一个颇具话题性的论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深入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并结合Soul自身的产品特性以及元宇宙的普遍认知来进行审视。首先,我们得理解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学府,其研究报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