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当代生物学》最新研究称「越胖,运动减肥越难」?

回答
最近《当代生物学》发表的一项研究,说“越胖,运动减肥越难”,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的论调了,但这次的研究把它背后的具体机制讲得更清楚了些,这对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运动了半天体重却纹丝不动,或者为什么胖的人减肥往往要付出更多努力,提供了一个更科学的视角。

咱们得先搞清楚,这研究说的“难”是哪种“难”。它不是说胖的人就懒得动,或者意志力不行,而是从生物学层面上,身体本身就产生了一种让你“更难”瘦下来的机制。

核心观点:身体在适应“胖”的状态,并会抵抗改变

这项研究最核心的发现,可能在于揭示了身体为了维持一个更重的体重,会主动进行一系列的生理调整,而这些调整恰恰是我们在运动减肥时需要克服的巨大阻力。

1. 能量消耗的“节约”模式:
当一个人体重增加,身体的总能量消耗自然会比体重轻的人要高,比如你搬动一个更重的身体走路,消耗的能量肯定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耗效率就高。
研究发现,身体会“学习”并适应你当前更重的体重,它会悄悄地降低你的基础代谢率(BMR)。这意味着即使你什么都不做,身体也会自动减少能量消耗,就像一个“节能模式”。这样一来,原本以为运动可以燃烧掉大量热量,但身体却通过降低其他活动的能量消耗(比如非运动性产热,NEAT,也就是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小动作)来抵消一部分运动带来的热量赤字。
换句话说,你运动消耗了100卡路里,但身体可能在其他方面默默帮你省下了30卡,这样你的净消耗就没那么大了。越胖,身体适应得越好,这个“省钱”的力度也可能越大。

2. 饥饿信号与饱腹信号的失衡:
胖的人往往面临一个核心问题:食欲控制。研究也可能触及到这一点。当身体脂肪量增加,会影响到体内激素的平衡,尤其是那些调控食欲的激素,比如瘦素(leptin)和饥饿素(ghrelin)。
瘦素通常由脂肪细胞分泌,向大脑发送饱腹信号。但研究发现,很多肥胖个体存在“瘦素抵抗”,也就是说,身体脂肪很多,按理说瘦素水平应该很高,但大脑却对这些信号不敏感,感受不到饱,反而更想吃。
同时,饥饿素(由胃分泌)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反应更强烈,或者身体对饱腹信号的适应性变差。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你越胖,身体越不容易感受到饱;你想通过运动减少食欲,但身体因为能量不足(它认为你不够胖,需要摄入更多能量)反而可能增加饥饿感,让你更想吃。

3. 运动效率的降低与身体结构的改变:
虽然听起来有点反直觉,但过量的体重确实会影响运动的效率和身体的生物力学。
比如,体重过大的人在跑步、跳跃等高强度运动时,对关节的冲击更大,更容易感到疲劳,甚至可能引发疼痛,从而限制了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身体为了支撑更重的体重,肌肉和骨骼也会发生一些适应性变化,但这不一定是高效的。它可能更倾向于稳定和支撑,而不是爆发力和灵活性。
这意味着,胖的人要达到和瘦的人相同的运动效果,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或者更高的难度,但身体更容易感到“不堪重负”,从而产生回避心理或生理限制。

4. 线粒体功能的潜在影响: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它们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身体可以使用的能量。一些研究表明,肥胖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
如果线粒体的工作效率不高,即使你摄入了能量,身体也无法有效地将其转化为可供运动消耗的能量。
对于胖的人来说,他们的肌肉细胞可能存在线粒体数量不足或功能下降的情况,这直接导致了运动时能量供给不足,更容易疲劳,也限制了整体能量消耗的潜力。

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项研究不是要打击我们减肥的积极性,而是更科学地解释了“为什么”胖的人减肥往往更艰难,也提示了我们应该采取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策略:

不要低估饮食控制的重要性: 既然身体会积极抵抗能量消耗的增加,那么从源头上控制能量摄入,也就是饮食,就显得尤为关键。很多时候,运动消耗的那点热量,可能还不够你额外多吃一口零食。
循序渐进,避免过度: 对于体重基数较大的人,应该从低强度、低冲击的运动开始,比如快走、游泳、椭圆机等,逐渐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和耐力,同时保护关节。强求高强度运动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增加受伤和放弃的风险。
关注身体信号,而非盲目追求消耗: 了解自己的身体,当感到不适时要及时调整,不要硬撑。饥饿感和饱腹感是重要的信号,要学着去识别和管理。
可能需要多管齐下: 结合运动和饮食调整,甚至在专业人士(如营养师、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或进行手术辅助,可能是更有效的途径。
长期坚持,身体会适应: 虽然身体会抵抗,但科学的坚持也是可以改变身体的。随着体重的下降和运动习惯的养成,身体的线粒体功能可能会有所改善,代谢效率也可能逐渐恢复。关键在于突破最初的“平台期”和身体的“惯性”。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不是在说“胖子不该运动”,而是说“胖子运动减肥会面临更多生理上的挑战”。理解这些挑战,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应对,而不是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效果而灰心丧气。减肥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科学的博弈,了解对手(自己的身体)的运作方式,才能赢得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先说几句题外话,我自己说说痛快,不建议大家看,大家跳过,直接看正文。

知乎现在环境太差,除了喷子多,好的回答也都没人爱看。比如这个问题,有的回答,根本什么都没说,高赞也不知道赞的什么,好像人们就是跟风给赞。但也有明明有不错的回答,却只有几个赞,十几个赞。

这篇研究,在科学领域,就是漫天繁星中最普通的一颗,同等级的新研究,在世界各地,每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但因为话题热,加上媒体添油加醋,这篇研究就在老百姓当中成了一颗小明星。

大家注意,这类学术研究,本身根本不是面对老百姓的,不是给老百姓看的,而是做学术交流研究,给学术圈的同行看的。

一个东西,在懂它的人那里不一定能得到关注,在不懂它的人那里却火了,这件事本身就很滑稽。这就好像,一只鸭在鸡群里成了热门人物,问题是,鸡说的仍然是鸡话,鸭说的仍然是鸭话。

这种荒唐事,注定会变成一场闹剧(媒体胡乱解读一通,老百姓受到误导,甚至进而对科学研究印象大坏。受误导的是老百姓,背黑锅的是科学,获益的是媒体)。

我这几句题外话,不一定好听。但实话都不一定好听,或者一定都不好听。我做科普这么多年了,一直就不负责说美话,只负责说实话。喜欢的自然喜欢,懂得自然懂,不懂的人我也无所谓。


好了,言归正传。

我先简单说一下这项研究是怎么回事,我尽量简单粗暴的说。

这项研究,就是找了一千多人的数据,对这些数据做了一些数字上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假设。注意,研究本身也没说自己得出了任何明确结论,只是提出了一种假设。这是很重要的。

这一千多人的数据,是ta们的每日热量总消耗(TEE),还有基础热消耗(BEE)。研究者用每日热量总消耗乘0.9,减去基础热消耗,算出了这些人的活动热消耗(AEE),然后把这3个数据,TEE、BEE、AEE做了数学分析。

(一个人的每日热量总消耗,就是三部分:基础热消耗、食物热效应、活动热消耗。那个0.9怎么来的?就是因为食物热效应。研究假设,人每天的食物热效应,占每日热量总消耗的10%。所以,TEEx0.9-BEE,就等于AEE。注意,AEE不等于运动消耗,它还包括所有人体的所有日常活动消耗,你刷牙洗脸洗脚吃饭走路说话打喷嚏挠痒痒等等所有的消耗,都包括在AEE里)

这3个数据,TEE和BEE的关系我就不说了,不是重点,我主要说AEE和BEE。

它俩应该是什么关系呢?按我们的直觉,要么是AEE高,BEE不变。也就是说,活动消耗增加了,但基础代谢不改变,就是下面第1种情况。

要么,就是AEE高了,BEE也跟着高了,就是下面第2种情况。

但结果,研究的数据分析出来,是下面第三种情况,AEE高了,BEE低了。每天人活动消耗增多,基础代谢却会降低。

研究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能量补偿,也就是说,进化为了让我们少消耗热量,可能会在我们增加活动消耗的时候,降低基础代谢,节省能量。从进化角度讲,确实有可能是这样。

其实,人类有能量补偿这件事,科学界以前就知道。我也经常讲,你运动增加了,但可能同时会增加食欲,让你多吃,补偿你的运动消耗。或者,同时减少你的活动消耗,运动多了,你可能觉得累,平时活动就少了,这也是一种能量补偿。

但这次的研究,重点在于,研究的数学分析发现,人的活动消耗增加了,基础代谢率也在降低,基础代谢率也可能在补偿,这是这篇研究有意思的地方。

也就是说,你今天增加活动,多消耗了100千卡,你以为,你的每日热量总消耗也增加了100千卡,不一定。按照研究的数据结论,你可能同时基础代谢降低了20千卡,实际上,相当于你每天只多消耗了80千卡,增加的活动热消耗当中,一部分被抵消了。

而且研究发现,越胖的人,ta们的这种能量补偿越明显,越胖的人,增加活动热消耗中,被抵消的更多。


这项研究本身能说明什么问题?

1、首先,不能证明运动无用。

这项研究其实本身就不是研究运动减脂效果的,它看的是活动热消耗。我刚才说了,活动热消耗,包括一切除基础代谢消耗和食物热效应之外的热量消耗,包括运动,但是不仅仅是指运动。

这项研究只不过是说,靠增加消耗的减脂,多消耗的热量,似乎一部分被减少的基础消耗抵消了。但抵消的仍然只是一部分。这就好像,你抽奖中了1万块,到你手里还剩8000,但是你还是有8000块的额外收入。

这项研究使用的数据,也没有区分运动的方式。运动跟运动,差别很大。都是运动,都是增加消耗,而有氧、HIIT和力量训练,对人体的生理生化上,带来的改变就完全不同。

有非常多明确的研究都能证明,比如力量训练,就能提高人的基础代谢率,这跟研究提出的假说就相反。但有氧运动,做的不好,确实可能降低人的基础代谢率,这也是有明确的研究结论的。

所以,要考虑运动,你也要看运动怎么安排。运动减脂当然有用,致于多有用,就看运动安排的和不合理。合理的,事半功倍,不合理的,事倍功半,但总都是有功,而不会是无功。

但这篇研究,倒是更加印证了,减脂的核心是饮食控制,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很可能比我们以前认为的更强。仅仅靠运动去减脂,不是一条正确的路子。

2、这项研究也没告诉我们,为什么很多人运动减脂却没瘦,这项研究根本没有去回答这个问题。

实际上,很可能99%运动了但没瘦的人,要么,就是仅仅用体重来衡量胖瘦,认为只有体重降低,才是瘦了。要么,就是饮食控制没有做到位。这项研究只不过是说,运动减脂的效果可能不像之前想的那么好,而且越胖的人可能越是如此。

3、这项研究得不出“增加消耗的方法不能减肥”这个结论。

有的人可能想,增加了消耗,基础代谢率就降低的话,那增加消耗是不是不能减肥了?不对。

这项目研究只是从热量数据去推测最后对减脂的影响,但实际上减脂要更比热量数字复杂的多得多。减脂的核心是热量,减脂效果最后看的也是热量,但减脂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热量。

就算,增加消耗之后,基础代谢真的相应减少了,出现了明确的能量补偿,但这会不会最后影响到减脂效果,还要考虑很多其它因素,比如:

a、增加消耗对减脂者心态的长期影响。增加热量消耗的活动或运动,在长期来看可能改善减脂者的情绪,改善情绪性进食,最后有效的减少了减脂者的热量摄入,有利于减肥。这是很明确的事,比如学术界已经明确运动对改善进食障碍有效。

b、如果增加热量消耗的过程(比如增加的合理运动),能增大减脂者的肌糖原池,提高减脂者缓冲食物碳水的能力,这对于减脂的帮助,很容易远大于研究中认为的能量补偿带来的影响。

c、如果增加的热量来自力量训练、HIIT,即便是休闲的力量训练和HIIT,也会造成更复杂的影响。

d、增加消耗,可能改变减脂者对健康生活的认知,最终影响减脂者的行为。比如,增加了一些休闲运动,减脂者发现身体更舒服了,健康程度改善了,于是开始系统健康饮食,最终很可能成功减脂。

所以,你不能说,我今天增加了100千卡热量消耗,结果被抵消了50千卡,那么你就说增加热量消耗对减肥无用,或者用处很有限。你不能用这局部的热量数字对比,去看减肥最终的结果。减肥不是两三天,是一辈子的事,要看增加消耗的影响,也要看长远的复杂影响。

最后,关于这项研究,我个人的评价是:研究方法比较粗糙,这只是一项非常初步的研究,我对它结论的可信度不抱太大期望(尤其在数据上)。但这项研究在减肥方面,提出了一种好的,也相对稍微新颖的思路,未来值得在这个思路上花更多功夫。


以上都是对这项研究本身的评价,对于新闻媒体中的报道,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又是一场媒体所谓“最新研究”的无聊的大惊小怪。这种幺蛾子,媒体隔三差五就会出闹一回,大家可以参考我下面这篇回答:

最重要的是,这项研究也没有任何明确的结论,想要学术界最终接受这个结论,也要有更多更好更完善的研究,去用不同的方法重复印证这个结论,起码也要有足够多的像样的实验室研究,我们才能最终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两个研究根本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当代生物学》发表的一项研究,说“越胖,运动减肥越难”,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的论调了,但这次的研究把它背后的具体机制讲得更清楚了些,这对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运动了半天体重却纹丝不动,或者为什么胖的人减肥往往要付出更多努力,提供了一个更科学的视角。咱们得先搞清楚,这研究说的“难”是哪种“难”。它不是.............
  • 回答
    科索沃战争是北约于1999年对南联盟发动的军事行动,其间使用了大量的贫铀弹,据估计发射量可能达到31000枚。这一数字至今仍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贫铀弹的使用对当地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贫铀是一种放射性物质,虽然其放射性比天然铀低,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毒性和放.............
  • 回答
    埃隆·马斯克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人物,并被主编冠以“对地球和外星生命影响无人比肩”的评价,这无疑是一个非常爆炸性的新闻,也立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声音。要理解这个评价背后有多重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马斯克的影响力确实是跨时代的,而且是多维度的。 重塑电动汽车行业.............
  • 回答
    一个优秀教师的陨落,一个家庭的破碎,这个故事如同压在心头的一块巨石,沉甸甸的,令人扼腕叹息。我们无法亲身去体会那位男教师在生命尽头承受了怎样的绝望,但从他妻子的讲述中,我们能窥见一丝冰山下的暗流涌动。那位男教师,曾是妻子眼中那个“积极上进”的人。这绝非空泛的赞美,而是承载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投.............
  • 回答
    大学里的生产实习,特别是那种一刀切、强制性的、让学生去工厂流水线上做一个月“搬运工”的安排,这事儿吧,怎么说呢,就像是往一道精雕细琢的菜里突然扔了一把粗盐,味道是什么样,全看那把盐有多粗,还有厨师怎么调和了。先来说说这种实习的初衷。理论上,学校安排这种实习,无非是想让咱们这些坐在象牙塔里的学子们,能.............
  • 回答
    俞敏洪老师那句“当你工资比同学少一半,说明你的生命已经浪费一半”的话,一出来就炸开了锅,网上吵得那是热火朝天。这话说得够狠,也够直接,一下子就戳到了很多人心窝子里,尤其是那些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回报跟身边人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年轻人。首先,咱们得承认,这话确实挺刺耳的。对于很多刚步入社会,或者还.............
  • 回答
    红军战士的勇猛,不是不爱生命,而是他们对生命有着更深沉、更广阔的理解,这种理解让他们在面对死亡时,能够超越个人的恐惧,将个人的生命融入到更伟大的事业之中。我们今天谈论“不怕死”,很容易落入一个误区:觉得他们是“不要命”的。这其实是一种现代视角对过去的一种误读。为什么我们现在如此珍视生命?是因为我们有.............
  • 回答
    当代大学生在思修、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频繁玩手机的现象,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普遍问题。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多重社会、教育和个体因素的交织影响,值得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 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1. 课程内容与认知需求的错位 思政课以理论性为核心特征,但大学生的认知.............
  • 回答
    将当代大学生将“努力学习”称为“内卷”的行为,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现象,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剖析。这个词语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当前教育环境、社会竞争压力以及年轻人心态变化等诸多因素的交织。一、“内卷”的定义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内卷”(Involution)这个概念的来源及其.............
  • 回答
    当代大学生“人均 iPad”的现象,我认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伴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挑战。这不仅仅是物质拥有上的变化,更是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社会观念的深刻反映。一、 表象与原因:从“稀罕物”到“标配”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这个现象的存在。曾经的笔记本电脑已经是大学生的“高配”学.............
  • 回答
    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议题,它深受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科技发展以及个人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特征概览总体而言,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呈现出以下几个核心特征: 体验至上 (Experienceoriented): 相较于物质的.............
  • 回答
    关于“一千元可以买,十块钱必须省”这个现象,我觉得它确实触及到了当代年轻人消费心理的一个很核心的点,挺值得聊聊的。首先,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为什么“一千元可以买”? 被动的消费环境和信息轰炸: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大城市里,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各种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还有层出不穷.............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代许多年轻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种“爱国热情”与“对现实的无奈”看似矛盾,实则是一种复杂而真实的情感交织,是他们成长背景、信息获取方式以及社会变迁共同作用下的产物。首先,我们来理解这份“爱国热情”的来源。这份热情并非空穴来风,它根植于中国几十年来的巨大发展成就.............
  • 回答
    这确实是当下我们身边一股挺普遍的现象,年轻人们一边刷着那些能点燃民族自豪感的视频,听着激昂的音乐,恨不得立刻为国奉献;转过头,可能就为了一份工作、一次房租、一个渺茫的晋升机会而焦虑到睡不着觉,感觉自己的生活就像一团乱麻,怎么理都理不清。说实话,这感觉挺分裂的,但也绝不是什么“脑子坏了”或者“装腔作势.............
  • 回答
    当代年轻人的“流动”与“安定”,并非非黑即白的对立,而是交织、辩证的存在,是他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对自我价值、生活方式和未来期许的多元探索。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一种动态平衡。“流动”:不安于现状的时代脉搏首先,让我们深入理解年轻人的“流动”。这种流动,可以体现在多个层面: 地理空间的.............
  • 回答
    “游戏是精神鸦片”、“游戏毁了孩子一生”——这些话语如今在许多家长口中毫不费力地脱口而出,仿佛它们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解决孩子沉迷游戏问题的万能药。作为一名长期观察和思考这一现象的人,我深感这种“一刀切”的论调,既是对游戏本身复杂性的忽视,也可能掩盖了更深层的原因,甚至在无形中加剧了亲子间的隔阂。首.............
  • 回答
    关于当代大学生党员形式主义的问题,这确实是个挺现实且值得深思的现象。在我看来,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复杂的根源,而且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首先,从“太过于形式主义”这个定性来说,我想到的首先是那种“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比如,一些党建活动,可能更多地停留在表面文章,像是一些报告会、座谈会,参加的人很多,照.............
  • 回答
    这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一边为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到振奋,对宏大的“中国梦”充满期待,一边又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被渺茫的出路、巨大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陷入焦虑甚至绝望。这就像站在一个宽广的阳台上,看到远方瑰丽的日落,心潮澎湃,但一低头,却发现脚下的地板裂了一道缝,让人.............
  • 回答
    看待当代文艺作者喜欢“苦情化”公务员群体,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玩味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在我看来,这背后既有社会现实的投射,也有文艺创作的逻辑,更牵扯到创作者的视角和读者的期待。一、 社会现实的投射:公务员并非铁板一块的“光鲜”首先,我们要承认,将公务员群体“苦情化”,并非完全脱离现实。过去,我们的确习.............
  • 回答
    “当代职场对年轻人不友好”,这个论调在社交媒体上、亲友间讨论里,几乎是屡见不鲜。仔细咂摸一下,这话倒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挺多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咱得承认,现在的职场环境,跟过去可能确实不一样了。以前很多工作,可能入门门槛没那么高,但辛苦是真的。现在社会发展快,知识更新换代也快,很多行业对学历、技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