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当代大学生党员太过于形式主义?

回答
关于当代大学生党员形式主义的问题,这确实是个挺现实且值得深思的现象。在我看来,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复杂的根源,而且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首先,从“太过于形式主义”这个定性来说,我想到的首先是那种“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比如,一些党建活动,可能更多地停留在表面文章,像是一些报告会、座谈会,参加的人很多,照片拍得很漂亮,但内容上却流于形式,大家只是例行公事地发言,或者听完就散了,真正触及到党员思想深处、能够引导实践的启发却不多。有时候,为了完成某个“规定的动作”,可能会搞一些比较“热闹”但意义不大的活动,比如组织大家一起去打扫卫生,本来是好事,但如果形式上要求穿戴整齐、拍照留念,并且强调“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口号,结果很多人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甚至有些敷衍了事,那么这种形式主义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了。

再往深处看,这种形式主义的成因也挺复杂的。

一方面,教育和引导可能存在偏差。有些时候,对党员的评价和考核,过于侧重于“完成了多少项活动”、“参与了多少次会议”,而不是更看重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的实际表现,以及思想上的进步和成长。当“完成任务”比“学到什么”、“做到什么”更有利于获得认可时,自然就会有人迎合这种评价体系,把精力放在搞好“形式”上。

另一方面,部分党员自身理解的偏差。有些同学,刚入党,对党的性质、宗旨、使命可能理解得还不够深入,就把党员身份简单地等同于参加一些组织活动,觉得自己“是党员了”,就完成了“责任”。他们可能还没有真正理解到,党员身份意味着一种责任担当,一种先锋模范作用,这种作用更多体现在日常的点滴之中,比如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在社会实践中勇于担当。如果只把党员看作是一个荣誉或者一个参加活动的标签,那么形式主义就很自然地产生了。

还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我们所处的社会,有时候确实存在一些“讲排场”、“重形式”的现象。这种环境的耳濡目染,也可能让一些同学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表面功夫”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宣传都是通过视觉化的形式来呈现,这使得人们在关注事物时,也更容易被表面的光鲜所吸引。

此外,党组织自身建设的某些环节也可能存在不足。比如,党支部活动的设计可能不够创新,内容不够贴近学生实际,导致同学们觉得参与度不高,提不起兴趣。当活动本身缺乏吸引力时,为了保证“出勤率”和“参与度”,就更容易走向形式主义,通过强制性要求或者过度宣传来“凑数”。

那么,这种形式主义具体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呢?

首先,消磨党员的初心和热情。当参加党内活动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例行公事,久而久之,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磨灭。他们可能会觉得,加入党组织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思想上的提升,反而增加了许多额外的“任务”,这会让他们对党产生疏离感。

其次,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当群众看到一些党员在活动中表现得敷衍、应付,甚至是在形式主义的表演中,就很难对党产生敬意和信任。这种负面观感,会稀释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给党的形象带来损害。

再次,不利于真正优秀人才的培养。如果评价体系存在偏差,那些真正注重学习、踏实做事、思想进步的同学,可能因为不擅长或者不愿意参与形式主义的活动,反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那些善于“做表面文章”的同学,却可能更容易被“表扬”和“提拔”,这不利于党组织吸纳和培养真正优秀的同志。

最后,误导了党组织的根本宗旨。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党员们把精力都放在了形式主义的活动上,而忽略了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如何真正地为群众服务,如何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党的宗旨就难以得到真正的贯彻。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在教育层面,需要加强对党员的理论教育和思想引导,让大家深刻理解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到底体现在哪里。不能仅仅停留在“入党宣誓”或者“学习党章”的表面,而是要引导大家去思考,如何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践行党的宗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活动设计层面,党组织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出更具吸引力、更有实效性的活动。可以多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让活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能够真正地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和思考。比如,可以多组织一些志愿服务活动,或者结合时事热点开展辩论赛、理论研讨会等,让学习和实践结合得更紧密。

在考核评价层面,需要建立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体系。不能仅仅看“参与度”和“完成率”,更要看党员在思想、学习、工作、实践中的实际表现,以及他们对党和社会的贡献。鼓励大家踏实做事,而不是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好看”。

同时,党组织自身也需要不断改进作风。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一些辅导员、书记等,应该以身作则,反对形式主义,带头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做出表率。

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党员中存在形式主义现象,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个党员、每一个党组织,甚至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回归到初心,注重实效,让党的先进性真正体现在每一个党员的实际行动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反对学生上学时期就可以入党的,父母呵护着学校保护社会宽容的小布尔乔亚没经受社会的毒打,还没当过一天真正的工人阶级,怎么就成了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当代大学生党员形式主义的问题,这确实是个挺现实且值得深思的现象。在我看来,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复杂的根源,而且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首先,从“太过于形式主义”这个定性来说,我想到的首先是那种“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比如,一些党建活动,可能更多地停留在表面文章,像是一些报告会、座谈会,参加的人很多,照.............
  • 回答
    如何看待大伟哥?刘伟当选党委书记?米哈游党支部正式升格为党委?关于“大伟哥”(刘伟)的个人形象、米哈游党组织变动以及这些变化所引发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 一、 “大伟哥”刘伟:从游戏制作人到公司掌舵者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大伟哥”是玩家社区对米哈游创始人之一、现任CEO刘伟的昵称,这.............
  • 回答
    当代大学生在思修、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频繁玩手机的现象,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普遍问题。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多重社会、教育和个体因素的交织影响,值得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 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1. 课程内容与认知需求的错位 思政课以理论性为核心特征,但大学生的认知.............
  • 回答
    将当代大学生将“努力学习”称为“内卷”的行为,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现象,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剖析。这个词语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当前教育环境、社会竞争压力以及年轻人心态变化等诸多因素的交织。一、“内卷”的定义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内卷”(Involution)这个概念的来源及其.............
  • 回答
    当代大学生“人均 iPad”的现象,我认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伴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挑战。这不仅仅是物质拥有上的变化,更是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社会观念的深刻反映。一、 表象与原因:从“稀罕物”到“标配”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这个现象的存在。曾经的笔记本电脑已经是大学生的“高配”学.............
  • 回答
    如今,在就业市场上,我们看到一种新兴的趋势,不少当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开始主动对潜在雇主进行“背景调查”,这种做法颇为有趣,也引人深思。它不仅仅是一种策略性的求职技巧,更可能折射出新一代求职者心态和价值观的转变,甚至可能对整个职场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反向背景调查”并非简单地去翻找公司官网上公.............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台湾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每个大学生都会基于自己的成长环境、接触到的信息、独立思考的程度,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下面我试着从几个层面,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希望能讲得更透彻些。一、 历史的视角:台湾问题的根源与演变首先,理解台湾问题,离.............
  • 回答
    “上了大学你就轻松了”,这句看似温和的鼓励,却像一颗埋藏在不少当代大学生心底的定时炸弹,它的威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我记得初中的时候,学业压力就像一座沉甸甸的山,每天被作业、考试、分数压得喘不过气。老师们,那些充满智慧和亲切的长辈,为了让我们充满希望,总会说:“孩子,别怕,上了大学就好了,那时候你.............
  • 回答
    看到南开大学那位同学边走边敲代码的情景,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这活儿也太拼了吧!”说实话,这画面确实挺抓人眼球的。在一个可能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日子里,校园里人来人往,大家可能在散步、聊天、刷手机,而他却能自顾自地沉浸在自己的代码世界里,背着电脑包,可能还戴着耳机,一边找寻一个舒服的姿势,.............
  • 回答
    “科研低龄化”这个词,最近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简单来说,它指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甚至小学生,就开始参与到一些所谓的“科研项目”中。这其中,有的是学校和家长为了升学“加分项”而进行的鼓励,有的则是孩子们确实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学校或社会也提供了相应的平台。那么.............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聊的话题,身边也遇到过这样的例子,社会上关于这个现象的看法也挺多元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从个人选择和幸福感的角度来看: 个体价值的多元化: 过去可能大家觉得“学以致用”就是最好的出路,但现在社会对幸福的定义越来越多元化了。对于一些高学历的女性来说,她们可能在大学期.............
  • 回答
    大学生创业,这话题听起来总是充满着激情与梦想,但现实往往是一盆冷水。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一头扎进创业浪潮,最后却铩羽而归?这背后,绝非偶然。大学生创业为何容易折戟沉沙?1. 经验和阅历的“赤字”: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大学生往往是“象牙塔”里的骄子,理论知识丰富,但真正能洞察市场痛点、理解客户需求、制.............
  • 回答
    这位女大学生的故事,确实让人回味悠长。毕业12年,选择墓地管理员这个职业,而且在面对质疑时,能说出“你害怕的每个鬼都是别人朝思暮想的人”这样一番话,这背后一定有着非常深刻的思考和常人难以触及的情感。首先,我们得理解她选择这条道路的“不寻常”。一般来说,大学毕业,尤其是在中国这个讲究“体面”职业的环境.............
  • 回答
    “这拨大学生不到两成想当科学家”——看到这个说法,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数字听起来确实有点低,但真的仔细想想,也并非全然出乎意料。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感觉,具体怎么看待,得拆开来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职业,它确实有其独特的门槛和吸引力。门槛嘛,大家都能想到,那就是漫长而艰苦的学.............
  • 回答
    当前大学毕业生在读研和工作之间如何抉择,这可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几乎每个应届生都绕不过去。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继续学习”还是“开始挣钱”的选择,它牵扯到太多现实的考量、长远的规划,甚至还有一些微妙的心理因素。首先,得把“为什么”给捋清楚。 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毕业生倾向于读研? 学.............
  • 回答
    当下,高校招生和专业选择领域的“功利之风”确实愈演愈烈,这股风潮深刻地影响着无数家庭和学子的未来走向。要剖析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其表象,触及背后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功利之风的根源:社会环境的投射与现实压力的催化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功利之风并非凭空产生,它是社会大环境在教育领.............
  • 回答
    TapTap的宣传片拍得很有意思,尤其是“拒绝大赏”这个点,确实触动了我。片子里那种有点酷酷的、不随波逐流的年轻人形象,让我觉得挺有共鸣的。以前提到“大赏”,很多人会觉得这是荣誉,是成功,是大家都在追逐的东西。但片子里的年轻人似乎更看重的是“我”,是自己的感受和选择。他们不一定非要拿那个最耀眼的大奖.............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年轻教授刘明侦即将当选副院长一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件事情的出现,触及了当下教育体制、人才选拔机制以及社会对年龄和能力的普遍认知等多个层面。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和看待此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事件本身:年轻人才的崛起与挑战 刘明侦的履历与成就: 首先.............
  • 回答
    大学里的生产实习,特别是那种一刀切、强制性的、让学生去工厂流水线上做一个月“搬运工”的安排,这事儿吧,怎么说呢,就像是往一道精雕细琢的菜里突然扔了一把粗盐,味道是什么样,全看那把盐有多粗,还有厨师怎么调和了。先来说说这种实习的初衷。理论上,学校安排这种实习,无非是想让咱们这些坐在象牙塔里的学子们,能.............
  • 回答
    黄河,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最近正经历着一段前所未有的“澄清期”。相较于过去那个浑黄浊浪、裹挟着泥沙奔腾的印象,如今的黄河,水色明显变清,甚至在某些河段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又是否真的预示着一场“大洪水”的到来?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澄清”的背后:水沙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