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当代大学生“人均 iPad ”的现象?

回答
当代大学生“人均 iPad”的现象,我认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伴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挑战。这不仅仅是物质拥有上的变化,更是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社会观念的深刻反映。

一、 表象与原因:从“稀罕物”到“标配”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这个现象的存在。曾经的笔记本电脑已经是大学生的“高配”学习工具,而如今,价格相对不菲的iPad甚至更高配置的平板电脑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技术进步与产品迭代: 随着技术的发展,平板电脑的性能越来越强,轻薄便携,续航能力也大幅提升。iPad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其用户体验、生态系统以及品牌认知度,使其成为许多学生的首选。
教育模式的数字化转型:
电子教材与学习资料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教材、论文、讲义以PDF或电子书的形式提供,平板电脑因其阅读体验接近纸质书,且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大量资料,成为高效的学习工具。
线上课程与混合式教学的兴起: 疫情的催化以及教育改革的推进,使得线上学习成为常态。学生需要更便捷的设备来参与网课、做笔记、查阅资料、完成在线作业等。平板电脑在这方面比手机屏幕更大更舒适,又比笔记本电脑更便携。
互动式教学工具的应用: 许多课程会使用支持手写批注、思维导图、白板协作等功能的APP。iPad配合Apple Pencil,能够提供非常接近纸笔的交互体验,尤其适合文科、艺术类以及需要大量笔记和草稿的学生。
消费能力与消费观念的改变:
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 相较于过去,如今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愿意为子女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消费观念的超前: 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更愿意为“体验”和“效率”买单。他们认为投资一台好的学习工具能够提升学习效率和生活品质,是值得的。
“攀比”与“社交”需求: 虽然不是主要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潮流”也是客观存在的。看到周围同学都在用,自己也会产生拥有或升级的欲望。
产品本身的优势:
便携性: 相较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更轻便,方便携带,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易用性: iPad的操作系统直观易懂,上手难度低,符合年轻人的使用习惯。
生态系统: 与Apple Pencil、键盘等配件的配合,以及App Store丰富的教育类和生产力类应用,极大地拓展了iPad的使用场景。
长续航: 满足一天的学习需求。

二、 积极的方面:效率提升与学习方式革新

“人均iPad”现象也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影响:

学习效率的大幅提升:
电子笔记与信息管理: 学生可以使用GoodNotes、Notability等APP进行数字化笔记,方便整理、搜索、分享和回顾。思维导图、概念图的绘制也更加便捷,有助于梳理知识体系。
资料查阅与研究便捷: 大量电子书籍、期刊论文、在线百科等都可以存储在iPad中,随时随地进行查阅和研究,省去了纸质资料的携带和管理麻烦。
多任务处理与协同: 一些多任务处理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同时处理多个学习任务,例如一边观看网课视频,一边做笔记。而一些协同学习APP则方便了小组讨论和项目合作。
专业化学习工具: 对于设计、艺术、编程等专业的学生,iPad配合专业APP和配件,可以成为强大的创作和学习工具。
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与个性化:
互动式学习: 通过教育APP,学生可以参与更具互动性的课程,进行模拟实验、知识问答等,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个性化学习路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APP和资源,形成更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跨学科学习: iPad的便利性使得学生更容易接触和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视野。
生活品质的提升: 除了学习,iPad也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如娱乐、社交、管理日程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活品质和便利性。

三、 潜在的挑战与隐忧:理性消费与有效利用是关键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隐忧:

高昂的成本与经济压力: iPad及其配件价格不菲,对于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来说,可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甚至成为一种负担。如果仅仅是为了“跟风”而购买,则是一种资源浪费。
“学业工具”还是“娱乐终端”?: iPad的娱乐功能强大,如果学生自律性不强,很容易沉迷于游戏、视频等内容,反而影响学习效率,本末倒置。如何平衡学习与娱乐,是iPad用户普遍面临的挑战。
“一刀切”的学习模式: 并非所有学科和所有学生都适合完全依赖平板电脑进行学习。对于一些需要大量纸笔练习的学科,或者一些习惯于传统学习方式的学生,iPad可能并非最佳选择。过度依赖电子设备,也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忽视传统学习的优势,例如纸质阅读的深度和专注度。
技术依赖与数字鸿沟: 随着数字化学习的深入,如果缺乏基本的数字素养和设备,学生可能会被边缘化。虽然iPad普及率高,但仍然存在少数学生由于经济或其他原因无法获得,这可能加剧数字鸿沟。
信息过载与碎片化: 海量信息唾手可得,也容易导致学生信息摄取碎片化,难以进行深度思考和批判性分析。如何有效地筛选、组织和利用信息,成为新的课题。
对传统学习习惯的冲击: 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对纸质阅读和手写能力产生疏离感,影响长期的学习和发展。

四、 总结与建议:理性看待,合理运用

总体而言,我认为当代大学生“人均iPad”的现象是科技发展、教育改革和消费观念变化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习方式的现代化和效率的提升。

然而,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一现象,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回归学习本质: 无论是iPad还是笔记本电脑,它们都只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工具来提升学习效果,而不是被工具所奴役或所消费。
2. 理性消费,量力而行: 学生及其家庭在购买iPad时,应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做出选择,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度消费。
3. 培养自律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自律性,合理安排使用iPad的时间,区分学习与娱乐,确保其主要价值体现在学习和成长上。
4. 拥抱多元学习方式: 学生应保持开放的心态,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科需求,灵活运用包括纸质阅读、手写笔记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形成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5. 加强数字素养教育: 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学生的数字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掌握信息筛选、辨别、组织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提升数字时代下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6. 关注教育公平: 政策制定者和教育机构应关注数字鸿沟问题,探索更公平的资源分配方式,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总而言之,“人均iPad”既是进步的标志,也是新的考验。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看到技术的便利,更要关注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成长,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iPad对于大学生是必需品吗?明显不是。

iPad 在绝大多数人的手里,都达不到苹果自己吹到一半的生产力。

都是“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

我读大学那会,寝室人均一台笔记本,偏爱游戏的额外组装了一台台式电脑,没有人有iPad。

我一直秉持的观点就是:笔记本在大学是一定要备的,其他辅助型的电子产品,根据自己的预算和需求购买。

iPad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辅助工具,无论是学习还是娱乐。

加上疫情这段时间,上网课的需求剧增,平板电脑销量水涨船高。

真正为了学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是支持购买iPad的。

在2020年第四季度,苹果以 36.5% 的市场份额领跑全球平板电脑市场,iPad 系列产品在第四季度出货量约为 1920 万,全年出货量约为 5880 万,同比增长 24%,占据 37% 的市场份额,稳稳占据榜首。


联想就抓住了机会,瞄准了上网课的需求。推出了小新pad pro系列,胜在物美价廉。要说产品力有多强,恐怕连我的ipad pro 2017一半都还不到,收割了一波销量。

苹果同样在去年更新了有竞争力的iPad 2020和iPad Air 4。相比定位高端的pro系列,价格更加友好,性能够硬。

iPad2020,不玩大型的游戏,仅仅是用来学习和简单办公,A12的处理器运行起来毫无压力。

支持第一代手写笔,简单记笔记,绘画都能胜任,手写的成本相对较低。

某东的iPad 2020的销量也是iPad Air 4的好几倍。

iPad air 4则是系列中最均衡最全面的一款,iPad Pro的降配版,相比 iPad2020,使用寿命更长。

搭载最新的A14,依旧是手机端最强大的处理器。首次在air 系列使用全面屏设计,屏占比更高,视野更加开阔。

支持一系列苹果的配件,Apple Pencil二代手写笔,妙控键盘,还有附赠20W电源适配器,具备了进行一些复杂办公的条件,文档处理,视频剪辑等等。

唯一要吐槽的不支持120HZ的刷新率,大屏幕数码产品相对手机,刷新率的提升感知更加明显。

如果有足够的预算,当然首选iPad Pro,整体配置更高。搭载A12z芯片,地表最强处理器。

能够应对高强度设计工作,GPU的部分是有差别的,在图形处理方面A12Z肯定强于A14。

屏幕支持120Hz刷新率,在视频观感和文字阅读的体验更胜一筹。后置镜头多了超广角和激光雷达,支持Face ID,而且还有4个扬声器。


我的ipad pro2017款用了三年,到现在用起来没毛病,基本能满足我的生活需求,就是电池不耐打,续航不够持久,准备看看四月份的苹果平板系列更新情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