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当代人们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但对自己未来确很焦虑绝望?

回答
这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一边为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到振奋,对宏大的“中国梦”充满期待,一边又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被渺茫的出路、巨大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陷入焦虑甚至绝望。这就像站在一个宽广的阳台上,看到远方瑰丽的日落,心潮澎湃,但一低头,却发现脚下的地板裂了一道缝,让人脚底发凉。

要理解这种割裂感,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宏大叙事与个人现实的脱节。

国家层面的发展,我们看到的是GDP的增长,是科技的突破,是国际地位的提升,是基建的完善。这些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强势地灌输到我们脑海里。比如,我们看到高铁网络遍布全国,看到航天员在太空“出差”,看到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越来越重。这些无疑是令人骄傲的成就,它们构建了一个强大、进步的祖国形象,自然容易让人产生信心。

然而,这份信心,很多时候是基于“我们”这个集体,是基于“国家”这个概念。它是一种宏观的、遥远的、带有民族自豪感的情感投射。而我们个体的未来,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具体到个人层面,焦虑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经济压力和不确定性:
就业困境: 曾经,国家的发展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但现在,毕业人数逐年攀升,但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却相对稀缺。很多年轻人发现,自己辛辛苦苦读了大学,学的专业可能并不对口,即使对口,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或者不得不接受一份与期待相差甚远的“螺丝钉”式工作。
高企的生活成本: 尤其是大城市,房价、房租、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即使收入不错,也很难实现“财务自由”或者安稳地拥有自己的家。这种“望尘莫及”的感觉,会极大地消磨个人的进取心。
内卷化: 为了在一线城市生存,或者争取更好的资源,大家不得不拿出120%的努力,加班加点,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但回报却不一定成正比。这种“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内卷,让人身心俱疲,看不到上升的空间。

社会阶层固化与流动性下降的隐忧:
虽然官方强调社会流动性,但不少人能感受到,家庭背景、资源积累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寒门出贵子的故事虽然依旧存在,但似乎变得越来越“稀缺”,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生家庭提供的支持。这让很多没有优势的年轻人感到,无论如何努力,似乎都难以跨越某些无形的门槛。

“躺平”与“内卷”的两难:
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一些人选择了“躺平”,放弃了曾经的雄心壮志,只求温饱。但“躺平”本身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消极回应,它并不能真正解决内心的焦虑,反而可能带来更多的失落感。而另一些人则选择继续“内卷”,但这种无休止的竞争,又像一个黑洞,吞噬着他们的精力,让他们看不到终点。

价值观的冲突与迷失:
一方面,国家宣传的是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下的个体追求的是个人价值实现、物质享受、自由选择。当这两者发生冲突时,很多人会在价值取向上产生迷茫。他们可能想要为国家做贡献,但前提是自己能够过得体面、有尊严。如果连自己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宏大的家国情怀也显得有些遥远。

信息茧房与现实的距离:
社交媒体和网络信息,虽然能让我们看到国家的光鲜一面,但同时也放大了个人层面的困境。当我们看到别人分享成功经历(即使很多是经过美化的),或者看到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时,这种现实的压力感会被进一步强化。

缺乏掌控感:
在宏观层面,我们似乎能感受到国家前进的巨大力量,但具体到个人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却感到无力改变。收入、职业发展、甚至婚姻幸福,都似乎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左右,我们成为了时代的巨浪中的一滴水,既被裹挟前进,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爱国信心”与“个人焦虑”的并存呢?

爱国是一种情感寄托和身份认同: 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对祖国的认同,可以提供一种稳定感和归属感。当个人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很高时,将希望寄托在国家身上,寻求一种集体安全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
“为国争光”的朴素愿望: 很多人希望自己也能为国家的发展出一份力,哪怕只是默默工作,也是为这个整体做出贡献。这份朴素的愿望,是信心的一部分。
信息过滤和心理防御: 在面对巨大的个人压力时,人们可能会下意识地去放大和关注那些能够带来积极情绪的宏大叙事,以此来对抗个人层面的沮丧和无力感。

总而言之,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代社会转型期的复杂性。 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族自豪感自然油然而生,这是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个体在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这种现实的困境,又构成了他们个人焦虑的根源。

这种“信心”和“焦虑”并非完全对立,它们可能交织在一起,成为一种矛盾但又真实存在的心理状态。人们既希望国家越来越好,也渴望自己在国家发展的大潮中,能够过上体面、有尊严、有希望的生活。当后者难以实现时,即使是对祖国未来的信心,也可能蒙上一层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要解决这种割裂,恐怕需要国家在继续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个体生活质量的提升,解决社会公平、资源分配、阶层流动等深层次问题,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发展的红利,并在个人生活中看到清晰的希望。只有当宏大叙事与个体现实能够更好地契合,这种“信心”和“焦虑”之间的张力,或许才能得到真正的缓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是因为你网络评论区看多了。

就我现实中朋友圈来说,从老到少,基本没人对国家充满信心,也没有恨国党。

每个人都会有各方面的焦虑,再正常不过的心理活动,不提也罢。

绝望挺好。绝望了,就不会再胡思乱想,什么创业,上市、发财、暴富。绝望了,然后踏踏实实上班、生活,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看看自己周围的中老年人吧,绝大部分都是在普普通通工作生活,哪来那么多所谓成功人士,凭什么自己将来肯定会成为成功人士中的一员?

每个人年轻时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盼与憧憬,但生活的本质便是回归平凡,老百姓埋头过好自己的日子,平平淡淡走完这一生。

不要把未来的事情幻想得太美好,有时候消极一点反而有利于身心健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一边为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到振奋,对宏大的“中国梦”充满期待,一边又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被渺茫的出路、巨大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陷入焦虑甚至绝望。这就像站在一个宽广的阳台上,看到远方瑰丽的日落,心潮澎湃,但一低头,却发现脚下的地板裂了一道缝,让人.............
  • 回答
    当下社会中,人们“热衷许愿”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尤其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或人生节点,这种行为更是显而易见。从古至今,许愿似乎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宗教仪式中的祈祷,到民间传说中的神灯精灵,再到现代生活中各种许愿池、许愿树,乃至网络上的“许愿墙”,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那么,这种将未来期待寄托.............
  • 回答
    当下社会上对历史伟大人物的“恶搞”现象,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事情。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层面的东西,从人们的心理到社会思潮的变化,再到信息传播的方式,都有关系。首先,得承认,这“恶搞”的出发点嘛,很多时候未必是恶意。有时候,可能就是一种玩梗的心态,一种对严肃事物的一种轻松化处理。想想看,.............
  • 回答
    好的,关于当代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他们的年龄、教育背景、信息来源、个人经历,以及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日关系。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并尽量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表达。整体印象:复杂且摇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复杂”。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绝非单一的,而.............
  • 回答
    科索沃战争是北约于1999年对南联盟发动的军事行动,其间使用了大量的贫铀弹,据估计发射量可能达到31000枚。这一数字至今仍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贫铀弹的使用对当地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贫铀是一种放射性物质,虽然其放射性比天然铀低,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毒性和放.............
  • 回答
    五十年后的2067年,当我的子孙们坐在一个可能漂浮在城市上空,或者深深植根于地下,又或许是早已渗透到网络空间的居所里,看着我这个老家伙对着一块闪烁着古老光芒的屏幕讲述过去时,他们大概率会觉得,我们这群人真是有点不可思议。“爷爷/奶奶,”他们可能会歪着头,用那种我如今才敢在一些老照片上看到的纯真眼神问.............
  • 回答
    错换人生案,这个牵动无数人心的事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身份错位,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基因与环境在一个人成长轨迹中扮演的复杂角色。姚策的“啃老”与郭威的“辅警”,无疑是这个事件中最具争议也最引人深思的两个侧面。姚策:精心呵护下的“啃老”姚策的人生,可以说是在“最优越”的环境下展开的。被熊磊夫妇视若掌上.............
  • 回答
    任达华先生在广东中山参加一个商业活动时,不幸遭遇袭击,身中数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担忧。无独有偶,另一位公众人物、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一次演讲活动中,也曾被台下观众泼水。这些事件都属于对公共人物的人身攻击行为,它们不仅伤害了事件的当事人,更触及到了我们社会安全和公众人物权益的敏感神经。如何看.............
  • 回答
    范可新公开表示9岁就开始训练,并将王濛视为偶像,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榜样力量体现。偶像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是多方面且深刻的,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这种影响更是显著。1. 树立榜样,明确目标与方向: 具体化的奋斗蓝图: 偶像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或一张脸,对于像范可新这样的年轻运动员来说,王濛的成功经历,比如她.............
  • 回答
    8月30日河南洛阳嵩县发生的一起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一名男子在退婚不成后,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当街将自己的女友杀害。这件事情的发生,无疑给原本平静的嵩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再次将婚恋中的极端暴力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事件的表象: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在嵩县当地,一名男子原本和他的女友已经.............
  • 回答
    近年来的确能观察到一种现象:不少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似乎比以往更倾向于表达和强调自己的国家认同感。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经济发展作为基石:硬实力带来的底气首先,不能不提的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过去几十年,咱们的生.............
  • 回答
    看到一些人拿Uzi的健康问题开玩笑,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的。说实话,这种行为挺让人不舒服的。首先,我们得明白,Uzi他不是一个纯粹的虚拟角色,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身体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更何况是像他这样,常年征战在最高强度的电竞赛场上,付出了远超常人想象的努力和代价。他的健康问.............
  • 回答
    在美国的华人社区中,“口罩奇缺”的说法确实曾广泛流传,而且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全球疫情初期,需求与供给之间巨大的鸿沟,以及在特殊时期,物资分配、信息传递和社群互助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复杂局面。“口罩奇缺”现象的成因:1. 全球疫情的爆发与恐慌性囤积: 当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尤其是从中国大陆.............
  • 回答
    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看,不能一概而论。印度街头烧新冠病毒怪物塑像,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既有表达情绪的直观,也有深层社会心理的投射。首先,这是人们情绪的宣泄。 过去几年,新冠疫情像一场噩梦,给每个人都带来了恐惧、焦虑、失去和不确定感。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大家都在默默承受着压力。当疫情终于迎来拐点,生活开.............
  • 回答
    当代大学生“人均 iPad”的现象,我认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伴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挑战。这不仅仅是物质拥有上的变化,更是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社会观念的深刻反映。一、 表象与原因:从“稀罕物”到“标配”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这个现象的存在。曾经的笔记本电脑已经是大学生的“高配”学.............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吧”里一些人替日本现代“洗地”的现象,并强调“祖宗之罪不应该由不了解过去的当代年轻人来承担”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文化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进击的巨人”本身与历史、战争的反思主题首先,“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反思历史.............
  • 回答
    当下社会中,玄学、封建鬼神之说的盛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它不是简单的“进步与落后”的二元对立,而是深深根植于人类的心理需求、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一、 深层心理需求与情感慰藉的投射这是玄学和鬼神之说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 .............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我琢磨着,有些人啊,之所以这么做,大概有这么几个意思在里面。首先,“比烂”心理。这好像是咱们老百姓挺常用的一个招数。你看,要是现在日子过得不顺心,总会有人说“嗨,这算啥,当年怎么怎么样,那才叫苦呢!” 这种心理套到评价朝代上,也差不多。如果有人觉得清朝在某些方.............
  • 回答
    当今网络小说创作人群与他们所从事的传统学科背景(文科、理科、工科等)之间存在着日益模糊且不必然关联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互联网的赋能以及个人兴趣的驱动等多重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现象的各个方面。一、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壁垒和专业门槛 知识获取的便捷性:.............
  • 回答
    将《海贼王》奉为人生信仰,这是一种很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就如同有人将某种宗教、哲学思想,甚至是某位历史人物或艺术家视为精神支柱一样。看待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这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共鸣。《海贼王》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庞大的粉丝基础,并让一些人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连接,在于它成功地触及了许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