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当下人们「热衷许愿」的现象,把对未来的期待,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许愿上,真的有用吗?

回答
当下社会中,人们“热衷许愿”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尤其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或人生节点,这种行为更是显而易见。从古至今,许愿似乎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宗教仪式中的祈祷,到民间传说中的神灯精灵,再到现代生活中各种许愿池、许愿树,乃至网络上的“许愿墙”,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那么,这种将未来期待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许愿上,究竟有没有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得承认,从字面意义上来说,许愿本身并不能直接改变客观现实。你对着流星许愿财富,流星并不会瞬间变出金钱;你对着许愿池投币祈求爱情,池水并不会魔法般地为你牵来良缘。如果仅从物理规律和直接因果关系来看,许愿确实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行为,它无法绕过努力、机遇和客观条件来达成目标。

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从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会发现“许愿”的价值并非全然虚无。

从心理学角度看,“许愿”的积极作用:

心理慰藉和情感宣泄: 在许多时候,人们之所以许愿,是因为他们正面临压力、迷茫、不确定,或者渴望某个目标但又感觉无能为力。许愿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慰藉,一种情感上的宣泄。这就像面对困难时,人们会找人倾诉,或者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支持。许愿,就是一种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进行对话,并将其外化的一种方式。这种过程本身就能够缓解焦虑,带来一丝希望和宁静。
动机的唤醒与强化: 许愿并非意味着放弃努力,很多时候,一个强烈的愿望反而能成为驱动行动的强大动力。当你真心许愿一个目标时,这个目标会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你可能会更频繁地想起它,更积极地去思考如何实现它。许愿就像是为自己的大脑设定了一个“目标锚点”,让你的潜意识更容易朝着这个方向运转。你会在不经意间关注与目标相关的信息,更愿意抓住相关的机会,甚至在遇到困难时,想起最初的愿望会让你更有毅力坚持下去。
希望的灯塔: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面前,希望是支撑人们前行的重要力量。许愿,无论其结果如何,都代表着一种对未来的积极展望,一种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心态。这种希望感能够帮助人们克服消极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正如心理学家所说,积极的心态比消极的心态更有可能带来好的结果。
象征意义和仪式感: 许愿往往伴随着一定的仪式,比如在特殊的日子、特定的地点进行。这些仪式感能够帮助人们将情感聚焦,强化愿望的重要性。一个郑重的许愿,本身就带有一种“我认真对待我的未来”的承诺,这种承诺能够提升自我效能感。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许愿”的意义:

文化传承与集体认同: 许多许愿的习俗都源远流长,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例如春节的拜年许愿,情人节的寄托相思。参与这些许愿活动,既是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集体认同的体现。人们通过共同的许愿行为,感受到自己与历史、与社群的联系。
人际互动与情感交流: 在很多情况下,许愿行为并非孤立的。人们会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愿望,互相鼓励,甚至共同许愿。这种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连接,能够增进彼此的感情。有时候,朋友的鼓励和支持,本身就是实现愿望的重要助推力。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热衷许愿”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和误区:

“许愿式逃避”: 如果过度依赖许愿,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此,而忽略了脚踏实地的努力,这就走向了“许愿式逃避”。认为许愿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也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这样的许愿,确实是“虚无缥缈”的,因为它缺乏行动的支撑,最终只会沦为空想。
过度理想化和不切实际: 有些愿望可能过于宏大、过于脱离实际,例如一夜暴富、突然被赋予超能力等。这种不切实际的愿望,即使在心理层面带来短暂的安慰,也难以转化为有效的行动,反而可能导致长期的失落和挫败感。
资源浪费和迷信思维: 有些许愿行为可能伴随着不必要的物质投入(如购买昂贵的“许愿符”),或者强化了迷信的思维模式,认为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而忽略了自身的能动性。

那么,如何理性地看待和运用“许愿”这种行为呢?

1. 许愿是起点,不是终点: 许愿可以是一个美好的起点,它可以帮助你明确目标,激发动力。但实现目标的关键在于后续的行动。你需要制定计划,付出努力,抓住机遇,并不断调整策略。许愿给你一个方向,但具体如何抵达,还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和奋斗。
2. 将愿望具体化、可执行化: 与其许“我希望有钱”,不如许“我希望通过努力工作,提升技能,在一年内实现收入增长XX%”。将宏大的愿望拆解成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性强、有时间限制(SMART原则)的小目标,更容易转化为行动。
3. 保持积极心态,但也要脚踏实地: 相信美好的事情会发生,保持乐观,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现实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因为许了愿就放松警惕,或者认为事情自然会到来。
4. 许愿是精神寄托,但不能替代思考和行动: 在面临困难时,许愿可以提供心理支持,但更重要的是理性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
5. 警惕“许愿陷阱”: 审视自己的许愿内容,是否过于空泛或不切实际?是否过于依赖外部力量而忽略自身能动性?如果是,那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法。

总而言之,当下人们“热衷许愿”的现象,是一种复杂而普遍存在的心理和文化现象。它既有其积极的一面,能够提供心理慰藉、激发动力、点燃希望;但它也存在被滥用或走向误区的可能,比如“许愿式逃避”和过度迷信。

真的有用吗?答案是:有用,但并非独立有用。 许愿本身是无用的,但当它与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持续的努力相结合时,它就能成为一股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未来,追求梦想。它不是魔术棒,却可以是点燃希望的火种,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路途。

所以,如果你喜欢许愿,那就尽情地许吧。但请记住,许愿的真正力量,在于它能激发你内心深处的力量,让你更有勇气和动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愿望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把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我的观察,我发现有些男生喜欢给自己喜欢的女生发红包,也不管对方是不是喜欢自己,一开始我觉得这些男生是扶贫,现在我觉得应该是把自己喜欢的女生当做许愿池里的王八了……定期投钱,助力梦想。


许愿这事儿,其实一直都没变过,以前去寺庙烧香,许愿,给老祖宗上香,许愿,其实高考动员也是一种许愿,给自己心理暗示,就差学校里摆个文曲帝君雕像让大家去拜了。


老实说,许愿在理论角度来看是没用的,我每年清明都回家烧香,时不时去妈祖庙里面供奉香火,我现在也没发财啊,估计是许愿的人太多了,妈祖这边业务繁忙处理不过来。


不过,许愿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如果被大家都接受的话,那说明群众都认可“运气”“命运”的重要性,知道运气因素非常重要,这样就不会太纠结一件事情的结果。学校教育里面倾向于把运气因素剔除,把决定一件事结果的标准局限在努力的程度,完全不考虑运气,所以很多人出了社会发现这世界不对劲,方法对了结果错了的现象经常有。还不如分一点原因给运气,运气不好,做事失败,不是自己的问题,这样心里好受一些。

user avatar

这是当下人们热衷的事吗?几千年前过年就祭天许愿了,最早的时候许愿还要宰几个奴隶当贡品呢,历史课没学过人牲吗?就算历史课没认真听讲,人家暴风影音还要杀程序员祭天许愿呢。这不叫当下人们热衷许愿,这叫传统。


当你对一件事情无能为力的时候,你只能把期待放在虚无缥缈的许愿上面。为什么古代全世界各国的水手都迷信?什么不能带女人上船,什么香蕉会给船只带来霉运,什么出海前要拜一拜,各种奇怪的规矩多得要死,因为碰到暴风的时候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能做的只有祈祷自己遇不到,甭管有用没用先用上,毕竟除了这些破规矩你别的啥都干不了。做了以后你真信能保佑自己的话,起码不用一直提心吊胆的。


许愿这种事对实现愿望没用,但对于让自己高兴这件事有用。大家许个愿望期待一下好事,让自己高兴点不行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下社会中,人们“热衷许愿”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尤其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或人生节点,这种行为更是显而易见。从古至今,许愿似乎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宗教仪式中的祈祷,到民间传说中的神灯精灵,再到现代生活中各种许愿池、许愿树,乃至网络上的“许愿墙”,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那么,这种将未来期待寄托.............
  • 回答
    北大毕业生当房产中介的现象及其引发的热议:高学历是否是人才的浪费?北大毕业生选择当房产中介,这一现象在近年来逐渐引起社会关注,并引发了广泛的热议。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选择的问题,更触及了我们对人才定义、职业价值、教育回报以及社会阶层流动的深层思考。要理解这一现象及其争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
  • 回答
    这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一边为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到振奋,对宏大的“中国梦”充满期待,一边又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被渺茫的出路、巨大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陷入焦虑甚至绝望。这就像站在一个宽广的阳台上,看到远方瑰丽的日落,心潮澎湃,但一低头,却发现脚下的地板裂了一道缝,让人.............
  • 回答
    当下社会上对历史伟大人物的“恶搞”现象,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事情。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层面的东西,从人们的心理到社会思潮的变化,再到信息传播的方式,都有关系。首先,得承认,这“恶搞”的出发点嘛,很多时候未必是恶意。有时候,可能就是一种玩梗的心态,一种对严肃事物的一种轻松化处理。想想看,.............
  • 回答
    当下社会中,玄学、封建鬼神之说的盛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它不是简单的“进步与落后”的二元对立,而是深深根植于人类的心理需求、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一、 深层心理需求与情感慰藉的投射这是玄学和鬼神之说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 .............
  • 回答
    当下社会,“沉默”人格确实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它触及到了我们个体与社会互动的方式,甚至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变化。如果我们仔细去品味,会发现这种“沉默”并非简单的“不说话”,而是一种复杂的心态和行为模式。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沉默”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隐藏着许.............
  • 回答
    看到一些人拿Uzi的健康问题开玩笑,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的。说实话,这种行为挺让人不舒服的。首先,我们得明白,Uzi他不是一个纯粹的虚拟角色,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身体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更何况是像他这样,常年征战在最高强度的电竞赛场上,付出了远超常人想象的努力和代价。他的健康问.............
  • 回答
    在美国的华人社区中,“口罩奇缺”的说法确实曾广泛流传,而且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全球疫情初期,需求与供给之间巨大的鸿沟,以及在特殊时期,物资分配、信息传递和社群互助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复杂局面。“口罩奇缺”现象的成因:1. 全球疫情的爆发与恐慌性囤积: 当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尤其是从中国大陆.............
  • 回答
    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看,不能一概而论。印度街头烧新冠病毒怪物塑像,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既有表达情绪的直观,也有深层社会心理的投射。首先,这是人们情绪的宣泄。 过去几年,新冠疫情像一场噩梦,给每个人都带来了恐惧、焦虑、失去和不确定感。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大家都在默默承受着压力。当疫情终于迎来拐点,生活开.............
  • 回答
    咱们作为光伏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们,对这行未来的看法,那叫一个复杂,有期待,有思考,也有点儿小焦虑。不过总体来说,我对咱光伏的前景,那是相当看好的,而且是那种打心底里觉得“牛”的发展。未来光伏发展前景:这块儿,前景无限好,但路子可不窄。1. 能源革命的主角,地位稳固。 不可逆.............
  • 回答
    当代大学生“人均 iPad”的现象,我认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伴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挑战。这不仅仅是物质拥有上的变化,更是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社会观念的深刻反映。一、 表象与原因:从“稀罕物”到“标配”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这个现象的存在。曾经的笔记本电脑已经是大学生的“高配”学.............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我琢磨着,有些人啊,之所以这么做,大概有这么几个意思在里面。首先,“比烂”心理。这好像是咱们老百姓挺常用的一个招数。你看,要是现在日子过得不顺心,总会有人说“嗨,这算啥,当年怎么怎么样,那才叫苦呢!” 这种心理套到评价朝代上,也差不多。如果有人觉得清朝在某些方.............
  • 回答
    当今网络小说创作人群与他们所从事的传统学科背景(文科、理科、工科等)之间存在着日益模糊且不必然关联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互联网的赋能以及个人兴趣的驱动等多重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现象的各个方面。一、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壁垒和专业门槛 知识获取的便捷性:.............
  • 回答
    将《海贼王》奉为人生信仰,这是一种很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就如同有人将某种宗教、哲学思想,甚至是某位历史人物或艺术家视为精神支柱一样。看待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这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共鸣。《海贼王》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庞大的粉丝基础,并让一些人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连接,在于它成功地触及了许多.............
  • 回答
    当前媒体在看待不同地区人民的“无辜论”时,确实存在一些引人关注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绝对,但现象值得深入探讨。“日本人民无辜论”的挑战与复杂性当我们谈论“日本人民无辜论”时,首先需要认识到,这其中包含了多重历史和现实的维度。 历史包袱: 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了严重的战争罪行,给亚洲各国人民带.............
  • 回答
    “当年日本侵华杀我们那么多人,以后我们也要杀回来”——这样的想法,在许多经历过战争创伤、或是在教育中深刻学习过国耻历史的中国人心中,无疑会引起强烈的共鸣。这是一种基于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自然反应。历史的沉重烙印首先,我们无法回避的是那段极其惨痛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长达.............
  • 回答
    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在当地时间 3 月 28 日突破 12 万,这是一个极其严峻的数字,反映了当时美国新冠疫情的严重性和快速蔓延。要详细看待这一数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数据本身的意义: 疫情的规模与扩散: 12 万的确诊病例意味着新冠病毒已经在美国大范围传播,影响了全国各地的人口.............
  • 回答
    川普在 2016 年当选总统后的一个显著举动,便是打破了自 1979 年美国与台湾“断交”以来,美台之间高层政治接触的长期惯例——他接听了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的电话。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影响和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历史背景与“一中政策”的微妙平衡:首先,理解这件事的背景至关重要。自 197.............
  • 回答
    当地时间3月27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正式突破十万大关,这是一个令人警醒的数字,也标志着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个确诊病例数破十万的国家。这个里程碑式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正在经历的痛苦和挑战,以及整个社会面临的严峻考验。数字背后的严峻现实突破十万,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字变化,它代表着病毒在美国的传.............
  • 回答
    关于李国庆方面发布当当人事调整公告,宣布俞渝负责当当公益基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件,因为它涉及了当当网的创始人李国庆与俞渝之间长期以来股权纠纷和个人恩怨的最新进展,也预示着双方在权力分配和公司未来发展方向上的新一轮博弈。为了更详细地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事件背景:创始人之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