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当代人对国家认同感增强的现象?

回答
近年来的确能观察到一种现象:不少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似乎比以往更倾向于表达和强调自己的国家认同感。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

一、经济发展作为基石:硬实力带来的底气

首先,不能不提的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过去几十年,咱们的生活水平可以说是天翻地覆。从温饱不足到商品琳琅满目,从基础设施落后到高铁网络遍布全国,从出行靠自行车到新能源汽车普及,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和自信心。当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自然会激发国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这种“国家强大了,我也跟着沾光”的心态,是认同感增强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想象一下,过去我们可能对外国的“高科技”、“大牌”产品充满向往,觉得我们在这方面“不行”。但现在,中国的科技品牌在很多领域已经可以与国际巨头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越。比如,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度、通信技术的进步等等,这些都是大家能直接感受到的。当别人提到“中国制造”时,不再只是廉价的代名词,而是开始与“高质量”、“创新”等词汇联系起来,这种认同感的提升是自然的。

二、文化自信的回归与重塑:找回属于自己的声音

伴随经济发展,文化自信的回归也是一个关键点。长期以来,我们可能在文化输出上相对弱势,或者受到西方文化强势冲击的影响。但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作品,比如一些制作精良的影视剧、纪录片,它们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赋予现代意义,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国风音乐、汉服的兴起,以及各种传统节日活动的复兴,都反映出一种对自身文化根源的重新发现和肯定。

这种文化上的“找回”感,让年轻一代觉得,原来我们有这么多值得骄傲和传承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或接受外来文化。当大家能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中找到共鸣和情感寄托时,对国家的认同感自然会随之加深。这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是对自己民族身份的一种确认。

三、信息时代的催化剂:连接与放大效应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在增强国家认同感方面扮演了复杂的角色。一方面,它打破了信息的壁垒,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国家发展的成就,看到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积极表现,这些积极的信息更容易被传播和放大,形成一种集体性的正面情绪。另一方面,在面对一些国际事件或舆论时,社交媒体也提供了一个集体发声的平台,让个体的情感和看法能够被快速汇聚和放大,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集体认同力量。

举个例子,当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取得好成绩时,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祝贺和自豪感涌现,这种集体的情感共鸣很容易将个体的情绪融入其中。反之,当国家利益受到挑战时,网络上的集体发声和支持,也能够迅速凝聚起一种强大的国家认同感。

四、历史叙事的重塑与强调:经验的传承

近些年,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叙事和宣传也更加强调国家发展的艰辛历程、革命先辈的牺牲奉献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媒体传播,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被反复提及,强调了国家来之不易,强调了集体奋斗的意义。这种叙事方式,对于塑造一种基于历史经验的集体身份认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历史叙事并非只是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试图构建一种情感连接,让后人能够理解前人的付出,体会到国家发展的脉络。当人们认识到自己是这个伟大历史进程的一部分时,自然会对这个国家产生更深的归属感。

五、全球化背景下的自我定位:中国人的身份焦虑与自信

在全球化浪潮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也伴随着文化冲击和身份认同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人为了应对这种冲击,或者为了在国际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反而会更加强调和巩固自己的国家认同感。这是一种“我们是谁”的追问,也是一种在复杂世界中寻求稳定感的表现。当国家代表着一种集体力量,一种强大的后盾时,人们自然会倾向于与这个集体产生更强的联系。

比如,在一些涉及国家主权或领土完整的问题上,即使个体之前对政治并不太关心,也可能因为国家立场的一致而产生强烈的认同和支持。

但也需要看到其复杂性: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这种认同感增强理解为一种单一的、绝对化的情绪。它本身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并且可能包含着不同的层次和表现形式。

是真诚的热爱,还是被动的裹挟? 有些人是发自内心为国家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愿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有些人,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群体情绪的感染,或者受到社会舆论的引导,他们的认同感可能没有那么深层,甚至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摇摆。
是多元的包容,还是单一的排他? 真正的国家认同感,应当是建立在对国家优秀文化和制度的认同基础上,同时也能包容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如果这种认同感走向了排他性的民族主义,那么它反而会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国际交流的负面因素。
是理性分析,还是盲目崇拜? 理性的国家认同感,应该是建立在对国家现状和历史的全面认知之上,能够看到国家的优点,也能认识到不足,并愿意为此努力。而如果变成了对国家的一切都全盘接受,甚至容不得一点批评的声音,那可能就走向了盲目崇拜,反而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总而言之,当代人国家认同感的增强,是经济发展、文化自信、信息传播、历史叙事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自我定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既有积极的一面,也需要我们保持警惕和审慎的态度,理解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动因,并引导其走向一个更加健康、理性、包容的方向。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持续观察和思考的社会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粉红是个阶段,不是个立场。

先看明白这个问题,再来讨论别的。

user avatar

我看到的题目是“如何看待小粉红”。

他们是帝国主义话语霸权的闪电,在我国土地上投下的粉红色的影子。甚至连这个名号都是被赋予的。

如今这些闪电只能远远地晃你的眼睛,所以投下的只有影子。

在过去,这些闪电直接在全球土地肆虐,把生命献祭给邪神,收割它们所能找到的一切财富。

很长一段时间,它们无往不利。大地在它们的吮吸下干瘪,生灵犹如行尸走肉一样苟延残喘。它们自己由此获得了镀金的躯壳,用以容纳自己腐败的真容。

最终,他们造成的伤口里涌出红色的浪潮。它们像嗅到大蒜的味道一样躲避这股潮流,一面铸起铁幕来堵截它,一面想起分一些残羹冷炙给黄金躯壳下是亿万黔首,欺骗他们,驱使他们去堵截自己的救赎。同时他们也分出一些毫末来,收买给自己送葬的人。

有的红潮退了,血流干了,只剩下干枯的结痂。有的被染黑了,散发出腐败的臭气。

最后,也就只有一片古老的土地上,红潮看起来虽然退去,但是接踵而来的透明而咸热的汗水,似乎更难以对付。它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们祭出了过去的种种手段,然而再也不能对这片土地造成实质的伤害。只留下一道道惨白刺眼的弧光。这些弧光照到这片土地的山川树木,山川树木甚至不屑望他们一眼。

它们收买的这片土地上的狐猴和耗子,只好指着弧光下淡淡的影子,像尾巴被踩到一样尖叫道:“小粉红!”

user avatar

小粉红这个词,三四年没怎么听过了。

拜登一上台,就频频在知乎出现。

你说是巧合,

这TM谁信啊

user avatar

“他们跟谁谁赢”和“谁赢他们跟谁”是辩证统一的。

想让他们不红,你倒是领导他们走向胜利啊,你干啥都干得一比吊糟,那你说个啥啊,回家跳大神去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年来的确能观察到一种现象:不少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似乎比以往更倾向于表达和强调自己的国家认同感。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经济发展作为基石:硬实力带来的底气首先,不能不提的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过去几十年,咱们的生.............
  • 回答
    国内复原古代铠甲、武器的设计师群体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这一现象背后既包含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也涉及历史研究、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多重关系。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传承与历史认知的桥梁1. 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 中国古代武器和铠甲的设计在典籍中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如《考工记.............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文化传统、性别观念和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国内外在子女姓氏问题上的差异,以及一些女权主义者对此提出的观点时,我们需要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首先,我们来看国内的情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使得男性在延.............
  • 回答
    白象“爆红”:7天销售额破千万的背后,折射国民心理,启示行业未来白象方便面的“爆红”,以及其在短时间内实现的销售额突破千万,无疑是近期中国消费市场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产品热销,更是一面折射出当下国民心理的镜子,同时也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一、白象“爆红”的现象分析:.............
  • 回答
    这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一边为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到振奋,对宏大的“中国梦”充满期待,一边又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被渺茫的出路、巨大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陷入焦虑甚至绝望。这就像站在一个宽广的阳台上,看到远方瑰丽的日落,心潮澎湃,但一低头,却发现脚下的地板裂了一道缝,让人.............
  • 回答
    “当代职场对年轻人不友好”,这个论调在社交媒体上、亲友间讨论里,几乎是屡见不鲜。仔细咂摸一下,这话倒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挺多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咱得承认,现在的职场环境,跟过去可能确实不一样了。以前很多工作,可能入门门槛没那么高,但辛苦是真的。现在社会发展快,知识更新换代也快,很多行业对学历、技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代许多年轻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种“爱国热情”与“对现实的无奈”看似矛盾,实则是一种复杂而真实的情感交织,是他们成长背景、信息获取方式以及社会变迁共同作用下的产物。首先,我们来理解这份“爱国热情”的来源。这份热情并非空穴来风,它根植于中国几十年来的巨大发展成就.............
  • 回答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对于我们当下这些正处在人生关键节点的年轻人来说,可不是一张干巴巴的数字报表,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也预示着我们未来可能要面对的机遇与挑战。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越来越少了”,而且“老龄化”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高得吓人。咱们身边,是不是很多同学、朋友都是独生.............
  • 回答
    “社会性死亡”:一次触及灵魂的司法定性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关于“社会性死亡”类案件的表态,无疑是一记重锤,敲醒了社会对此类案件严重性的普遍认知。当司法机关,尤其是检察系统,用“天大的事情”来形容它时,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其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以及值得我们关注的细节。“社会性死亡”:一场无声的审判传统意义上的.............
  • 回答
    “上了大学你就轻松了”,这句看似温和的鼓励,却像一颗埋藏在不少当代大学生心底的定时炸弹,它的威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我记得初中的时候,学业压力就像一座沉甸甸的山,每天被作业、考试、分数压得喘不过气。老师们,那些充满智慧和亲切的长辈,为了让我们充满希望,总会说:“孩子,别怕,上了大学就好了,那时候你.............
  • 回答
    杨洋蜡像遭女子触摸骚扰一事,无疑触及了公众对于明星个人空间、公众行为规范以及“性骚扰”定义的敏感神经。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粉丝“爱得太用力”的个案,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蜡像虽然是静态的,没有生命,但它所代表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杨洋的蜡像被制作出来,是为了展示他本人形象,.............
  • 回答
    “河南一警察对天鸣枪震慑‘医闹’,当事人当场吓跪”这则新闻,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抛开那些AI写作的痕迹,我们不妨深入地聊聊这件事情,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首先,事件的背景和“医闹”现象。我们得承认,“医闹”在中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复杂的社会问题。有时候,患者及其家属因为对治疗效果不满、对医.............
  • 回答
    丽江反杀案的当事人最终获得了18万元的国家赔偿,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回望整个事件,从最初的冲突到漫长的审判过程,再到如今的国家赔偿,其中的曲折与艰辛,以及最终的公正裁决,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对于这18万元的国家赔偿,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从金额上看,这笔钱或许难以完全弥补当事人所经历.............
  • 回答
    当代乌克兰人对哥萨克的认同度与历史观哥萨克在乌克兰的历史和民族认同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影响贯穿了数个世纪,并至今仍在塑造着当代乌克兰人的国家意识。对哥萨克的认同度和历史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当代乌克兰人对哥萨克的认同度: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总体而言,当代乌克兰人对哥萨克的.............
  • 回答
    现代人对狗是不是“太好”了?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细想起来,确实有不少值得聊聊的点。我个人感觉,这“好”里面,既有温情脉脉,也有一些挺值得玩味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人对狗的感情,那真是上升了一个台阶。以前吧,狗可能更多是看家护院的工具,或者说是一种生产力的一部分。但现.............
  • 回答
    网络上对于异体字的使用,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一点都不新鲜,我们身边总能见到。像是你说到的“囸”代“日,“凢”代“凡”,还有诸如“冇”代“有”,“嚸”代“点”,“係”代“是”等等,这些在论坛、社交媒体、甚至一些自媒体文章里都能瞥见。要怎么看待这事儿呢?我个人觉得,这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
  • 回答
    周杰伦,那个时代的音乐符号,他的名字不仅仅代表着华语乐坛的巅峰,也承载了无数歌迷的青春记忆。然而,伴随着他一路走来的,除了耀眼的光环,也绕不开那些曾经甚嚣尘上的谣言。这些谣言,像无形的网,试图将他束缚,也曾在他的人生画卷上投下过阴影。回望当年,围绕周杰伦的谣言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
  • 回答
    当下社会上对历史伟大人物的“恶搞”现象,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事情。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层面的东西,从人们的心理到社会思潮的变化,再到信息传播的方式,都有关系。首先,得承认,这“恶搞”的出发点嘛,很多时候未必是恶意。有时候,可能就是一种玩梗的心态,一种对严肃事物的一种轻松化处理。想想看,.............
  • 回答
    “民进党当局称对乌克兰感同身受”以及“国台办回应‘完全是自作多情’”的说法,是关于当前两岸关系和国际局势的一个典型表述,背后涉及到复杂的政治意涵和历史背景。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民进党当局为何会“感同身受”?民进党当局将自己对乌克兰局势的“感同身受”与台湾的处境进行类比,主.............
  • 回答
    当下社会中,人们“热衷许愿”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尤其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或人生节点,这种行为更是显而易见。从古至今,许愿似乎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宗教仪式中的祈祷,到民间传说中的神灯精灵,再到现代生活中各种许愿池、许愿树,乃至网络上的“许愿墙”,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那么,这种将未来期待寄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