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最新研究显示「苹果 iPhone 13 连续 6 周成为中国最畅销智能手机」?说明了什么问题?

回答
苹果 iPhone 13 连续 6 周成为中国最畅销智能手机的最新研究结果,无疑是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它反映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复杂动态以及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强大韧性。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数据解读与现象的表面含义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项研究结果的直接意义:

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巩固: 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尤其是面对本土强大品牌的激烈竞争,iPhone 13 能够连续六周蝉联销量冠军,直接证明了苹果产品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强大吸引力和市场号召力。这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品牌建设、产品力优势以及市场营销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
iPhone 系列的持续受欢迎: 这也说明了 iPhone 系列,特别是其相对较新的型号,依然是中国消费者追求高端、优质智能手机的首选品牌之一。这与一些认为中国市场已饱和、消费者偏好转向本土品牌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者至少是挑战了这种单一论调。
消费者购买周期的反映: “连续 6 周”这个时间段,意味着这不仅仅是一时的促销热潮,而是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这可能与新品发布后的热度延续、特定消费季节(如电商促销节)、或者品牌方持续的营销投入有关。

二、 深入分析:为什么是 iPhone 13?

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必须深入探讨 iPhone 13 在当前中国市场脱颖而出的原因:

1. 产品本身依然具有竞争力:
性能与体验: 尽管 iPhone 14 系列已经发布,但 iPhone 13 在性能(A15 仿生芯片依然强大)、屏幕、摄像头、iOS 系统的流畅度和生态体验方面,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仍然绰绰有余。它提供了卓越的整体用户体验,这是许多竞争对手难以比拟的。
价格优势(相对于新款): 随着 iPhone 14 的推出,iPhone 13 的官方价格通常会有所下调,或者市场出现更多的优惠和促销活动。这使得它在高端市场中,相对于最新款的 iPhone 14 系列,性价比更显突出,吸引了那些希望体验苹果生态但预算相对有限的消费者。
成熟的生态系统: 苹果的 iOS 操作系统、App Store 的应用质量和丰富度、与其他苹果设备的协同作用(如 AirPods、Apple Watch、Mac 等)构成了强大的生态系统。一旦用户进入这个生态,往往会更倾向于继续购买苹果产品,即使是前代机型也能很好地融入。
品牌价值与认知: 苹果品牌在中国市场具有极高的品牌溢价和消费者认知度。它不仅仅是一部手机,更是一种身份象征、一种科技品味的体现。这种品牌忠诚度和追求“最新、最好”的消费心理,是其持续畅销的重要因素。

2. 市场营销与渠道策略:
电商平台的主导作用: 中国智能手机销售高度依赖线上电商平台。在重要的购物节(如 618、双十一等)期间,苹果公司以及各大电商平台都会推出大力度的促销活动,这显著拉低了 iPhone 13 的实际购买价格,刺激了销量。
运营商与第三方渠道: 苹果与中国三大运营商以及众多第三方零售商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各种合作套餐、捆绑销售、线下体验店等方式,触达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
营销的持续性: 苹果在中国的营销投入一直非常大,通过广告、社交媒体、KOL 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强化品牌形象和产品吸引力。即使是旧型号,在新款发布后,苹果也会继续调整其营销策略,突出其性价比优势。

3. 中国本土品牌竞争格局的变化:
高端市场竞争激烈但仍有空间: 虽然华为在高端市场仍有一定影响力,但受限于外部因素,其新品供应和市场份额受到一定影响。而其他本土品牌(如小米、OPPO、vivo)虽然在中低端市场表现强劲,但在真正高端市场,尤其是在品牌形象和用户忠诚度方面,与苹果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 尽管本土品牌在创新和性价比方面做得越来越好,但并非所有中国消费者都将品牌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一部分消费者仍然将苹果视为科技的标杆和高质量的代表,愿意为其支付溢价。
新品策略的权衡: 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新款 iPhone(如 iPhone 14 系列)可能在价格上过高,或者在升级幅度上不够显著,使得他们更愿意选择价格更具吸引力但性能依然强大的 iPhone 13。

三、 这项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项研究结果触及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多个重要议题:

1. 中国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依然稳固且具有韧性:
“品牌溢价”和“体验主义”依然重要: 消费者愿意为品牌价值、流畅的用户体验和成熟的生态系统支付更高的价格。这意味着高端市场并非完全由性价比驱动,情感和品牌认同是重要因素。
本土品牌的挑战与机遇: 这也给中国本土品牌提出了挑战:如何在高端市场建立与苹果类似的品牌忠诚度和生态粘性?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如果本土品牌能在产品创新、用户体验、生态建设和品牌故事方面做得更好,依然有机会在这个市场分一杯羹。
市场并非铁板一块: 一些关于“中国消费者已普遍抛弃苹果转向国货”的论调可能过于绝对。事实表明,市场是多元化的,消费者需求也是分层的。

2. 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强大“护城河”依然存在:
品牌忠诚度与生态系统锁定: 苹果通过其产品、服务和生态系统,成功地建立了较高的用户粘性。用户一旦习惯了 iOS 的操作方式和苹果设备的互联互通,转换成本就会很高。
持续的产品迭代和营销能力: 即使是前代产品,苹果也能通过精明的定价和营销策略,使其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与新款产品形成良好梯度。

3. 价格敏感度与价值认知的博弈:
消费者是理性的: iPhone 13 的畅销,说明在特定价格区间内,它提供的价值(性能、品牌、生态)被认为比价格更高的 iPhone 14 更具吸引力,或者说更能满足部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促销活动的强大影响力: 这也再次强调了电商促销活动在中国市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巨大影响。即使是高端品牌,价格因素依然是关键的触发点。

4. 对“技术换代”和“产品周期”的思考:
并非所有人都追求最新: 智能手机技术更新换代很快,但并非所有用户都追求最新最快的技术。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前几代产品已经足够满足日常需求,甚至还有富余。
“够用就好”的消费心理: 当新款产品在核心体验上没有带来颠覆性改变,而价格却大幅提升时,消费者可能会倾向于选择价格更实惠但体验依然出色的前代产品。

四、 总结

总而言之,iPhone 13 连续 6 周成为中国最畅销智能手机的现象,说明了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依然拥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优秀的产品力以及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 它反映了中国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用户的价值认知多元化,价格、品牌、生态体验和用户口碑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同时,这一现象也提醒着中国本土品牌:在高端市场竞争中,除了在技术和性价比上不断努力,建立深厚的品牌文化、提供无缝的生态体验、以及精准的用户洞察和营销策略,是赢得消费者长期青睐的关键。市场竞争永远是动态的,而苹果凭借其综合实力,依然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这项研究结果,是理解当前中国消费电子市场复杂性的一扇窗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明中国有钱人真的很多很多很多。

我不是其中之一,惭愧了。

说明中国破除了封建迷信,与13有关的,不再是禁忌。中国是个文明、科学、富裕的国家。

user avatar

处理器跨代吊打

user avatar

以往 Counterpoint 主要都是做 US/EU 的销量分析, 难得这次做了大中华区的报告, 说明 iPhone 13 表现确实很惊人.

首先W39是 iPhone 13 发售周. 到 W44 之前可以看到中国市场的蓝绿大厂都和苹果同时销量下滑. 原因是当时产能不足.

到 W44 来时产能问题开始缓解, 三家开始决战. 我记得当时知乎某 MCN 花了好多资源推 X70, 也差不多是从那段时间开始.

然后到了双十一的 W46 之后, 两边走势完全逆转. 后面可以基本认为蓝绿大厂维持在缺芯状态的销量低点, 而苹果还在持续走高.

当然这个图信息量并不大, 去年十月有这样一张图我觉得更能说明问题.

从市占率看, 每年 9-10 月 iPhone 发售季都会形成一个销量的高点, 然后到次年78月走到低谷. 从 W39 到 W45 可以认为苹果市占率基本达到了和 OV 同等的水平, 后续三家虽然销量都有下跌, 但是各自占比应该基本维持.

W45 之后就是苹果开挂, 此长彼消. 图中的状态可能就变成了 OV 掉下 20%, 苹果进入 25-30% 的区间(甚至可能已经超过 30%). 而且看起来高点的维持时间可能会超过以往任何年份.

销量占比方面, 得益于今年 13 Pro 发力, 至少 Pro 和 Pro Max 已经是平起平坐了. 13 mini 虽然续航问题有显著改善, 但是大中华区还是不太讨喜. iPhone 13 还是出货的主轴.

至于系列卖的好, 依托电池增大-处理器能效提升, 特别是 13 Pro LTPO 120Hz 续航和体验双提升肯定是 13 系列收到好评的主要因素. 如果你对 iPhone 设计比较熟悉的话, 应该会了解到 13 系列为了做大电池, Taptic Engine 尺寸有了很大缩小, 这一块的体验远不如 12 系列, 但换来的是更大的电池

但从悲观的角度看, 我觉得 iPhone 为代表的手机品类, 已经在摄像头/屏幕之类的赛道玩到一个瓶颈期了. 就比如说13这代拍照有很大提升, 确实能看得出来, 但是进步的意义和 1/2.5 时代做计算摄影夜景完全不同. 顶级屏幕大家都是三星 E5 LTPO, 剩下的就是看系统优化.

iPhone 13 代表了苹果对市场份额态度的一些微妙变化, 从原来近乎固执地加入 3D Touch/Taptic Engine, 到现在开始在续航方面积累优势, 从 11 开始积累, 再到 13 爆发. 可以认为围绕手机的创新进入了一个矛盾的状态: 主流用户确实更关注续航为代表的基本体验素质.

从这个点看, 22 年的 SE3 和 14 Max 将不容小觑.

SE3 据说会采用全新的 5.7 寸 LCD屏, 类似 XR 的设计. 看到这个尺寸基本上可以认为苹果打算用这个尺寸去集中 11/SE 2/mini 的用户. 考虑到 13 mini 续航已经能接受了, SE3 算是 iPhone X 5.8 中屏机的延伸. 更重要的是这玩意大概率卖 4K 价位附近, 对于激烈混战的 Android 旗舰来说是一个很不妙的消息.

另外一个大招就是铝合金的 6.7 寸 14 Max. 如果和 13 一样是 15% 的大中华税, 市场价低于 7K, 重量控制在 200g 出头, 对 Android 超大杯机型、甚至是个别折叠屏机型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

等于说 22 年苹果能在 4-7K 价位给主流用户 5.7-6.1-6.7 三个尺寸的选择, 而且续航和重量在同尺寸都有优势.

更要命的是苹果的生态布局还是最强的, 上一个敢和苹果在这条路线竞争的已经....

说得更明确点, 就是米家本身的竞争力因为路线问题(比如不愿意上 Zigbee 转了 BLE), 进入了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低端市场. 华为入场太晚, 发力的时候已经出问题了; 剩下 OV 这边根本还没布局到位.

而 Apple 和 Nest(Google 收购它简直捡到宝了)牵手搞 Matter/CHIP 之后基本上就是开创了全屋定制智能家居的蓝海, 到时候中产讨论的就不是买哪只手机了.

在我看来 HomeKit 比 iMessage 的 bully strategy 牛逼多了: 一个是不让你进圈子, 一个是不让你进家门.

user avatar

我和我老婆多年的华为用户,今年都换了苹果。为什么?

有些人分析什么手机性能,我告诉你你分析的那些性能根本不是我买苹果的原因,什么苹果ppi,什么刷新率,什么cpu和gpu性能,我不玩游戏,根本不关心。我和我老婆,我妹妹还有边上很多朋友,都不玩游戏,都不关心什么你说的那些参数性能,当然苹果性能也说的过去。

我就不是因为它性能怎么怎么而买它。我根本不是看中了苹果的性能,那是为什么?告诉你,国内那些app功不可没,他们把我推向了苹果。怎么说?

我一家人本来都用华为安卓,但是我即使禁止了关联启动,用搜狐新闻app看新闻看一段时间,就会突然给我启动淘宝,支付宝,京东,咸鱼,一堆的程序,有时打开支付宝还是直接到什么领券页面,禁都禁不了。我也不知道是搜狐新闻干的还是碰巧他们启动的时候我在用搜狐新闻。但是肯定有黑手。

我一用华为自带浏览器上网,经常提示我浏览器版本太低需要升级,实际我浏览器已经是最新版。其实你点去其实是下载阿里巴巴的夸克浏览器。

还有我随便搜索引擎或者购物平台查过什么东西,其他应用全部弹出相关广告,你就说让人烦不烦吧?我们还有隐私可言?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有个手机视频稳定器,用安卓手机变焦,卡顿非常严重,网上说没几个稳定器在安卓上能流畅变焦。

其实我是个非常愿意支持国货的人,自认为爱国情节还是有的,之前一直排斥苹果,认为不应该让苹果白白赚走这么多利润,但是基于以上原因,我今年上半买了第一台苹果手机,前段时间给老婆也来了第一台苹果。

想过买小米高端机,但是小米连日记里都有广告?这也太讨厌了。说能关掉,是真的能彻底关掉么?没用过,不知道。

我和老婆换苹果手机根本不是因为手机性能或功能不满足,我们都不玩游戏,就上上网,聊聊天,看看爱奇艺。就是因为前面提到的那些可恶的app的行为。其实在很多方面苹果反而不太方便,比如输入法的词组就很不好用。但是只要安卓的app的那些流氓行为不改掉,或者说小米华为手机厂还不能有效治住那些app,我以后还是买苹果。希望支持国货的我长叹一声。

苹果对于app隐私的控制是有目共睹的,可以禁止程序跟踪,我粘贴什么文字到某个程序也会立马提示什么程序读取了粘贴板。

最近不是腾讯想绕过苹果的隐私策略被警告了么?我认为警告的好,不然以后苹果变安卓。

后话:到今年上半年我和老婆的手机都是的华为nova2s,我18年上半年买的,老婆的手机17年买的总体一直很不错,后来可能手机不行了,网上说那个型号手机网络不好?新机网络很好的。我经常坐高铁,后来每次只要在杭州东站进入高铁车厢,基本别想畅快上网了,网络慢的要死,有个猎头发了消息给我,回复消息根本发不出去,我就去下载掌上高铁,打算连接高铁的无线,结果我快到义乌都没有下载完,消息也没发出去。不进高铁车厢手机正常,地铁上也还行。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说高铁信号不好,可是旁边的安卓和苹果一路刷视频玩游戏呀。估计还是手机老化了或者真的那款手机网络不好,新机没体现,但是用旧了就明显了。

user avatar

祸兮福兮?

纯粹站在国产手机品牌支持者的立场上,这显然是一个噩耗。

证明了华为倒下没有给国产的友商们带来任何消费者认同上的提升,大家还是不觉得除了华为之外的手机“高端”产品值得信赖,无论它们每次都要吹几秒破亿的销量,亦或者对标苹果。

舆论炒作再热闹,市场不认同就是不认同,不服不行。

而且事实证明,所谓的安卓/IOS生态差异压根不算什么差异,那些曾经被华为甚至三星带到安卓阵营的人,在到了需要换机时,也可以毫无障碍地回到苹果这边。


但也不一定就是什么坏事情。

其实我觉得如果华为刚倒下,国产品牌立刻就能通过“营销”来赢得中高端市场,反而有可能造成整个行业的浮躁跟不思进取,以为只要故事说得好就OK。

华为能够异军突起,固然有前美国总统带货的因素,但川宝带货的本质是因为华为确实在技术层面让美国感受到了威胁,这是一个非常顺畅的因果联系。

华为不是靠故事起家,而是技术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才有了“故事”。

苹果何尝不是如此?当年乔布斯固然将发布会变成了一种好莱坞级别的现场艺术,但如果iphone初期的几款产品无法在技术层面达到让观众尖叫的程度,那么乔布斯只会被当成骗子,而不是教主。

所以说,国产同行们还是应该静下心来,将更多资源用在研发上。

我从不否认营销的重要性,但一个品牌的高端化不能只有营销。

好好去琢磨如何真正从体验而不仅仅是参数方面增强用户感受,让技术真正成为一张征服市场的王牌。

当技术积累到一定水平了,自然会形成质变,会不会有下一个美国总统、英国首相之类出来“带货”,也都是未知之数。

再多的营销经费,也不如让“敌人”感受到威胁,更能证明自身的强大。

只要弄明白了这一点,其实即便你是个苹果用户也应该觉得开心。

毕竟iphone的口碑更多还是依靠前期乔布斯时代积累,现在库克只是兢兢业业地扮演守成之主的角色,而随着华为这类对手的倒下,苹果这几年“不思进取”的姿态也已经再明显不过。

若是咱们国内友商(某种意义上还有三星)能够在技术让库克感受到竞争压力,少点继续挤牙膏的动作,多点让人重新尖叫的要素……

作为苹果用户,不也一样能从中获得好处嘛?

user avatar

说明在高价手机市场,安卓手机还是差点意思啊。

第一,肯定是 iPhone13加量不加价,在同等价位下还是有相当的诱惑力。

第二,国产安卓充机高端市场的这个品牌和厂家还是挺多的,但是实际效果感觉也没有突破,因为大家实际上都用的是骁龙的芯片,即使是在这个操作系统或者这个产品设计上有区别,但是区别也不大。

广告做的多 但是消费者还是在用脚投票了。

第三,就是在华为失去的那一部分高端市场,大多数也没有被友商们连起来,还是被苹果给拿住了,希望荣耀接下来做好之后,看这部分渠道能不能再迁回来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