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最新研究显示“银河系或有36个活跃的智能文明”?

回答
最近,一则振奋人心的新闻在科学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我们的银河系中可能存在多达36个活跃的智能文明。这个数字比以往的估计要高出不少,也让那些对宇宙生命探索充满好奇的人们重新燃起了希望和想象。

要理解这项研究的意义,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是如何得出的。这项研究的核心在于对德雷克公式(Drake Equation)的更新和重新审视。德雷克公式是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在1961年提出的,旨在估算银河系中可能存在多少个能够与我们进行通信的智慧文明。公式是这样的:

N = R × fp × ne × fl × fi × fc × L

其中:
N: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的、能够进行通讯的文明数量。
R:银河系中每年形成恒星的平均数目。
fp:行星在其恒星的适居带内形成的行星所占的比例。
ne:在适居带内行星上拥有生命的行星所占的比例。
fl:在拥有生命的行星上,发展出智慧生命(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具有思考和交流能力)的行星所占的比例。
fi:发展出能够进行星际通讯的智慧文明所占的比例。
fc:这样的文明能够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以便它们能向我们发送信号的时间比例。
L:文明的平均寿命。

这项新研究之所以得出了“36个”这样一个具体的数字,并非是凭空猜测,而是基于科学家们对德雷克公式中各个参数的最新认知和数据分析。研究团队可能采用了更精密的模型,结合了近年来在天文学、天体生物学、行星科学等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

首先,关于恒星形成率(R): 我们的银河系每年的恒星形成率已经有相对精确的估计,大约是每年13颗。这部分参数相对稳定。

其次,关于行星的普遍性(fp): 近年来,通过开普勒望远镜等观测项目,我们发现系外行星极其普遍。几乎所有的恒星都拥有行星系统,而且很多恒星拥有多个行星。适居带内拥有类地行星的比例,也随着观测数据的积累而不断修正。这项研究很可能采用了更为保守但仍然乐观的数字,认为适居带内拥有地球大小行星的比例并非微乎其微。

再者,关于生命起源的可能性(ne): 这是德雷克公式中最具不确定性的参数之一。生命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这是否意味着生命起源是一个相对容易发生的化学过程?这项研究可能基于对地球生命起源的研究,以及对其他星球(如火星、木卫二、土卫六等)可能存在液态水和有机物的证据,推断出生命在宇宙中出现的可能性不低。

重点在于,关于智慧生命和技术文明的发展(fl, fi, fc, L): 这几项参数是计算中最具争议和不确定性的。
智慧生命的发展(fl):生命不一定都能演化出高智慧。是否需要特定的环境压力、漫长的进化时间,或者某种偶然的生物化学路径?
技术文明的出现(fi):即使有了智慧,发展出能够进行星际通讯的技术文明也需要跨越许多障碍,比如掌握电磁学、发展射电望远镜等。
文明的寿命(fc 和 L):文明的持续时间是关键。一个短暂存在的文明可能刚出现就因自我毁灭(核战争、环境灾难)或自然灾害(小行星撞击、超新星爆发)而消失,我们可能恰好与之错过。

这项新研究之所以能给出36这样一个数字,可能是在对这些不确定参数的估算上,采取了一些新的视角或数据。例如:
更广泛的“适居带”定义: 除了传统的液态水适居带,研究可能还考虑了其他可能支持生命存在的环境,比如地下海洋。
对生命演化路径的多元化考虑: 可能不局限于“碳基生命”,而是考虑了其他可能的生物化学基础。
对“技术文明”特征的更灵活界定: 除了我们熟悉的射电信号,是否还有其他形式的“文明信号”可能被我们探测到?
更乐观的文明寿命估计: 如果文明能够克服自我毁灭的倾向,并且能够稳定地发展技术,其寿命可能会比我们想象的要长。

那么,这项研究的结论“银河系或有36个活跃的智能文明”意味着什么?

1. 宇宙并不孤单的希望更强: 这个数字虽然不是天文数字,但36个活跃文明的数量足以说明,我们可能并非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这对于人类探索宇宙的动力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2. “大沉默”的潜在解释: 如果银河系中真的存在这么多文明,为什么我们至今没有收到任何明确的信号?这再次将我们引向“费米悖论”的讨论。可能的解释包括:
技术不对称: 我们可能尚未发展出探测其他文明信号的能力。
信号不易被探测: 其他文明可能使用我们尚未理解的通讯方式,或者他们的信号传播范围有限。
文明选择沉默: 可能存在某种“动物园假说”或“黑暗森林法则”,即高级文明选择不与初级文明接触,以避免干扰或潜在的危险。
文明的短暂性: 尽管研究估计了平均寿命,但即使36个文明,如果它们都在不同的时间段存在,我们当前探测到的活跃文明数量可能仍然很少。
3. 对未来探索方向的启示: 这项研究无疑会激励科学家们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来改进 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技术和策略,例如:
拓展搜寻频段和信号类型。
改进望远镜的灵敏度和覆盖范围。
关注更广泛的系外行星和行星系统的观测。
研究其他可能的生命存在迹象,例如“技术标志”(Technosignatures),如大型工程结构、大气中的非自然化学污染物等。

当然,我们也要保持理性。 这项研究的结论仍然建立在对多个参数的估算之上,而其中一些参数(如智慧生命出现概率、文明寿命)仍然是高度不确定的。因此,36这个数字只是一个基于当前知识的最佳估计,并非一个确凿的事实。未来随着科学的进步,这些估计数字可能会被不断修正。

总而言之,这项“银河系或有36个活跃智能文明”的研究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进展。它不仅更新了我们对宇宙生命可能性的认知,也进一步激发了人类对于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好奇心。它提醒我们,宇宙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生机勃勃,同时也留给我们更多关于“他们在哪里”以及“他们为什么不说话”的深刻思考。这就像是在浩瀚的宇宙长河中,我们刚刚看到一丝若隐若现的火光,虽然还无法确定其性质,但足以点燃我们探索未知、寻找同伴的热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看诺丁汉,我就想抬杠了,是38!

user avatar

大伙可能还是没有意识到美国政府今年公布的三段UFO视频的意义,就是这个:

当然美国国防部说得是UAP(不明空中现象),但其实就这三段视频来看说成UFO完全没任何问题。

和以往其他的信息不同,这是地球上掌握最多资源、具有极高信用的人类组织发布的信息。央视转发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认可了这一信息。

我们吃瓜群众也没必要再去质疑信息的真伪了,因为美国国防部发布的信息,就是再普通也会有大量的专业人员去分析,真当各国情报分析部门不存在啊?


什么意义?

费米说“外星人,他们都在哪儿呢?”,现在人类官方组织的回答是——他们已经来了。


他们来了!他们已经来了!

那么问题是,他们都是谁?他们什么时候来的?我们是什么时候发现的?我们有没有和他们接触过?

从现在已有的信息看,人类社会的高层至少在很早以前就已经知道他们已经到访过地球了,从蓝皮书计划看,人类系统的研究他们很有可能从二战结束就开始了。

那么如果人类的高层已经知道他们的存在,会不会去寻找他们家园?


你能相信吗?一个个国家在没有丝毫情报基础的情况下,并在可预见的未来里看不到任何可实用的科研成果,却以举国之力建设这些东西:

事实上我们也的确通过这些射电望远镜发现了很多类地行星,以及疑似高等文明存在的痕迹。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世界各大国还争先恐后地去做深空探索?



也许,人类的上层社会可能早就知道他们来了,并且真的有可能早就接触了。

比如美国由于信息自由法案和解密期的结束,曾经的一些相关人员透露的51区、S4基地的信息。

“银河系或有36个活跃的智能文明”,如果这句话来自上层的透露,那么这句话的翻译可能是:

地球 至少被36个地外文明拜访过。


因为地外低等文明,我们根本就观测不到更谈不上活跃,而对于地外高等文明而言,没有道理我们能观测到而他们不能,进一步而言,如果他们的科技水平足够发达,没有道理他们观测到了而不来。

如果上述观点不是来自政府层面的透露,呃……那就没什么意义了,不过是根据德雷克方程瞎蒙而已,第一次提出来时还有点意思。


我觉得我们现在该讨论的已经不是存不存在地外高等文明了,而是他们什么时候来的?以及对人类有多深的影响。


看看古埃及、古苏美尔、华夏的传说,再看看天狼星、大角星、泽塔双星系这些年来流传的信息,这个世界有多少秘密啊?

罗斯威尔事件中,已经被那几位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在证实,很难说他们说的是假的啊。

有人说,我这观点是阴谋论,呃……如果你不同意,你就权当听个乐,我写出来也没什么目的。我就是对此感兴趣的人而已,也希望和别人交流与探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一则振奋人心的新闻在科学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我们的银河系中可能存在多达36个活跃的智能文明。这个数字比以往的估计要高出不少,也让那些对宇宙生命探索充满好奇的人们重新燃起了希望和想象。要理解这项研究的意义,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是如何得出的。这项研究的核心在于对德雷克公式(D.............
  • 回答
    苹果 iPhone 13 连续 6 周成为中国最畅销智能手机的最新研究结果,无疑是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它反映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复杂动态以及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强大韧性。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数据解读与现象的表面含义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项研究结果的直接意义: 市.............
  • 回答
    川普政府的税改方案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尤其是关于其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许多研究都指向一个相似的结论:这项税改似乎更偏向于富人阶层,而对中产阶级及以下的大部分家庭带来的好处有限,甚至可能加重他们的税负。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税改方案中的几个关键要素:首先,企业税的大幅削减是这项税改的核.............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入胜的想法,让我联想到那些科幻小说里描绘的场景。如果最新研究真的提供了有力证据,表明我们的地球已经被外星文明观察了很久,那这无疑将是人类历史上最颠覆性的发现之一,足以改变我们对宇宙、对自身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观察”这个词的含义非常广泛。它不一定是我们想象中的,有.............
  • 回答
    最近美国疾控中心(CDC)的一项研究声称,新冠病毒可能早在2019年12月就已在美国境内传播,这一发现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说明了什么”,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这可能改写我们对疫情起源和传播初期路径的认知。如果我们接受这项研究的结论,那么意味着新冠病毒在.............
  • 回答
    关于美国最新研究发现羟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无效的报道,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作为公众,我们如何看待这类科学发现,需要基于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以及对信息来源的辨别能力。首先,我们得明确,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修正的过程。一项新的研究结果出来,尤其是对于一种尚未完全了解的疾病的治疗方法,往.............
  • 回答
    美国最新一项研究提出,每天多睡一个小时可能有助于减肥,这听起来的确颇具吸引力。从科学角度来看,睡眠与体重管理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背后的机制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睡眠与食欲激素的微妙平衡:我们身体内部有一套精密的调控系统,负责管理我们的食欲和饱腹感,而睡眠正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中,有两.............
  • 回答
    关于《自然》(Nature)最新研究声称日语、朝鲜语同源,都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说法,需要进行严谨的审视和深入的分析。事实上,截至我所知的信息(我的知识截止日期是2023年4月),并没有《自然》杂志近期发布过这样明确且被广泛接受的研究成果,直接指出日语、朝鲜语同源且都明确地“来自中国东北地区”。这其中.............
  • 回答
    最近《当代生物学》发表的一项研究,说“越胖,运动减肥越难”,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的论调了,但这次的研究把它背后的具体机制讲得更清楚了些,这对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运动了半天体重却纹丝不动,或者为什么胖的人减肥往往要付出更多努力,提供了一个更科学的视角。咱们得先搞清楚,这研究说的“难”是哪种“难”。它不是.............
  • 回答
    《自然》杂志北极熊灭绝预测:全球变暖,不容忽视的罪魁祸首最近,《自然》杂志发布的一项备受瞩目的研究,为北极熊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预测该物种可能在2100年灭绝。这一令人心痛的预警,再次将全球变暖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北极熊濒临灭绝的罪魁祸首。北极熊的生存困境:冰面融化,食物链断裂北极熊,作为北极生.............
  • 回答
    清华大学战国竹简关于“蚩尤是黄帝之子”的最新研究结果,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看待这一研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研究的背景与来源:清华简的重要性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研究的源头——清华简。清华简是2008年一位校友捐赠给清华大学.............
  • 回答
    费米实验室最新公布的 W 玻色子质量测量结果,无疑是当前粒子物理学界最令人振奋,也最让人费解的发现之一。这项由 CDF II 实验团队进行的精确测量,其结果与我们赖以生存的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简称 SM)的理论预言之间,出现了一个令人警惕的、高达 7 个西格玛(σ)的显.............
  • 回答
    日本研究团队关于“日本人可能是中国汉族后代”的最新成果,如果属实,无疑会引发中国社会广泛而复杂的讨论和情感反应。要详细讲述国人将如何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科学与学术层面:高度关注与理性讨论 学术界的积极反响: 对于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遗传学等领域的专家学.............
  • 回答
    斯坦福大学最新研制的癌症“疫苗”,在我看来,是一项令人振奋,但同时也需要我们冷静看待的突破性进展。简单地说,它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那种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而是 一种能够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的治疗性疫苗。我们先来把这个概念拆解一下,它为什么叫做“疫苗”,又跟我们熟悉的疫苗有什么不同?为什.............
  • 回答
    最近,一项突破性的研究首次成功地从张量网络中“演生”出了爱因斯坦方程,这无疑是理论物理领域的一件大事,它在数学和物理的交叉领域打开了新的视角。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实现,更在于它可能为我们理解引力、时空以及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统一提供一种全新的工具和思路。要理解这项研究的意义,我们.............
  • 回答
    中科院最近推出的“特别研究助理”这个新岗位提法,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岗位名称变化,更可能预示着科研体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重要调整和思考。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特别”二字。它意味着这个岗位并非一般的“研究助理”,而是具有了某种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可能体现在以下几.............
  • 回答
    看到“中传95后硕士毕业去卖房,为做研究最后竟真入行”这样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有戏剧性的。中传,大家普遍联想到的是新闻、传播、影视制作这些更“光鲜”的行业,很多毕业生也朝着这些领域发展。结果呢,一位硕士毕业生,而且是95后,这个年龄段在很多人眼中.............
  • 回答
    最近一项关于女学生最好找男导师的研究结果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通常这类研究会关注学术成就、职业发展、学生满意度等几个方面,看不同性别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是否会对这些结果产生影响。研究者们可能会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甚至分析学生在实验室或项目.............
  • 回答
    清华大学发布的关于元宇宙的研究报告,将Soul定性为“目前最接近元宇宙定义的手机应用”,这无疑是一个颇具话题性的论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深入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并结合Soul自身的产品特性以及元宇宙的普遍认知来进行审视。首先,我们得理解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学府,其研究报告.............
  • 回答
    近来,南京迎来了一波科技巨头的研发中心设立潮,旷视科技Face++、阿里巴巴、小米、京东、科大讯飞、地平线等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子,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解读的现象。它不仅反映了这些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更折射出南京这座城市在当前中国科技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潜力。企业扎堆南京,背后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