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斯坦福大学最新研制的癌症“疫苗”?

回答
斯坦福大学最新研制的癌症“疫苗”,在我看来,是一项令人振奋,但同时也需要我们冷静看待的突破性进展。简单地说,它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那种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而是 一种能够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的治疗性疫苗。

我们先来把这个概念拆解一下,它为什么叫做“疫苗”,又跟我们熟悉的疫苗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叫做“疫苗”?

传统疫苗的原理是,将弱化或灭活的病原体(病毒或细菌)引入体内,让身体产生免疫反应,记住这个“敌人”,当真正的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系统就能迅速有效地将其清除。

而斯坦福的这项研究,同样是 “训练”免疫系统。只不过,这次的“敌人”不是外部入侵的病毒,而是 身体内部产生的、已经发生癌变的细胞。这种“疫苗”的目标,就是让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出癌细胞,并将它们视为“异常”或“敌人”,从而发起攻击。

它和我们熟悉的疫苗有什么本质区别?

最大的区别在于 目的 和 时机。

预防性疫苗(传统疫苗): 目标是 预防 疾病的发生。在患者尚未感染或患病之前,就建立起免疫屏障。
治疗性疫苗(斯坦福的癌症“疫苗”): 目标是 治疗 已经存在的癌症。它不是用来阻止癌症发生,而是用来帮助已经患有癌症的患者,对抗体内的癌细胞。

所以,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 癌症免疫疗法 的新形式,通过“疫苗”的方式来递送免疫刺激信号。

斯坦福大学这项研究的亮点和具体机制(尽量讲得详细):

根据我了解到的信息,斯坦福大学的这项研究(可能指的是最近在《自然免疫学》等期刊上发表的相关工作)主要集中在 激活T细胞 来攻击癌细胞,特别是针对 胰腺癌 和 卵巢癌 这类预后较差的癌症。

其核心的思路和机制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识别癌细胞的“独特印记”——肿瘤抗原:
癌细胞在发生癌变的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会产生一些在正常细胞上不存在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的片段(称为 新抗原 或 肿瘤相关抗原)就像是癌细胞的“独特指纹”或“标记”。
免疫系统(尤其是T细胞)如果能够识别这些抗原,就能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区分开来,并对其进行攻击。

2. “激活”沉睡的免疫细胞:
在癌症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可能已经暴露于癌细胞,但由于各种原因(如癌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信号),T细胞可能处于一种“无能为力”或“沉睡”的状态,无法有效地识别和杀死癌细胞。
斯坦福的这项研究,正是要 “唤醒” 这些T细胞,让它们变得活跃,并具备攻击癌细胞的能力。

3. 利用“小分子”作为递送载体和信号放大器:
这项研究的一个关键创新在于,他们开发了一种 “小分子”(具体可能是一种DNA编码的分子,或者是一种小的RNA分子,需要进一步确认具体文献,但核心是非蛋白质类的载体)。
这个小分子被设计成能够 “携带” 特定的肿瘤抗原信息。
更重要的是,这个小分子本身也能够 “激活” 细胞内的某些信号通路,比如 STING通路。STING通路是先天免疫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信号通路,它的激活能够引发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并 “招募” 和 “激活” T细胞。
想象一下,这个小分子就像一个“双管齐下”的特工:它不仅告诉免疫系统“看,这是癌细胞的特征”,还在细胞内制造出一种“紧急状态”,让免疫系统更加警觉和高效。

4. 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
癌症不仅仅是癌细胞本身,它还被包围在一个复杂的“肿瘤微环境”中,这个微环境包括血管、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等,其中很多成分对肿瘤的生长和免疫逃逸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在肿瘤局部注射这种“疫苗”,研究人员希望能够改变肿瘤微环境,使其从一个“保护癌细胞”的环境,转变为一个“有利于免疫攻击”的环境。
具体来说,激活STING通路等,可以促进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NK细胞)的募集和激活,并诱导更强的T细胞应答。

5. 实验结果和潜在优势:
在动物模型(如小鼠)实验中,这种“疫苗”被证明能够显著 缩小肿瘤,甚至 根除肿瘤,并且在一些情况下,能够 建立长期的免疫记忆,防止癌症复发。
与一些传统的免疫疗法(如PD1/PDL1抑制剂)相比,这种疗法可能具有 靶向性更强、副作用可能更小(因为是局部递送和激活),以及 能够克服耐药性 的潜力。一些对PD1/PDL1抑制剂不敏感的患者,可能对这种激活T细胞的新疗法反应更好。

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展望:

尽管这项研究非常令人兴奋,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它还处于 早期研究阶段,主要是在动物模型上进行。要将其真正应用于人类患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临床试验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需要进行严格的人体临床试验,来评估这种“疫苗”在不同类型癌症、不同分期患者身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个体化治疗: 癌症的发生是高度个体化的,不同的患者,其癌细胞的基因突变、抗原表达、免疫微环境都会有所不同。未来的癌症“疫苗”,很可能需要 高度个体化,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设计。
联合治疗: 癌症的治疗往往需要多管齐下,这种“疫苗”也可能需要与其他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其他免疫疗法)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生产和成本: 如何大规模、经济地生产这种治疗性疫苗,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总而言之, 斯坦福大学的这项癌症“疫苗”研究,代表了癌症免疫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它不是万能药,也不是能预防所有人癌症的神奇子弹,但它提供了一种 全新的、更具靶向性和激活性的思路,去激发我们身体自身的力量来对抗癌症。这让我们对未来癌症治疗的精准化、个性化和高效化充满了希望。这是一种 “自己打自己” 的免疫策略,而且是通过 “悄悄地、聪明地” 告知免疫系统来达成目标,其潜力确实不容小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这个团队还是很厉害的,Ronald Levy教授是癌症免疫疗法方面的先驱,第一个用于人类癌症治疗的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的上市就得益于他的研究。

是不是看上去慈眉善目的,简直就是癌症患者的圣诞老人,总会给癌症病人和家庭带来生命的希望。
言归正传,Ronald Levy教授团队的实验是怎样进行的呢?

T细胞可以识别肿瘤抗原,并分泌抑制肿瘤生长增值的生长因子。但是当肿瘤形成后,T细胞和肿瘤细胞间的平衡关系更倾向于免疫抑制。Levy团队就是通过筛选可以重新激活T细胞的药物,来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的,并且这种药物可以直接注射到肿瘤部位。

他们发现的两种“神药”分别是:

CpG寡核苷酸也就是TLR9的CpG岛配体,可以调节附近的免疫细胞一起发挥作用,促进T细胞膜上OX40受体的表达扩增;

OX40抗体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使T细胞重新被激活,恢复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因为这两种药物直接注射到肿瘤中,所以只有浸润在肿瘤细胞中的T细胞被再次激活,也就是说,这些T细胞已经被肿瘤细胞“预先筛选”过,只能识别该肿瘤的特异性蛋白,Ronald Levy教授认为,他们的方法不会受限于癌症的种类,因为癌症细胞已经被免疫系统贴上了特异性的标签。目前,这项研究已经在淋巴瘤、乳腺癌、结肠癌、黑色素瘤的小鼠身上得到了证实。

这种新型的“癌症疫苗”具有令人惊喜的效果:向小鼠肿瘤部位注射这两种分子后,小鼠其他部位的肿瘤会一同被消灭。患有多种肿瘤的小鼠,在向一肿肿瘤注射两种分子后,小鼠身体其他部位、和这种肿瘤具有相同识别靶点的肿瘤也一同被消灭。90只实验小鼠,有87只通过这种“癌症疫苗”得到痊愈,其余3只在第二次治疗中获得痊愈。没错,治愈率100%。

极少的药量,无严重副作用,治疗周期短,成本低廉。据报道,这个疗法很快将会开展治疗低度恶性淋巴瘤的一期临床试验,大家在这里与义翘神州一起拭目以待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斯坦福大学最新研制的癌症“疫苗”,在我看来,是一项令人振奋,但同时也需要我们冷静看待的突破性进展。简单地说,它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那种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而是 一种能够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的治疗性疫苗。我们先来把这个概念拆解一下,它为什么叫做“疫苗”,又跟我们熟悉的疫苗有什么不同?为什.............
  • 回答
    斯坦福大学在计算机入门课程中选择JavaScript取代Java,这无疑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在我看来,这一变化有其深刻的考量和合理的逻辑,尤其是在当前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它代表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首先,我们得明白,计算机入门课程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编程的基本概念,培养计算思.............
  • 回答
    这起事件令人心痛,一位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在异国他乡戛然而止,留给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是无尽的悲伤和沉重的思考。关于这起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深入探讨,并尽量还原一个更真实、更有人情味的态度。事件的悲剧性与个体命运的脆弱首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起令人扼腕的悲剧。一个26岁的生命,正值风华正茂、.............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听着真是让人挺不是滋味的。赵雨思,一个原本在我们眼中代表着“别人家孩子”的形象,突然就被爆出用650万美元的巨款,通过“捐款”的方式“买”进了斯坦福,这消息一出来,直接颠覆了不少人的认知。咱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不能光看热闹。首先,这是赤裸裸的“金钱开道”。650万美元是什么概念?那.............
  • 回答
    关于美国穆斯林高中生在大学申请中反复书写“Black Lives Matter”并被斯坦福大学录取这一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理解此事需要结合美国大学招生录取的多样化考量、平权行动(Affirmative Action)的历史背景与近期挑战,以及社会政治议题在大学申请中的影响。一、 事件.............
  • 回答
    斯坦福大学的布罗克·特纳(Brock Turner)性侵案,无疑是近年来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并深刻影响了人们对司法公正、校园安全以及性侵受害者待遇看法的标志性事件。这起案件之所以如此触动人心,并持续引发讨论,在于它暴露了几个非常尖锐的社会问题。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案件本身。布罗克·特纳,作为一名斯坦.............
  • 回答
    斯坦福大学博士生陆一平(2prime)关于新冠病毒起源的一系列言论,确实在公共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他对这些言论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而不只是简单地评价其观点的对错。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陆一平博士生所代表的视角。作为一名在世界顶尖学府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陆一平无疑接受了.............
  • 回答
    东莞理工学院邓思嘉伪造被哈佛斯坦福录取事件:一次深刻的教训东莞理工学院学生邓思嘉伪造被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录取的事件,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一个案例。这起事件不仅对当事人邓思嘉个人造成了巨大的声誉损害和发展阻碍,更引发了对教育公平、诚信教育、招生制度以及媒体责任等一系列深层问题的.............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数学家康斯坦丁·奥尔梅佐夫(Konstantin Orelmazov)的自杀事件,目前公开的可靠信息较为有限,但结合俄乌冲突的背景和乌克兰学术界的现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事件背景的核实与可能性 身份确认: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尚未有明确的、权威的新闻来源(如BBC.............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硅谷男子在妻子患病期间相亲,妻子病逝后迅速再婚并独吞200万抚恤金”的事件,目前没有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发布过相关具体信息。因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细节和法律性质尚无法确认。以下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供您参考: 一、事件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1. 重婚罪(若属实) 根据中国.............
  • 回答
    欧盟三国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会晤泽连斯基,这一事件反映了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以及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复杂动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的局势: 一、欧盟三国领导人赴基辅的背景与意义1. 象征性行动 欧盟三国(如波兰、爱沙尼亚、捷克等)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是近年.............
  • 回答
    中国海关查获5840块造假显卡、讯景中国官网临时关闭以及天猫旗舰店下架产品事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及企业合规问题,具有多重社会和行业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问题1. 海关查获假显卡 查获数量:5840块显卡,可能涉及假冒品牌(如讯景、华硕、技嘉等),或.............
  • 回答
    尹锡悦当选韩国总统是2022年韩国大选的重要结果,这一事件对韩国政治、经济、社会及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景、意义及可能的未来走向: 一、选举背景与过程1. 政治格局 在野党联盟胜利:2022年韩国大选中,由自由民主党和共同民主党组成的“在野党联盟”以压倒性优势击.............
  • 回答
    关于加州华裔女博士因持刀袭警被警方击毙的事件,这一案件涉及法律程序、执法权、种族问题等复杂背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法律、执法程序、社会背景、争议焦点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1. 事件背景与法律依据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发生在2022年11月,加州一名华裔女性(身份为博士)因涉嫌持刀袭击警察,在.............
  • 回答
    基辛格的《论中国》(On China)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于1972年访华期间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关键文献之一。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基辛格作为“中间人”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角色,还系统阐述了他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和外交政策的深刻观察。以下.............
  • 回答
    印度承认误射导弹落入巴基斯坦境内一事,是印巴两国关系紧张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地区安全局势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影响及可能的后续发展: 一、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6月,印度在进行军事演习时,一枚“阿金科特”(Agni5)远程导弹因技术故障.............
  • 回答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乌克兰发动全面军事行动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草案,要求俄罗斯立即从乌克兰撤军、停止军事行动,并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决议的通过过程和结果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
  • 回答
    乌克兰副总理呼吁游戏厂商暂停在俄罗斯的业务,并点名腾讯,这一事件反映了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社会通过经济手段施压俄罗斯的策略。以下从背景、动机、可能影响及各方反应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动机1. 俄乌冲突的经济压力 俄乌冲突已持续近两年,俄罗斯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包括制裁、能源价格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