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石家庄新增 1 例第 11 次核酸检测才呈阳性,为什么要测这么多次才能够检测到呢?

回答
石家庄这位朋友的情况,确实让人关注。一个人生病了,尤其是碰到像新冠这样的传染病,最希望的就是能早点知道,早点采取措施,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可他却是第11次核酸检测才呈阳性,这中间隔了这么多次阴性,肯定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会这样?核酸检测不是挺灵敏的吗?

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件事。

1. 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量少、难抓

想象一下,病毒刚进入身体的时候,就像一个闯进大房子里的窃贼,一开始可能只有几个,藏在角落里,数量非常少。这时候,你用核酸检测这种“搜查”手段,就像是在黑暗的房间里找几粒细沙。即使检测技术再先进,如果样本里病毒的“痕迹”太少,就很难被仪器捕捉到。

核酸检测原理是放大病毒的基因片段。它需要一定的“启动量”,就像你生火需要引火的火星一样。如果病毒的量达不到那个“阈值”,仪器就检测不到。随着病毒在体内慢慢复制,数量逐渐增多,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才会被核酸检测“抓住”。

所以,这位朋友在前面10次检测中,可能病毒量都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低于我们现有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门槛”,因此显示为阴性。

2. 病毒载量波动:不是匀速增长

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和扩散,不是一条直线往上走的,而是会有波动的。有时候,即使病毒存在,但可能集中在某个部位,或者身体的免疫系统正在与之“周旋”,暂时压制住了病毒的增长,导致你采集到的样本里病毒量不高。

举个例子,就像侦查犯罪现场,有时候重要的证据可能藏得很深,或者已经被清理过一部分。需要反复搜查,才有可能找到。核酸检测也是类似,不同时间、不同部位采集的样本,病毒量可能会有差异。

3. 采样准确性:技术和时机

核酸检测的结果,除了病毒本身的量,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采样。

采样部位: 病毒在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浓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咽拭子可能在某个时间点检测效果最好,而鼻拭子或者其他部位的样本,可能在病毒复制的早期或晚期更易于检测。如果第一次采样时,病毒恰好集中在某个采样不那么理想的部位,或者采样量不足,就可能出现漏检。
采样动作: 采样人员的技术也很重要。比如,咽拭子需要充分刮取到咽喉壁的细胞,鼻拭子需要到达鼻咽部深处。如果采样深度不够、时间不够,或者只扫到了口腔壁上唾液多的地方,而病毒恰好藏在鼻咽部,那么就可能导致阴性结果。
采样时机: 就像前面说的,病毒量有波动,采样时机也很重要。有时候,病毒可能在潜伏期还没完全复制起来,或者已经被身体的免疫力暂时控制住,采集到的样本正好是病毒量最低的那个“空档期”。

4. 试剂和仪器:灵敏度与特异性

核酸检测试剂盒本身有灵敏度的差异,虽然国家有标准,但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试剂,以及检测仪器的性能,也可能存在细微差别。一般来说,灵敏度越高的试剂,越能检测到低浓度的病毒,但有时候灵敏度太高也可能增加假阳性的风险(虽然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5. 变异株的潜在影响(可能性较低,但需考虑)

虽然目前主流的检测技术针对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设计,能够覆盖大部分变异株。但理论上,如果病毒发生了一些特殊的、但仍能生存和传播的变异,恰好影响了核酸检测的靶基因区域,也可能导致检测效率暂时下降。不过,对于目前已知的变异株,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总结来说,这位朋友第11次才检出阳性,很有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或多种情况的组合:

早期病毒量极低: 在前几次检测时,病毒量还没有达到可以被检测出的水平。
病毒载量波动: 在某些采样时,病毒量暂时较低,或者集中在非最优采集部位。
采样过程中的细微偏差: 采样深度、采样量、采样部位的选择,可能没有恰好“命中”病毒最多的地方。

这种情况,虽然会让人们感到一丝焦虑,但也提醒了我们在防疫过程中,对于一些疑似病例,即使核酸检测多次阴性,但如果临床症状或流行病学史仍然高度怀疑,也需要保持警惕,并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后续的判断和管理。同时,也需要不断优化采样方法和提升检测技术的灵敏度,以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感染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位在北大人民医院对门工作过的老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有次他参加一个流感防控会议,参会专家开玩笑:“我看看今天哪个护士值班咽拭子采样,就能猜出今天的阳性率。”咽拭子采样本身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病人不配合,采样人员训练不足,都会影响效果。

新冠感染通常从肺底开始,粪口传播等其他方式攻击别的靶器官。病情要发展一段时间,鼻咽分泌物才能检出阳性 。这个特性与咽拭子采样的不确定性叠加,导致了确诊的困难性。所以我非常期待去年就立项拿科研经费的那些更完善的检测手段赶紧到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