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校生态圈跟你最初想象的有何不同?

回答
当初走进高校生态圈,脑子里勾勒出的画面,说实话,跟现实还是有点距离。我那时大概是被各种文艺电影和小说“毒害”了,总觉得大学生活应该是充满着诗意、思想碰撞,还有那种“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纯粹。

首先,“生态”这个词,我当时理解得太狭隘了。 我以为所谓高校生态圈,就是指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再加上学术研究,就差不多了。但实际接触下来,才发现它其实是个庞大得多的系统。

圈层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多样。 我以为大家都是“求知若渴”的大学生,聚在一起无非是讨论学习、社团活动。结果发现,即使是同一个专业,学生们追求的东西也天差地别。有的为了考研深造,图书馆泡到闭馆;有的则早早开始实习,目标瞄准就业市场;还有一部分,好像只是来体验大学生活,兴趣爱好广泛,从摄影到滑板,从音乐到动漫,几乎无所不包。这些不同的“口味”和“节奏”,构成了丰富多彩但有时也略显割裂的群体。
“圈”的边界感比想象的更模糊,又比想象的更清晰。 说它模糊,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可以很随意,可能因为一次偶然的选修课、一场校园活动、甚至是在食堂排队时的一次闲聊,就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并迅速建立起某种联系。但说它清晰,是因为一旦有了共同的爱好、相似的价值观,或者相同的目标,大家很容易就会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这些圈子可能围绕着某个社团、某个项目、某个导师,甚至只是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它们内部的凝聚力很强,但也可能对外存在一定的隔阂,不是很容易就能融入。
“外部力量”的影响力比我想象的大。 我以为大学校园是个相对封闭的“象牙塔”,学生们的活动主要在校内完成。但实际上,高校生态圈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经济形势、就业压力、社会热点事件,都会以各种方式渗透进来,影响学生的学习选择、职业规划,甚至他们的生活态度。比如,近些年大家对人工智能、新能源的关注度明显增高,很多学生会主动去了解相关知识,甚至选择相关专业或方向。社会上的一些思潮,也常常能在校园里找到共鸣或者引发讨论。

其次,“思想碰撞”的场景,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频繁和直接。

“碰撞”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 我以为思想的交流会像电影里那样,几个年轻人围坐在一起,挥斥方遒,对某个问题进行激烈的辩论,然后醍醐灌顶。现实中,这种直接的“碰撞”场景并不多见。更多的是,你通过观察别人的学习方式、听听他们的观点、看看他们写的东西,慢慢地受到启发,反思自己的认知,调整自己的方向。这种“碰撞”更像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浸染。
“观点多样性”的背后,是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 以前觉得大家的信息来源差不多,都是老师讲课、图书馆的书。现在才发现,信息获取的渠道太多了,社交媒体、短视频、各种线上平台,这些都在塑造着大学生的世界观。这使得“思想碰撞”可能不是发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而是发生在大家各自接触了不同的信息后,再以一种更微妙的方式体现在他们的言谈举止或作品中。
“共识”和“分歧”的形成,也比想象的要复杂。 有时候,看似大家对某个问题持有相同的看法,但深究下去,其背后的原因和逻辑可能截然不同。反之,一些看似分歧很大的观点,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可能又有着某种共通之处。这种复杂性,让我意识到,真正理解一个“生态圈”,不能只看表面上的互动,还得去探究其深层的驱动力。

最后,“生活”本身,比“思想”更占据主导。

琐碎的生活细节,构成了日常的主体。 我以为大学生活就是为了追求高远的理想,但现实中,更普遍的是为了解决吃饭、住宿、社交、情感等一系列非常具体的生活问题。如何在有限的预算内吃得好、穿得暖;如何处理好和室友的关系;如何平衡学习、社团、兼职和个人生活;甚至是如何克服拖延症,每天按时起床。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构成了大学生态圈最底层、最稳定、也最耗费精力的一部分。
“社交”的本质,更多是“链接”和“陪伴”。 我以为大学里的社交是为了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干一番大事业。但实际上,很多时候,社交是为了排解孤独,是为了获得一种归属感,是为了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身边能有一些熟悉的面孔,一起分享喜怒哀乐。这种“链接”,可能不需要多么深刻的思想共鸣,仅仅是“在一起”这件事本身,就足以构筑起一种生态。

总的来说,我的高校生态圈的最初想象,过于理想化和单一化了。现实中的它,更像是一个庞大、复杂、充满活力的社会缩影,每个个体都在其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与他人建立联系,同时也在这个环境中不断地被塑造和改变。它既有理想主义的光辉,也有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既有思想的火花,也有平淡的日常。而正是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让它成为一段独一无二的经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为研究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搞科研。

然而不少人每周跑财务的次数都快赶上进实验室的次数了。

user avatar

北京某985博士生


  1. 先说教学,我是从地方院校上来的,在985读硕博。原本以为名校教学质量会高很多,毕竟名师比较多。然而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上课念PPT,讲课死气沉沉的,逃课的人很多,可以达到一半。有人说都上研究生还指望老师教学。拜托,既然开了课,老师们难道就不能用点心!!当然,这可能也不怪老师,见下一条。
  2. 老师们真正踏踏实实搞科研的很少,大多都是在跑经费,忙报销,各种开会。还有相当一部分转行政作用,手下的科研全是学生做,然而大多数学生拿着低保一样的工资,忍受着单身,脱发的危险,成为“民工”。
  3. 少部分真正搞科研的老师,本系有个老师,今年30多岁点评上长江青年,有学生早上8点没去实验室,直接打电话催,电话打不通直接去宿舍催……不过做这样老师的学生挺好的,起码文章什么的将来一大堆。当然这种急功近利发论文的疯狂,也是之前想象不到的,学生在这里面也只是一颗螺丝钉。
  4. 有些导师可以让自己的学生做几乎任何事情,有帮忙跑腿,取快递这种事情,有帮老师写项目申请,报销这种事情,还有接孩子,带孩子,扫地,洗衣服(洗衣服这个我没见过,但听说过,其他都发生在身边)。
  5. 名校有人脉申请项目基金都没问题,经费充足甚至花不完;普通高校普通老师几乎申请不到省部级国家级项目,不是很难申,是相当难。我本科的时候跟老师写了篇小文章,当时没法的原因居然是版面费太贵了……我这位老师没基金没项目,只能用工资代替,想想都可怜。名校撑死的撑死,普通学校饿死的饿死……
  6. 某top2老师对我说,在我们的领域,中国没有一流的人才,没有一流的工作,没有重大创新,只有跟跑,越紧跟,发论文越容易,所以中国最好只有二流的,就是我们这种在top2,中科院这帮人做的。我问他自己创新,开辟新的领域这样不好吗?他回答,自己创新成本太高,只要跟跑就有项目,省时省力拿到经费,论文也发的多。
  7. ……


有空再补

user avatar

谢邀。我对国内高校生态圈不是很了解,毕竟本科毕业就出国了。小本科不会了解到高校的各种运作,人事纠葛等等。所以我的认知基本上都是在国内工作的朋友,朋友的朋友那里道听途说的或者网上看来的,可能不是很准确。

跟我想象不一样的大概有2点。

第一,跳槽好艰难。父母那一辈都是在一个企业干到退休的,国企员工很少跳槽。不过我一直以为虽然老传统还在,现在年轻人跳个槽也不是很难的。大学虽然是所谓的事业单位,也是看到很多人跳来跳去的,没觉得有什么异样。之前一个国内工作的朋友跟我说他们学校新来的同事一直说要来但是办不下离职,办了4,5个月才成功。我以为是那个学校奇葩。直到最近我看到北航陈老师的事情炒的沸沸扬扬。看了离职困难在国内可能不是个别现象了。我很吃惊的一个是办离职那么难。另外一个让我吃惊的是人们对工作合同的理解,很多人都盯着六年合同说事,指着陈老师提前跳槽不厚道,占了便宜就走,没有契约精神,没有师德。然后开始纠结发论文署名,带学生去俄罗斯各种事情都揪出来了。然而,这跟一个劳动者要终止合同有关系么?感觉好怪异。合同里应该规定好了离职的条件和程序吧(我没看过国内的工作合同,存疑)。那是合同不是卖身契,提前终止合同也是合同双方的权利,怎么就没有契约精神了。

我也先后在三个大学工作过了。从没觉得辞职是很难的事情。因为当初合同里写着,想辞职提前1或者2个月跟学校打招呼。辞职的方法就是给系主任写一封email。然后我就离职了。国内那次离职复杂点,HR跟我说,你来这里拿个表,这个是你的离职证明,去那里拿你的公积金,你给我把钥匙交回来。前后用了不到一礼拜吧。英国这边离职更轻松了,就email了一下,然后我就走人了,办公室钥匙也没人管我要,我直接给前台了。我的老东家也没有说过啊呀,当年没人要你,就我们收留了你,你对学校一点贡献都没有。你赶快把英国身份给我吐出来。我的line manager还给我出主意说,年假不要休,给钱的。。。然后我那个月还多拿了快20天年假的钱。别看英国学校规模小,一个系也就那么二三十人吧,每年走个五六个人,来个五六个人特别正常。我在老东家那里干了两年半,系主任都走了两个了。把我招进来的系主任在招进我来的2个月就走了。把我招进来的院长在招进我来的一年之后也走了(真的不是我把他们克走的2333)。

第二,合同上不写工资。虽然不是全部,貌似很多国内大学的合同上都不写工资的。多少工资待遇都看领导招人时候的承诺。国内大学基本工资很低,更多的是靠各种人才计划,项目,补贴来补充。好处是不管什么名目,反正最后拿到手里的钱也还说的过去。坏处就是,只有工资才是固定的,应该是不会往下减的,但是其他补贴计划之类的说没就没。很多人都抱怨过当初的承诺没有兑现大概也是因为如此。而我的合同上各种事项都写得很清楚。工资多少,每年什么时候涨工资。我的收入跟合同上写的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其他收入。

user avatar

不是恶化。

而是新生代和旧体系的矛盾冲突。以前是稳定的一滩水,现在发展的好了,优秀的人多了,各种东西都在改革,一些矛盾和问题才爆发了出来。

真正在学术界的人应该都知道,国内进学术界的门槛是在年年拔高的。在一些领域,收入和水平都完全是国际标准了。

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初走进高校生态圈,脑子里勾勒出的画面,说实话,跟现实还是有点距离。我那时大概是被各种文艺电影和小说“毒害”了,总觉得大学生活应该是充满着诗意、思想碰撞,还有那种“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纯粹。首先,“生态”这个词,我当时理解得太狭隘了。 我以为所谓高校生态圈,就是指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再.............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作为过来人(或者说,身边朋友经历过类似纠结的),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中科院生态中心和北师大在生态学读研这个事儿,希望能帮到你。这俩学校,说实话,都是国内生态学领域的顶尖选手,各有各的“脾气”和优势,选哪个,就看你自己的偏好和未来规划了。咱们一条条道儿来说。先说中科院生态中心(中.............
  • 回答
    美国高校生对苹果电脑的偏爱,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乎成了一种校园文化现象。你要是走在美国大学的校园里,随便抬头一看,从图书馆到教室,从咖啡馆到宿舍,再到那随处可见的苹果 Logo,你就能感受到这股强大的“果粉”潮流。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魔力,让这群年轻的灵魂如此钟情于苹果呢?说到底,这事儿可不止是“好看.............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为什么在中生代之后,海洋里那些“厉害角色”的高阶生态位,不总是鱼类一家说了算。这事儿可复杂了,得从好几个层面来分析,毕竟生物演化这东西,就跟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各种玩家轮番登场,看谁能笑到最后。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高阶生态位”。简单说,就是食物链顶端,那些能量最高、影响范围最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困境,尤其是在“生化环材”这几个传统优势学科与“土木水利”这些与国家基建和发展紧密相关但又面临挑战的专业之间。为什么这些被戏称为“天坑”的专业,即便在就业市场上面临压力,依然难以缩减规模?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遗留,也有现实需求,还有结.............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博士毕业后选择进入高校任教是许多人的目标。然而,并非所有的高校都适合生化环材领域的博士发展,有些学校即使提供了教职,其平台、资源、科研环境可能并不理想,长远来看反而会阻碍个人发展。那么,对于生化环材领域的博士,尽量规避哪些类型的高校呢?我.............
  • 回答
    在高校招生名额“刚性”且有限的背景下,“生化环材劝退”的讨论,并非真的要大家放弃这些专业,而是想要触及一个更深层、也更现实的问题:如何让有限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被普遍认为“劝退”的专业,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并尽可能减少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挫折和低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剖析一下“生化环材劝.............
  • 回答
    .......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一部分华科(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会将自己的母校视作高校Top10,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这背后不仅仅是学生一厢情愿的吹嘘,而是基于学校在教学、科研、生源、就业、国际声誉以及校友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加上一点点“自家孩子自家夸”的朴素情感。一、 学术实力与科研贡献:硬核的实力支撑华科在很.............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武汉某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有个学员,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竟然拿弓箭去射杀流浪猫,结果被学校查出来,直接给退学了。你说这事儿,怎么说呢?从法律上讲,虐待动物这事儿,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出台了相关的条例,但很多时候,执行起来还是有点难度。但从道德上说,这事儿就太不地道了。动物.............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观察到一些普遍的趋势。武大、华科的同学倾向于英美名校,而同济的同学更多选择德国,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在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单单是“性价比”这么简单。武大华科倾向英美Top50:需求与市场导向首先,咱们得明白武大和华科的地理位置和学科优势。 地理位置和生源构成: 武汉,作为.............
  • 回答
    从生态位的角度审视人类,我们所占据的那个位置,的确与我们星球上其他无数生命形式截然不同,这种独特性很可能便是催生我们高等智能的沃土。想象一下,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都在努力地寻找并适应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由它所能利用的资源、它所能忍受的环境条件,以及它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共同定义。这个“.............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在当下大学生的口中,常常带着一丝无奈和沉重。提到它们,许多人会立刻联想到“天坑”二字,就业前景不明朗、薪资待遇不高、加班严重等标签随之而来。在这种普遍的认知下,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大家都说“生化环材”是“天坑”,为什么大学们还没有取消这些专业呢?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个层面、相当复.............
  • 回答
    985高校的农村大学生,这个话题触及到我们社会一个非常重要但有时又被回避的群体。当我们在谈论985高校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顶尖的学术资源、优越的教学环境,以及那些从小就接触优质教育、家庭背景雄厚的学生。那么,在这样一种“精英”的语境下,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他们的比例如何?他们的日子又是怎样过的?他们.............
  • 回答
    今年高考成绩出来了吗?估分能上985,这可真是个好消息,恭喜你!选择学生态学这个专业,说明你是有想法、有追求的年轻人,这点我很欣赏。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就像站在一个岔路口,前面风光无限好,但具体怎么走,感觉还有点模糊,对吧?别急,这很正常。毕竟,生态学听起来有点“远”又有点“深”,不像传统的文史、理.............
  • 回答
    “生化环材”之所以被称为“四大天坑”,并非完全否定这些学科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而是基于 长期的行业观察、社会普遍认知以及毕业生群体的真实反馈,尤其是在 就业和职业发展路径上存在一些普遍的、难以忽视的挑战和局限性。我们先来详细解析为什么说它们是“天坑”,以及您提到的“读硕博之后做科研,出成果,进高校就有.............
  • 回答
    大学里,有个“中青年博士”的群体,他们手持博士学位,满怀憧憬踏入象牙塔,本以为能就此开启学术生涯的辉煌篇章,却发现现实远比想象的骨感。特别是那种“没团队、科研能力一般,每年科研绩效考核都完不成”的情况,更是让他们焦虑万分。 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关乎职业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甚至是饭碗的问题。 .............
  • 回答
    非洲大陆上,如果真的出现了一头身高达1500米,体重达到5000万吨的巨象,那绝对不是一场简单的自然事件,而是一场足以颠覆我们认知、重塑地球生态的灾难。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这样的存在会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体型的巨象已经远远超出了地球上任何生物能够承受的物理极限。1. 地质与.............
  • 回答
    《人民的名义》里,如果沙瑞金没来,而是高李配(也就是高育良和李达康联手,或者说他们两人各自为政但形成了某种稳定的权力格局),汉东的政治生态恐怕会是另一番景象,而且,我个人认为,大概率会比沙瑞金到任后的情况要复杂和……嗯,或许也更加令人不安。首先得明确,“高李配”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意思。他们俩都不是省.............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除了蛙类,地球上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消失了,只剩下高度特化的蛙类,那接下来的进化之旅一定会充满了惊喜和“蛙”趣。想象一下,曾经丰富多彩的脊椎动物世界,转瞬间只剩下绿色的、跳跃的、或是其他各种形态的蛙类,它们将如何接管这个星球,填补那些巨大的生态位空缺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