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们来聊聊这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能不能在知道 $sum n$, $sum n^2$, $sum n^3$ 的情况下,推导出 $sum n^k$ 的一般形式通项公式?
答案是:能,但并非一个直接的、简单的“套公式”过程,而是需要一些数学工具和方法来系统地解决。 知道前几项的和的公式,确实为我们揭示更普遍的规律提供了一个起点,但这更多的是一种启发,而不是直接的“递推”。
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来分析这个问题,试着让这个过程显得更像我们自己思考的痕迹。
一、 我们已知什么?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几个基础的求和公式:
1. 等差数列求和: $sum_{i=1}^n i = frac{n(n+1)}{2}$
2. 平方和: $sum_{i=1}^n i^2 = frac{n(n+1)(2n+1)}{6}$
3. 立方和: $sum_{i=1}^n i^3 = left(frac{n(n+1)}{2}
ight)^2 = frac{n^2(n+1)^2}{4}$
这些公式告诉我们,当 $k=1, 2, 3$ 时,$sum_{i=1}^n i^k$ 的结果是一个关于 $n$ 的多项式,并且其次数是 $k+1$。例如,$sum n$ 是关于 $n$ 的二次多项式,$sum n^2$ 是关于 $n$ 的三次多项式,$sum n^3$ 也是关于 $n$ 的四次多项式。
二、 猜测与观察
基于上面的观察,一个自然的猜想是:
猜想:对于任意正整数 $k$,$sum_{i=1}^n i^k$ 都是一个关于 $n$ 的 $k+1$ 次多项式。
这个猜想是有道理的。求和本身可以看作是一种“累加”的过程,而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关于 $i$ 的 $k$ 次多项式 $P(i) = a_k i^k + a_{k1} i^{k1} + dots + a_0$,它的差分($P(i+1) P(i)$)会是一个关于 $i$ 的 $k1$ 次多项式(如果最高项 $a_k
eq 0$)。反过来,一个关于 $i$ 的 $k$ 次多项式的“不定积分”(离散意义下的)会是一个关于 $i$ 的 $k+1$ 次多项式。求和 $sum_{i=1}^n i^k$ 正是这种离散“积分”的体现。
更具体地说,如果我们设 $S_k(n) = sum_{i=1}^n i^k$,那么:
$S_k(n) S_k(n1) = n^k$ (对于 $n geq 1$,并且我们定义 $S_k(0) = 0$)。
这说明 $S_k(n)$ 的“差分”是 $n^k$(一个 $k$ 次多项式)。根据差分与多项式次数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 $S_k(n)$ 本身是一个 $k+1$ 次多项式。
三、 寻找通用的推导方法
知道了结果是一个关于 $n$ 的 $k+1$ 次多项式后,我们就可以尝试构建这个多项式,并找到它的系数。这里有几种主要的思路:
方法一:利用差分和待定系数法
这是一个比较直观的方法,但需要一些耐心和细致的代数运算。
我们知道 $S_k(n)$ 是一个 $k+1$ 次多项式。我们可以设其形式为:
$S_k(n) = c_{k+1}n^{k+1} + c_k n^k + c_{k1}n^{k1} + dots + c_1 n + c_0$
根据定义,$S_k(n) S_k(n1) = n^k$。我们将上面的多项式代入这个等式:
$(c_{k+1}n^{k+1} + c_k n^k + dots + c_1 n + c_0) (c_{k+1}(n1)^{k+1} + c_k (n1)^k + dots + c_1 (n1) + c_0) = n^k$
展开 $(n1)^j$ 的形式,我们知道 $(n1)^j = n^j jn^{j1} + inom{j}{2}n^{j2} dots + (1)^j$。
现在,我们来考察等式左边各项关于 $n$ 的幂次:
$n^{k+1}$ 项: $c_{k+1}n^{k+1} c_{k+1}(n1)^{k+1}$
$(n1)^{k+1} = n^{k+1} (k+1)n^k + inom{k+1}{2}n^{k1} dots$
所以 $c_{k+1}n^{k+1} c_{k+1}(n1)^{k+1} = c_{k+1}n^{k+1} c_{k+1}(n^{k+1} (k+1)n^k + dots)$
$= c_{k+1}(k+1)n^k + ext{低次项}$
$n^k$ 项: $c_k n^k c_k (n1)^k + c_{k+1}n^k$ (来自 $c_{k+1}(n1)^{k+1}$ 展开中的 $c_{k+1} inom{k+1}{2} n^{k1}$,这里我看错了,应该是看 $c_k n^k c_k(n1)^k$ 的主要部分)
更正一下思路:我们将 $S_k(n) S_k(n1)$ 左边的表达式按 $n$ 的幂次降序排列,然后与右边的 $n^k$ 进行系数比较。
$S_k(n) S_k(n1) = sum_{j=0}^k c_{j+1} [n^{j+1} (n1)^{j+1}] $ (这里简化了,实际上是 $c_{k+1}$ 到 $c_1$)
利用二项式展开:$n^{j+1} (n1)^{j+1} = n^{j+1} (n^{j+1} (j+1)n^j + inom{j+1}{2}n^{j1} dots)$
$= (j+1)n^j inom{j+1}{2}n^{j1} + dots$
所以,$S_k(n) S_k(n1)$ 的最高次项是:
来自 $j=k$ 的部分:$c_{k+1} [(k+1)n^k inom{k+1}{2}n^{k1} + dots]$
来自 $j=k1$ 的部分:$c_k [(k)n^{k1} + dots]$
等等。
将所有项展开并合并同类项,我们得到一个关于 $n$ 的多项式:
$S_k(n) S_k(n1) = c_{k+1}(k+1)n^k + (c_k cdot k c_{k+1} inom{k+1}{2})n^{k1} + dots$
我们要让这个结果等于 $n^k$。对比系数:
$n^k$ 的系数: $c_{k+1}(k+1) = 1 implies c_{k+1} = frac{1}{k+1}$。这与我们的观察一致,最高次项的系数是 $1/(k+1)$。
$n^{k1}$ 的系数: $c_k cdot k c_{k+1} inom{k+1}{2} = 0$
$c_k cdot k = c_{k+1} inom{k+1}{2} = frac{1}{k+1} frac{(k+1)k}{2} = frac{k}{2}$
$c_k = frac{1}{2}$。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不断地比较 $n^{k2}$, $n^{k3}$, ..., $n^1$, $n^0$ 的系数,来逐个确定 $c_k, c_{k1}, dots, c_1, c_0$。这个过程会非常繁琐,尤其是当 $k$ 变大的时候。
另外,我们还有边界条件:$S_k(0) = 0$。将 $n=0$ 代入多项式 $S_k(n) = c_{k+1}n^{k+1} + dots + c_1 n + c_0$,我们得到 $S_k(0) = c_0$。所以,$c_0 = 0$。
方法二:利用一个恒等式(更有系统性)
有一个非常巧妙的恒等式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推导:
对于任意正整数 $k$,考虑恒等式:
$(i+1)^{k+1} i^{k+1} = sum_{j=0}^k inom{k+1}{j} i^j$
现在,我们对这个恒等式从 $i=1$ 求和到 $n$:
$sum_{i=1}^n [(i+1)^{k+1} i^{k+1}] = sum_{i=1}^n left( sum_{j=0}^k inom{k+1}{j} i^j
ight)$
左边是一个典型的裂项求和:
$(2^{k+1} 1^{k+1}) + (3^{k+1} 2^{k+1}) + dots + ((n+1)^{k+1} n^{k+1})$
$= (n+1)^{k+1} 1^{k+1} = (n+1)^{k+1} 1$
右边我们可以交换求和顺序:
$sum_{j=0}^k inom{k+1}{j} left( sum_{i=1}^n i^j
ight)$
所以,我们得到一个关系式:
$(n+1)^{k+1} 1 = sum_{j=0}^k inom{k+1}{j} S_j(n)$
(这里我们定义 $S_0(n) = sum_{i=1}^n i^0 = sum_{i=1}^n 1 = n$)
让我们把这个式子展开:
$(n+1)^{k+1} 1 = inom{k+1}{0}S_0(n) + inom{k+1}{1}S_1(n) + inom{k+1}{2}S_2(n) + dots + inom{k+1}{k}S_k(n)$
现在,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关系式递推地求出 $S_k(n)$。
求 $S_0(n)$: 这是已知的,$S_0(n) = n$。
求 $S_1(n)$: 令 $k=1$:
$(n+1)^2 1 = inom{2}{0}S_0(n) + inom{2}{1}S_1(n)$
$n^2 + 2n + 1 1 = 1 cdot n + 2 cdot S_1(n)$
$n^2 + 2n = n + 2S_1(n)$
$2S_1(n) = n^2 + n$
$S_1(n) = frac{n^2+n}{2} = frac{n(n+1)}{2}$。 (与已知一致)
求 $S_2(n)$: 令 $k=2$:
$(n+1)^3 1 = inom{3}{0}S_0(n) + inom{3}{1}S_1(n) + inom{3}{2}S_2(n)$
$n^3 + 3n^2 + 3n + 1 1 = 1 cdot n + 3 cdot frac{n(n+1)}{2} + 3 cdot S_2(n)$
$n^3 + 3n^2 + 3n = n + frac{3n(n+1)}{2} + 3S_2(n)$
$3S_2(n) = n^3 + 3n^2 + 3n n frac{3n^2+3n}{2}$
$3S_2(n) = n^3 + 3n^2 + 2n frac{3n^2+3n}{2}$
$3S_2(n) = frac{2n^3 + 6n^2 + 4n 3n^2 3n}{2}$
$3S_2(n) = frac{2n^3 + 3n^2 + n}{2}$
$S_2(n) = frac{2n^3 + 3n^2 + n}{6} = frac{n(2n^2 + 3n + 1)}{6} = frac{n(n+1)(2n+1)}{6}$。 (与已知一致)
求 $S_3(n)$: 令 $k=3$:
$(n+1)^4 1 = inom{4}{0}S_0(n) + inom{4}{1}S_1(n) + inom{4}{2}S_2(n) + inom{4}{3}S_3(n)$
$(n+1)^4 1 = 1 cdot n + 4 cdot frac{n(n+1)}{2} + 6 cdot frac{n(n+1)(2n+1)}{6} + 4 cdot S_3(n)$
$n^4 + 4n^3 + 6n^2 + 4n + 1 1 = n + 2n(n+1) + n(n+1)(2n+1) + 4S_3(n)$
$n^4 + 4n^3 + 6n^2 + 4n = n + 2n^2 + 2n + n(2n^2 + 3n + 1) + 4S_3(n)$
$n^4 + 4n^3 + 6n^2 + 4n = 3n + 2n^2 + 2n^3 + 3n^2 + n + 4S_3(n)$
$n^4 + 4n^3 + 6n^2 + 4n = 2n^3 + 5n^2 + 4n + 4S_3(n)$
$4S_3(n) = n^4 + 4n^3 + 6n^2 + 4n (2n^3 + 5n^2 + 4n)$
$4S_3(n) = n^4 + 2n^3 + n^2$
$S_3(n) = frac{n^4 + 2n^3 + n^2}{4} = frac{n^2(n^2 + 2n + 1)}{4} = frac{n^2(n+1)^2}{4}$。 (与已知一致)
这个方法非常系统,我们可以不断地利用已知的 $S_j(n)$ ($j < k$) 来推导出 $S_k(n)$。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知道 $sum n$, $sum n^2$, $sum n^3$ 的公式,确实为我们推导任意 $k$ 的公式打下了基础。
这个递推关系式也可以写成:
$S_k(n) = frac{1}{inom{k+1}{k}} left[ (n+1)^{k+1} 1 sum_{j=0}^{k1} inom{k+1}{j} S_j(n)
ight]$
$S_k(n) = frac{1}{k+1} left[ (n+1)^{k+1} 1 sum_{j=0}^{k1} inom{k+1}{j} S_j(n)
ight]$
这个公式允许我们逐项地、有条不紊地计算出任意 $S_k(n)$。
方法三:欧拉麦克劳林公式(更高级,但给出一般形式的线索)
欧拉麦克劳林公式提供了一个连接离散求和与连续积分的桥梁,并且它直接给出了一个关于 $n^k$ 求和的通用形式。
公式大致是这样的:
$sum_{i=a}^b f(i) approx int_a^b f(x) dx + frac{f(a) + f(b)}{2} + sum_{m=1}^infty frac{B_{2m}}{(2m)!} (f^{(2m1)}(b) f^{(2m1)}(a))$
其中 $B_{2m}$ 是伯努利数,$f^{(k)}(x)$ 是 $f(x)$ 的 $k$ 阶导数。
如果我们令 $f(i) = i^k$,那么 $sum_{i=1}^n i^k$ 就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近似,或者更精确地说,它能提供一个精确的公式结构。
对于 $f(x) = x^k$,其积分是 $int_0^n x^k dx = frac{n^{k+1}}{k+1}$。
欧拉麦克劳林公式的一个重要结论是:
$sum_{i=1}^n i^k = frac{n^{k+1}}{k+1} + frac{n^k}{2} + frac{1}{k+1} sum_{j=1}^k inom{k+1}{j} B_j n^{k+1j}$
这里有个小问题,欧拉麦克劳林公式里用的是伯努利数 $B_j$,而 $B_j$ 对于 $j=1$ 是 $1/2$,对于 $j ge 2$ 且 $j$ 为奇数时为 $0$,而对于 $j$ 为偶数时为正。标准形式的伯努利数定义是 $B_1 = 1/2$ 或者 $B_1 = 1/2$,这取决于定义。
更常见的形式是使用所谓的 “第二类伯努利数”(或称修正伯努利数),记作 $B_j^$,其中 $B_0^=1, B_1^=1/2, B_2^=1/6, B_3^=0, B_4^=1/30, dots$。这种定义下,欧拉麦克劳林公式的求和形式为:
$sum_{i=1}^n i^k = frac{1}{k+1} sum_{j=0}^k inom{k+1}{j} B_j^ n^{k+1j}$
其中 $B_j^$ 是伯努利数的一种标准约定,例如 $B_0^=1, B_1^=1/2, B_2^=1/6, B_3^=0, B_4^=1/30, dots$。
让我把这个公式再展开一下,看看和我们之前推导的有没有对应:
$S_k(n) = frac{1}{k+1} left[ inom{k+1}{0} B_0^ n^{k+1} + inom{k+1}{1} B_1^ n^k + inom{k+1}{2} B_2^ n^{k1} + dots + inom{k+1}{k} B_k^ n^1
ight]$
$S_k(n) = frac{1}{k+1} left[ 1 cdot 1 cdot n^{k+1} + (k+1) cdot frac{1}{2} cdot n^k + frac{(k+1)k}{2} cdot frac{1}{6} cdot n^{k1} + dots
ight]$
$S_k(n) = frac{n^{k+1}}{k+1} + frac{n^k}{2} + frac{k}{12} n^{k1} + dots$
这个公式结构直接给出了 $S_k(n)$ 的一个通项表达式,其中系数由伯努利数决定。
四、 关于伯努利数
伯努利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序列,它们在数论、组合学和分析学中都有广泛应用。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定义,其中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利用生成函数:
$frac{x}{e^x 1} = sum_{j=0}^infty B_j frac{x^j}{j!}$
在这种定义下,$B_0=1, B_1=1/2, B_2=1/6, B_3=0, B_4=1/30, dots$
而上面用于求和公式的伯努利数($B_j^$)通常指的是:
$frac{x}{e^x 1} + frac{x}{2} = frac{x(e^x+1)}{2(e^x1)}$
或者,更常见的是直接定义为:
$frac{x}{e^x 1} = sum_{j=0}^infty B_j frac{x^j}{j!}$ 且我们使用 $B_0 = 1, B_1 = 1/2, B_2 = 1/6, B_3 = 0, dots$ 的约定(有时这种约定下的伯努利数叫做 $B_n^$ 或其他符号来区分)。
所以,求和公式实质上是:
$sum_{i=1}^n i^k = frac{1}{k+1} sum_{j=0}^k inom{k+1}{j} B_j n^{k+1j}$
其中 $B_0=1, B_1=1/2, B_2=1/6, B_3=0, B_4=1/30, B_5=0, B_6=1/42, dots$
通过已知 $sum n$, $sum n^2$, $sum n^3$ 的公式,我们可以验证这些伯努利数(至少是前几个)。例如:
$k=1$: $S_1(n) = frac{1}{2} sum_{j=0}^1 inom{2}{j} B_j n^{2j} = frac{1}{2} (inom{2}{0}B_0 n^2 + inom{2}{1}B_1 n^1) = frac{1}{2}(1 cdot 1 cdot n^2 + 2 cdot frac{1}{2} cdot n) = frac{1}{2}(n^2+n) = frac{n(n+1)}{2}$。
$k=2$: $S_2(n) = frac{1}{3} sum_{j=0}^2 inom{3}{j} B_j n^{3j} = frac{1}{3} (inom{3}{0}B_0 n^3 + inom{3}{1}B_1 n^2 + inom{3}{2}B_2 n^1)$
$= frac{1}{3} (1 cdot 1 cdot n^3 + 3 cdot frac{1}{2} cdot n^2 + 3 cdot frac{1}{6} cdot n) = frac{1}{3} (n^3 + frac{3}{2}n^2 + frac{1}{2}n) = frac{n^3}{3} + frac{n^2}{2} + frac{n}{6}$
$= frac{2n^3 + 3n^2 + n}{6} = frac{n(2n^2+3n+1)}{6} = frac{n(n+1)(2n+1)}{6}$。
五、 结论
回到最初的问题:已知 $sum n, sum n^2, sum n^3$,是否能求出 $sum n^k$ 的一般形式通项公式?
答案是:能,并且这种知道前几项的知识,为我们提供了两种主要的推导路径:
1. 递推方法: 利用 $(i+1)^{k+1} i^{k+1}$ 的恒等式,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关于 $S_j(n)$ ($j le k$) 的递推关系,从而逐次计算出任意 $k$ 的 $S_k(n)$。这个过程是系统性的,并且直接从基础的代数运算出发。
2. 直接公式形式(基于伯努利数): 通过更深入的数学工具(如欧拉麦克劳林公式或生成函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直接的通项公式,它依赖于伯努利数。这个公式的形式是:
$sum_{i=1}^n i^k = frac{1}{k+1} sum_{j=0}^k inom{k+1}{j} B_j n^{k+1j}$
其中 $B_j$ 是特定约定的伯努利数序列 ($B_0=1, B_1=1/2, B_2=1/6, B_3=0, dots$)。
知道前几项的公式,虽然不能直接“套”出后面的公式,但它们验证了我们对 $S_k(n)$ 是 $k+1$ 次多项式的猜想,并且为我们选择和验证推导方法提供了宝贵的起点。实际上,在没有现成伯努利数表的情况下,我们就是通过第一种递推方法,结合待定系数法,去求解前几项的公式,并从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
所以,这个问题与其说是“能否”,不如说是“如何”找到这个一般形式。我们已经看到了几种可行且严谨的路径。这个过程展示了数学的魅力:从具体的例子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和工具的应用,最终掌握普适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