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皇太极用“围城打援”的战术屡试不爽,明朝该怎么应对?

回答
皇太极的“围城打援”战术确实是明朝后期最棘手的难题之一。这套战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对一座城池进行围困,迫使明朝方面派遣援军前来解围,然后利用自身在野战中的优势,在明军援军的必经之路上设伏,将其分割击破,从而达到“围点打援,歼灭有生力量”的目的。明朝之所以屡屡吃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战略指挥和战术执行上存在严重的弊病。

那么,面对皇太极这套精妙且屡试不爽的战术,明朝该如何应对呢?要想破局,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从战略、战术、后勤、情报乃至政治层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改进。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点详细展开:

一、 战略层面:调整整体战略,变被动为主动

首先,明朝需要放弃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防御策略。仅仅是为了解救一座被围困的城池而仓促出兵,很容易就落入皇太极的圈套。明朝应该采取更为主动和积极的战略。

1.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反围困战略: 既然皇太极喜欢围城,明朝也可以选择主动去威胁后金(清)的腹地,迫使其不得不回撤解围。例如,可以集中兵力,对后金的辽东本土进行有力的反攻,或者威胁其重要的根据地。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迫使皇太极改变其作战方向,将战场引向远离明朝腹地的区域,从而瓦解其“围城打援”的计划。
2. 构建纵深防御体系,而非孤立设防: 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过于分散,各城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面对“围城打援”,明朝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紧密的防御网络。这意味着要加强各个据点之间的联系,建立多层次、多梯队的防御阵线,并且要明确各据点之间的支援和掩护关系。这样,即使一座城池被围,其他据点也能形成有效的牵制和支援,而不会让援军孤立无援。
3. 战略选择的灵活性: 并非所有被围的城池都必须不惜代价去解救。明朝需要根据被围城池的战略价值、守军的实力以及自身兵力的状况,做出明智的战略判断。如果一座城池的战略价值不高,或者守军已经难以支撑,与其派出一支注定要覆灭的援军,不如保存实力,等待时机再战,或者放弃该城池,集中兵力去收复更重要的战略要地。

二、 战术层面:灵活运用战术,打破皇太极的既定思维

皇太极之所以能屡屡成功,是因为明军的战术相对刻板和容易预测。明朝需要打破这种惯性思维,发展出更具创新性和适应性的战术。

1. “避实击虚”的策略: 皇太极最擅长的是在野战中利用其骑兵优势歼灭明军。因此,明朝的援军应该尽量避免与后金主力在开阔地带进行决战。可以采取“迂回穿插”、“敌进我退”、“避敌锐气”等战术,利用地形优势,寻找后金兵力的薄弱环节进行攻击,或者将其主力引诱到不利于骑兵作战的区域。
2. “以攻为守”的伏兵设置: 明朝并非不能设伏,关键在于如何与“围城打援”相结合。当明朝决定派遣援军时,可以在后金援军可能设伏的区域,提前布置一支具有机动性和攻击力的伏兵部队。这支伏兵部队的任务不是直接与后金主力对抗,而是利用其优势地形和兵力,在后金设伏部队即将发动攻击时,从侧翼或后方发动突袭,打乱其阵脚,甚至将后金的伏兵部队自身歼灭。这是一种“以攻为守”的思路,利用主动的攻击来化解对方的伏击。
3. 坚守待援与内外夹击: 对于被围困的城池,如果守军实力尚存,应该尽量坚守,同时积极与外界联系,争取内外夹击的机会。援军可以不直接正面进攻后金的围城部队,而是选择从后金围城部队的侧翼或后方进行攻击,迫使围城部队回援。同时,被围城池的守军也可以在有利时机出城骚扰,与外面的援军形成呼应,共同打击围城部队。
4. 加强信息战和情报侦察: 皇太极的“围城打援”战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明军动向的准确把握。明朝必须加强对后金军事行动的侦察和情报收集,了解其兵力部署、行军路线和围城意图。同时,要建立畅通的通信机制,确保援军与被围城池之间的信息传递,避免因为信息不畅而导致援军在错误的地点遭受伏击。

三、 后勤与补给:确保援军的作战能力

一支没有充分后勤保障的军队,在野战中往往不堪一击。

1. 建立可靠的补给线: 当明朝决定派遣援军时,必须确保其有充足的粮草、弹药和兵员补充。这需要精心规划补给路线,并加强对补给线的保护,防止其被后金骑兵骚扰和切断。
2. 就地取材与弹性补给: 在某些情况下,明朝也可以考虑就近从明朝控制的区域获取补给,或者在援军的行进路线上建立临时的补给点,以减轻长途奔袭带来的后勤压力。

四、 士气与军心:重塑明军的战斗意志

屡战屡败极大地打击了明朝军队的士气。要打破皇太极的战术,首先要重塑明军的战斗意志。

1. 有效的军事指挥与奖励机制: 赏罚分明是激励士气的关键。要严惩怯懦、逃跑的将士,同时重奖英勇作战、取得胜利的将领和士兵。并且,要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灵活战术指挥能力的将领,而不是仅仅依靠出身或者资历。
2. 加强士兵的训练: 明朝军队的训练相对松懈,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都比较弱。需要加强士兵的军事技能训练,提高其在野战中的生存能力和战斗力。
3. 政治宣传与动员: 战争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对抗,也是政治层面的较量。明朝统治者需要通过政治宣传,强调抵抗后金的必要性,激发军民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意志。

五、 政治与外交:从更宏观层面瓦解后金

仅仅在军事上应对是不够的,明朝还需要从政治和外交层面寻找突破口。

1. 分化瓦解后金内部: 后金虽然强大,但并非铁板一块,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民族和部落矛盾。明朝可以尝试通过拉拢、收买、挑拨离间等手段,分化瓦解后金内部的力量,例如策反其降将,或者利用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扶持其对抗后金。
2. 联合其他力量: 如果可能,明朝可以尝试与其他对后金构成威胁的力量建立联盟,例如蒙古各部落中反对后金的势力,或者与朝鲜等邻国协调行动,共同牵制后金。

总结来说,明朝要应对皇太极的“围城打援”,需要的是一场涉及军事指挥、战术运用、后勤保障、军队建设乃至国家整体战略的深刻变革。 这不是依靠一两个名将或一场局部战役就能解决的难题。关键在于能否从根本上改变明军在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建立起一套能够有效反制皇太极战术的系统性应对机制。这需要高层有清晰的战略目标,中层有灵活的战术执行能力,基层有坚定的战斗意志,并且辅之以强大的后勤保障和有力的政治支持。这注定是一场艰难的博弈,需要明朝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解放战争中屡试不爽的围点打援,到了朝鲜半岛经常不奏效,明白了吗?

user avatar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请先引入一个概念——战线长度,这里指的是宏观意义上的战线长度,而非一场具体战斗中的战场宽度,即双方发动一场战役时,能够投送力量的点形成的线。

在明确了这个概念后,我单纯从军事上分析一下皇太极在辽东采用“围城打援”战术为什么那么难以破解和该如何应对

一、从军事角度,广宁失守后辽西的军事价值有限


首先在辽阳、沈阳兵败后,狭义上的辽东已经被后金占领,但局势并没有到特别绝望的原因就在于——以广宁为中坚据点,广宁右、后卫为支撑(图中三个红圈),辅以西平堡,不仅在地理上切割开了后金和蒙古方面的联系,而且战线长度大致是两百里左右(图中红线),一旦朝廷积蓄起了足够的反击力量,完全可以效仿北宋分路进攻,彼此支援,则在战场主动权的把握上,明清彼此是对等的。

卫星图上看的更为清楚红圈北镇处即为大致的明代“广宁城”,可见背山夹海,确是军事重镇。还拥有广宁及附近据点的情况下坚守辽西,无疑是非常正确和具有极大军事价值的行为

然而天启二年广宁大败后,熊廷弼因为客观原因退守山海关后,除非重新收复广宁,把防线推到宁远也好,推到锦州也罢,这条防线的军事价值都及其有限。其一,即使推到锦州,再进一步,能在大凌河立住脚,也无法根除满清在地理上对蒙古诸部施加影响;其二,整条战线被压缩得过于狭窄,战线长度只有五六十里,别说分路进击了,清军派出少数游骑,就能掌握辽西明军的一举一动,辽西军队的任何进攻行为信息上无法保密,战术上回旋空间极小。

图中两条红线是明军先后设置的两条防线,从图中可以看到,不收复广宁,防线前推到宁远和锦州其实没有本质性区别。

二、为什么明朝效仿北宋的堡垒战术是东施效颦

在野战接连战败后,明朝效仿北宋对西夏,力图靠修堡垒修到满清腹地去,然而这个行为耗资巨大,成效甚微。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彼此的地理和实力差距,照猫画虎。不伦不类。

宋夏战争的战场宽度根本就不是辽东战场可以比拟的,下图中从西安州到绥德,直线距离就接近八百里,再往北偏的话战线长度已经是上千里了,这还没把熙河开边后的兰州分战场算进去,这么广阔的战场上,就算崇山峻岭可供宋军行军的地点不多,西夏也办法掌握整条战线上的宋军动向,而宋军成功的筑堡活动总是选择几路出动,彼此掩护支援,总有一路能成功。就是筑城时被西夏主力抓住了,只要能坚持下去,外线宋军可断后路,可直接支援,西夏甚至都找不到机会和宋军主力决战,最后师老兵疲,悻悻而回。

宋夏之间光是红线处就接近千里,这还没把西边的兰州和更北边的保德算进去。

元丰五路伐夏是北宋分进合击战略的大规模体现,但即使在小规模的防守反击行动中,北宋也多采用这个思想,多路进发,牵制西夏主力,掩护真正的战术意图。

反观天启三年后的辽东战场,战场距离极为狭窄,而西面群山虽然保护了自己的侧翼,但也同样使明军无法完成大规模机动,筑城部队和后续援军一定是顺着辽西走廊过来,清军可以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

只要皇太极不是傻子,用脚趾头都知道包围大凌河和锦州后明军会采取什么行动(红色箭头),无非主力决战而已,断粮道,切后路这些宋夏战争中北宋方面的常用手段我萌想都别想。

以及最重要的区别是,北宋的野战军面对西夏依然能打,能够给守城军队充分的信心,对围城部队足够的压力。而我萌军队的正面战斗能力嘛...嗯,都懂的。

总结下来就是在辽东战场,战线长度不足是地理上的先天缺陷,这种地理缺陷导致战争手法单一(攻守城、正面决战),而战争手法的单一导致正面作战能力不足的明军无法实现北宋的堡垒战术。所以说孙大人虽然人品不错,但对明清战争军事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

三、皇太极为拓展战场宽度的积极行动

当然地理上的困难是双向的,明难清也难,如果皇太极就在辽东坐着不动,日常任务就是拆城和驱赶关宁军滚回宁远老家,那么鉴于人口、经济满清和大萌终究不是一个量级,那确实如秋原所说,是在被动应对战争的新形势,以满洲低下的核心人口,总有被耗到临界点的时候。

但问题是皇太极并没有坐困辽东,反而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拓展己方的战线长度,并最终将明清战争拖向了一个极不对等的局面。

首先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满汉矛盾,同时积极打击和招抚对朝廷心怀不满的东江军事集团,相关内容见

明末辽东为何会出现无将可用的局面?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 墨舞的回答

。并最终赢得了半岛战场的胜利,彻底消除了明廷一个可能的力量投送点。

其次,开始三征蒙古,最终控制了察哈尔和漠南蒙古,由于林丹汗病死和当时的大萌根本没有余力出塞争夺蒙古主导权,这样一来将明清战场单向拓展了近千里。

以下则是满清入关前历次破口的时间、地点:

1、崇祯2年,1629年,皇太极领后金军从喜峰口入塞。

2、崇祯7年,1634年,皇太极兵分四路,以大同、宣化一带为主攻方向,分别破关口而入。

3、崇祯9年,1636年,大军分三路奔向冀北,入独石口,八天后,会于北京延庆县

4、崇祯11年,1638年,清军兵分两翼,分别从墙子岭和青山关毁边墙而入。

5、崇祯15年,1642年,清军从界岭口毁边墙而入,进抵蓟县。

从上述行为可以看到清军把战场从锦州向西扩展到了最西大同附近,战场长度拉伸了接近1000里,相当于整个北方都暴露在清军的打击范围之下,而我萌只能被动防守。即使去掉政治意义浓重的第二次入关(宣示自己对蒙古的控制),从锦州到遵化附近也拉伸了差不多500里。

To 大萌:我大清在这千里之上想打哪打哪,而你,却对我无可奈何!

对于清方的这一行动,我萌的应对极为。。。事实上圆嘟嘟拉拢蒙古的想法没错,但实际操作上却变得不可控,这同样反映在明朝官方对林丹汗的态度上,林丹汗西迁请求互市本来是拉近双方关系的机会,操作的好至少能保证大同和宣化方向能多出一个盟友,但中二青年崇祯却觉得:妈的,老子辽东前线都没钱,哪还有余粮打发蒙古叫花子,滚!然后林丹汗愤而攻打大同,最后还是破财消灾,乖乖互市,那当初干嘛拒绝人家,这不深井冰吗。我萌对蒙古的外交行动大抵就是这么个调调。

而且清方扩展己方战线的行为,还带来了一个额外收获,那就是辽西山脉对明军已不再安全,对于清军来说由于没有后顾之忧,精锐部队经辽西山脉袭击明军后路这一作战手法成为可能,辽西走廊已成为军事上宜攻难受的突出部,这也最终为松锦大战明军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To洪承畴:你以为自己后路是安全的,毕竟还是too young。

总结一下就是,皇太极积极拓展己方战线长度的行为,争取到了战略主导权,极大地打击了明朝的战争潜力,同时辽西走廊西侧的群山不再成为可靠的屏障,关宁军实际上据守的已是一个易攻难守的突出部。

四、该怎么应对清军的围点打援

单从军事角度,最直接的手法就是加强野战部队的战斗力,你知道我的战略意图,但在战术上你无法阻止我解围。最典型的就是以“窃明”“晚明”为代表的一系列明穿小说,主人公在战略上其意图往往早就被皇太极猜到,也不玩抄后路、分进合击的把戏,就是肛正面,和满清打主力决战,战而胜之,来个一两次以满人稀薄的人口就受不了了。

具体到我萌,就是再度重建一支强大的中央野战军,战略上原样不动,但在战术上能完成消灭和逐走围城清军的任务,只要能重新夺回广宁,那即是北宋对西夏的局面,消灭满清就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上一条做不到,那么就要全力拓展己方的战线长度,分散、牵制清军在辽东的主力,迫使对方将军队投入多个战场,在战略上迫使其疲于奔命,最终找到制胜的机会

对我萌来说,由于不控制大漠,最多能做到将林丹汗变成暂时的盟友,而不可能将战线延展到满清西侧,那么可能的突破口就只有一处,那就是凭借对辽东的制海权,以半岛和岛链为依托,将战线拓展到满清南部和东部。

即使只算有效投送点,依托辽南岛链也比靠锦州一地效率的多,有效战线宽度东西加起来也有近两百里,而清方受威胁的地段则将长达六百里。另外一点就是满清的核心地段离辽南岛链比到锦州要远,这是在后勤输送上的优势。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一直秉持的一个观点是,哪怕毛文龙的东江镇真的是连满族妇女都打不过的弱鸡,辽南岛链作为我萌力量投射的重要基点,也是需要好好经营和绝不能轻易放弃的存在。而毛文龙死后朝廷的应对绝对是举措失当的。

事实上,毛文龙陆战弱鸡如此,但满清依然无法彻底拔掉东江,反而让其成为了辽东逃亡人士的基地,而皇太极上台后对东江旧将在待遇上始终压辽西降将一头(吴三桂属于立了大功的特殊情况),我觉得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问题。

东江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朝廷始终没拿他们当自己人看,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东江成为最先被放弃的弃子,自然也无法发挥出力量投射点的作用。

最后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么最迟崇祯七年,满清展示了自己有实力将战线延展到山西北部后,就应该果断放弃辽西走廊,收缩兵力加强蓟县和遵化附近的防御,这样也许还能给我萌多续几年。

@温体仁

,不知阁老这次又什么意见,我自荐来大萌兵部职方司任职

相关内容见

明末辽东为何会出现无将可用的局面?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 墨舞的回答
user avatar

崇祯必死无疑

穿越者只有一条路

全方位向雍正皇帝学习,如果你还记得雍正皇帝是怎么干的话

user avatar

这个方法本身并不是无解 但是 野战打不赢 其他的就别想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