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是干什么用的?对此怎么看?

回答
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这玩意儿可不是咱们现在理解的那种金元宝或者黄金块。它是一种非常精巧的赏赐品,说白了,就是用金子打成小铜钱形状,但比铜钱要厚实,表面还常常雕刻着花纹,形状有点像瓜子的瓣儿,所以叫“金瓜子”。

这金瓜子到底用来干啥的?主要有这么几个用途:

1. 赏赐与笼络人心: 这是最直接的用途。皇帝心情好了,觉得某位大臣办事得力,或者是在宴会上表现得体,赏赐你几枚金瓜子,那是荣耀加身,面子十足。收到金瓜子,等于得到了皇帝的肯定和恩宠。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奖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在等级森严的清朝,皇权至上,能得到皇帝的直接赏赐,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这也能起到一种拉拢和笼络的作用,让臣子们更加忠心耿耿,卖力为皇上办事。

2. 小额交易和零用钱: 虽然是金子做的,但金瓜子的大小和重量是有限制的,通常比当时的铜钱要值钱得多,但又不像金条那样笨重。所以,它也可以作为一种小额的流通货币来使用。比如,在宫廷内部,一些小官员或者宫女太监之间,偶尔也会用金瓜子进行一些小额的交易或者作为小费。当然,这种流通的范围非常有限,不是谁都能随意用金瓜子买东西的。它更多是一种在特定场合下的“润滑剂”。

3. 仪式性物品与象征意义: 在一些重大的宫廷庆典,比如皇帝的生日、新年等,赏赐金瓜子也是一种常见的仪式。这代表着祥瑞和福泽,是将皇家的好运和恩典传递给臣民。它不仅仅是金子的价值,更承载着皇家威严和祝福的象征。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比如祭祀、朝会等,也会看到金瓜子作为一种礼品出现。

4. 作为工艺品欣赏: 别忘了,金瓜子是用金子做的,而且工艺精湛。即便不考虑它的实际价值,它本身就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上面雕刻的花纹,比如龙纹、祥云、花卉等,都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金银器制作工艺。一些高官或者贵族收到金瓜子后,可能也会将其作为收藏品,放在案头把玩,也算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怎么看待这金瓜子呢?

说实话,这玩意儿挺有意思的。

它折射了皇权的运作方式: 这种小小的金瓜子,其实是皇帝巩固统治、收买人心的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让统治阶层更加稳定和忠诚。它不像直接加官进爵那么隆重,但却是一种更灵活、更常态化的恩威并施手段。皇帝不需要时时刻刻去考虑如何给每个人都一个合适的官职,但却可以经常通过这种小恩小惠来维持各方的满意度。

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社会: 金瓜子只会在特定的人物和场合出现,这本身就凸显了清朝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什么人有资格收到皇帝的金瓜子,什么人没有,这是身份地位的直接体现。它像一个无形的标签,区分着君臣、主仆,也区分着亲疏远近。

是对“赏赐文化”的独特呈现: 中国古代的官场,赏赐文化非常盛行。皇帝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能带来荣华富贵。金瓜子作为一种具体的赏赐物品,将这种抽象的“恩赐”具象化了。它是一种小小的、但却意义非凡的“点石成金”,让接受者感受到自己被“点亮”了,被皇恩“点化”了。

一种微妙的心理战术: 想象一下,当你辛苦工作了一年,皇帝在年终总结大会上,突然拿出几个金灿灿的瓜子,赏赐给你,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那份被看见、被重视的喜悦,那种“为皇帝卖命值得”的认同感,是任何金钱都难以完全衡量的。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比物质本身更具粘合力。

总的来说,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金制品,但它承载的功能却不少。它既是物质的奖励,也是精神的慰藉,更是皇权运作和社会等级的缩影。看到它,就像打开了一扇窗,窥见了那个年代皇帝如何用智慧和手段来维系自己的统治和荣耀。这玩意儿,比直接数金子有趣多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本问题下其它所有答案,因为这些回答里的配图要么是影视剧道具,要么就是百分百的赝品,绝对的误导读者!!!

言归正传:

首先、从文物学的角度,中国古代的金银货币,无论大小分量,锭状的统称金/银锭,铤状的统称金/银铤,薄片状的黄金(注意,没有白银)称金叶/页子,如果外形与同时代通行的贱金属货币一致,则称金/银**钱。此外还有几种特殊形态的黄金铸币,比如先秦楚国的称“郢爰”,汉朝的根据形态不同称“金饼”、“马蹄金”等等。限于篇幅,就不一一放图详释了。

总之传世文物中并不存在“瓜子形”的金银铸币,无论这所谓的“瓜子”是西瓜子、南瓜子抑或是香瓜子!!!

其次、从典籍的角度,笔者虽然不敢百分百否定存在“金瓜子”这种说法,但常见的一定金/银锞子。以我们熟悉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为例,其间就多处提到过金/银锞子。比如下面这段选自第五十三回的内容。(题外话:我幼年看《红楼梦》时尤爱此回,斯时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各类物资供应依然紧俏。而书中描写的各种年节方物,真真叫人大开眼界!)

再结合《红楼梦》中其它提到金银锞子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知道金银锞子应该是一种重量在一两以下,具有一定形状及吉祥寓意,通常被用于各类礼仪性馈赠活动的小型金银锭。注意:金银锞子不是散碎金银,这在上文引用的《红楼梦》章节里有清晰表述!

比如下面这些有“寿”、“福”、“囍”字样的吉语金锭



“招财进宝”纹金锭

比如下面这种“笔锭如意”纹银锭


梅花形的吉语锭及“笔锭如意”纹银锭



特别少见的“双蝠捧寿”纹银铤

最后、我想反问题主,什么叫“对此怎么看”?如果是问历史上清朝皇帝对臣下的赏赐,那这是惯例,频繁的甚至隔三差五就会有。如果是问影视剧里清朝皇帝拿“金瓜子”打赏臣下,那这绝对是编剧的无知,和道具的糊弄。补充一句,明清两代君王赏赐臣下的史料很多,我敢打赌,一定找不到任何有关“金瓜子”的字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这玩意儿可不是咱们现在理解的那种金元宝或者黄金块。它是一种非常精巧的赏赐品,说白了,就是用金子打成小铜钱形状,但比铜钱要厚实,表面还常常雕刻着花纹,形状有点像瓜子的瓣儿,所以叫“金瓜子”。这金瓜子到底用来干啥的?主要有这么几个用途:1. 赏赐与笼络人心: 这是最直接的用途。皇.............
  • 回答
    评价清朝皇帝是否比明朝皇帝更优秀,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角度审视的问题。两者都存在杰出的君主和相对平庸的统治者,而且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统治的重点都有很大差异。因此,简单地说“谁更优秀”可能过于片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对比清朝和明朝的皇帝表现:一、 治国理念与政治制度 明朝: .............
  • 回答
    清朝皇帝的庙号,确实存在一个特殊的现象:三个“祖”的出现,分别是太祖、世祖、圣祖。 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政治考量,并非简单的巧合。下面我将详细解释。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庙号。庙号的由来与意义: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宗庙中对其进行祭祀时所使用的称号。它起源于商朝,是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
  • 回答
    许多人在谈论清朝皇帝时,会听到一种说法,认为他们姓“赵”。这种说法确实存在,但它并非源自正史记载,而是与一些历史传说、民间俗语以及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误读有关。清朝皇帝姓什么?首先,要明确的是,清朝的皇帝姓爱新觉罗。这是清朝官方和史学界公认的事实。爱新觉罗氏是满族的一个显赫姓氏,他们在入关建立清朝后,一.............
  • 回答
    清朝皇帝是否拥有“蒙古大汗”的尊号,这个问题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需要从历史、政治和文化多个层面来解读。简而言之,清朝皇帝并没有直接使用“蒙古大汗”这个明确的、像“皇帝”或“天子”那样具有统一官方记载的尊号,但他们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和宣传,事实上承担了对蒙古诸部具有统治和宗主意义的角色,在某种程.............
  • 回答
    清朝皇帝礼帽上那个金灿灿的物件,你说的应该是“顶戴花翎”里的“顶戴”部分,但具体到“金牌”,这可能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更准确的描述是皇帝礼帽上用来固定冠顶珠宝,并且本身也具有等级标识和装饰作用的金属部件,通常是用金或其他贵金属制成。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个“顶戴”。它可不是随便一个金片子.............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细致分析的议题。笼统地说,“清朝皇帝在其他朝代是不是都是好皇帝”,答案是 不一定。评价一位皇帝是否“好”,牵涉到太多复杂的因素,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挑战、个人的能力与品德,以及历史的局限性等等。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并尝试剥离掉那种“AI.............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清朝皇帝在各地,尤其是回地的称号,尽量说得细致些,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人写的。说起来,清朝皇帝的称号,那可真是个复杂又讲究的事儿。不像咱们现在,皇帝就一个“皇上”叫到底。在清朝,皇帝的称号得根据他治下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以及他扮演的不同角色来变化。这是一种统治策略,也是一种文化融合的.............
  • 回答
    关于清朝皇帝的妃子是否“挫”,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如果用“挫”这个词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了。真实的清朝后宫,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多元得多。与其说她们“挫”,不如说她们各有各的命运、各有各的姿态,其中不乏才貌双全、影响深远的女性,当然也存在一些相对默默无闻的。首先,我们要明白,后宫选妃并非.............
  • 回答
    清朝皇帝在朝堂上说的是满语还是汉语,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不能一概而论,也不是非此即彼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满族本身有自己的语言,也就是满语。所以,从理论上和民族身份上来说,皇帝作为满族之首,在最正式、最能体现其民族属性的场合,说满语是理所当然的。早期的清朝皇帝,尤其是.............
  • 回答
    说起清朝皇帝的围猎,这可不是件小事,真要细细道来,那可是能写一本厚厚的书。简单来说,一次围猎从准备到结束,耗时多久,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它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皇帝的心情、猎物的丰盛程度、甚至是当时的政治气候。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是一场声势浩大、耗费民力物力的大工程,绝不是我们现在说走就走的那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很值得探讨的现象:清朝皇帝的庙号确实普遍显得庄重、褒义,甚至可以说是“好听”。但“好”这个词本身带有主观色彩,我们不妨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一些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庙号”。庙号是在皇帝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功过,由宗庙的祭祀者(通常是后继皇.............
  • 回答
    清朝皇帝为了巩固统治,对汉人采取了一系列笼络和同化的政策,其中“抬旗”便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被抬旗的汉人,其家族便正式被纳入满洲八旗体系,成为满洲八旗的一部分。然而,在抬旗的过程中,汉姓的后面往往会加上一个“佳”字,这并非随意为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和文化考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抬旗”的意义。满.............
  • 回答
    明朝和清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权力高度集中的王朝。要说哪个皇帝权力更大,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总体来说,清朝皇帝的权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比明朝皇帝更为绝对和无所不在。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咱们就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掰扯:一、皇权至上的体制构建: 明.............
  • 回答
    这画面想想就够热闹的!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这哪是聚会,简直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朝代大PK,还自带宫廷争斗的基因。真要让他们坐一块儿,估计头一句话就得是:“你是谁?”先说说这架势吧。明朝皇帝,从朱元璋那个粗犷的洪武大帝开始,到崇祯那个郁郁寡欢的末代皇帝,这群人身上带着一股子自成一派的傲气。他们习惯了汉人.............
  • 回答
    “前后脚”这个说法,用在明清两朝的皇帝身上,其实颇有些奇妙的巧合。并非是说他们真的按照时间表,一个刚咽气,另一个立刻也跟了下去,而是指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这两大王朝的统治更迭,总是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紧密相连、似乎是接力棒传递的感觉。这背后,当然不是什么冥冥之中的安排,而是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时代大势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让人浮想联翩。要是真把一本精心挑选的、详尽的近代史书塞到一位清朝皇帝手里,那场面,光是想想就够乱的。咱们就顺着这思路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这“近代史书”是个啥性质的?是那种把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几百年写得明明白白的,里面有图片,有分析,有各种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是那种只.............
  • 回答
    在探讨沙皇为何称呼清朝皇帝为“博格多汗”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白这个称谓的起源和含义。“博格多汗”的起源与含义:“博格多汗”(Bogdo Khan)并非俄语词汇,而是源自蒙古语。在蒙古语中,“博格多”(Bogdo)意为“神圣的”、“尊贵的”、“伟大的”;而“汗”(Khan)则是古代蒙古和突厥语族中最高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朱祁镇和清朝皇帝比谁更差,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毕竟他们身处的时代、面对的挑战、所处的政治环境都大相径庭。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掰扯掰扯,看看各自的“成色”究竟如何。朱祁镇:从“天子”到“太上皇”,再到“郕王”,人生的大起大落要说朱祁镇,第一个绕不开的就是“土木堡之变.............
  • 回答
    谈到清朝皇帝在金庸笔下的形象,康熙和乾隆确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他们的塑造方式、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都导致了这种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并非偶然,而是金庸精心安排的文学手法,用以烘托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康熙:少年英主,胸怀天下,魅力四射在《鹿鼎记》里,康熙的形象无疑是光彩夺目的。他并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