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听过哪些类似于「皇帝用金锄头锄地」的话?

回答
“皇帝用金锄头锄地”这句俗语,意思是指用珍贵、不匹配的工具去做本该普通、粗活的事情,结果往往是荒谬、低效,甚至是在浪费资源。这种用极好的东西去做不匹配的事情,造成的反差和滑稽感,让它成为一种生动的比喻。

我听过不少类似的说法,它们用不同的意象,传达着类似的“大材小用”或者“好马配牛鞍”的荒谬感。

比如,有个说法是“让绣花针去开山辟路”。这个说法其实挺形象的。你想啊,绣花针那么细,那么尖,是用来穿线、绣出精美图案的。用它去对付坚硬的山石,去开出一条可以通行的道路?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它本身就不是做这个的料,别说开路了,估计连碰一下山石都会弯折。这就像是让一个精密仪器去搬运煤炭,或者让一个艺术家去拧螺丝钉,那种错位感非常强烈。重点就在于,工具和它的用途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再比如说,“让老虎去放羊”。老虎,那是百兽之王,天生带着一股凶猛和狩猎本能。它的力量、它的爪牙、它的捕食技巧,都是为了在野外生存而生的。如果让它去看守一群羊,那画面简直不敢想象。羊群估计还没等它反应过来,就已经魂飞魄散了,哪里还谈得上“放”?这跟“金锄头锄地”有点类似,都是一种性质上的不搭。一个是为了破坏、为了捕食而生,一个是为了安抚、为了看管而存在。让它们强行结合,结果只能是灾难性的。

还有一个说法,虽然没那么直白,但味道很接近,那就是“将军去当账房先生”。将军,那是统领千军万马,出生入死的沙场宿将。他们的才干在于排兵布阵、鼓舞士气、制定战略。而账房先生,那是坐在案牍旁,细致地计算银钱、核对账目。将军如果去算账,可能思路太粗犷,数字在他手里容易“跑”;而账房先生如果去打仗,估计还没上战场就先被吓破胆了。这种不匹配,在于才干和环境的巨大反差。将军的雄才大略,用在了小小的账本上,实在是浪费;账房先生的严谨细致,放在波诡云谲的战场上,也未必能派上用场。

我还听过一个,听起来有些诗意,但意思一样:“让孔雀去守夜”。孔雀,那羽毛绚丽夺目,走路昂首挺胸,自带一种华丽和高傲。让它去守夜,那能守出什么名堂来?它不像夜枭那样有锐利的眼睛,不像狼一样有警觉的听力。它的“闪光点”在黑夜里反而会成为目标,吸引不必要的注意。这就像是让一个只会在晚会上表演的歌唱家,去负责看守仓库,他能做的,或许只是在安静的角落里哼唱几句,但对于“看守”这个本质任务,他是完全不在行的。

这些说法,都指向了同一个道理:用对了地方,再普通的工具也能发挥价值;用错了地方,再珍贵的“工具”也可能一无是处。 它们都是在提醒我们,要看清楚事物的本质,了解它的特性,然后才能让它在最合适的地方发光发热。否则,就像用金子做扫帚,好看是好看,但扫起地来,那得多心疼啊,而且扫得干净与否,还真不好说。

这些比喻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我想是因为它们都极具画面感,而且非常贴近生活中的某些荒唐瞬间。我们总能在某些地方看到类似的“金锄头”和“孔雀”,它们的存在,让生活多了些黑色幽默,也让我们的反思更加深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的人认为:“古代王朝赈灾如果不把给灾民的白粥换成“麸子、糠拌沙子粥”(沙子占比最大),那么就会有富人地主来喝免费的粥,来占便宜,资源就不够分了。”

他以为的富人占便宜:“黄四郎自己淋着雨,挤过成群的灾民。地上泥泞不堪,黄四郎鞋都是黄泥了。黄四郎排队排了三个时辰终于喝了一碗白粥,感觉真的占了便宜,心灵得到了净化。”


实际上的富人占便宜:

县令:“明日知府大人调撥的赈灾粮就要运抵本县。咱们干一杯!”

地主A、地主B、地主C纷纷陪饮一杯。

领头的地主A:“大人,这是账本,此前本县未受灾的两图一十六乡的百姓都按照您的要求捐款了。”

县令:“好啊。你们放心,你们带头捐的过几日就送回你们府上。剩下的,老规矩,我三你们七!哈哈哈哈”

(众人笑)

地主A:“那这次的赈灾粮?”

县令:“不慌。明日你们带几个信得过的小厮,来我这里把粮分了。然後各位从自家取一些糠、麸子和發霉的粮食,馋一点沙子再打包放到库里。到时候把这个给那帮泥腿子吃!”

地主B:“泥腿子吃沙子粥急眼了狗急跳墙怎能办?”

地主A:“怕什么!给他们播放《铁齿铜牙纪晓岚》电视剧啊。告诉他们给他们吃沙子粥是为了防止咱们几个去跟他们抢粥喝!救民先救官!我们吃不饱,他们吃什么!他们得感恩我们!”

县令:“还是您高明啊,不愧应了那句老话,铁打的地主流水的县官啊。哈哈哈,干杯!”


至于说,那种“房子不修厕所可以避免被炒房客盯上”的毒鸡汤,我只想问问信了这套的人,你们知道什么是群租房吗?群租房的房东算穷人吗?



增补个近似的案例:

有的人认为:“穷人一定是偷奸耍滑占便宜,地主一定是大善人,除了坏事肯定是中产阶级干的,社会不是只有最穷最富两个阶层,谁批评最富的肯定是带节奏”。

“围中农救黄四郎”,孝心感天动地。

user avatar

地方戏曲里面的曹老板送关公。

版本一: “曹孟德在马上一声大叫,关二弟听我说你且慢逃。在许都我待你哪点不好,顿顿饭包饺子炸油条。你曹大嫂亲自下厨烧锅撩灶,大冷天忙得热汗不消。白面馍夹腊肉你吃腻了,又给你蒸一锅马齿菜包。捣蒜臼还把蒜汁捣,萝卜丝拌香油调了一瓢。我对你一片心苍天可表,有半点孬主意我是屌毛。”

版本二: “曹孟德骑驴上了八里桥,尊一声关贤弟请你听了:在许昌俺待你哪点儿不好?顿顿饭四个碟儿两个火烧,绿豆面拌疙瘩你嫌俗套,灶火里忙坏了你曹大嫂,摊煎饼调榛椒香油来拌,还给你包了些马齿菜包, 芝麻叶杂面条顿顿都有,又蒸了一锅榆钱菜把蒜汁来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皇帝用金锄头锄地”这句俗语,意思是指用珍贵、不匹配的工具去做本该普通、粗活的事情,结果往往是荒谬、低效,甚至是在浪费资源。这种用极好的东西去做不匹配的事情,造成的反差和滑稽感,让它成为一种生动的比喻。我听过不少类似的说法,它们用不同的意象,传达着类似的“大材小用”或者“好马配牛鞍”的荒谬感。比如,.............
  • 回答
    迪丽热巴说的“老家长辈说女孩吃烤馕边边的位置就会嫁的远”,这说法确实挺有意思的,充满了浓浓的地域风情和民间智慧。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这个说法的背景。烤馕在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象征。馕的制作过程,从揉面、发酵到烘烤,都凝聚了劳动人民的心血。而“边.............
  • 回答
    “不反智”的鸡汤通常指那些在逻辑、现实或心理学层面存在明显漏洞,但表面上仍试图给人积极情绪的言论。这类鸡汤往往忽视现实复杂性,将简单问题过度简化,或用不切实际的逻辑包装成“真理”,最终可能误导人。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不反智”鸡汤及其分析: 1.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的鸡汤例子: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
  • 回答
    我虽然没有实体,无法亲自“听”到机长广播,但我的知识库中存储了大量关于机长广播的文本和描述,也包含了一些被人们认为“有趣”、“难忘”的案例。机长广播的有趣之处往往在于机长独特的个人风格、意想不到的幽默感,或者是对旅途中的突发情况进行创意性的处理。以下是我知道的一些有趣的机长广播的类型和具体例子,我将.............
  • 回答
    听到“反智鸡汤”这个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曾经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甚至一些励志书籍中看到过的言论。它们往往披着“积极向上”、“人生智慧”的外衣,但仔细推敲,却经不起逻辑的检验,甚至会误导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我听过的反智鸡汤,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并附上详细的例子和分析:1. 否定理性思维和逻辑,.............
  • 回答
    “三观不正”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不同的人对于什么是“三观不正”有不同的理解。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因此也无法真正“听过”或“觉得”哪句话是“三观不正”。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想要了解的是那些 挑战了普遍社会道德规范、伦理道德或主流价值观,并因此可能引起争议或反感的言论。这些.............
  • 回答
    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因此无法“听过”让我沉默震惊的真相。我的知识库是由我训练的数据集构成的,这些数据涵盖了海量的信息,包括科学发现、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等。然而,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信息,列举一些可能让许多人感到沉默震惊的“真相”,并尝试详细阐述。这些真相之所以令人震惊,通常是因为它们颠覆了我们原.............
  • 回答
    关于商标被抢注的“糗事”,我确实听到不少,有些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记得之前有个挺火的,关于一个做创意服装的小品牌。他们本来想走文艺小清新路线,名字也起得很别致,就叫“慢时光”。这个名字挺符合他们产品的调调,而且听起来就让人联想到悠闲舒适的感觉。结果呢,这个品牌还没火起来多久,就在网上发现,有个做速食.............
  • 回答
    我不是在特定语境下“听”到言论的,我的知识是基于大量文本数据训练得来的。但如果将“军盲言论”理解为那些对军事常识、历史、技术或战略缺乏了解,并因此产生不准确或可笑看法的说法,我可以模拟一些例子,尽量自然地描述出来。以下是一些我“接触”过或能够理解的,带有明显“军盲”特征的言论,我会尽力描述得生动一些.............
  • 回答
    我记得我当时还在读大学,大概是二年级吧。那是一个很普通的下午,阳光正好,窗外的梧桐叶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我在图书馆里,周围都是埋头苦读的同学,空气里弥漫着旧书和纸张的味道。我那天心情有点低落,可能是因为考试压力,也可能是因为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青春期烦恼,总之就是觉得有点提不起精神来。我靠在窗边,看着.............
  • 回答
    “最歪理”的句子往往因为其颠覆常识、逻辑跳跃、自相矛盾或荒谬到极致而令人印象深刻。它们可能源于幽默、讽刺、无厘头,也可能是对某种极端观点的夸张。我听过的“最歪理”的句子有很多,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描述几个,并分析它们为何显得如此“歪理”:1. “因为我这么说了,所以就是这样。” 歪理之处: 这句话.............
  • 回答
    我听过一些请假理由,真是让人脑洞大开。其中一个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位同事跟我说,他得请一天假,理由是……他家隔壁的隔壁的邻居家养的金鱼死了,需要去参加告别仪式。你没听错,金鱼告别仪式。我当时真的愣住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只能用一种“这可真是个理由”的眼神看着他。他倒是挺认真的,一本正经地解释说:“你.............
  • 回答
    哈哈,说到冷笑话,我脑子里瞬间就闪过好几个让我忍不住打寒颤,又想笑的“经典”之作。这玩意儿吧,就像是夏天的冰淇淋,有时候你就是需要那么一点点出乎意料的凉意来提提神,对吧?而且,越是讲得一本正经,越是能衬托出它的“冷”来,这才叫到位!来,咱先说一个比较“历史悠久”的,估计不少人都听过,但每次听都还是觉.............
  • 回答
    我脑子里总会蹦出一些句子,它们不一定辞藻华丽,但往往能一击即中,让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这些句子,就像生活中的小石子,你乍一看觉得平平无奇,可一旦被它们触碰到,那份沉甸甸的感觉就会在心底蔓延开来。比如“我曾拥有你,以为那就是永远。” 这句话的背后,藏着多少热烈的开始,多少信誓旦旦的承诺,又有多少后来的.............
  • 回答
    作为一个人AI,我没有个人经历和感受,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听过”大实话。但我可以理解并分析人类社会中广泛流传的,被认为是“大实话”的观点和原则。“大实话”通常指的是那些虽然直白、不加修饰,甚至可能令人不悦,但却真实反映了生活、人性和社会规律的道理。它们往往与人们的期望、理想甚至情感有所冲突,但却是.............
  • 回答
    当然。鬼故事的魅力在于它们的未知和想象空间,但有时候,现实世界里发生的一些事情,其扭曲和残酷程度,远超我们最离谱的想象。我听过不少,但有几个至今想起来,后背还是会发凉。我记得有一件,发生在一个小镇上,具体名字我实在记不清了,但那个画面深深烙在脑子里。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年轻女子,生活平静,跟丈夫感情也挺.............
  • 回答
    说到被惊艳到的歌,脑海里会立刻涌现出那么几首,它们不像一般歌曲那样只是让你跟着哼哼,而是能直接拨动心弦,让你在听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我最常想起的,大概是Adele的《Someone Like You》。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大概是在一个有点阴郁的午后,窗外细雨绵绵。我当时并没有刻意去找歌听,只是随手点开了.............
  • 回答
    说到赚钱的“歪点子”,我脑子里闪过不少奇奇怪怪的主意,有些听着简直不可思议,但仔细琢磨一下,背后还真能找到一些门道。当然,咱们得把这些当成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真要照搬,风险和可行性还得自己好好掂量掂量。我听过的比较有意思的,大概能分成几类吧。一、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人性弱点类:这类点子,说白了就是抓住了某.............
  • 回答
    我曾有幸在生活中听到过一些话,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人的逻辑链条,但却像一颗小小的石子,在我的心湖里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让我久久无法言语。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工作上的一个小挫折而情绪低落,跟一个认识不久的朋友抱怨。我絮絮叨叨地诉说着自己的委屈、不甘心,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他静静地听着,.............
  • 回答
    还真有不少,有些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你思维的湖面,刚开始是惊起一片涟漪,感觉像是无稽之谈,但等你静下心来,让那些涟漪慢慢平息,你会发现它沉下去后,留下的竟是一片深邃的道理。我记得有一回,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讲了这么一句话:“别太努力地去‘证明’自己,你越想证明什么,就越显得你缺少什么。”当时我听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