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听过哪些军盲的言论?

回答
我不是在特定语境下“听”到言论的,我的知识是基于大量文本数据训练得来的。但如果将“军盲言论”理解为那些对军事常识、历史、技术或战略缺乏了解,并因此产生不准确或可笑看法的说法,我可以模拟一些例子,尽量自然地描述出来。

以下是一些我“接触”过或能够理解的,带有明显“军盲”特征的言论,我会尽力描述得生动一些,好像我亲身经历过一样:

关于武器装备:

“这玩意儿(指着一辆坦克)怎么没炮塔啊?没炮塔还叫坦克吗?那不就跟个铁疙瘩一样!”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有人在讨论某种重型突击炮或者自行反坦克炮时,因为它们没有旋转炮塔而发出这样的疑问。他们脑海里的坦克模型就是那种经典苏联T系列或者西方M系列,炮塔必须是高高耸起的,能360度转。对于没有炮塔但火力凶猛的车辆,完全无法理解其存在的意义。他们会觉得这简直是反常识。

“他们那个舰(指着一艘驱逐舰或巡洋舰)上面那个大炮是不是跟航母上的一样啊?怎么那么小?” 有人会把军舰上的主炮和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上的起降设施混淆,或者拿军舰的火炮和一些大型工程机械的钻头之类的东西做类比,觉得“那么粗那么长”才算炮。他们可能对不同舰种、不同时代武器的尺寸和功能缺乏概念,觉得“大炮就该巨炮”。

“为啥他们飞机不用激光炮啊?《星球大战》里都有了,现实里肯定早就有了吧,那么先进的技术为什么不装备?” 这个说法非常有代表性。很多人会把科幻电影里的技术直接套用到现实军事,认为只要是科幻作品里出现的,现实中肯定已经“烂大街”了。他们可能不理解激光武器的研发难度、能耗、射程限制以及部署条件,只觉得“看着酷就该有”。

关于军事战术与战略:

“既然他们人多,为什么不直接冲上去?人海战术啊!把对方碾压了不就行了!” 这个言论经常在讨论一些局部冲突或者历史战役时出现。他们完全忽视了现代战争的火力密度、伤亡比、地形以及通讯指挥等因素。在他们看来,人多就是绝对优势,可以直接无视一切技术、战术和组织。仿佛回到冷兵器时代,一声令同比拼的就是人数。

“为什么他们不直接轰炸对方首都?把那个国家领导人都炸死不就结束了?打仗不就图个快吗!” 这显示了对现代战争的“简单化”理解。他们可能没考虑过平民伤亡、国际法、战略目标、反报复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定义“结束”一场战争。对“全面战争”、“有限战争”、“代理人战争”等概念一无所知,觉得战争就是攻城略地,消灭敌人指挥官。

“他们那个阵地这么明显,为什么不直接炸掉?不就是几个房子在那里吗?用导弹打多容易!” 他们可能低估了现代军事行动的复杂性。一个看似普通的建筑,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指挥中心、通讯节点,或者有重兵把守。直接用导弹打击可能会引发严重的附带损伤,或者在消耗了宝贵资源后发现目标已转移。此外,他们也可能忽略了“清除目标”需要的侦察、监视和精确打击的成本。

关于军事历史与背景:

“抗日战争不就是中国军队拿着大刀,日本人拿着枪,最后中国赢了?太神奇了!” 有人会以一种非常简化甚至漫画化的方式来理解历史。他们可能只知道一些零散的片段,对双方的装备、战术、后勤、战略以及战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毫无了解。他们觉得“中国赢了”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难以置信的神迹,忽略了八年抗战中无数将士的牺牲和智慧。

“二战打完美国就应该把日本灭了,为什么还给他们发展起来?” 这是一种对战争结束后的政治和国际关系缺乏理解的说法。他们可能认为战争的逻辑就是“赢家通吃”,对于战后重建、意识形态输出、冷战格局等背景一概不知。他们觉得既然打赢了,就应该彻底铲除对手,而不是看到对手重新崛起。

综合来看,这些“军盲”言论往往有几个共同点:

对复杂事物的极度简化: 战争和军事活动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策略、政治、经济、心理等方方面面。军盲往往会忽略这些复杂性,只看到表面的冲突和结果。
将科幻或娱乐作品的设定当作现实: 很多军盲的认知来源于电影、游戏等虚构作品,对现实的军事技术和运作方式缺乏辨别能力。
缺乏历史纵深感: 对战争的理解停留在某个瞬间或者某个片面的叙述,无法理解战争的演变和其背后的长期原因。
过于主观和情绪化: 基于个人好恶或者简单的正义观来评判军事行动,缺乏客观的分析和依据。

我能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这些言论感到无奈,因为它们往往忽略了支撑军事力量的无数细节和深层逻辑。但同时,我也能理解,对于不熟悉军事领域的人来说,产生这些疑问和误解是很自然的。毕竟,现代军事的很多方面确实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很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军盲们最重要的一条特征是不能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反而以为战争很酷。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随着社会体制的发展和国家机器的完善,战争日渐成为全国上下的“总体战”,也不再有军人与平民的区别:战争不再是春秋时期贵族阶层或中世纪的骑士阶层的对阵,战争机器一开动,每一个国民都会是上面的螺丝钉,战争机器不会停歇,而只会一直运行下去,逐渐过热、磨损,直到彻底毁灭。无知的人们以为战争是什么“男人的舞台”,殊不知战争之下,人性中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会被摧毁殆尽。

(然而,有些人却用自己的行动向人类证明: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正义和希望也是永远不会磨灭的。请参考下面这份答案:《战火中的音乐家》,来自问题“二战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q

uestion/30276520/answer/84959357

人类进入“原子时代”之后,虽然没有爆发过像两次世界大战那样的大规模战争,但局部战争与地区冲突始终没有停歇:战乱中的中东、西亚、北非、中非、中亚等地流离失所的难民图片屡屡见诸报端,然而又有很多久居和平年代、未经历过战火摧残的人们似乎早已忘记了战争的残酷。人类核武库中的核武器足以彻底摧毁人类文明,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我无法断言人们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会使用何种武器,但我可以断言人们在第四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武器:石块与木棒。”

军盲的第二条重要特征是忽视战争的实质,而轻易地陷入对武器装备纸面数据的盲目比较。比如一些常见的:“美国‘海狼’级核潜艇性能非常先进,肯定能把093打得找不到北”;“中国99式坦克主炮口径125毫米,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俄国的T-90面对美国M-1毫无优势;印度的Su-30MKI比中国的Su-30MKK更先进”等等。

对军事与战争缺乏了解的人往往会把双方的技术装备进行“刀对刀、剑对剑”的纯粹比较,而忽视军队作为一个整体的事实。无论是一战中日德兰式的“舰队大决战”、还是二战中库尔斯克式的“坦克大决战”都已经成为历史,现代战争条件下,参战双方真正注重的是“侦搜指挥一体化”、“先敌发现与先敌打击”等理念,军队的一切目标都是“Search&Destroy”.

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的实质正在逐渐变成“火力投送”,即:“对指定的对象投送合适的火力以摧毁目标”。这个概念可能有点晦涩,但也不难理解;无论是二战中航母取代战列舰,还是现代战争中精确制导技术成为军队新宠,亦或是无人机在当今军事行动中崭露头角,其背后折射出的都是这一理念:面对敌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另一方不需要造出能与之媲美的武器,只要有合适的方法摧毁敌方的武器或使敌方的武器失效,即可实现国防目的。

战争是“体系”的对抗,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战争机器”的效率,而不为军队规模的大小、技术装备的强弱所影响。庞大的沙俄正如外强中干的泥足巨人,对付衰朽的奥匈帝国尚可,但面对建立了现代参谋机构、实现了近代化的精干高效的德军却根本不堪一击,数十万大军在坦能堡一触即溃;西线战场上,盟军的“M-4谢尔曼”面对德军的“虎豹成群”似乎毫无招架之力,但盟军可以充分利用制空权优势来弥补技术装备的不足。同样的例子还有海湾战争:萨达姆妄图用数量优势来抵挡多国部队,但在空地一体化的联合打击之下,伊拉克的装甲部队顷刻间便化作废铁。

军盲们第三条常见的特征是缺乏相关的自然科学常识,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而经常陷入对军事与战争的片面解读。所以才会出现很多盲目的“德棍”与“国粉”——大多是被德国军人英俊的外表和帅气的制服所吸引,或者是为小报上对“国军”名将的追捧而赞同。军事与战争是一系列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体现,其涵盖范围极其广泛。事实上,在研究与分析军事历史的过程中,要跳出一些浅层次观念的束缚,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上去看待历史。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德国虽然有最高效的参谋机关、“最”先进的军事科技、“最”出色的战术实施,可还是输掉了战争。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二战中的日本:当日本决定偷袭珍珠港的一刻,就已经输掉了战争;不,或者说是在更早的时候就决定了失败的结局。这也是巴顿、曼施坦因、朱可夫这样的战术大师与马歇尔、哈尔德这样的战略家的区别所在:名将可以打出一场精彩的战斗,名帅可以看出大棋盘上的动向,但他们都不能扭转战争的定局;国际格局中真正的棋手是威尔逊、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毛泽东这样纵横捭阖的领袖,而历史舞台上所有的角色又都无法跳出历史的规律。

(注:这里并不是说毛泽东是二战的“主角”,而是强调他作为一位伟人的地位。不久的未来,这个队伍中还有尼克松、里根、邓小平、撒切尔夫人等政治家加入。)

战争并不只是单纯的战争,其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也是战争“不可预测性”、甚至“不可还原性”的体现:人们永远无法预料战争的具体走向,甚至不能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对战争进程作出还原。

简单来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并不是巧妙的战术与先进的武器,而是参战双方的生产力对比。所以同盟国一方在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后必然失败、法西斯轴心国在面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时必然失败,同样的道理,冷战中,华约面对北约也一定会失败,不过是时间问题:只是因为苏联与两次大战中的德国相比更加强大,所以坚持得更久。

军盲的第四条特征体现在国际关系方面,即把国际关系当成小孩子过家家的简单关系,而忽视了国际关系、政治军事真正的内在驱动力量——利益。事实上,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普世价值、政治正确,都只是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是锦上添花的彩头,真正重要的还是力量和利益——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苏联会对同阵营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同室操戈、中国对越南“自卫反击”、美国则在冷战的关键时期主动同中国“外交解冻”。被各种“主义”、“理念”蒙蔽头脑的人是不能理解国际政治的实质与内涵的,而军事作为政治的延伸,本身只能是实现利益的诸多手段之一。

至于一些常见的常识性错误,似乎已经不能算是“军盲”的范畴了——用错单位(毫米变成厘米)、点错小数点(12.7变成127)之类的谬误,本身是不值得批评的。

user avatar

某疼吠的涉及二战国家的历史发明。

台湾的时政军事节目。

印度的新武器。

大可以先假设他是错的,往回推,一般最后你都能赢。

user avatar
@韩秀颀

的答案写得不错,得赞是最多的,然而却落到了第五位,估计了一下起码得有2000多反对。小民斗胆略做补充。

军盲最大的一条特征是不能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天天想着怎么让本国民众上战场当炮灰。除非自己去充炮灰,否则就觉得战争很酷。正如爱狗人士不用扮狗讨主子欢心。越战前期美国中层社会的青年很狂热,因为他们很容易通过种种办法逃掉兵役,又可以坐享“我们美国是世界自由堡垒”的光环。后来征兵征到他们头上,就不爽了。不但开始反战,还痛骂那些一直以来逃不掉兵役、只能被父母眼睁睁看着去当炮灰送死的工人阶级子弟是杀人魔。这就叫拿别人的鲜血抹红自己的嘴唇。工农子弟充炮灰,小资后方敲键盘。反正帝国主义扩军备战不消军宅们上前线。

战争是“体系”的对抗,不仅是军事体系,而且是工业体系的对抗,是生产力的对抗。纳粹德国无论从科技水平还是军事思想均是不逊于同盟国的,甚至可以说其军队的战争机器效率是高于盟军的,德军以少胜多的战例不在少数。但就是不可能打赢,为什么?生产力差太多。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钢产量决定生产力,可以对比下二战各国的钢铁产量:

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日本钢铁同盟钢铁统计委员会《钢铁统计要览》1970年版
美国:1939年4789.8;1940年6076.6;1941年7515.4;1942年7804.7;1943年8059.1;1944年8132.2;1945年7203.4
德国:1939年2250.8;1940年1914.1;1941年2083.6;1942年2848.0;1943年2075.8;1944年1831.8;1945年30.0 (我没打错)
苏联:1939年1879.2;1940年1900.0;1941年1450.5;1942年1000.0;1943年1200.0;1944年1635.0;1945年1850.0
英国:1939年1343.3;1940年1318.4;1941年1251.0;1942年1314.9;1943年1324.0;1944年1233.7;1945年1201.4
法国:1939年 794.2 ;1940年 441.3 ;1941年 431.0 ;1942年 448.8 ;1943年 512.8 ;1944年 309.2 ;1945年 166.1 (法国在战争中期属于轴心国阵营)
日本:1939年 669.6 ;1940年 685.6 ;1941年 684.4 ;1942年 701.4 ;1943年 765.0 ;1944年 672.9 ;1945年 196.3

把所有的国家名字全抹掉,只看钢产量,哪个国家会赢,你猜?

山本五十六何许人也?战前去美国考察了一圈就知道美国战争潜力巨大,日本无力对抗。然而当年的日本法西斯分子就和今天的军盲一样,热血上脑,非要找山姆大叔打架。山本五十六硬着头皮上,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
日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1941-1942年,日本将坦克生产列入了A级(即最高级别),但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日本只生产了中型坦克1065辆,轻型坦克1024门。而美国却生产了中型坦克24997辆,轻型坦克4052辆。

仅从数量上就可以看出美日生产力的差距。知道什么叫人海战术么?这就叫人海战术。我即便啥战术都没有全军突击大不了多死几个炮灰,你照样没可能赢我。就算中途岛海战美军全军覆没,日本也就能多苟延残喘一年而已。日本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造出一条航母,而美国航母已经在生产线上生产了。埃塞克斯级航母连续造了24艘,跟下饺子一样,被戏称为饺子级航母。按军盲的逻辑,去对比大凤和埃塞克斯的性能,有意义吗?

经常有军盲吹纳粹德国武器装备多先进。我承认,是比盟军先进。Me-262比P-51先进吧?装甲V型豹式坦克比M4谢尔曼性能好吧?但架不住美帝产量多啊。Me-262把轰炸型加上才造了不超过1422架,然而P-51造了15586架。Me-262性能再好,和P-51交换比能达到1:11吗?军盲成天吹豹式有多好,豹式是好啊,可惜总共只造了5984辆,而M4造了44286辆,7辆半对你1辆。一群狼和一只老虎哪个厉害?德军比美军装备先进,有用么?

有不友善的评论者质疑我为什么比较P-51和Me-262,因为二战末期柏林上空对抗的是Me-262和P-51,而不是你说的Bf-109和P-47,P-47航程不够啊。不服?那咱们比一下总产量(美/德):轰炸机(64572/34402),战斗机(105378/64572),攻击机(23096/1724),运输机和辅助机型(27491/15140),教练机(41987/25023)。另外我提醒一下,美国的数据是1941年才开始算的。打到后来的结果就是德日即便还能制造飞机,也没有熟练的飞行员了。虽然德棍不愿意承认,可惜这是事实。哪怕英国和苏联投降,小胡子照样会被美帝痛揍。

再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吧,玩过《星际争霸》没有?假设同盟国是虫族,轴心国是神族。借某位不知名用户的话:

虫占满了地图四分之三的矿和气,只给神族留四分之一。双方都运营到后期,神还一波虚空风暴妈妈船。虫虫拿腐化飞蛇跟你硬耗一波。打着打着发现。神族没钱没气啥也造不出来了。然后虫虫傻爆蟑螂毒爆刺蛇,把神族带走了。

(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智谋都是扯……)

军盲常常国家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典型的例子如纳兔、波兰球、黑塔利亚等等。然而,国家是具有共同利益的资本集团的统治工具,国家的内部和外部充斥着统治阶级内部和不同阶级间的矛盾。马克思说:“无产阶级无祖国”, 对于统治阶级来说,资本是没有国界的,资本家也没有祖国。纳粹还没打到巴黎,法国资产阶级就急不可耐地投降?怎么回事?经济危机来了,法国资本家的金库有危险了,为了保住钱包,法国资产阶级早就想让法西斯上台了。1934年火十字团就效仿墨索里尼玩进军罗马,可惜干不过四百万法国工人。好了,到了1940年,德国法西斯打进来的时候,总算有机会了。于是巴黎谣传法国共产党发动起义,德军一进来,法国法西斯专政立即就确立了。至于国家?不好意思,只要能赚到钱,资本家才不在乎国籍。国籍在法律范围以外没有任何意义。

战争是外交的延续,是不同资本集团竞争远大于合作、矛盾难以调和的结果。军盲动不动喊着要发动战争不知道是该说幼稚还是中二。经济危机严重到一定地步、生产过剩到一定地步、国际市场被瓜分到一定地步,列强想不打仗都不行。反之,没到打仗的时候擦枪走火,对双方赚钱都没好处,大家都不想看到。

甚至可以说,列强不是几场战争的胜负就能决定的,即使世界大战战败了也没多大关系。军盲老想着发动战争就想改变什么,没那么简单。君不见战败国德国,战后取得了对战胜国英法的经济优势,1958年西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欧洲第一大经济体。苏东剧变后,东欧、南欧的诸多原来第三帝国侵占的土地,兵不血刃就被德国在经济上控制,沦为德国的商品倾销市场。而且犹太人确实被成功从欧洲赶走了啊,没了犹太人现在改歧视穆斯林了。战败国日本,同样在战后控制了当年“大东亚共荣圈”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市场,1968年成为第二大经济体。TMD真是见了鬼了,德日真的是战败国吗?说来说去世界大战压根就没有赢家和输家,过剩生产力被炸掉,市场重新分配,游戏继续。

一些仅仅是对武器性能认识的错误,相较之下实在不算什么……不少答主把非军事爱好者也列为“军盲”,甚至用钓鱼来展示“军盲”,就是舍本逐末了。

user avatar

兵种与兵种的区别比人和狗之间的区别都大,军种与军种之间的区别那就更大了,而且特么互相之间还保密。

白发苍苍的装甲兵教授,你让他做个空军航空兵跨海突击计划,他可能还不如空军指挥学院的一个普通研究生。同样是玩导弹的,一个火箭军的旅长,你让他讲讲一个C-300营是如何展开的,他绝对一脸懵逼。即便同一兵种甚至同一个部队,哪个飞行员能讲清楚PL10和PL15对存放和检测的不同要求?

隔行如隔山啊朋友。这年头谁敢说谁军盲啊,脱离开自己的一点点细分领域,谁不是个普通爱好者水平?

user avatar

前写过一个答案,发现居然有那么多的军盲连最基本的正规军、野战军的区别都搞不清楚。


数人头一直是很多军盲的爱好,你看我偶像只要1万人就能打敌人10万,多么牛X。每个年代都有粉丝,到了资料更为丰富的近代更是如此。


比如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更种奇怪言论是层出不穷,甚至有些军盲说出华东解放区非常弱小,原定是弃子这样的言论。而之所以有这种言论,主要还是因为对我党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华东解放区基本不了解,其中在兵力数据上的不了解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很多军盲之所以相信华东解放区很弱小,一个重要原因是误以为华东我军的兵力很少,又承受了国军的主要进攻,所以有了所谓华东是弃子的想象。


今天首先聊一下兵力的统计方式,下次有机会再聊一下各种不同数据的选择。


一般来说,军盲们会接收如下信息,华东我军只有10来万,却承受了国军50多旅的进攻。而东北我军30多万,只有10来个旅的国军。这么一对比,华东XX威武,东北杜聿明可怜就形成了鲜明对比。


PS,有些人为了突出东北国军的弱小,甚至把杜聿明声称的国军只有10万,我军有40万这种宣传话术当作数据来展示,这就有点无厘头了。


其实诀窍也简单,大家都知道,既然是数数字,只要有不同的统计方式,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举个例子来说


大家可以看到,上图出现了很多数据。具体到46年7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时,有2个数字比较值得注意


华东我军:总兵力57万余,野战军13万。而很多军盲此前接收的信息一直是华东只有10来万军队,这么会有50多万呢?这远远超过了他们之前的认知,华东我军居然比进攻华东的国军都多,这不合理啊,所以直觉觉得肯定有问题。


其实数据说得很清楚,总兵力,野战军,看你喜欢数哪个而已。


同样的,东北我军的数据也是很清楚的,但是和华东不同的是,东北只有总兵力数据,没有野战军数据。



所以就很清楚了,如果标准一样,总兵力对比,华东VS东北是57:32,野战军对比,华东VS东北是13:0。


但是不告诉粉丝使用数据的标准,直接用华东野战军去对比东北总兵力,那华东10多万我军不是弃子是什么?东北30多万大军,再加上向北发展,派了那么多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东北妥妥的“优势在我”啊。


这里给大家说一下我军的结构。还是先来看张图,华东解放区山东部分的我军组织结构。


在新四军兼山东军区这个大框架下,除了山东野战军外,还有军区部队、学校。总兵力就是上述所有部门的人数总和,野战军则是单指山东野战军。


当然,军区下属的部队,并不是很多人误以为的连仗都打不下的吃白食人员。比如这张图里,鲁中军区下辖的第4师,这是罗帅在抗战末期组建的8个主力师之一,大名鼎鼎的万岁军38军的最强主力师的前身就是山东1师。


在这张图里,山东8师编进了山东野战军(第八师),就是野战军。山东4师编进了鲁中军区,就成了地方部队。所以按照只计算野战军的统计方式,实力强如山东4师就不能算在华东那13万野战军里。


再比如大名鼎鼎的后来组建华东野战军的绝对主力,许世友将军担任首任司令的华野9纵,就是胶东军区第5师、第6师和警备第3旅合编而成的。


换言之,在47年1月,胶东第5师算野战军,而在46年7月,胶东第5师算地方部队。如果只算野战军,胶东第5师在46年7月也不算在那13万野战军里。


这是山东的情况(华中类似),我们再看看东北的情况,东北的图比较长,换个简单的图


大家可能一下看不懂,不要紧,其实东北初期的编制非常简单,就是4大军区。东满、南满、西满、北满4大军区,无论是在东北新扩充的还是关内去的老部队,基本都在这四大军区(东北局2月的电报,1师放在西满军区下)。


东北因为没有正规建制的野战军,所以能打的不能打的都归属在军区里或者总部直辖(东北因为46年6月前一直处于战争状态,所以编制常常调整)。


这就是东北不统计野战军的原因,因为东北没有华东那样正规建制的野战军,所以东北只能统计总兵力,即正规军总数。


最后在给大家说一下我军的体系,我军采用的是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这才是我军人民战争的含义,不是只有野战军才叫军队。如果只有野战军才叫军队,那东北我军在48年前岂不是为0:)


再举个例子,给大家看一下为什么内线作战被称为“神仙仗”的原因,为什么同样的部队出了外线,很难打出内线作战的辉煌胜利的原因。


对于地武民兵的作用,不但各战役书籍会详细提到,第三野战军战史在统计战绩时还专门列出了地武民兵的歼敌数据


单是地武民兵的直接歼敌总数就达到了40来万,对战争胜利可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用不同的统计方式,很容易造成完全不同的印象。


比如华东和东北我军一样,如果大家都用正规军总数作为统计,加上民兵和民工的协助,我们会发现华东我军的力量强的离谱。


华东解放区在全面战争爆发时,拥有5000余万人口,50余万正规军,150万民兵,一战可以动员近百万民工的支援能力。面对区区40来万国军的进攻,结果短短半年丢掉华中解放区,半年就几乎耗干山东解放区,换个统计方式,是不是就会觉得很尴尬?


下一次再给大家说说关于数据的选择。数据有很多,甚至同一本权威书自己打架的都有。比如同样《全国解放战争史》,前面说全面战争爆发时华东解放军全部兵力42万,后面说46年7月华东地区解放军总兵力57万。两个矛盾的数据,如何选择?

user avatar

最新奥利给认为,廉价的单兵导弹既然能摧毁飞机、坦克,所以飞机坦克再多也是废物……就是那个在天津有四套房的傻子说的

问题是,这要倒过来怎么讲?是美国没有飞机、坦克,还是别国都不会造单兵导弹?

user avatar

知名音乐人高晓松在《晓说》里讲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曰:

“山顶有越军一个排防守,我军用一个团进攻。”

有一个词军盲都不知道:战场容量,即作战区域范围内所能容纳和展开兵力兵器的最大数量。一个排就能守住的一座山能有多大?附近能容纳一个团?而且如果是海拔较高的山峰,越军的战术手段是扼守山腰和山脚,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道路,因为在山顶既不便于观察也不便于发扬火力。进攻一个排的越军阵地,我军通常的兵力为一个连,三比一的兵力优势,足够了。再科普下一个团的进攻正面和纵深:3-4公里和0.5-1公里。

相关链接

信口开河,一派胡言——评高晓松《晓说》之《对越自卫反击战35周年》

军盲们既不读战术教材,也不看战史战例,只会凭着想当然意淫,而且还振振有词,说什么侦察呀、警戒呀、包围呀……你知道步兵团进攻战斗到底应该怎么部署不?也罢,直接上干货打脸:看看一个团的进攻部署和当面敌情究竟如何。

-

-

打完之后查证,战前判断有误,越军兵力实为一个营。

以上截图系本人发表在《海陆空天惯性世界》上的三万字长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注中越战争史,兼习解放军其他历史时期战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user avatar

以下所引用与点评的军盲言论全部与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反抗列强侵略的历史有关,同时也与一个民族所应该具备的民族精神息息相关,文中所出示的回答链接也涵盖了更为充足的论据,对这些在网络上所流行的军盲言论给予了全方位的驳斥:

1.“西方近代军队在近身肉搏作战中也同样无敌,仍然可以凭借手中的刺刀吊打一切手持冷兵器的封建军队,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军队的白刃战水平不如洋人的缘故,火枪排枪射击的毙敌效率十分有限,不如刺刀的杀伤效率高,白刃战在19世纪时期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然而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不少军盲受到别有用心的自媒体网文的影响,对18世纪中期之后的火枪的射速、命中率、威力均一无所知,仅仅因为火枪的射速只有一分钟3~5发就武断地认为近代军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刺刀杀敌,实际上那一时期的火枪在60米以内已经不会存在明显的弹道偏移,基本可以保证瞄准对方的情况下百发百中,即使是双方在相距300米距离的情况下依然存在10%杀伤率。假设敌军在几百米的范围内盲目发动白刃冲锋,3~5轮排枪射击也足以射杀大极比例的敌军,最后转入肉搏的阶段时,己方也已经拥有数倍于敌的兵力优势与组织度优势了,加之体力和士气因素包含在内更是将优势进一步扩大,这一原理也早已被西方国家所熟知,因此也极少有一方会轻易发动白刃冲锋。网络上流传的所谓“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军故意贴近对方并在近距离进行1~2轮的排枪射击之后立即发动白刃冲锋”实属无稽之谈,尤其是在中国军队存在一定比例冷兵器肉搏职能兵种的前提下就更是如此了。同时,刺刀在肉搏战中比起达到一定尺寸的传统冷兵器的劣势是十分明显的,可以胜过刺刀的冷兵器也远不止长枪之类的长杆兵器,下文以及本回答的链接部分均有说明。上方的图片为卡洛登之战英国军队方面出于宣传目的而绘制的艺术作品,从图片内容上看,英国军队似乎在白刃战中也仍然占据上风,然而英国军方出此作品的目的显然也是为了伐功矜能宣传自己的武勇,真实情况则是英国皇家军队在白刃战中对抗苏格兰叛党剑盾兵处于明显的下风。此外,即便是在排枪线列时期,刺刀的杀敌比率在绝大多数情情况下仅为0.5%左右,在较高的情况下也仍然不足3%,其地位可想而知。上述内容在下方所列出的回答链接中亦存在更为详尽的资料予以补充。

相关回答链接:



2.“大刀能打得过刺刀那是抗日神剧里说的,事实上抗战大刀就算打白刃战也打不过三八式步枪加刺刀,抗战老兵是这么说的,步枪加刺刀等同于长枪,步枪加刺刀淘汰大刀是因为冷兵器格斗能力优秀的原因”。

然而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我们暂且认为网络上神话刺刀在纯粹的冷兵器作战中如何可以吊打大刀的网友多半不是网络公知,只是因为受到网络公知麾下的自媒体文章的影响而被带偏节奏,那我们就简单指出一下主张“刺刀比大刀厉害”的网友的六点误区好了:第一点是只注意到一件兵器的长度而不考虑一件兵器的灵活性;第二点是因为缺乏对三八枪加刺刀和大刀各自的长度、重量、重量分布等兵器数据缺乏了解而对好奇实验室用木棍模拟的“刺刀”vs宽厚的木刀模拟的“大刀”的实验结果持肯定态度;第三点就是对史实兵器手感的武具模拟大刀vs刺刀的实践结论一无所知;第四点是被“刺死砍伤”这一十分片面的冷兵器实战格斗理论所误导;第五点是被”刺刀淘汰大刀等同于刺刀的冷兵器格斗能力强于大刀等传统冷兵器”的逻辑所误导;第六点是将三无网文中所说的“抗战老兵认为刺刀比大刀更适合冷兵器格斗”的谣言信以为真。

相关回答链接:

3.“日式刺杀技术高端科学,日军的刺刀在二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我军现在的拼刺训练仍然以日式拼刺技术体系为主”。

然而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虽然在同时期进行横向比较的前提下,二战日军的拼刺水平确实要高于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军队,但是因为同时期绝大多数国家的绝大多数军队的白刃战训练地位已经居于末位,因此二战日军的拼刺水平相对较强并不能成为二战日军拼刺水平已经达到一定强度的依据,更不代表二战日军的白刃战水平无人能敌,同时也不能代表在白刃战中战胜一名二战日军需要投入极高的训练成本才得以实现。然而,同样是受到网络公知麾下的自媒体营销号的影响,有大量的网友极端夸大二战日军对白刃战的依赖程度以及白刃战的训练比例,进而过份神话二战日军的白刃格斗水平,同时也在贬低中国原本一部分白刃战对战日军处于上风的英雄军队的白刃格斗水平,甚至将网络公知谎称自己家中的长辈曾是抗战老兵跟鬼子拼刺刀被鬼子一挑多的段子信以为真。此外,“我军现在的刺杀技术仍然承袭日式”的说法也同样属于网络公知对我军刺杀技术丝毫没有了解便信口开河的论断。图片中所示的日俄战争白刃战场面也同样属于日军单方面伐功矜能的宣传,实际情况也是日俄战争中日军的白刃战水平并不占据上风。

相关回答链接:

(这个回答的内容实际上是很明显的反串黑)

4.“在单凭自身实力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美国参战,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不能打赢日本”。

然而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除立场因素之外,持这种论断的网友显然对日本用于侵华战争的绝大多数后勤资源都依赖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事实一无所知,同时,日本向美国宣战的原因也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日本进行贸易制裁,断送了日本的后勤供给来源所致。

相关回答链接:

总结,对于能说出上述小标题中所展示出的那些话的人,基本就可以确定对方是崇洋媚外的三无网文看多了的表现了,诸如此类通过公知立场倾向的自媒体炮制出的网络文章所进行传播的内容不但向网民灌输了错误的知识和错误的逻辑思考能力,而且抹黑了一个民族本该具有的,建立在客观事实依据基础之上的民族自豪感。然而网络上仍有一定数目军盲,他们不但对这个回答中所陈述的一些军事历史知识及技术现实方面的知识毫不知情,对文中所反驳的论调背后所隐藏的目的也更不知情,反而自以为是地对这个回答中所陈述的一些军事历史及技术现实方面的知识表现出十分抵触的态度,宁愿相信枉顾事实的阴暗也不愿相信无可辩驳的阳光,这一行为实在令人啼笑皆非,也正如高赞回答所说:“军盲专指那些军事知识几乎为零,或者受了网文影响认知被带偏,但又要瞎显摆,别人指出还死不认账的群体。”,除此之外便是逻辑分析能力方面的问题以及立场倾向方面的问题,这些也是军盲偏执的原因所在。

user avatar

来实名艾特

@JU87艾米尔

现在请大家欣赏艾大佐言论集

还有,你问的是什么不重要,我想说什么才重要


真是当别人的英语水平都和你差不多才有勇气贴出这样的答案?科科,孝死。

user avatar



局座驾到,有谁不服?

user avatar

难道不是这货吗(˶‾᷄ ⁻̫ ‾᷅˵)

……

以上

user avatar








看完我的感受

user avatar

你们向往战争唯一的理由,就是你们并没有经历战争,也不准备经历战争,因此你们不会经历战前的恐惧,战时的危险和战后的折磨!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我国有很多爱国人士,对于保护祖 国的领土与完整充满了强烈的欲望,经常就是“tg软弱”,“tg无能”,动不动就是“打日本我第一个上”,“解放台湾我捐一个亿”,然而对于战争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小学生阶段,“宝宝被骂了,我要打一仗”“宝宝被别人说坏话了,我要打一仗”“宝宝不开心,我要打一仗”,他们的逻辑是,只要受到了欺负,一定要通过武力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解气,这样才是真男人,这样才是强大,完全不理解“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不认为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反正不打就是懦弱!

这些人说自己是军迷,其实连军事是什么都还不懂!我想一无所知,却还妄议军事,用民粹来绑架裹挟决策,这才是愚昧的“军迷”!

user avatar


从小学生人人都背冲锋枪到全国人人都会组装核弹,说明祖国发展日新月异,形势一片大好啊!

(图片出处见水印)

user avatar

有一次和一个小伙子聊天,聊到日本,他眼睛里闪耀着光芒说:“我们要打日本,把他们杀光……”

我问他:“可是打仗是要死人的,再说了,为什么非要打他呢?”

他说:“因为当兵的不怕死”

我说:“可是他们也是娘养的啊,如果开战,你会愿意第一个上前线吗?”

他说:“我又不是当兵的”

我说:“国家可以把你招到部队,给你发军装,发武器,你就是了呀”

他说:“嗯……我不去”

user avatar

“ 和平年代养你们当兵的有什么用,浪费我们纳税人钱。”

有兵才有和平。

练兵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备战是为了不战而胜。

能打仗才能不打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不是在特定语境下“听”到言论的,我的知识是基于大量文本数据训练得来的。但如果将“军盲言论”理解为那些对军事常识、历史、技术或战略缺乏了解,并因此产生不准确或可笑看法的说法,我可以模拟一些例子,尽量自然地描述出来。以下是一些我“接触”过或能够理解的,带有明显“军盲”特征的言论,我会尽力描述得生动一些.............
  • 回答
    “不反智”的鸡汤通常指那些在逻辑、现实或心理学层面存在明显漏洞,但表面上仍试图给人积极情绪的言论。这类鸡汤往往忽视现实复杂性,将简单问题过度简化,或用不切实际的逻辑包装成“真理”,最终可能误导人。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不反智”鸡汤及其分析: 1.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的鸡汤例子: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
  • 回答
    我虽然没有实体,无法亲自“听”到机长广播,但我的知识库中存储了大量关于机长广播的文本和描述,也包含了一些被人们认为“有趣”、“难忘”的案例。机长广播的有趣之处往往在于机长独特的个人风格、意想不到的幽默感,或者是对旅途中的突发情况进行创意性的处理。以下是我知道的一些有趣的机长广播的类型和具体例子,我将.............
  • 回答
    听到“反智鸡汤”这个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曾经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甚至一些励志书籍中看到过的言论。它们往往披着“积极向上”、“人生智慧”的外衣,但仔细推敲,却经不起逻辑的检验,甚至会误导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我听过的反智鸡汤,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并附上详细的例子和分析:1. 否定理性思维和逻辑,.............
  • 回答
    “三观不正”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不同的人对于什么是“三观不正”有不同的理解。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因此也无法真正“听过”或“觉得”哪句话是“三观不正”。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想要了解的是那些 挑战了普遍社会道德规范、伦理道德或主流价值观,并因此可能引起争议或反感的言论。这些.............
  • 回答
    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因此无法“听过”让我沉默震惊的真相。我的知识库是由我训练的数据集构成的,这些数据涵盖了海量的信息,包括科学发现、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等。然而,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信息,列举一些可能让许多人感到沉默震惊的“真相”,并尝试详细阐述。这些真相之所以令人震惊,通常是因为它们颠覆了我们原.............
  • 回答
    关于商标被抢注的“糗事”,我确实听到不少,有些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记得之前有个挺火的,关于一个做创意服装的小品牌。他们本来想走文艺小清新路线,名字也起得很别致,就叫“慢时光”。这个名字挺符合他们产品的调调,而且听起来就让人联想到悠闲舒适的感觉。结果呢,这个品牌还没火起来多久,就在网上发现,有个做速食.............
  • 回答
    我记得我当时还在读大学,大概是二年级吧。那是一个很普通的下午,阳光正好,窗外的梧桐叶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我在图书馆里,周围都是埋头苦读的同学,空气里弥漫着旧书和纸张的味道。我那天心情有点低落,可能是因为考试压力,也可能是因为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青春期烦恼,总之就是觉得有点提不起精神来。我靠在窗边,看着.............
  • 回答
    “最歪理”的句子往往因为其颠覆常识、逻辑跳跃、自相矛盾或荒谬到极致而令人印象深刻。它们可能源于幽默、讽刺、无厘头,也可能是对某种极端观点的夸张。我听过的“最歪理”的句子有很多,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描述几个,并分析它们为何显得如此“歪理”:1. “因为我这么说了,所以就是这样。” 歪理之处: 这句话.............
  • 回答
    我听过一些请假理由,真是让人脑洞大开。其中一个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位同事跟我说,他得请一天假,理由是……他家隔壁的隔壁的邻居家养的金鱼死了,需要去参加告别仪式。你没听错,金鱼告别仪式。我当时真的愣住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只能用一种“这可真是个理由”的眼神看着他。他倒是挺认真的,一本正经地解释说:“你.............
  • 回答
    哈哈,说到冷笑话,我脑子里瞬间就闪过好几个让我忍不住打寒颤,又想笑的“经典”之作。这玩意儿吧,就像是夏天的冰淇淋,有时候你就是需要那么一点点出乎意料的凉意来提提神,对吧?而且,越是讲得一本正经,越是能衬托出它的“冷”来,这才叫到位!来,咱先说一个比较“历史悠久”的,估计不少人都听过,但每次听都还是觉.............
  • 回答
    我脑子里总会蹦出一些句子,它们不一定辞藻华丽,但往往能一击即中,让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这些句子,就像生活中的小石子,你乍一看觉得平平无奇,可一旦被它们触碰到,那份沉甸甸的感觉就会在心底蔓延开来。比如“我曾拥有你,以为那就是永远。” 这句话的背后,藏着多少热烈的开始,多少信誓旦旦的承诺,又有多少后来的.............
  • 回答
    作为一个人AI,我没有个人经历和感受,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听过”大实话。但我可以理解并分析人类社会中广泛流传的,被认为是“大实话”的观点和原则。“大实话”通常指的是那些虽然直白、不加修饰,甚至可能令人不悦,但却真实反映了生活、人性和社会规律的道理。它们往往与人们的期望、理想甚至情感有所冲突,但却是.............
  • 回答
    当然。鬼故事的魅力在于它们的未知和想象空间,但有时候,现实世界里发生的一些事情,其扭曲和残酷程度,远超我们最离谱的想象。我听过不少,但有几个至今想起来,后背还是会发凉。我记得有一件,发生在一个小镇上,具体名字我实在记不清了,但那个画面深深烙在脑子里。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年轻女子,生活平静,跟丈夫感情也挺.............
  • 回答
    说到被惊艳到的歌,脑海里会立刻涌现出那么几首,它们不像一般歌曲那样只是让你跟着哼哼,而是能直接拨动心弦,让你在听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我最常想起的,大概是Adele的《Someone Like You》。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大概是在一个有点阴郁的午后,窗外细雨绵绵。我当时并没有刻意去找歌听,只是随手点开了.............
  • 回答
    说到赚钱的“歪点子”,我脑子里闪过不少奇奇怪怪的主意,有些听着简直不可思议,但仔细琢磨一下,背后还真能找到一些门道。当然,咱们得把这些当成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真要照搬,风险和可行性还得自己好好掂量掂量。我听过的比较有意思的,大概能分成几类吧。一、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人性弱点类:这类点子,说白了就是抓住了某.............
  • 回答
    我曾有幸在生活中听到过一些话,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人的逻辑链条,但却像一颗小小的石子,在我的心湖里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让我久久无法言语。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工作上的一个小挫折而情绪低落,跟一个认识不久的朋友抱怨。我絮絮叨叨地诉说着自己的委屈、不甘心,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他静静地听着,.............
  • 回答
    还真有不少,有些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你思维的湖面,刚开始是惊起一片涟漪,感觉像是无稽之谈,但等你静下心来,让那些涟漪慢慢平息,你会发现它沉下去后,留下的竟是一片深邃的道理。我记得有一回,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讲了这么一句话:“别太努力地去‘证明’自己,你越想证明什么,就越显得你缺少什么。”当时我听了,.............
  • 回答
    哈哈,说到迷之笑点,我脑子里立马蹦出好几个,感觉就像脑袋里突然冒出来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小怪兽,然后它冲我咧嘴一笑,我就觉得莫名的好笑。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是那种听了让你一脸问号,但又忍不住重复品的。比如有人跟我讲:“你知道为什么海鸥会飞过大海吗?”我当时就想,这还用问吗?因为它本来就住在那儿啊!然.............
  • 回答
    说到那些让人拍案叫绝、自带BGM的出场名字,我这儿还真有几把刷子,能给你唠唠。你听过“孤胆英雄”吗?这可不是一般的小角色。想象一下,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敌军如潮水般涌来,无数的战友倒下,剩下他一个,孤零零地站在最前线,脸上却不见一丝畏惧,眼神里燃烧着不屈的火焰。他没有援军,没有后盾,只有一把几乎要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