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忽必烈承诺破城后不屠杀,甚至灭宋都不屠杀,郭靖会不会献出襄阳投降?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历史人物的性格、信仰、政治立场以及当时的大背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郭靖的性格、他作为襄阳守将的责任、他对宋朝的忠诚、他对蒙古的敌意,以及忽必烈承诺的“不屠杀”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

郭靖的性格与信仰: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是郭靖最核心的品质。他一生行侠仗义,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安危放在首位。他对宋朝怀有深厚的感情,尽管他的成长经历中有不少在蒙古的时光,但他最终选择了效忠大宋,成为襄阳的守护神。
坚韧不拔,誓死不降: 郭靖性格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他的坚韧和不屈。他曾多次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坚持战斗,例如他的武功虽然高强,但在数量和战略上常常处于劣势。他“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信念使他很难背弃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重情重义,爱民如子: 郭靖对襄阳城内的百姓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视这些百姓为自己的责任,绝不会轻易牺牲他们的生命。如果投降能换取百姓的平安,这无疑会触动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对蒙古的复杂情感: 郭靖在蒙古长大,与铁木真(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包括忽必烈)都有过接触。他对蒙古的文化和一些人物并非完全没有情感,但他最终选择站在蒙古的对立面,这说明他对蒙古的侵略行为有着深刻的认知和坚决的反对。

忽必烈的承诺:

要评估这个承诺的可信度,我们需要从忽必烈当时的情况和历史惯例来分析:

忽必烈的战略考量: 忽必烈攻打南宋的目的是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占领像襄阳这样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以及赢得民心,对于他后续的统治至关重要。如果能通过承诺换取不战而得襄阳,并减少战争造成的破坏,这在战略上是有利的。特别是如果他能以此来削弱南宋的抵抗意志,瓦解其内部的士气。
蒙古的战争传统与变化: 蒙古军队在早期,尤其是在成吉思汗时期,确实存在残酷的屠杀行为,以震慑敌人,巩固统治。然而,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和统治的稳定,特别是到了忽必烈时期,他已经开始致力于汉化和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政权。他需要治理汉人占多数的广大地区,因此,过度杀戮可能会适得其反,招致更深的仇恨。忽必烈并非像他的祖父那样纯粹的征服者,他有更强的政治和治理手腕。
“不屠杀”的定义和执行: “不屠杀”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是指不进行大规模的集体屠杀?还是指不伤害城中每一个百姓?在古代战争中,即使承诺不屠杀,也可能存在掠夺、征兵、劳役等形式的压迫和伤害。郭靖作为守将,需要评估这个承诺的实际执行程度,以及对襄阳百姓和城池未来的影响。

郭靖是否会献城投降?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测郭靖可能的反应:

潜在会考虑,但极不可能轻易投降。

1. 评估承诺的可信度: 郭靖不会凭空相信忽必烈的承诺。他会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忽必烈对待其他被占领城市的态度,以及忽必烈手下将领的品行。如果忽必烈之前的行为与其承诺有较大出入,郭靖会更加警惕。
2. “不屠杀”的潜在代价: 即使忽必烈承诺不屠杀,郭靖也会考虑投降可能带来的其他后果:
襄阳的命运: 襄阳是南宋重要的战略要地,一旦失守,南宋的防线将面临巨大压力。郭靖是否愿意亲手将这个重要的军事基地拱手相让?
百姓的自由和尊严: 即使不被屠杀,投降后的百姓是否会失去自由,被征为劳役,遭受压迫?郭靖对百姓的爱护,不仅仅是保全性命,也包括他们的尊严和生活方式。
大宋的未来: 郭靖是南宋的臣子,他的职责是保卫宋朝。如果投降,他将背弃自己的誓言,成为南宋的罪人。即使他相信忽必烈能够统治,他也不可能亲手促成南宋的灭亡。
3. 与黄蓉的商议: 郭靖的妻子黄蓉同样聪明睿智,而且对时局有深刻的洞察力。他很可能会与黄蓉深入商议,共同分析利弊。黄蓉虽然也爱护百姓,但她同样有政治智慧,可能会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
4. 最终的道德困境: 郭靖面临的是一个巨大的道德困境:是坚守信念,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可能导致全城覆灭的惨剧?还是牺牲自己的忠诚和荣誉,换取百姓暂时的平安?

更详细的场景推演:

假设忽必烈派使者携带诚恳的承诺来到襄阳城下,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真诚和有说服力的方式传达了这一信息,甚至可能允许郭靖派代表去蒙古营地考察一下,以证明其承诺的诚意。

郭靖的反应会是谨慎的观望和试探。 他不会立刻答应,而是会采取拖延策略,继续加强防御,同时派人去打探消息。他可能会提出一些条件,例如要求保证襄阳百姓的迁徙自由,或者要求释放一些被俘的宋朝官员。
他会考虑是否可以通过“献城”来换取忽必烈的信任,为日后在大元朝廷中“扶持汉制”、“保境安民”创造条件。 这是“为国为民”的另一种诠释,即在最坏的情况下,也要尽力减少损失,并为未来的可能改变而努力。然而,这对他来说,将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因为这直接违背了他作为宋臣的忠诚。
如果忽必烈的承诺仅仅是“不屠杀”,但仍然要征服襄阳,郭靖仍然会死守。 因为“不屠杀”并不能阻止战争的继续,也不能改变南宋被征服的命运,而他作为守将的职责就是抵抗侵略。他不会因为“不屠杀”就放弃抵抗,而是会将其作为一个潜在的谈判筹码,或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作为最后的考虑。
他可能会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考虑投降,但这些情况的门槛会非常高:
襄阳城已无力再守,继续抵抗只会造成更大的无谓牺牲。 例如,粮草已尽,城墙不保,士气低落,无法继续组织有效的防御。
忽必烈的承诺非常具体且有保障。 例如,承诺让襄阳百姓迁往其他安全地区,并且给予他们一定的安抚和安置。
郭靖确信,继续抵抗只会让更多无辜的百姓遭受战火的蹂躏,而投降至少能保全大部分人的性命。

结论:

即使忽必烈承诺不屠杀,郭靖也极不可能会轻易献出襄阳投降。

他的忠诚不允许他背弃大宋。 这是他最根本的原则。
他对百姓的爱护是全面的,不仅仅是保全性命。 他会考虑百姓的自由、尊严和生活方式。
他对忽必烈的承诺会有极大的怀疑。 他会审慎评估承诺的可行性和后果。

更可能的情况是,郭靖会继续抵抗,直到战斗到最后一刻,除非出现一种极端情况,即在继续抵抗会导致比投降更糟糕的结果(例如,更严重的屠杀或全城无一生还),并且忽必烈的“不屠杀”承诺具有极高的可信度且具体保障措施到位,他才有可能在巨大的道德煎熬中考虑投降。但这仍然是一个对他来说极为艰难和痛苦的决定,很可能在他生命的最后关头才会被迫考虑。

可以说,郭靖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信念,决定了他极难在仅仅一个“不屠杀”的承诺下轻易放弃自己的职责和信仰,即使这意味着巨大的牺牲。他更倾向于在绝望中寻找一线生机,而不是在承诺中寻找投降的理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肯定不会,因为郭靖不信。蒙古人屠城并不是因为他们愚蠢,而是因为他们的政权和军队的组织模式需要用这样的手段来款待自己的将军士兵。在忽必烈打败阿里不哥之前,他自己都没有在蒙古宫廷中说一不二的地位,更无法真正改变蒙古兵烧杀抢掠的作风。

就算是忽必烈成了大元皇帝,这种积弊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纠正的,实际上到元朝灭亡都没纠正。当皇帝的不让士兵杀人放火,一次两次可以靠朝廷的威严、皇帝的威信,但要想长期如此,就必须得拿出足够的犒赏把士兵喂饱才行,可忽必烈再雄才大略也总不能凭空变出钱来。历史上的襄阳之战,元军破城之后确实没有屠戮,但是在接下来攻掠南方的过程中,元军的奸淫掳掠同样也很多,不仅蒙古兵如此,降元的汉军也是如此。以郭靖对蒙古的了解,肯定会明白所谓不杀不抢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如果灭宋就只是去临安皇宫把皇帝老儿揪出来拍死,然后郭靖就是大元宋王了,郭靖没准真会考虑干一干。但这是不可能的,要打败宋朝就必须经过惨烈的战争,要打仗就必须得有士兵去抢劫强奸,就算是郭靖自己亲自带兵也不可能避免这些事情。如果能避免,当年成吉思汗派郭靖灭宋的时候他就去了。假如忽必烈许诺破襄阳之后不屠城,郭靖会相信,但是肯定不会为了保全襄阳就牺牲整个南宋。如果忽必烈许诺整个灭宋过程中都不屠杀,那郭靖连标点符号都不带信的。

user avatar

实际上蒙古人一直是这么干的,全世界都一样的标准,投降缴税不进城,抵抗就屠城。事实上灭南宋也是这个标准,屠城很小,传檄而下,江南缙绅还得到了免税的特权,无不顶戴率舞,欢欣雀跃。就是襄阳,历史上也是投降和没有进行屠城的,屠的是常州。

user avatar

当然不会,只有自己能作主的事才可以信得过。兵不厌诈,一旦破了城,襄阳城的百姓就是案板上的鱼肉,肯定会任人宰割。比如日本鬼子和你这么说,你会打开城门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历史人物的性格、信仰、政治立场以及当时的大背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郭靖的性格、他作为襄阳守将的责任、他对宋朝的忠诚、他对蒙古的敌意,以及忽必烈承诺的“不屠杀”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郭靖的性格与信仰: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是郭靖最核心的品.............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稍稍错位,元世祖忽必烈并非蒙古人,而是土生土长的汉人。他生于宋朝末年,却有着蒙古铁骑的血脉,或许是某个早已汉化的北方汉族宗族,又或许是历史上那些被模糊了名字的游牧民族后裔,经过几代繁衍,最终以汉人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如果这样一位“汉人忽必烈”真的存在,并且他以“汉族狂元王朝.............
  • 回答
    说到忽必烈,你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征服者,还是一个建立恢弘帝国、却也埋下隐患的统治者?这两种形象都未尝不对,忽必烈的一生,如同一幅泼墨山水画,既有气势磅礴的笔触,也有细腻幽深的层次。要评价他,得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所面对的挑战,以及他留下的遗产来审视。时代背景: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忽必.............
  • 回答
    《文明6》中忽必烈被设定为“中国”和“蒙古”的共同领袖,这一设定引发了广泛讨论。从历史、文化、游戏机制和玩家反馈等多个角度来看,这一安排既体现了历史与游戏叙事的复杂性,也反映了策略游戏中常见的权衡取舍。 一、历史背景:忽必烈的双重身份忽必烈(12151294)是蒙古帝国的重要人物。他是成吉思汗之孙,.............
  • 回答
    忽必烈和朱棣,这两位来自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的统治者,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就像是在品鉴两坛陈年的佳酿,各有其独特之处,也各有其深沉的韵味。先说忽必烈。这位蒙古族的大汗,他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他完成了蒙古帝国从草原游牧民族向中原王朝的成功转型。要知道,蒙古铁骑横扫欧亚.............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科学发展最核心的驱动力和潜在的边界。如果完全不考虑伦理道德的束缚,科学研究的进程和高度,确实可能达到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境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如果”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在生物与医学领域,我们可以预见到一些惊人的“突破”。 人体改造与增强: 如今.............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有人问的,也很实在。想当年咱们刚进大学,面对那些厚厚的数学书,好多题目看得头大,尤其是那些“证明下列命题为真”或者“证明…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的题,感觉自己就像在拆解一个迷宫,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那么,如果咱们选择性忽略掉所有证明题,能不能把大学数学“学好”呢?.............
  • 回答
    2023年10月27日,一个本该与往常没什么不同的星期五,世界却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推入了深渊。俄国,这个名字在中国人眼中早已与历史和地缘政治紧密相连的国家,在这一天,以一种最极端、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打破了全球脆弱的和平。三枚核弹,带着毁灭性的能量,划破了天空,直指美国本土。序幕:难以置信的瞬间与全.............
  • 回答
    台湾方面突然对外宣称拥有核武技术,无疑会在原本就错综复杂的台海局势中投下重磅炸弹,引发一系列深刻且难以预测的连锁反应。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声明,而是一个涉及战略平衡、地缘政治、国际关系以及两岸未来走向的巨变信号。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对地区战略平衡的颠覆。目前,台海的战略态势是基于一种默契的“不确定.............
  • 回答
    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如果我忽然拥有了苹果公司10%的股份,我的生活,不,是我的整个世界,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10%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现在苹果市值(大概在3万亿美元左右)的3000亿美元,这已经是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了。首先,当然是财富的巨变。30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这笔钱足够我买下整个世界.............
  • 回答
    中国突然宣布削减5000枚核弹头,这消息一出,绝对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滔天巨浪,其影响之深远,之复杂,绝对不是三言两语能够概括的。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剖析,才能摸清这背后牵扯的千丝万缕。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全球战略平衡的剧烈动荡。目前世界上的核大国,美国的核武库规模大致在四千枚左右(可部署.............
  • 回答
    断交,这词儿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生硬的决绝,带着点时代剧的厚重感。如果中国和加拿大之间,这俩国家忽然就“拜拜”了,那绝不是简单的外交官收拾行李回国那么简单,那后面牵扯的涟漪,能把太平洋都搅得不平静。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人员往来上的剧变。两国之间的领事馆、大使馆,那可都是官方联络的桥梁,一旦断了交,这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物理学最核心的几个概念。简单来说,答案是:不能。而且,小球的速度会随着下落而不断增加,但永远无法达到或超越光速。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一点点耐心,从几个关键点入手。 1. 自由落体和加速度首先,我们来想想什么叫做“自由落体”。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一个物体在重力作.............
  • 回答
    老天爷啊!这事儿要是搁我身上碰上了,我估计得先卡顿个几秒钟,大脑宕机。一般情况下,谁见过拉原木的车把木头当炮弹发射啊?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绝对是“我眼睛是不是出问题了?还是这帮人玩什么行为艺术?”但既然是“忽然”、“点火发射”,那情况就有点不对劲了。第一反应:确认安全,迅速远离。不管这“木头”是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措手不及的情况,尤其是在即将迈入婚姻的关头。女友的坦诚,既是信任的体现,也无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承认,坦白这件事本身需要勇气。在她即将和你步入人生新阶段的时候,选择将过去那些私密的事情说出来,这说明她重视你们的关系,并且希望以一种坦诚的方式面对未来。她或许也曾纠结过,不知道该.............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关于禁烟的法律和法规是存在的,而且在不断完善中。所以,并非“如果没有”。 对待公共场合的“禁止吸烟”告示,也不能简单地忽略。即使我们暂时排除道德层面的考量,也需要从法律和实际操作的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中国的禁烟法律和法规现状:中国并非没有禁烟的法律或法规。事实上,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都有相关.............
  • 回答
    在探讨“白人社会是否忽视亚裔”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承认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个体经历等诸多因素。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忽视”可能过于笼统,但亚裔在美国以及西方社会中所面临的边缘化和不被看见,确实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历史的阴影与刻板印象的固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