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忽必烈承诺破城后不屠杀,甚至灭宋都不屠杀,郭靖会不会献出襄阳投降?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历史人物的性格、信仰、政治立场以及当时的大背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郭靖的性格、他作为襄阳守将的责任、他对宋朝的忠诚、他对蒙古的敌意,以及忽必烈承诺的“不屠杀”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

郭靖的性格与信仰: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是郭靖最核心的品质。他一生行侠仗义,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安危放在首位。他对宋朝怀有深厚的感情,尽管他的成长经历中有不少在蒙古的时光,但他最终选择了效忠大宋,成为襄阳的守护神。
坚韧不拔,誓死不降: 郭靖性格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他的坚韧和不屈。他曾多次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坚持战斗,例如他的武功虽然高强,但在数量和战略上常常处于劣势。他“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信念使他很难背弃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重情重义,爱民如子: 郭靖对襄阳城内的百姓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视这些百姓为自己的责任,绝不会轻易牺牲他们的生命。如果投降能换取百姓的平安,这无疑会触动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对蒙古的复杂情感: 郭靖在蒙古长大,与铁木真(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包括忽必烈)都有过接触。他对蒙古的文化和一些人物并非完全没有情感,但他最终选择站在蒙古的对立面,这说明他对蒙古的侵略行为有着深刻的认知和坚决的反对。

忽必烈的承诺:

要评估这个承诺的可信度,我们需要从忽必烈当时的情况和历史惯例来分析:

忽必烈的战略考量: 忽必烈攻打南宋的目的是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占领像襄阳这样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以及赢得民心,对于他后续的统治至关重要。如果能通过承诺换取不战而得襄阳,并减少战争造成的破坏,这在战略上是有利的。特别是如果他能以此来削弱南宋的抵抗意志,瓦解其内部的士气。
蒙古的战争传统与变化: 蒙古军队在早期,尤其是在成吉思汗时期,确实存在残酷的屠杀行为,以震慑敌人,巩固统治。然而,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和统治的稳定,特别是到了忽必烈时期,他已经开始致力于汉化和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政权。他需要治理汉人占多数的广大地区,因此,过度杀戮可能会适得其反,招致更深的仇恨。忽必烈并非像他的祖父那样纯粹的征服者,他有更强的政治和治理手腕。
“不屠杀”的定义和执行: “不屠杀”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是指不进行大规模的集体屠杀?还是指不伤害城中每一个百姓?在古代战争中,即使承诺不屠杀,也可能存在掠夺、征兵、劳役等形式的压迫和伤害。郭靖作为守将,需要评估这个承诺的实际执行程度,以及对襄阳百姓和城池未来的影响。

郭靖是否会献城投降?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测郭靖可能的反应:

潜在会考虑,但极不可能轻易投降。

1. 评估承诺的可信度: 郭靖不会凭空相信忽必烈的承诺。他会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忽必烈对待其他被占领城市的态度,以及忽必烈手下将领的品行。如果忽必烈之前的行为与其承诺有较大出入,郭靖会更加警惕。
2. “不屠杀”的潜在代价: 即使忽必烈承诺不屠杀,郭靖也会考虑投降可能带来的其他后果:
襄阳的命运: 襄阳是南宋重要的战略要地,一旦失守,南宋的防线将面临巨大压力。郭靖是否愿意亲手将这个重要的军事基地拱手相让?
百姓的自由和尊严: 即使不被屠杀,投降后的百姓是否会失去自由,被征为劳役,遭受压迫?郭靖对百姓的爱护,不仅仅是保全性命,也包括他们的尊严和生活方式。
大宋的未来: 郭靖是南宋的臣子,他的职责是保卫宋朝。如果投降,他将背弃自己的誓言,成为南宋的罪人。即使他相信忽必烈能够统治,他也不可能亲手促成南宋的灭亡。
3. 与黄蓉的商议: 郭靖的妻子黄蓉同样聪明睿智,而且对时局有深刻的洞察力。他很可能会与黄蓉深入商议,共同分析利弊。黄蓉虽然也爱护百姓,但她同样有政治智慧,可能会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
4. 最终的道德困境: 郭靖面临的是一个巨大的道德困境:是坚守信念,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可能导致全城覆灭的惨剧?还是牺牲自己的忠诚和荣誉,换取百姓暂时的平安?

更详细的场景推演:

假设忽必烈派使者携带诚恳的承诺来到襄阳城下,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真诚和有说服力的方式传达了这一信息,甚至可能允许郭靖派代表去蒙古营地考察一下,以证明其承诺的诚意。

郭靖的反应会是谨慎的观望和试探。 他不会立刻答应,而是会采取拖延策略,继续加强防御,同时派人去打探消息。他可能会提出一些条件,例如要求保证襄阳百姓的迁徙自由,或者要求释放一些被俘的宋朝官员。
他会考虑是否可以通过“献城”来换取忽必烈的信任,为日后在大元朝廷中“扶持汉制”、“保境安民”创造条件。 这是“为国为民”的另一种诠释,即在最坏的情况下,也要尽力减少损失,并为未来的可能改变而努力。然而,这对他来说,将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因为这直接违背了他作为宋臣的忠诚。
如果忽必烈的承诺仅仅是“不屠杀”,但仍然要征服襄阳,郭靖仍然会死守。 因为“不屠杀”并不能阻止战争的继续,也不能改变南宋被征服的命运,而他作为守将的职责就是抵抗侵略。他不会因为“不屠杀”就放弃抵抗,而是会将其作为一个潜在的谈判筹码,或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作为最后的考虑。
他可能会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考虑投降,但这些情况的门槛会非常高:
襄阳城已无力再守,继续抵抗只会造成更大的无谓牺牲。 例如,粮草已尽,城墙不保,士气低落,无法继续组织有效的防御。
忽必烈的承诺非常具体且有保障。 例如,承诺让襄阳百姓迁往其他安全地区,并且给予他们一定的安抚和安置。
郭靖确信,继续抵抗只会让更多无辜的百姓遭受战火的蹂躏,而投降至少能保全大部分人的性命。

结论:

即使忽必烈承诺不屠杀,郭靖也极不可能会轻易献出襄阳投降。

他的忠诚不允许他背弃大宋。 这是他最根本的原则。
他对百姓的爱护是全面的,不仅仅是保全性命。 他会考虑百姓的自由、尊严和生活方式。
他对忽必烈的承诺会有极大的怀疑。 他会审慎评估承诺的可行性和后果。

更可能的情况是,郭靖会继续抵抗,直到战斗到最后一刻,除非出现一种极端情况,即在继续抵抗会导致比投降更糟糕的结果(例如,更严重的屠杀或全城无一生还),并且忽必烈的“不屠杀”承诺具有极高的可信度且具体保障措施到位,他才有可能在巨大的道德煎熬中考虑投降。但这仍然是一个对他来说极为艰难和痛苦的决定,很可能在他生命的最后关头才会被迫考虑。

可以说,郭靖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信念,决定了他极难在仅仅一个“不屠杀”的承诺下轻易放弃自己的职责和信仰,即使这意味着巨大的牺牲。他更倾向于在绝望中寻找一线生机,而不是在承诺中寻找投降的理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肯定不会,因为郭靖不信。蒙古人屠城并不是因为他们愚蠢,而是因为他们的政权和军队的组织模式需要用这样的手段来款待自己的将军士兵。在忽必烈打败阿里不哥之前,他自己都没有在蒙古宫廷中说一不二的地位,更无法真正改变蒙古兵烧杀抢掠的作风。

就算是忽必烈成了大元皇帝,这种积弊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纠正的,实际上到元朝灭亡都没纠正。当皇帝的不让士兵杀人放火,一次两次可以靠朝廷的威严、皇帝的威信,但要想长期如此,就必须得拿出足够的犒赏把士兵喂饱才行,可忽必烈再雄才大略也总不能凭空变出钱来。历史上的襄阳之战,元军破城之后确实没有屠戮,但是在接下来攻掠南方的过程中,元军的奸淫掳掠同样也很多,不仅蒙古兵如此,降元的汉军也是如此。以郭靖对蒙古的了解,肯定会明白所谓不杀不抢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如果灭宋就只是去临安皇宫把皇帝老儿揪出来拍死,然后郭靖就是大元宋王了,郭靖没准真会考虑干一干。但这是不可能的,要打败宋朝就必须经过惨烈的战争,要打仗就必须得有士兵去抢劫强奸,就算是郭靖自己亲自带兵也不可能避免这些事情。如果能避免,当年成吉思汗派郭靖灭宋的时候他就去了。假如忽必烈许诺破襄阳之后不屠城,郭靖会相信,但是肯定不会为了保全襄阳就牺牲整个南宋。如果忽必烈许诺整个灭宋过程中都不屠杀,那郭靖连标点符号都不带信的。

user avatar

实际上蒙古人一直是这么干的,全世界都一样的标准,投降缴税不进城,抵抗就屠城。事实上灭南宋也是这个标准,屠城很小,传檄而下,江南缙绅还得到了免税的特权,无不顶戴率舞,欢欣雀跃。就是襄阳,历史上也是投降和没有进行屠城的,屠的是常州。

user avatar

当然不会,只有自己能作主的事才可以信得过。兵不厌诈,一旦破了城,襄阳城的百姓就是案板上的鱼肉,肯定会任人宰割。比如日本鬼子和你这么说,你会打开城门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