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毕业发现自己按照课本方子用着不灵验,是剂量没用对吗?

回答
中医毕业后,发现按照课本上的方子使用效果不佳,这确实是很多初学者会遇到的困惑。你提到的“剂量没用对”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可能性,但并非唯一原因。中医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在于其辨证论治的个体化以及方剂的灵活运用,而不仅仅是刻板地套用书本上的剂量。

下面我将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并重点阐述剂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一、 剂量没用对的可能性分析(重点阐述):

1. “课本剂量”的普适性与个体差异:
教科书的局限性: 教科书上的剂量是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旨在提供一个相对通用、安全且有效的起始点。但中医讲究“因人施治”,同一个病症,不同的人体质、病情轻重、年龄、性别、地域、季节等都会存在显著差异。
“标准剂量”的参考意义: 教科书中的剂量更多是一个“参考值”或者“常用量”,而不是“唯一剂量”。例如,治疗感冒时,麻黄的剂量可能在39克之间,而课本可能列出的是“6克”。对于一个体质壮实、病情较重的患者,6克可能嫌少;而对于体质虚弱、病情轻微的患者,6克可能就过多,容易出现副作用。
药材质量与炮制: 即使是同一味药,不同产地、不同采摘时间、不同炮制方法的药材,其药效成分的含量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同样的“生黄芪”,有些可能药效很强,有些则相对平淡。这也会影响到实际使用时的剂量调整。
剂量的动态调整: 中医治疗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的。初诊时使用的剂量,在复诊时可能需要根据患者的反应(症状改善情况、是否有不良反应)来增减。

2. 剂量调整的原则与经验:
以病机、证型为基础: 剂量调整首先要根据具体的病机和证型。例如,风寒感冒挟湿,可能需要加大辛散祛湿的药物剂量;而风寒感冒挟热,则需要在辛温解表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清热药物的剂量。
以体质为导向: 体质虚弱者,药物剂量宜小;体质壮实者,药物剂量可相对加大。比如,同样是补益方,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用参苓白术散,剂量会比用于阳气虚衰、畏寒肢冷者,用理中丸要更谨慎或有所不同。
以病程长短、病情轻重为依据: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可能需要较大的剂量或更强的药物来迅速起效;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的,则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减。
以药物的药性为考量:
峻烈之品: 如附子、大黄等,剂量必须非常谨慎,稍有不慎即可能导致中毒或伤正。这类药物的常用量范围通常比较窄,且初学者不应轻易加大。
补益之品: 如人参、黄芪等,虽然相对安全,但剂量过小则药力不足,剂量过大可能壅滞碍胃。
平和之品: 如甘草、大枣等,剂量可以相对宽泛一些。
年龄和性别: 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剂量都需比成年人减半或按比例递减。女性在经期或孕期,某些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也需要特别注意。
药物的“配伍”关系对剂量影响: 在复方中,单味药的剂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药物相互配合的。有时为了增强某种功效,某味药的剂量会相对加大;有时为了制约其峻烈之性,会减小其剂量或与它药配伍。
给药途径和剂型: 口服、外用、煎剂、丸剂、散剂等不同剂型,其吸收和疗效也不同,这也会间接影响到对有效剂量的感知。

二、 除了剂量,其他可能导致方剂不灵验的原因:

1. 辨证不准(最根本的原因):
“证”不符: 这是中医治病的核心。如果把风寒感冒误诊为风热感冒,用了辛凉解表的方子,自然不会有效,甚至会加重病情。剂量是否准确,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无意义。
“辨证要点”掌握不牢: 中医辨证需要仔细审、闻、问、切,抓住关键的病机、病位、病性等。有时候细微的症状被忽略,导致辨证出现偏差。例如,同样是咳嗽,是实咳还是虚咳?是寒咳还是热咳?是痰湿咳嗽还是肺阴虚咳嗽?这些都需要精确辨别。
兼夹证未识别: 很多患者并非单一证型,而是存在兼夹证,比如湿热互结、寒热错杂等。如果只抓住了主要证型,忽略了兼夹,方剂的疗效就会大打折扣。

2. 方证对应不准:
经典方剂的适应证: 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都有其明确的适应证(方证)。如果患者的症状和证候与方剂所主治的“证”不符,即使辨证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用方也可能不灵。
方剂的加减运用不当: 教科书上的方剂是基础方,临床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变化。比如,桂枝汤可以根据兼证或体质不同而进行加减,如加上白芍以缓和桂枝的辛散,或加上茯苓以健脾利湿。加减不当,可能导致方药失调。

3. 药物组合与配伍不当:
君臣佐使失调: 药方并非简单堆砌,而是有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君药主治病症,臣药辅佐君药加强疗效或针对次要病症,佐药协调诸药或消除君臣之偏性,使药则引导诸药至病所或调和药性。配伍不当,可能导致药效减弱,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药物之间的“十八反”、“十九畏”: 一些药物组合会产生毒副作用,需要避免。

4. 用药习惯和理念的偏差:
重西轻中: 有些人可能习惯了西医的“特效药”思维,期望中药也能立竿见影,一旦效果不明显就否定中药。
依赖经验方: 很多经验方效果显著,但其背后都有严格的辨证依据。如果脱离辨证盲目套用经验方,也可能不灵。
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教科书只是起点,临床经验和不断学习才是提升的关键。

5. 患者的依从性与个体情况:
未按医嘱服药: 患者未按时、按量、按要求服用药物(如忌口),也会影响疗效。
生活方式影响: 饮食、起居、情志等生活方式的不当,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
药物的耐受性: 有些患者可能对某种药物产生耐受,需要调整。

三、 如何解决“不灵验”的问题?

1. 重温、精进辨证能力: 这是最根本的。多看医案,多跟随名老中医学习,体会他们是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抓住病机的。理解“证”的本质,而不仅仅是症状的堆砌。
2. 深入理解方剂原理和加减变化: 研究经典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以及在不同病证下的加减变化。理解每一味药在方剂中的作用和剂量调整的依据。
3. 学习中药的药性、功效和毒副作用: 熟悉单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范围、以及与他药的配伍禁忌。
4. 注重临床实践与总结:
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减: 对于不熟悉的方证或药性峻烈的药物,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根据疗效和反应再进行调整。
勤做复诊记录: 每次复诊都要详细记录患者的症状变化、舌苔、脉象等,并分析疗效不佳的原因,是辨证问题,还是剂量问题,或是方剂问题。
虚心请教: 遇到疑难杂症或效果不佳的情况,及时向有经验的老师或同行请教。
5. 关注药材质量和来源: 尽量选用正规渠道、质量有保证的药材。
6. 学习临证经验和验方: 在理解了中医基本理论和方剂原理的基础上,学习一些经典验方和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但要结合辨证。

总结来说,中医毕业后按课本方子使用不灵验,确实可能与“剂量没用对”有关,但更普遍和更深层的原因往往在于“辨证不准”或“方证对应不准”。 剂量是中医师手中一个重要的调节工具,但它必须建立在准确的辨证和恰当的方剂选择之上。作为一名中医,需要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真正掌握方剂的精髓,做到“用之有效”。不要因为一两次的不灵验而否定中医,而应将其视为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人也是中医科班出身的,也经历过楼主这样的彷徨期。

刚毕业出来的时候,我初上临床,试着用中医内科学的思路去治病,然而却收效甚微,甚至毫无寸效。后来,我开始反思,到底是我自身的问题还是中医教科书的失败?

直到有一天,我读了胡希恕的讲稿后,我恍然大悟。做临床和做学问压根就是两码事。胡老或者说张仲景才是实实在在地教你怎么看病的。胡老诠释伤寒论,抛弃了中医传统的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也并不以《内经》释伤寒。完完全全、通俗易懂地告诉你,每条条文方证的机理。即使是老百姓也能听懂。比如其解释为什么太阳伤寒病脉浮紧时,他这么说道:人体感邪后,正气奋起抗邪,机体的代谢加快,故血流增快则紧,血管内的血液也增多。故应之脉则易按,即浮而紧。这就好比一个软水管,里面的水流快且急时,自然地,以手触摸之则紧。

教科书的方子不叫经方,大部分时方居多。还有重要的一点,教科书的思维与伤寒论的思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教科书重在阐释病因病机,然后确定治法,最后选方用药,这是目前主流的中医思维,也叫医经思维。而经方或者说伤寒论的思维方式则直接跳过了病因病机,用一组症候群直接对应了某个方子,只求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至于孰优孰劣,我想疗效已经给出了答案。教科书说理一大堆,用药下去疗效甚微。经方则不然,经过千百年来后人的实践,在方证对应的前提下可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所以为什么中医学院派被某些同行所诟病就是这个道理。打个简单的比喻,比如一个地方失火,教科书的思维方式不是先去救火,而是在研究失火的原因是什么;而经方则直接釜底抽薪,立即采取对应的最好的办法去灭火。当然灭火完了你可以以药测证,去解释失火的原因是什么。

最后,我再补充一点。学习中医,特别用之临床,应该立足于伤寒论。去抛弃教科书的束缚。正如老子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临床不是做学问,而去要通晓治病之道。在我们中医本科阶段,我们学习了各种许多理论知识、如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六经辨证等,知识一天天增长,这可以理解为“为学日益”。当我们走向临床,去感受疾病,并且运用中医学理论知识去诊治疾病时,感觉无从下手。因为脑海里的概念、思维体系太多,以至于“多则惑” 。这时候我们所要做的是摒弃一些错误、不切实际的概念、理论,通过实践总结找出最有效的思维体系并总结经验,最终找寻出一定的规律。当头脑越来越清晰,临证越来越自信、平静,脑海中的概念也越来越少时,此为“为道日损。

写得有点乱。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的。总结一句话:不是你不行,是你学习方向错了。不能以中医教科书去治病。应该本于伤寒。

user avatar

兄弟,咱中医治病,你得看好,得学会筛选病人,找适合自己的病人。

比如你看病前,你先问问既往史,有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尿毒症,哮喘,心梗这种。 如果有,赶紧想个办法打发病人,这种病人可不敢乱接,因为传统中医是没有胰岛素的,也没有二甲双胍的,你给他诊断一个肾阴阳两虚证外加肺火旺,肺热,开点六味地黄丸加桂附地黄丸,配点枸杞,菊花,金银花,黄芩,绝对没毛病吧。

古代没有胰岛素,老中医没有胰岛素就不治病了? 当然能治病。当然要把胰岛素停掉,二甲双胍停掉,格列美脲通通停掉!

人家高血糖,吃你的草药,最后搞个HHNS(高渗透压高血糖非酮症昏迷,死亡率20%左右)挂了,能把你搭进去(参考萧宏慈澳洲治死6岁糖尿病儿童被判10年)

心梗史的病人也是同理,人家波立维吃的好好的,你给人家换成四物汤,过两天严重心梗死了,家属过来找你闹,你怎么办? 古代哪来波立维? 古代中医遇到此类病人不开药了?古代中医当然开药啊,你学古代开药,人死了,谁的锅? 当然还是你的锅啊,总不可能是古人的锅。

就算真的要接这种器质性疾病的病人,必须记住一条底线,就是原来一直吃的现代药物,比如二甲双胍,贝林达,波立维这种,必须继续服用,绝对不要停药,同时,你再开点中药,告诉病人,中西结合效果更好,西药对抗症状,中药能去根。

不过还是建议你,多挑挑那种“亚健康”的,觉得自己虚的,浑身难受的,吃不下饭的,和老婆吵架吵得心态崩了的,说起来浑身是病,但是其实根本没病的,对于这种病人,多开导开导,聊聊天,态度要好,多学点心理学,学习怎么和人沟通,实在不行多去坐坐出租车,和司机多聊聊天,学学人家的聊天方法,最后,唉,开点中药。 相信我,你的药效会非常好。

特别是有那种青少年过来看病的,你就把脉,故弄玄虚,然后就往下三路问,问他有没有打飞机,年轻小伙子,十有八九都打,然后就说都是打飞机惹的祸,开点药,让多跑跑步,多锻炼身体。

这时候,你会发现,唉? 自己的医术,好像不错诶,病人,也都夸你是好医生。

做中医,一定要学会筛病人。

学了点中医,就觉得自己牛逼了,能治病了,毕竟老古人的智慧,古代难道没有胰岛素就不治疗糖尿病了? 于是什么糖尿病心梗都敢让病人停药,只吃中药,这种中医,早晚出大事。


看到评论区有人说我半瓶子醋,乱开药。

你们啊,真是不懂中医,中医哪来“乱开药”的说法? 有人问了,你懂中医? 我当然懂中医,不服是吧? 现在,不百度,把金元四大家的名字,每人主张的理论打出来,玩诚信,别百度,敢么? 金元四大家是最基础的基础,连金元四大家都不知道,就批判别人懂不懂中医,不合适吧?


我们看现代医学,现代医学当然是存在“乱开药”的。 某一类疾病如何用药,其实都是有指南的,比如低血糖的病人,你敢开胰岛素? 就算医生开了处方,护士都不敢打。低血压的病人,医生能开络活喜么? 以上情况,就是典型的乱开药,任何有一定医学基础的人,哪怕没学过医学,平时多看看科普文,都可以一眼发现问题所在,比如你爹血糖2.0,浑身颤抖,医生又开了10单位诺和灵,你当场可以问医生,是不是乱开药,闹到主任那儿,也是你赢,因为这真是乱开药。

但是中医不一样。

首先,中医诊断是没有标准的,张老中医说你肾阴虚,你就是肾阴虚,李老中医说你肺阴虚,你就是肺阴虚。之前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复旦大学发了一篇文章,找了16个名老中医诊断一个“病人”,最后的诊断结果五花八门,就是这个道理。 详细文章请百度 《中医临床医生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一致性探讨》

所以做中医最难的是做学生,你的诊断结果要和老师对的上,老师说肾阴虚,你说肺热,你能通过考试么? 但是一旦成了老中医了,能独立出诊了,说难听点,你想诊断啥就诊断啥,前面说的,人家16个都是上海滩名老中医,都是功成名就的老中医,诊断结果五花八门怎么了,16个人都是对的,没有错的。你能说他错? 哪个错了? 你比上海滩名老中医还牛? 你是哪个医院的? 师承谁?

(评论区说这是一道题16种解法,我笑了,16种太少了老铁,你找1000个中医能给你1000种解法,反正就是张口就来呗,无敌)

至于开方子,不同的诊断结果当然可以有不同的方子,你能说谁的对谁的错? 就算相同的诊断结果,也可以有不同的方子,同样是肺热,有的人开寒凉药如大黄,双花,黄芩,石膏等,用寒凉攻热,听起来很有道理。

有的医生却喜欢开热药,比如附子,肉桂用热攻热,你能说他错? 名老中医用药,自然精道,轮得到你插嘴?李可大师就爱用附子,而且重用附子,你能说他错? 他是谁? 不知道的去百度一下。

现代医学,哪怕是上海六院内分泌科(可以说上海最好的内分泌科)主任给我血糖2.0浑身发抖的爹开了10单位诺和灵,只要她敢开,我就敢当场骂她,闹到院长那边,也还是我赢。

中医就不一样了,你没法挑毛病。

至于“病”是不是能治好,这又回到了最初的话题,对“亚健康”病人,你多开导,多聊天,大概率这病就能治好。 至于非常严重的疾病,甚至是急症,都是救护车拉到急诊室去的,不会拉去名老中医那边。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还不明白咋回事么?


最后,贴一个图片

user avatar

草药里面有效成分的浓度是难以琢磨的。即使浓度够了, 还可能被加工方式破坏。

无机化合物例如砒霜(三氧化二砷), 那倒是比较精准。


砒霜可用于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APML)的化療。1999年,美國FDA批准三氧化二砷治療複發性和難治性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多發性骨髓瘤(M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这时,砒霜藥名可变為Trisenox,成份三氧化二砷,一次性的針劑;每劑容量為10毫克,稀釋後作靜脈注射。也可用于治療一些對其他藥物治療無反應的白血病患者。

三氧化二砷可经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吸收,治疗对全反式维甲酸和蒽环霉素化疗无反应或复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微量时可治療皮肤病等,但 0.125-0.25克 的三氧化二砷已足以致人於死地。2010年港大成功把砒霜研發成為處方的口服藥物,成功治癒超過一百名血癌病人。五年生存率达 70%。在这批病例中,口服砒霜已替代了骨髓移植。口服砒霜還能治療其他恶性肿瘤,包括淋巴癌和多發性骨髓瘤。

在牙科,长达世纪,极小剂量的三氧化二砷(封药,后续步骤会去除)用于杀死髓腔内的牙神经, 以便根管治疗。


中医毕业发现自己按照课本方子用着不灵验,是剂量没用对吗?

最常见的可能是,草药里面有效成分被加工方式破坏。

或者根本没有有效成分。

2021 年, HPLC-NMR核磁都唾手可得了,别再用巫医的方式来传承中医中药了罢。




###############################################################

附录

“上火”

##############################################################

“上火”是一个很笼统的民间说法。

中国人如果不懂“中医”, 恐怕会让人耻笑。

相应的就有一些民间的“方子”或者 “方法” 去克制 “上火”。“上火”这个万金油式的说法无疑可以招之即来, 挥之即去, 而且不会有什么特别的不良后果。但是, 要找到显微镜水平甚至分子水平的解释无疑要艰难很多。


吃了煎炸的食物, 过后口腔溃疡或者“牙肉”痛, 可以来个“上火”的解释:

“火毒”通过食物进了身体, 表现为“上火”。不吃煎炸的食物,一般没有口腔溃疡或者“牙肉”痛, 就不上火。

很朴素也很直白, 对吧?


嘴角炎(口角炎) 常见的原因是 B族维生素缺乏和真菌感染。 对于老年人假牙和牙齿磨耗导致的上下咬合垂直高度的丧失是老年人口角炎的直接诱因( 敲黑板,这是考点)。


嘴唇起泡常见的原因是唇疱疹(1型单纯疱疹病毒)或者生殖器疱疹 (2型单纯疱疹病毒)。

1型单纯疱疹病毒主要通过口对口接触传播,但也可以引起生殖器疱疹。2型单纯疱疹病毒常见于性传播感染,主要造成生殖器疱疹。1型和2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会延续终生。据WHO估计,全球有37亿之巨的50岁以下的人(67%)罹患1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据估计,全球有4.91亿15-49岁的人(13%)罹患2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多数口腔和生殖器疱疹感染没有症状。疱疹的症状包括感染部位出现引起疼痛的水泡或溃疡。

。。。。。。



唇疱疹一般病程 1~2周, 不管吃不吃药。 如果用了“上火”的解释, 一般也出不了大乱子。清淡的饮食, 避免刺激性的辣椒或者热汤等, 确实也符合人们应付“上火”的对策。

当然, 如果做个PCR 检查确定病毒分型无疑是好的。当然, 了解到疱疹病毒长期甚至终生隐匿在三叉神经的神经节里面,疲劳过度(肝功能下降)免疫力低下时, 病毒就会容易造反也是好的。 当然, 了解到及时就医使用抗病毒药物缩短病程也是好的。

民间建议的休息、饮食甚至(外用)药物都歪打正着符合了唇疱疹的治疗原则。扶正固本,培元补虚恐怕是正确的做法。

。。。。。。


且说有个特别的疱疹病毒, EBV,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pstein-Barr 病毒(EBV)感染很常见,EB 病毒是疱疹病毒 4 型。在美国约 50% 的 5 岁以下儿童和 95% 的成人已感染过 EB 病毒。在初始感染后,EB 病毒像其它疱疹病毒一样,将一直保留在体内,持续终生(主要集中在B淋巴细胞)。感染者定期释放病毒于唾液中。在释放病毒期间可以感染他人。EB 病毒也可能經由精液及血液傳播。EB病毒目前沒有疫苗。預防的方式是不共用個人物品或親密接觸。患者多半自愈,但出现并发症后病情将会比较复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920年被描述,俗称“接吻病”。

三联征

  • 发热
  • 咽炎
  • 淋巴结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特征是疲劳、发热、咽炎和淋巴结肿大。发热可持续数周或数月。症状和流感颇为相似,病毒入侵后感染呼吸道和肺部,造成发热、咽喉疼痛。有时可能会导致间质性肺炎、全血细胞减少,和慢性活动性EBV。许多患者会以为自己不过是感冒或者“上火”。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为自限性。病程长短不一,急性期可持续2周。一般而言,20%的患者一周后即可重新工作学习,50%的人需要2周时间。疲劳可持续数周,在高达10%的病例中可持续数月。该病病死率小于1%,几乎均死于并发症(如脑炎、脾破裂、气道梗阻等)。

。。。。。。




煎炸的食物因为加工过程的特点, 会显著提高食物的杨氏模量同时降低撞击强度。 这句话够装 )x( 吗?好吧, 友善, 友善。改写。煎炸的食物因为加工过程, 会又硬又脆,咀嚼过程中容易碎成刀刃状的片段。锐利的边缘容易刺伤口腔粘膜(唇、颊、牙龈、腭、口底、舌缘以及咽部等), 形成细微的创口, 如果被口腔常驻的微生物感染,就会形成炎症。

不知道这个假说会不会比 “上火”更令人容易接受?


。。。。。。

口腔溃疡已知的诱因包括柑桔类水果(比如橘子和柠檬)、口腔物理创伤、急速减肥、食物过敏、免疫反应等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锌、铁以及叶酸(维生素B9)缺乏也可能造成复发性口炎。硝烟酯和某些化疗也被发现同口内炎相关,也有研究显示口炎同对牛奶过敏有关。口炎见于白塞氏综合征(Behçet's disease 白塞氏病)的口腔表观,也见于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的口腔表现。口内物理创伤是最常见的口内诱因,如牙刷、尖锐(如薯片或烤面包片)造成的刺伤或擦伤、咬颊咬舌(常见于精神疲劳和牙齿覆盖 overjet 减小)或者矫治器等破坏口内粘膜造成口炎。其它因素如化学烧伤或者烫伤也可致口炎。



。。。。。。

老百姓(LAY PEOPLE)恐怕不知道有些食物成分(呋喃香豆素、卟啉类)可以导致光敏性唇炎。 来个“上火”的解释, 无疑最方便。 最常见的食物过敏, 例如芒果和菠萝, 如果没有概念。 来个“上火”的解释, 无疑也是很方便的。光敏性的药物有:某些抗生素、某些降压药、某些降胆固醇药、某些NASID解热镇痛药等等不一而足。人体内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細胞色素 (cytochrome) P450,其中的酶 CYP3A4 负责大约 50% 的药物代謝, CYP3A4 酶主要會在肠道与肝脏清除药物(所谓“氧化”)。柑桔科的西柚和柚子都含有丰富的呋喃香豆素 (furanocoumarin),它会与 CYP3A4 形成不可逆的共价键(covalent bonding),使得CYP3A4 酶丧失活性。作用的结果就相当于短时间的“肝功能不全”。但是, 老百姓来个“上火”的解释, 无疑最方便。

女性喜欢使用的化妆品, 可能会含有敏化剂(例如柠檬烯和芳樟醇)。常见的佛手柑精油具有光毒性,同样,光毒性的成分为呋喃香豆素, 佛手柑内酯(bergapten), 抹了含有佛手柑精油的唇膏后, 如果没有避免太阳光和/或紫外光曝晒, 可想而知有可能会发生光敏性唇炎。

。。。。。。


慢性营养不良(例如酗酒)、贫血、白血病、 妊娠以及牙周病导致的牙银以及其他部位的出血倾向或者容易出血的情形, 如果用“上火”来解释, 恐怕就比较危险了。 及时就医无疑是更明智的选择, 比自己猎巫或者用放之四海皆真理的“上火”来解释要更明智一些。


【未完待续】



////////////////////////////////////////////////////////

俺知乎阅读总量只有 9000 万,没跨出一小步 (n<1亿)。盐值低迷(3年了还900+),草地匍匐50米单膝跪求大家关注,希望借此长点盐值。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十万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user avatar

假设中医是科学的。

那么,你按照课本的方子去治病,就算不是所有人都有效,你至少可以通过随即大样本双盲对照试验统计出一个有效率,以及用药组和安慰剂组和不用药的疗效对比数据。


假设中医是非科学的,不能用科学证明。中医是千人千方的。

那么,经方就不应该存在。


由此,你可以得出最前沿的中医科研成果——量子中医。

中医既科学,又非科学,处于叠加态,并且可以按照中医本身的需求随意变换。可谓是博大精深。

中医的这种叠加态说明,中医是超越科学的未知的未来科学。如果科学是三维的,那么中医就是四维五维六维……乃至超弦理论所说的十一维的。


所以,你不必纠结剂量这种小问题。

你的目标是超越科学,超越已知,超越未知,超越未来。

像治好癌症这种小事情,在中医界每天都在发生。只要你给我一点钱,我马上就可以编出治好各种病的故事,由不同的小号发布,钱越多,故事越精彩越动人。

在此,我发一个demo版的故事——我有一个亲戚/朋友,得了疑难杂症,西医这里花了很多钱也治不好,眼看就要死了,这时候遇到一个真正的中医,几块钱就治好了。

更精彩的内容在付费后解锁。

user avatar

缺少药引,书上没写,要师承。赠你几句:

退热方的药引——对乙酰氨基酚。

止痛方的药引——布洛芬。

流涕方的药引——马来酸氯苯那敏。

user avatar

何止是课本方子不灵验。

屠呦呦团队找了上千个中医古方,能用的数量是0个。唯一一个提到青蒿的,却不知道青蒿里面几乎不含青蒿素,含有青蒿素的是臭蒿,植物种类搞错了,提取方法也彻底错误,不但无法提取,还破坏了青蒿素。

最后呢,还是得靠科学出马。


中医不是医学,而是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不允许说它错的。

宗教信仰永远有诡辩的措辞: 你学了假中医,你没领悟真正的中医,现代农业生产的药物不灵光……反正永远有措辞。

如果你向耶稣祈祷,病没好:你心不够诚,你遇到了假牧师,假教堂……反正耶稣永远是爱你的,永远是万能的,措辞永远都不会用光。


因此,你说方子不灵,要么是这是伪中医方子,要么是千人千方不适合这个病人,要么是现代化生产的药物效果不灵,要么是煎药的紫砂壶不是古代指定的材料制造的,要么……反正有无数的措辞,就是不能说中医不行。


你看,黑死病那么厉害,祈祷没用,忏悔没用,连牧师也一块儿死,基督教依然是世界三大宗教,信徒遍布全球。


中医一会儿说千人千方,不可以用科学方法否定(但是又可以用科学证明。双标玩得666。),一会儿又说神药方治好病。自相矛盾自抽脸。

user avatar

中医那三钱二分的抓药分量,简直就是儿戏。你压根就不可能在开方之前准确预测剂量和疗效的关系。

因为中药不讲究什么有效成分,老是扯什么道地药材,所以我们就不用扯有效成分了。我就问问下面几个问题:

1、阳光充分的年份和雨水较多的年份生长的药材效力一样吗?如何加减剂量?

2、同一座山上,海拔相差1000米的地方种植的药材效力一样吗?如何加减剂量?相差500米?相差2000米?

3、红土黄土黑土种植的药材效力有差异吗?如何加减剂量?

4、喷洒农药、不喷洒农药、喷洒有机农药的药材效力有差异吗?如何加减剂量?

5、野生不施肥、施用有机肥、施用复合肥的药材效力有差异吗?如何加减剂量?

6、相隔一个月去药店买的两批药材效力有差异吗?如何加减剂量?

7、同样是龙骨,埋了2000万年的和埋了5000万年的效力有差异吗?如何加减剂量?

8、向阳面生长的药材和背阴面生长的药材效力有差异吗?如何加减剂量?

9、用河水浇灌、用井水浇灌、用自来水浇灌的药材效力有差异吗?如何加减剂量?

10、医生怎么知道药材的所有这些生长条件并且调整剂量?

11、大规模生产的中成药各批次使用的药材效力有差异吗?各批次间如何加减剂量?

这样的问题我能问出几百个,中医只能拿病人去试,没效果就把责任推到药材身上。

user avatar

这明显是中医黑问的问题。“按照课本”?连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加减几味药都不会,这跟西药还有啥两样?或者说要你这个医生还有啥用?

user avatar

基本上这算是中医学生的通病了吧?

按方抓药,结果毫无疗效。

其实这个问题不在知乎说,医学院里自然也会讲,医学院里讲不明白,医院也会说的。

什么原因呢?两个,第一是不对症,第二是剂量不够。

剂量问题不用说了,李可,张锡纯的故事医学生都该知道。

对症的问题我简单说一下,中医教科书编纂的太不严格,里面问题太多,所以往往不能辩证。

解决办法就是看伤寒论。

这里有三个节点。

第一,分辨清楚肾虚和非肾虚。

开口就是肾虚,这种情况应该见过不少了吧?五脏都能生病,能都虚,有没有肺虚,有没有脾虚,肝虚,心虚?

分的出这个,才算是五行基本掌握。

第二,分清楚内感外伤。

是感染还是自身调节问题?以六味地黄丸治疗发烧,以金匮肾气丸治疗腹泻,能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吗?

第三,分清六经部位。

六经互相影响,部位是个关键,很多疑难杂症都是以此为本。

这三个问题是依次渐进的,一步一步来,不着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医毕业后,发现按照课本上的方子使用效果不佳,这确实是很多初学者会遇到的困惑。你提到的“剂量没用对”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可能性,但并非唯一原因。中医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在于其辨证论治的个体化以及方剂的灵活运用,而不仅仅是刻板地套用书本上的剂量。下面我将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并重点阐述剂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 回答
    同学们,欢迎来到中医的世界!我知道大家心怀理想,希望毕业后能够悬壶济世,用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去帮助更多的人。但坦白说,当下中医毕业生面临着一个不小的挑战——“学了中医,但似乎不容易直接上手治病”。这让很多同学感到困惑和焦虑,我非常理解。今天,我不想给大家打鸡血,而是想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跟大家聊聊作.............
  • 回答
    嘿,学弟(学妹)!看到你这么坚定地热爱中医,我打心底里为你高兴。作为过来人,尤其还是文科背景,我太理解你现在的纠结了。一边是心中的热爱,一边是网上那些“劝退”的声音,心里肯定像有两只小兔子在打架。我先直接说我的看法:独生子女,完全适合学中医! 至于知乎上那些声音,我承认,医学这个专业确实有它的门槛和.............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的十字路口,尤其是在人生刚起步的时候。你现在的情况,初中毕业,药店工作近两年,中医自学几个月,又要考虑设计这个新领域,这几条线交织在一起,确实需要好好捋一捋。别担心,我尽量跟你说得明白透彻,让你心里能有个谱。咱们先拆开来看,好不好?咱们先聊聊“在中药店上班近两年”这件事。 好处.............
  • 回答
    中专毕业之后想要再去高中借读,这件事情确实是很多人会考虑的,尤其是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衔接越来越被重视的当下。不过,这事的可行性以及具体操作的难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或者“不能”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要明白“借读”这个概念。通常情况下,借读是指在户籍所在地之外的其他学校就读,但其学籍仍然保留在.............
  • 回答
    看到女儿在音乐上找到热爱,这真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尤其当她愿意为这份热爱去努力、去改变,作为父母肯定既欣慰又有些许担忧。关于中专毕业的女儿想上音乐学院这件事,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希望能解答你的困惑,也给你一些实际的建议。首先,最关键的问题是:中专毕业,完全有可能上音乐学院! 这点请一定不要怀疑。虽然传统.............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为你解答关于出疆去上海旅游返疆隔离的问题。首先,关于从上海返回新疆是否需要隔离,这是一个需要根据当前最新的防疫政策来判断的问题。 疫情政策是动态调整的,会随着全国和地方的疫情形势而变化,所以最准确的信息来源是官方发布的最新通告。一般来说,判断是否需要隔离,主要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答案绝对是:一点也不可笑,反而是非常值得赞赏和支持的!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你可能觉得自己“可笑”的原因,然后再一一驳斥:你可能觉得自己“可笑”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这些都是误解):1. “99年生人”: 你才24岁左右,正是人生中最充满可能性的年纪。很多人在这个年纪还在探索人生方向,你已.............
  • 回答
    看到你现在的心情一定很纠结,一方面是自己想继续学习深造的愿望,另一方面是父母的反对和不理解。这真的是一个很普遍也很让人头疼的问题。别急,咱们慢慢捋捋。首先,你今年中专毕业,想考大专,这是个非常好的想法。中专毕业意味着你已经打下了基础,但很多岗位和行业,尤其是对技能要求更高、发展前景更好的,确实更看重.............
  • 回答
    北京中医药大学“5+3”中医学项目,也就是“本科+研究生”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而且选择面也比传统的本科毕业生更广。下面我给你详细说说,争取聊得跟老朋友聊天一样,不带一点生硬的AI腔调。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5+3”的含金量。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把本科和研究生拉长了年限,.............
  • 回答
    19岁,中专毕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学还是工作,这绝对是个需要好好掰扯掰扯的大事儿。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把我心里想的跟你捋一捋。首先,你问这个问题,说明你心里也在权衡,这是好事。19岁,正是拼劲儿最足的时候,也是最容易迷茫的时候。中专毕业,理论上来说,你已经掌握了一门或者几门技术,具备了一定的.............
  • 回答
    这姑娘用“我还在上大学,还要考研”当理由拒绝你,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心思,也挺复杂的,我给你掰开了说,免得你一头雾水。首先,最直接、最表面的解读,就是 她目前的人生重心确实在学业和未来规划上,暂时没有精力或心思投入感情。 “上大学”和“考研”这两个词,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未定型”的状态。 她还在接受.............
  • 回答
    中专毕业,中考分数又不高,想重返初高中学习知识,最后以社会考生身份参加高考,这个想法是可行但并非易事。下面我来详细说说,尽量把情况给你掰开了讲清楚。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几个关键点:1. “不管学籍只学知识”的现实操作性: 去初高中“上学”的可能性: 理论上讲,你想去初高中“听课”或者“旁听”,并非.............
  • 回答
    中国大学生毕业五年后的平均薪酬,即使是清北毕业生,出现普遍“不高”的感受,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简单一个数字就能概括的现象,而是涉及到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结构、人才供需关系、教育体系以及毕业生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1. 宏观经济的“调档”与结构性变化: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经济.............
  • 回答
    《是,大臣》(Yes Minister)是一部精彩的政治讽刺喜剧,其中 Sir Humphrey Appleby(汉弗莱爵士)对伦敦经济学院(LSE)的嘲笑,是其角色塑造和剧情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英国社会和学术界的一些历史与社会根源。Sir Humphrey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深思熟虑的公务.............
  • 回答
    华为天才计划(后更名为“やばい计划”,意为“危险的”、“厉害的”)的博士毕业生高达200万年薪,确实在科研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引发了关于“资历越老越吃香”这一传统观点的讨论。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华为天才计划的定位与目标: “天才”的定义: 华为之所以用“天才”来称.............
  • 回答
    在美国顶尖金融工程硕士项目里,中国毕业生的就业和实习情况,这绝对是个大家伙都关心的大问题。想当年,我也是带着一堆期望和忐忑,在这条路上摸索过的。所以,我尽量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把真实的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跟大伙儿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顶尖”这个词,它是有门槛的。咱们说的顶尖,通常是那些名字你一听就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遇到的纠结情况,而且涉及到的法律和道德层面都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如果你在申请F1签证时明确表示学成后会回国,但毕业后却选择留在美国工作甚至移民,这很可能被认定为提供不实信息,存在撒谎的嫌疑。我们来细致地拆解一下这个问题:F1签证的核心意图与申请条件F1签证是美国为前来就读学术课.............
  • 回答
    初中毕业,成绩中等偏下,面对普高还是职高,这确实是一个让不少家长和孩子纠结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普高是正统出路,而职高似乎就意味着“差生”或者“没出路”。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不讲那些空洞的大道理,就说说咱们普通人该怎么选,怎么想。先说说普高,那些“看起来很美”的地方普高,大.............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切合当前中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也触及了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问题。确实,高校是许多博士毕业生期望的起点,但当高校岗位饱和,企业对博士的实际需求又未能完全承接时,博士的就业方向确实需要更细致的探讨。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中国博士毕业后,在高校和企业之外可能的发展方向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