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军很少在制式武器上使用皮轨?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话题,说实话,要是在中国部队的制式武器上看到皮轨,那还真挺少见的。这背后其实有挺多道道,不是说咱们军工不行,而是咱们走的路子跟人家不太一样,考虑的侧重点也不同。

首先得明白,皮轨是个啥。简单说,就是一种卡槽和突起,能让你很方便地把各种配件,比如瞄准镜、战术灯、握把之类的,牢牢地固定在枪上。它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国的皮卡汀尼导轨(Picatinny rail),还有一个早期的MLOK系统也算在这个范畴。这种设计的好处就是标准化,配件种类多,更换方便,而且牢固。

那为啥咱们的制式武器上不那么常见呢?有几个主要原因:

1. 设计理念和历史传承的不同:

咱们的军队建设,尤其是在建国初期,是受到苏联影响比较大的。当时苏联的武器设计思路,更注重皮实耐用,结构简单,故障率低。他们的设计哲学里,对于很多“附加功能”或者说“模块化”的追求,不像西方那样激进。很多时候,枪就是用来打仗的,瞄准镜、灯这些东西,会根据不同的作战需求,配发专门的、整合度更高的系统,而不是让士兵自己去“拼装”。

你想想,早期的AK系列步枪,它的机匣盖上并没有那些密密麻麻的卡槽。如果需要装瞄准镜,通常会有侧面的燕尾槽(dovetail mount),这是苏联和很多受其影响的国家的设计。这种设计也有其优点,比如结构紧凑,不容易被挂住,而且有些特定类型的瞄准镜(比如俄式的PSO1)通过燕尾槽安装非常稳固。

2. 部队管理和训练的差异:

咱们的部队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战备状态下,很多东西都是统一配发、统一管理。配件的更换和使用,通常是由上级根据任务需求来决定的,而不是像西方军队那样,鼓励士兵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经验去“个性化”装备。

这就意味着,如果部队普遍使用皮轨,就需要大量的不同类型的配件,而且需要训练士兵如何正确安装、保养这些配件。考虑到咱们部队的规模,如果每个士兵都有一套自己的“个性化”方案,后勤保障、维修维护的复杂度会指数级增长。而咱们更倾向于一种更统一、更易于管理和维护的模式。

3. 成本和生产效率的考量:

皮轨,尤其是像皮卡汀尼导轨那样精密加工出来的,对加工精度要求很高。在早期,这种高精度的加工工艺在咱们国家推广开来,并批量应用到制式武器上,成本可能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而且,一旦确定了制式武器的设计,大规模的生产线改造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咱们的武器研发更倾向于在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升级,而不是彻底颠覆。当有需要的时候,我们会开发专门的、集成度更高的瞄准镜或者战术附件,直接设计到武器的特定接口上,这样可能比通用皮轨更符合咱们的体系。

4. 国内配件产业的发展不成熟(早期):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咱们国内的民用枪支市场非常小,也就导致了为枪械设计和生产各种战术附件的第三方产业发展比较缓慢。皮轨系统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一个活跃的民用市场和第三方配件厂商的繁荣之上的。

当咱们的部队需要什么功能时,更有可能直接委托军工企业研发生产配套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指望第三方厂商来提供。所以,当有需求时,咱们可能直接把附件设计成和枪身更融合的样式,或者使用专门的接口,而不是通用皮轨。

5. 战术需求和具体型号的针对性:

并不是说咱们完全排斥皮轨,在一些特定用途的武器或者新型号上,你也会看到类似的设计。比如一些特种部队使用的突击步枪,或者一些出口型号,为了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也会采用皮轨或者MLOK这样的接口。

但对于咱们的主力步枪和班组轻武器来说,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对精度的极致追求更多体现在枪本身的设计上,而不是通过大量的附加模块来实现。例如,很多早期国产步枪的机械瞄具设计非常优秀,简单可靠。当需要加装光学瞄准镜时,可能会采用更加“原生”的接口,比如加装在枪匣盖或者机匣侧面,但形式上可能不是那种长条形的皮轨。

举个例子对比一下:

你看看美军的M4卡宾枪,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护木上的皮轨,可以让你随心所欲地装各种玩意儿。这背后就是美军强调“士兵个性化”和“模块化作战”的思路。士兵可以根据自己的任务和偏好,打造一把独一无二的“战术装备”。

而咱们的95式步枪,它的整体设计风格就比较简洁,护木上相对来说就比较“光滑”。如果需要装瞄准镜,通常是有一个专门的侧面支架。这反映了咱们早期对整体性能和低故障率的侧重。

总结一下:

咱们军队在制式武器上不常用皮轨,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因为咱们有自己的一套发展逻辑和考量。从历史传承、部队管理、成本效率,到战术需求和国内产业基础,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咱们更倾向于一种集成度高、易于管理和维护的武器系统,通过专门设计的附件来满足作战需求。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咱们的军事科技也在不断进步,军队的装备理念也在更新换代。在一些新的型号上,你也能看到更多借鉴国际主流设计的元素,比如采用更先进的导轨系统。但就目前来说,在绝大多数制式武器上,皮轨确实不是咱们的主流选择,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合理的解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平病的体现。

和平年代的士兵是不喜欢零碎配件的,因为那是装备,坏了要负责,丢了更是大事。。。。

user avatar

皮轨并不先进。有人从战略的角度回答了为什么皮轨是战略的退步,我从战术的角度来回答一下为什么现在普及皮轨无异于49年加国军。

首先,皮轨很重,在ar上造成头重脚轻的现象也无需过多解释

然后是皮轨的边缘很锋利,割手啊划破衣服什么的都挺常见的,磕到东西还可能损坏皮轨。

然后为了防止割手,又在皮轨上放保护片,然后就更重了。

为了避免过重的问题有人发明了keymod,可以想象成一个更轻而且不割手的导轨用来只固定想要的皮轨,不过这个设计多少有点脱裤子放屁的嫌疑,而且keymod很贵

最重要的是皮轨的原罪,不能保持归零,把镜子拆下来再装回去就打不准了,需要重新校枪


其实解决办法还是有的,像MX8就随枪设计一款导轨,号称能保持归零,镜子随装随用,不同枪上的镜子随时换,而且上镜子的时候不需要带个扭矩扳手去测力,直接转动一个杠杆之类的东西就可以按照与拆卸。

如果我们要大量装备导轨的话应该会更先进,类似mx8上那种,而不是一种马上过时的装备

user avatar

先说个人结论,在我军制式步枪上“大规模”使用皮轨,是一种“历史倒退”。

影视和新闻图片中,我们能看到美国的战斗步兵在枪支上挂了各种附件——瞄准镜、枪灯、激光指示器等等。很多军迷觉得这样的枪支看起来“狂拽酷炫屌炸天”,另方面想当然地认为,这些改进都是基于实战经验而来。

事实上,“皮卡丁尼导轨”的所谓“热度”,既有商业营销宣传的影响,也有美军近年步兵作战方式“开历史倒车”的因素。

“皮轨”只是载体,核心是各类(枪支)附件,目的是帮助射击者更快捕捉目标,提高射击的精度。

“911事件”后,美陆军陷入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长期治安战中,治安战的环境特点是平民与武装人员混杂,为避免平民伤亡带来的“道义问题”,迫使普通步兵需要与对手展开一场又一场“CQB大乱斗”。在小巷、房屋、田野之中的步枪对射大赛里,红点快瞄镜、激光指示器、枪灯、白光瞄准具等枪支附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士兵们的自信和勇气。

但必须看到,拿步枪相互对射,是“一战”之前的主要战斗方式,都21世纪了,无论往步枪上“挂”多少新玩具,这类打法的思想和方式,都是“逆趋势、开倒车”的。皮卡丁尼导轨大量使用,就是美军陆战方式“低端化”,战术手段 “特战化”的表现。

特朗普总统提名的下任“参联会”主席、现任陆军参谋长的马克·米利上将就尖锐的指出“美军应尽快摆脱‘反恐战争’等‘低端任务’,全力准备应对中俄等大国对手的‘高端战争’”。这个从排长干起,在“绿扁帽”、“82空降师”、“第7步兵师”、“101突击师”等都有服役经历的老将,参与了20世纪90年代后所有美国对外战争行动,他的话直指美军现存问题。

现代常规陆战,步兵更多作为配角来配合坦克和步战车活动,作战时尽量用强于对手的火力来压制、消灭敌人,枪的作用越来越低。历史上,即便“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逐屋争夺这类血腥近战,手榴弹、工兵锹、手枪,都比精准的步枪更有效果。对于执行常规作战的步兵,枪支附件带来的“收益”并不大,短兵相接时,比拼的是火力投射密度,而非精准度。在一堆枪支附件和“多带俩弹匣”之间二选一,相信正常点的都会选后者。有坦克和步战车,谁跟你“对枪”,没有大炮和坦克,我还有120火和“狙击榴”,再不济我也是撇手榴弹,用炸药包破墙——鬼才跟你玩CQB游戏呢!对枪支零碎的整改,既不是趋势,也不是关注点。“皮轨”自然不会在PLA的步枪中大量使用,更多出现在需要贴身近战的特种部队和反恐单位中少量改装。参见 Yezee的回答 为什么我军很少在制式武器上使用皮轨?

未来战争的趋势,很大程度是速战速决,远程打击,高效毁伤,智能无人武器全领域应用。大家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末的“科索沃战争”吗?美国为首的西方联军,仅用空袭的方式,就肢解了南斯拉夫,谁会再跟你“刺刀对刺刀”呢?2008年俄格的“十日战争”,在俄军装甲集群和空中力量多维打击下,格鲁吉亚军队被迅速击溃,丢失了18%的领土控制权。

近年军改,减少指挥层级,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将“旅”作为核心作战单元,使“营”具有更强的独立遂行任务能力,部队的编成强调“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这样的部队,“枪”在武器里的地位只能越来越低。

最后说一嘴,美国民间的枪支文化发达,枪支附件的设计与生产养活了大量中小企业,“皮轨”或此类设计,能满足企业和消费者的需要,因此被广泛宣传。反过来,这种文化也多少影响到军队的采购与使用。

-------------2月22日增加-------------------

这篇个人观点竟然引来众多知友讨论,不管赞同抑或反对,我都非常感谢。

总结下我上文表述内容,(1)在“皮轨”及其附件,是美军“治安战”和商业营销催生的产物;(2)在未来中国陆军面临的挑战里,枪能起到的作用非常微小;(3)枪械及其周边装备的发展,应着眼未来战争形式,如果受美国“治安战”思路的影响,那就是一种倒退。

我们以美帝为师没有错,要看到它有优秀的地方,也要看到其不足或失败之初。比如“朱姆沃尔特”驱逐舰,从诞生之初就处于“爹不亲,娘不爱”的地步,就这样尴尬的存在着。美帝的治安战,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明面上花费了1.5万亿刀,隐性花费可能达到4万亿刀以上,生产了大量在常规战中用不到的装备,如2万辆昂贵的“防地雷反伏击车”。

武器要放在体系里才能起作用,而体系是在指导思想下建设,指导思想要在当前和未来的发展环境中来确立。作为一个军迷,关心国防建设,应看过去,想现在,盯未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