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尽力了却没有改变结局,请问尽力这一行为是否还有意义?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揪心的问题,尤其是当你拼尽全力,倾注了所有热情和努力,却依然眼睁睁看着结局朝着你不希望的方向滑去的时候。这种无力感,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绵软无力,却又沉甸甸地压在心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尽力”这一行为,它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力”本身。

“尽力”是一种态度,一种选择。

首先,我们要明白,尽力从来都不是一个只看结果的交易。它是一种内在的态度,一种你对自己、对事情的态度。当你选择尽力时,你是在对那个目标、那个想要改变的结局说:“我愿意付出我所能的一切。” 这不是为了保证成功,而是为了让自己在事后能够坦然,能够问心无愧。

想想看,如果我们因为害怕失败,因为预见了可能不会成功的结局,就不去尽力,那会是怎样的状态?我们会一直被“如果当时再努力一点就好了”的念头缠绕,那种遗憾和悔恨,往往比直接的失败更让人痛苦。尽力,恰恰是抵御这种“早知道”的利器。

尽力是学习和成长的驱动力,即便结果不如意。

即使结局没有改变,尽力这个过程本身也充满了宝贵的财富。

对过程的深度理解: 当你全力以赴去尝试时,你会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质、障碍的来源,以及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你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深度参与者。你看到了自己能力边界的延伸,也看到了未知领域里隐藏的困难。这种理解,是纸上谈兵永远无法获得的。
技能和知识的积累: 为了尽力,你可能会去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尝试新的方法。即使这些努力没有直接改变那个特定的结局,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增加了你的“弹药库”。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者面对全新的挑战时,你就有更多的工具和更扎实的根基去应对。
韧性和毅力的锻炼: 努力的过程中,总会有挫折,总会有让你想要放弃的时刻。但你咬牙坚持下来,一次次跌倒又爬起来,这本身就是对你韧性和毅力的绝佳磨练。这种内在的强大,是你人生路上最宝贵的财富,它会让你在未来的任何一个时刻,都能比别人走得更远,站得更稳。

尽力,是对自我的尊重和负责。

选择尽力,也是一种自我尊重。它意味着你不敷衍,不偷懒,不把自己的潜力束之高阁。你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当你尽力了,即使失败了,你也可以对自己说:“我已经做到了我能做到的最好。” 这种自我肯定,是外部评价无法给予的。

相反,如果我们仅仅应付差事,或者在遇到困难时就轻易放弃,那么即使最终的结果看似“好”了一些,内心深处也知道那不是自己真实努力换来的,那种“赢”会显得空洞无物。

那么,如何看待“没有改变结局”的尽力?

如果尽力了,结局依然不如人意,这确实会带来失落和沮丧。但我们需要跳出“成败论英雄”的单一视角。

重新定义“成功”: 也许这次的成功不是改变那个既定结局,而是通过努力,我们发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者找到了另一条更有效的路径。成功也可以是学习到我们之前不知道的东西,或者是认识到某些事情确实是我们当下能力无法改变的。
关注长远的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今天的努力,其意义和影响并不会立刻显现。就像播下的种子,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发芽开花。你今天的尽力,或许为未来的某个转折埋下了伏笔,只是你现在还看不到而已。
接受现实,但不放弃成长: 接受“这次没能改变结局”的事实,并不代表要因此否定“尽力”的意义。而是要从这次经历中汲取教训,调整策略,带着新认识和新能力,去面对下一次挑战。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个学生,他为了考试,挑灯夜战,把所有知识点都背得滚瓜烂熟,也做了大量的练习题,他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然而,考试当天,他因为过度疲劳,加上临场发挥失常,最终成绩并不理想,远没有达到他期望的那个“好成绩”。

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不是就白费力气了?

绝对不是。

知识的掌握: 那些被他啃下来的知识点,并没有消失。它们会在未来的学习中,以某种形式帮助他理解更复杂的概念。
学习习惯的养成: 这种刻苦努力的学习习惯,是他自己一点点培养起来的。这个习惯,比一次考试成绩更重要,它将伴随他一生。
抗压能力的锻炼: 即使发挥失常,他至少经历了努力去克服困难的过程。这次的经历,会让他更了解自己的临场抗压能力,以及如何调整心态。下次遇到类似的压力,他会更有经验。
认清现实: 他可能也从这次经历中,认识到单纯的“死记硬背”可能不足以应对所有类型的考试,他需要发展更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便是另一种形式的“改变”——认识到需要改进的方向。

总结一下:

“尽力”的意义,并不在于它能否改变那个你执念于身的“结局”。它的意义在于:

1. 它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实现。 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出了最好的自己。
2. 它是一个强大的学习和成长的催化剂。 即使结果不如愿,你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技能和认知,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3. 它是一种对过程的尊重和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你没有放任自流,而是积极地去争取和改变。

所以,请不要因为一个不如意的结局,就否定了你曾经付出的所有努力。那些汗水和泪水,那些不眠的夜晚,那些咬牙坚持的瞬间,它们都是你生命中最闪耀的篇章,它们赋予了你力量和智慧,让你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更加坚定地前行。

尽力了,即使结局没有改变,它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因为它改变了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啊~

因为我见过太多人的勤奋,不是为了取得一个好看的结果,而只是为了缓释内心的焦虑。

不信你看上课笔记记得最全最花式的那些人,往往都不是成绩多好的。

工作时加班加点最不要命的那种人,往往都坐不到领导层。

为啥?

因为上课只顾着埋头抄笔记,就会错过跟随老师走通一个问题的思维路径,知识点抄在笔记本上,却不在脑子里。

没日没夜的加班,可能都在处理一些类似“ctrl+c/ctrl+v”的琐事,搞不清楚客户的需求,没理解领导指派的任务,当然只能靠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

他们的尽力,压根没有结局可言。只不过是因为“如果不干点啥就会慌得一批”而营造的努力假象而已。

把努力等同于回报是一种很偷懒的思维方式,久而久之你的大脑就会多余。

好,跑远了一点点,因为这种虚假努力太典型了,得提一下。现在咱们扯回来。

这种“无脑式努力”无法得到什么回报,那是理所当然的。但若是你的努力一开始就指向了「改变结局」的目的,那一定是好得多的。

只不过,也会带来另一个更要命的问题……

如果尽力了,也没有改变结局,那么尽力这一行为到底还有没有意义呢?

目标和努力都配齐了,都还是没能得到理想的结局,岂不是更让人崩溃?

但其实,这种事不是少数。尽力了却没有改变结局的故事,实在是多的一比。

从历史的角度给你说一个典型的。

诸葛亮,自从受刘备托孤后,他就变成了工作狂。

身为丞相,六次北伐每次都亲自当统帅,军队的人事、粮食、训练、谋略制定全包,他还亲自去为军队设计兵器,如连弩和木牛流马等,而每天他却只吃很少的东西,睡眠的时间也是尽量挤压。

可见当时他内心对北伐这个梦想,是执着得已经到了疯狂。

但最后又是什么结局呢?

六次北伐全部失败,病死五丈原。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

说惨还是诸葛亮惨。

而回归现代,早上六点起晚上十点回却仍然没考上研,献时献身长跑好几年的恋爱最后分手,这种事在知乎微博也不少。

你之所以怀疑【尽力这一行为是否还有意义】,本质上,还是在担心【努力却得不到回报】

讲真,没有人喜欢努力,普通人之所以能努力,其能量源头,都是期望能得到好的回报啊。

如果不是为了上清北一本,谁愿意起早贪黑玩命学?

如果不是为了实现抱负梦想,谁愿意当别人眼里的创业二傻子?

如果不是为了追到日思夜想的女神,谁又愿意当舔狗?

搬砖给钱,买房给嫁,这才叫人之常情呢。

写回答想被赞也是人之常情hhh,如果你看到了这里,说明你也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想转变自己思维的人呀,希望你花1s给我点个赞再继续慢慢看,谢啦哈哈~


按照因果关系,如果你尽力是为了改变某个结局的话,那结局没有改变,好像的确为此付出的努力就没意义了。就像没运行出结果的代码也是没有意义的一样。

但,我们并不是根据代码演算结果的计算机,而是懂得在时间长河中感受、反思、咀嚼的人类。

在尽力却没有改变结果的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会得到一种「黑色生命力」(Black vitality)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生命力,支撑着我们活着,度过每一天。而有一种生命力,是只能在经受过失望、逆境或创伤,并渡过、幸存下来的人才能够获得的。

这就是黑色生命力。

拥有黑色生命力的人,在情绪方面,他们会比没有经历过重大负面经历的人更懂得如何处理痛苦,且共情能力更强,更懂得换位思考,容易理解他人。

在认知方面,他们会有一种对复杂现实的理解能力,对真实世界的复杂程度,有着高于一般人的认知。

比如“世界上我最爱的人,却做出了伤害我的事”,“我真诚以待的人,却欺骗了我”等等,这种事他们不会太过care。

他们更懂得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真实,比一般人更清楚:世界上没有黑白分明的“好”与“坏”。

这种人还会获得一种应对世事变迁人生哲学,又被心理学家Tedeschi称为“智慧”(wisdom)。

因为,在度过创伤的日子里,他们体会到了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更相信自己是可以依靠的,这种自我效能感与价值感的提升,会成为支撑他度过人生中更多坎坷的力量。

黑色生命力不像晴天的向日葵直白地灿烂,但就像在阴暗的悬崖边开出的花,给人以希望和支持。因为每个人都会经历某段“至暗时光”。

我在大学曾经度过了两年黑暗的时光,迷茫、焦虑、孤立、否定……在那段时间我看了许多书和TED演讲课,从中汲取能量获得的黑色生命力,支撑我一路走到今天。

这里我也特地把那些帮我走出低谷的TED演讲视频,整理到了不同的文件夹里,尤其是【心理类】的文件夹。来我的公众号【拾柴院】,在后台回复“TED”就可以拿到了,真的,一定要保存好啊,可能以后会在你的低谷期极大的帮到你。

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用上,但我希望你至少先把它保存好,不至于在低谷时无所适从。

而我之所以能够在黑暗中获得生命力,没有直接原地暴毙的关键,还有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这也是我强烈建议你,一定要掌握的:

把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切换为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这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CarolDweck(卡罗尔·德韦克)在她的著作《mindset》中首次提到的概念,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又叫《终身成长》。

什么叫固定型思维?

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他们自身的品质和属性是固定且无法改变的,除了天赋以外,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真正能够提高他们智力和能力的方法。

什么叫成长型思维?

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潜意识地相信自己的知识、智力可以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增长,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自我,掌握新技能。


给你举几个例子对比,你就懂了:

1

放弃(give up

I give up——我放弃了。

I ll use some of the strategies I ve learned——我得试试我学过的(别的)方法。

把思维从“我的能力达不到,只有放弃了”,换成了“问题没有方法多,此路不通,换个方法就好了”。

2

错误(mistake

I made a mistake——我犯错误了。

Mistakes help me improve——犯错能让我变得更好。

把思维从“我做错了,我很沮丧。”换成了“虽然这次错了,但以后我就知道这么做是错的,又get一招,nice!”

3

困难(hard

This is too hard—— 这太难了吧。

This may take some time and effort——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搞定。

把思维从“这太复杂了,我不可能完成。”换成了“只要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4

完美(prefect)

I can t make this any better——我不能做得更好了。

I can always improve. I ll keep trying !——我还能做得更好,我要继续试试!

把思维从“我的能力只能做这么多,这件事这样就足够完美了。”换成了“我还要看看这件事有什么可以完善的,只要不断尝试和努力,肯定还能再提高!”


所以固定型思维,成功来源于结果,根据结局来证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

而成长型思维,成功来源于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事,并且感受到学习和自我提高。

之前看电影《飞越疯人院》,有个情节我特印象深刻:

麦克说:“我要进城看棒球赛,谁想和我一起去?”

比利说:“麦克,别闹,你出不去的。”

麦克指着陶瓷洗脸池:“我可以用它砸碎窗户。”

比利说:“你举不起来。”

麦克搓搓手,使劲去抱,还是没搬起来。

他有些无奈,但大叫到:“去他妈的,我总算试过了,起码我试过了!”


其实是这样,如果你抱着固定型思维,那无法改变结局的确就是一种失败。

但如果你抱着成长型思维,那你在改变结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成长,就是一种成功。

对了,而且你还得接受一个事儿——

你的目标会随着你的阅历和想法,不断地动态变迁和淘汰掉。

因为你在实现目标的成长过程中,会get特别多的新知识,新想法,新信息……这样一个变聪明了的你,和你回过头看着估计像个傻X一样的你,何必非要较真去实现当初那个傻X的你定下的目标呢?

发明心脏病药物的辉瑞公司意外发明出了伟哥,把木炭、硫磺和硝石不小心混到一起的厨子意外发明出了烟火,他们算不算失败?

按他们本身想取得的结局来看,是失败的。

按他们重新取得的结局来看,好像又是成功的。

所以啊,结局本身就不是个容易定义的东西。

但无论如何,你一定要记得,要找到一些能够支撑你努力下去的东西。哪怕不计结局也会去做的事。

如果你想提升认知,或者找到方向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我把我学习路上搜摸了很久的的书单、演讲等学习资源分享给你,这些内容帮我主动变得自律,找到了喜欢的事业(真的都是私藏宝藏了),来我的公众号【拾柴院】,回复“大礼包”就能领到,我保证,这些资料会对你的影响很大 ;-)

自从读了大学以来,我就很少给自己设定死目标了。因为年轻嘛,太千翻了。今天想做这个,明天想试那个,虽然不可能都能成功,但是就是想做。

只不过,我给自己的设定模式一直是“我想做成什么样子”,而不是“我要做成什么样子”。

做得到就多做点,做不到就换一个做,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必须要达到的结局。我【人穷路子野】的外号就是这么来的……

特神奇,这样的思维模式让我变成了比我当初“要做成的样子”还要惊喜的样子。

重要的是,你也得告诉自己:“去他妈的,我总算试过了,我没失败。”


五十年前,籍籍无名的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写了一本名叫《斯通纳》(Stoner)的小说。

直到1994年,约翰·威廉斯去世,这本书当时的销量也不足一万册,且已经绝版,几乎完全被遗忘。

但,在约翰去世以后,它变成了国际书市上最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之一,被全球二十多个国家翻译引进,在德国半年内卖了五万本,在意大利卖了八万本,在荷兰卖了二十万本。


而《斯通纳》(Stoner)全书的内容,只是讲述了一个loser压抑,失败的一生:婚姻失败、事业无成、子女疏离。

《斯通纳》最初被雪藏,是因为当时所有人都认为:没人想要看一个loser失败的一生。

而它最后成为了「迟到的经典」,也是因为大众终于承认:斯通纳看着实在太像自己,这种代入感其实不应该逃避。

而约翰·威廉斯本人,却是这样看待他的主人公的:

“我觉得他是个名符其实的英雄。很多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觉得斯通纳的人生太可怜和不幸了。我却觉得他的人生过得很好。
显然,他的生活比大多数人要好。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也充满感情,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意义重大。”

——“我想它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它以前所未见的深度,探讨了一个话题:我们的身份,做我们自己。”


重要的是,无论结局改变与否,你一直在为了自己努力。

你有没有想过,或许,你想要改变的结局本身,本身就不算是最好的结局。

只不过你通过尽力的这个过程,丰富了自己的思想,调整了自己的认知,把它给重新纠正了过来。

尽力的意义,是让你相信——

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


「该打的仗,我已经打过了,该跑的路,我也跑到了尽头。」



看完的小声bb:

写这篇文章,包括查资料,码字,配图,排版,大概花了五个小时,如果感觉有点意思,就花一秒钟点个赞,顺便关注一下我吧:)

柴桑

我的新书《另一种天才》已上市,希望给到你更多成长启发,认知外挂~

期待你的阅读和收获噢~

追求兴趣的过程并不轻松,所以我把其中的酸甜苦辣,宝贵经验都写成了干货

来我的公众号【拾柴院】,把我的「成长方法论」都给你

回复“时间管理”,获取时间管理秘籍,教你安排自己学习时间及任务安排

回复“书单”,获取可改变人生的10条算法、豆瓣top250的书单和电子书资源

回复“写作”,获取我纯手工整理的写作干货思维导图

回复“TED”,get我整理的100场受欢迎的TED演讲,感受顶尖思维


来的都是客,希望我们成为长期朋友~

你还可能对我的其他回答感兴趣:

user avatar

这就像做销售,见了10个客户,最后成交了2个,失败了8个,那么见这8个客户就没有意义了吗?


当然不是,因为从一开始,你并不能明确的肯定那两个是一定会成功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