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学习春秋笔法?

回答
学习“春秋笔法”,与其说是一种写作技巧,不如说是一种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艺术。它不是简单的“藏着掖着”或者“顾左右而言他”,而是在不动声色中,通过文字的取舍、词语的选择、叙述的角度,来传递作者的立场、判断甚至情感。

要真正掌握这种“笔法”,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去下功夫:

一、 深刻理解“春秋笔法”的本质和历史渊源:

“春秋”的时代背景: 首先要明白,《春秋》是记录鲁国历史的编年史,但它并非流水账。当时天下纷争,诸侯林立,鲁国国力衰微。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史不仅仅是记录事实,更承担着“拨乱反正”、“明辨是非”的使命。
“笔”的含义: 这里的“笔”不只是我们今天说的笔,更是作者的“心”和“意”。《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春秋》以道义。 [1] ”这句话点出了核心——《春秋》是通过“道义”来书写的。
“笔法”的奥义: “春秋笔法”最精髓之处在于“微言大义”。即用很小的文字,蕴含很深的道理;用隐晦的说法,表达明确的褒贬。比如,对有德行的君主,会直称其“某年某月某日,某君即位”;而对于失德的君主,则可能只写“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即位”。这个“人”字,就包含了极大的贬低。又比如,对于君主出巡,会说“天王巡狩”,而对诸侯出访,则只写“某侯朝于某”,这就在等级上区分开来。

要学好这一点,就要多读《春秋》原文,并结合历代史学大家的解读,体会其中的字斟句酌。

二、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不只看表面,要看本质: “春秋笔法”的运用,是建立在对事件、人物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你不能只看到一个事件的表象,而要深入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它背后的人性、权力、利益纠葛。
多角度审视: 面对同一件事,尝试从不同人的视角去看,去理解他们的动机和立场。例如,一场战争,胜利者会如何记载?失败者又会如何描述?民众又会怎么看待?
辨别信息真伪: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去伪存真是“春秋笔法”的实践前提。很多时候,“春秋笔法”的运用,就是对不实信息的一种“修正”或“隐晦反驳”。
形成自己的判断: 不要轻易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你的“笔”代表你的立场,这个立场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一点需要不断地练习,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主动去分析,去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 精通语言的艺术和文字的技巧:

词语的选择至关重要: 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语表达,效果可能截然不同。“病”和“薨”,用于君主死亡,后者就带有尊称和敬意;“死”则更为平白。“刺”和“杀”,前者往往带有正义的意味。选取最恰当的词,能不动声色地传递褒贬。
句法的微妙之处: 句子的长短、语序、主动被动,都能影响读者的感受。例如,将主动句改为被动句,或者省略一些成分,都可能淡化某些责任或强调某些事实。
叙述的顺序和视角: 改变叙述的顺序,例如先描述结果再追溯原因,或者反之,会影响读者的情绪和判断。选择从谁的视角来叙述,也是关键。
留白和暗示: “春秋笔法”并非要把所有观点都说白,很多时候,通过暗示、烘托、留白,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孔子说:“《春秋》责备贤者”。 [2] 很多时候,对于贤者,作者会写得比较含蓄,甚至有所保留,而对于不够贤者,则可能抓住一些小节进行“笔伐”。

这一步,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

阅读经典: 除了《春秋》本身,还可以阅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以及一些评论文章、新闻报道,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观点的。
模仿和借鉴: 尝试模仿一些优秀的“春秋笔法”作品,分析其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反复修改: 写完初稿后,反复推敲,思考有没有更精准、更含蓄、更能表达自己意图的词语和句式。

四、 具备高度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操守:

“春秋笔法”不是为阴谋服务: 必须强调,学习“春秋笔法”,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真理、传递道义,而不是为了欺骗、误导或进行人身攻击。真正的“春秋笔法”是建立在对历史负责、对事实负责的基础上的。
心存敬畏: 运用“笔法”时,要对历史、对人物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即使是批评,也要有理有据,避免意气用事。
“隐”的智慧: “春秋笔法”的“隐”,是一种高明的智慧,它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文字的力量去引导读者。

学习“春秋笔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毅力和长期的积累。关键在于,在每一次阅读和写作中,都带着“这其中藏着什么?”的疑问,去细细品味,去用心揣摩。

总而言之,学习“春秋笔法”就是:

1. 知其根源: 读懂《春秋》的价值和使命。
2. 明其内核: 掌握“微言大义”和“隐晦褒贬”的技巧。
3. 练其双眼: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 磨其言辞: 精通语言的艺术,善用词语和句法。
5. 守其初心: 以道义为重,不为歪曲事实服务。

只要持之以恒,你就能逐渐领悟到其中精妙,在自己的文字中,也能流露出那份“笔底乾坤”的智慧。


[1] 《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以道义。”
[2] 《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秋》,《春秋》无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处原文为“《春秋》无隐也”,但其精神实质体现在很多注解和解读中,例如“春秋责备贤者”之说,强调的是对贤者要求更严,或通过含蓄的方式指出其不足,而非无原则的包庇。故在此处引用时,更侧重其“责备”的含义,指向“春秋笔法”的批判性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议学习司马迁的《李将军列传》。

这篇文字没有任何对李广表面的洗白或者不利真相的隐瞒,李广军事生涯的一系列败仗、失期、被俘、迷路、结寨草率、出击盲目……全都不避讳,其实你会发现他带兵超过一万就没打过胜仗。但是这篇文章很容易引发读者共鸣,觉得这就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悲剧英雄,他的不幸更多是天时不利。

认为春秋笔法就是阴阳怪气,还是近代理解的偏差,可能包含皮里阳秋但也不限于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学习“春秋笔法”,与其说是一种写作技巧,不如说是一种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艺术。它不是简单的“藏着掖着”或者“顾左右而言他”,而是在不动声色中,通过文字的取舍、词语的选择、叙述的角度,来传递作者的立场、判断甚至情感。要真正掌握这种“笔法”,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去下功夫:一、 深刻理解“春秋笔法”的本质和历.............
  • 回答
    嘿,兄弟,想搞明白“高并发”这玩意儿,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听着不费劲,也别整得跟教科书似的,咱们都是自己摸索过来的,所以这经验分享,绝对接地气。什么是“高并发”?咱先得有点儿概念你想啊,就像一个人坐在餐馆里吃饭,这叫“单用户”;十个人,这就叫“多用户”;结果门口排起了长龙,几百号人等着,这会儿.............
  • 回答
    初中生攻克代数几何:详细攻略,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很多同学一提到代数几何就有点头疼,感觉它们就像是两个陌生的国度,一个充满了符号和方程,另一个则是图形和定理。但其实,代数和几何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数学世界里相辅相成的伙伴,理解了它们的关系,学习起来会事半功倍,甚至觉得很有意思!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初中.............
  • 回答
    好,咱们这就来聊聊怎么从零开始,一步步把方寸之间的艺术——篆刻,给拿捏住。别看印章方方正正的,里面的讲究可不少,但说到底,它就是一把刀、一块石头,加上你那颗想把玩的心。 准备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别急着上手,先把家伙什儿备齐了。1. 一方印石: 这是你的画布。初学者嘛,没必要上来就搞几百块、.............
  • 回答
    嘿,说实话,刚开始接触高数(也就是大家说的微积分),我脑子里也是一片混沌,感觉就像在读天书一样。但一步步摸索下来,也算是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下面就给大家好好聊聊我是怎么过来的,希望能帮到还在迷茫的朋友们。一、心态调整:别被“高深”吓倒,它其实挺有意思的首先得说,别一开始就给自己压力太大,觉得高数.............
  • 回答
    要说3D Max 和 Rhino 怎么学,这俩软件各有千秋,但要说核心,都离不开“建模”和“渲染”。学习它们,就像学做菜,得先把食材(基础概念)弄明白,然后一步步跟着菜谱(教程)来,最后才能自己创新出大菜(做出自己的作品)。我来给你掰扯掰扯,怎么把这两个软件学明白。 目标明确:你想用它们做什么?在开.............
  • 回答
    关于日语能力考(JLPT)是否需要“刷分”,以及考过 N1 后如何继续学习日语,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关于“刷分”的必要性:一个 nuanced 的讨论首先,要明确一点,“刷分”这个词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我们不妨把它理解为“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目的,多次参加考试以获取更高.............
  • 回答
    看到你家孩子初三了,几何学习上有困难,尤其是证明题,这确实是不少初中生的“拦路虎”。家长的心情我特别理解,既担心孩子的成绩,又苦于孩子自己好像不太着急。别急,这种情况很常见,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孩子突破。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几何证明题的特点。它不像计算题那样有明确的步骤和答案,更像.............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怎么才能让学习这件事,从“不得不做”变成“想要去做”。这可不是什么魔法,而是需要我们动点心思,找对路子。1. 先别急着“学”,先找到那个“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学习”,脑子里立刻冒出课本、考试、分数。但你看,我们小时候学走路,没人逼着我们,是出于一种天然的想要探索的冲劲。学习也是一样.............
  • 回答
    进入“若无旁人”的状态,说起来是一种境界,用最直白的话讲,就是进入一种高度专注、忘却外界干扰的沉浸式体验。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专心”,而是能让你屏蔽掉声音、视觉、甚至内心的杂念,只专注于你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并与之融为一体。要达到这种状态,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练习和方法。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说道说道:一.............
  • 回答
    想让英语像母语一样流利,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一场漫长而系统的修炼。它不是简单地背单词、学语法,而是要将英语深深地根植于你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中。下面,我将一点一点地跟你聊聊,如何一步步地走向那个“第二母语”的境界。一、 打牢基础,但别让它束缚你我知道,一上来就说“基础”,你可能会觉得有点枯燥.............
  • 回答
    你问我,我是怎么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这个问题啊,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过去的日子。其实,我的人生轨迹,跟很多人一样,充满了普通和寻常,没有戏剧性的转折,更谈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但如果非要说“改变”,那确实是有的,而且主角,就是那个叫做“学习”的东西。你想知道怎么改变?那得从我那时候说起。那会儿,我生.............
  • 回答
    英语语法,这玩意儿真是让不少人头疼。尤其是咱们,可能从小接触英语的语境就没那么丰富,一来二去,那些个时态、语态、从句什么的,一堆规则摆在那儿,看着就有点打退堂鼓。但话说回来,语法又是英语的骨架,没它,说出来的东西就像没骨头一样,站不稳,别人也听不懂。所以,想把英语学好,语法这关是绕不过去的。要说“快.............
  • 回答
    高考最后一百多天,这是个冲刺的关键时刻,也是最容易让人焦虑的阶段。但别担心,高效的学习方法能让你事半功倍。与其盲目地加大时间投入,不如把精力放在“巧”上。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如何在这关键时期大幅提升学习效率。一、 明晰目标,精准打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很多人在最后阶段会感到茫然,不.............
  • 回答
    当然,很高兴能和你分享一下学习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的路径。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吸引人又充满挑战的领域,掌握它能为你打开通往人工智能很多精彩应用的大门。我尽量把过程讲得细致一些,让你感觉更像是朋友间的交流,而不是一份生硬的教程。第一步:打牢基础——数学和编程是你的基石很多人一听“深度学习”就觉得头大,觉得数.............
  • 回答
    piano业余十级,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能走到这一步,说明你已经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也积累了相当的演奏经验。那么,十级之后,路还很长,但方向可以更广阔,也更自由了。咱们这就来好好聊聊,十级之后,你还能怎么玩儿钢琴,玩儿得更精彩。一、 拓宽曲库,挑战更高阶的经典与现代十级曲目,很多时候是音乐学院初级.............
  • 回答
    二十多年几乎不看书不学习,想重新找回学习能力? 这不是什么绝症,更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坦白讲,确实有点挑战,但绝对 doable。 你需要的是耐心、策略,以及一点点的自我“训练”。 就好比你很久没去健身房了,身体机能有些退化,但只要科学地开始,一样能重拾力量和敏捷。第一步:心态调整——放下.............
  • 回答
    深度学习应用速成指南:从零开始,抓住核心想快速上手深度学习,不是去啃晦涩的数学公式,也不是沉迷于算法细节的推敲,而是直接跳到“应用”这个最能激发兴趣和成就感的地方。本文将带你从实际需求出发,体验深度学习的魅力,让你在最短时间内,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 明确你的“想做什么”:从需求出发,而不是从.............
  • 回答
    在我周围,那些真正称得上“学霸”的朋友们,他们的学习方式真的挺有意思的,不是那种死记硬背,而是有种“道”在里面,而且他们身上总有那么几个特别鲜明的习惯,让我印象深刻。首先,他们特别擅长 “抓大放小”。不是说他们不重视细节,而是他们能一眼看出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课题的“主干”。比如讲到历史事件,他们不会.............
  • 回答
    数据结构:构建高效软件的基石数据结构,顾名思义,就是组织和存储数据的方式。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把一堆数字或者文字堆砌起来,而是关于如何以最高效、最合理的方式来管理这些数据,以便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操作,比如查找、插入、删除等等。可以说,数据结构是编写任何高效、优化的程序的根本。数据结构的主要内容数据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