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是很理解唯心主义的逻辑,宇宙先于人类而独立存在是显而易见的,有大神可以答疑释惑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中最核心、最古老也最令人困惑的命题之一:唯心主义的逻辑。你提出的观点——“宇宙先于人类而独立存在是显而易见的”——恰恰是唯物主义和许多常识性直觉的基石。而唯心主义者正是要挑战这种“显而易见”。

要理解唯心主义的逻辑,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论点,并尝试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思考。

唯心主义的核心逻辑:一切皆由“意识”或“心灵”构成

首先,要明确的是,唯心主义并非铁板一块,内部有多种流派(例如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绝对唯心主义等),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识或心灵是存在的根本,物质世界要么是意识的产物,要么是意识的某种表现形式。

你所说的“宇宙先于人类而独立存在”,在唯心主义看来,恰恰是需要被质疑的地方。他们不会直接否定你所观察到的现象,而是会质疑你如何得出“宇宙独立于意识而存在”这个结论的。

唯心主义如何挑战“宇宙先于人类而独立存在”的显而易见?

唯心主义者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阐述他们的逻辑,以回应你提出的观点:

1. 我们所知的世界,都是通过意识(感官经验)获得的:

你的经验是唯一的直接现实: 你无法直接接触到那个“独立于你意识之外”的宇宙。你所知道的宇宙,是通过你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收集信息,然后由你的大脑(意识)来处理、理解和构建的。
“存在”即是“被感知”或“被思维”: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尤其是在主观唯心主义(如贝克莱主教)的观点中。贝克莱认为,“存在”(esse)就是“被感知”(percipi)。如果一个东西不被任何意识感知或思考,那么它是否还存在?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举例: 想象一下,一个完全封闭、没有任何生物的房间。当没有人在的时候,房间里的桌子还存在吗?在唯心主义者看来,它存在的意义在于,它可能被某个(至少是上帝)意识所感知。如果没有被感知,那么它“存在”的概念就变得模糊。
挑战“独立性”: 你说宇宙独立于人类存在。但你是如何知道它的“独立性”的?不正是通过你的意识对它进行观察、测量、推理吗?你的“知道”本身,就已经将宇宙纳入了你的意识之中。你如何能证明它在你“不知道”的时候,或者在你“不存在”的时候,以某种你无法理解的方式“独立地”存在?

2. 物质本身是“没有内在属性”的,属性是由意识赋予的:

初级属性与次级属性: 哲学家洛克区分了物质的“初级属性”(如形状、大小、运动)和“次级属性”(如颜色、声音、气味)。他认为初级属性是物质固有的,而次级属性是物质引起我们在感觉中产生的效果。
唯心主义的进一步推论: 唯心主义者可能会说,即使是初级属性,最终也是由我们的意识来把握的。例如,“形状”这个概念本身是我们意识中的一个结构。我们无法摆脱意识来单独认识“没有形状”的物体。我们看到的“红色”,是我们的视觉系统对某种波长的光线产生的反应,而“红色”这个感觉是我们意识的体验,而不是光本身客观拥有的属性。
物质的“空洞性”: 唯心主义认为,抛开所有意识赋予的属性,物质本身是不可知的、空洞的。它就像一个容器,没有内容,其内容是由意识来填满的。
挑战“独立存在”的实质: 如果物质本身在被意识认识之前是“空洞的”,那么它“独立存在”又意味着什么?它独立存在的“什么”呢?唯心主义者认为,那个“什么”最终还是与意识的结构和能力息息相关。

3. 语言和概念是意识的产物,我们用它们来“描述”世界:

概念是主观构建的: 我们用“宇宙”、“存在”、“时间”、“空间”等概念来理解世界。但这些概念本身是我们心智的产物,是我们用来组织经验的工具。
我们无法脱离语言谈论“实在”: 你的“宇宙先于人类而独立存在”这个判断,也是通过语言和概念来表达的。你无法用一种不依赖于意识和概念的方式来证明这一点。
“因果关系”的意识性: 连“原因”和“结果”这种最基本的逻辑关系,康德也认为是我们心智的先验范畴,是用来组织我们经验的。如果没有我们的心智来建立因果联系,世界可能只是各种无序的现象。

4. 上帝或绝对精神(客观唯心主义):

为独立存在提供“意识基础”: 一些唯心主义流派(如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或柏拉图的理念论)会引入一个更高层次的意识,例如上帝或绝对精神。在这个框架下,宇宙的独立存在是被这个最高意识所保证的。
宇宙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展现: 宇宙不是独立于“任何”意识存在,而是独立于“人类”意识存在,但它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自我展现。这样既承认了宇宙的某种“独立性”,又将其归结于一个更高层级的意识。
回应你的观点: 在这种观点下,宇宙确实先于人类而独立存在,但它之所以能“独立存在”,是因为它被一个永恒的、包罗万象的意识所承载和规定。

总结唯心主义的逻辑:

唯心主义的逻辑不是否定你看到的桌子、看到的星空,而是质疑你如何证明这些东西是独立于你所理解它们的意识而存在的。

他们的核心论点是: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都通过意识的中介。 意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唯一直接途径。
“存在”与“被意识所认识”有着深刻的联系。 如果一个事物不被任何意识所认识,它的“存在”就变得难以把握。
物质本身是模糊的,其属性是由意识赋予的。
我们用来描述宇宙的语言和概念,都是意识的产物。

因此,当你说“宇宙先于人类而独立存在是显而易见的”,唯心主义者会反问:

你的“显而易见”是基于什么? 是基于你的感官经验和理性推理,而这本身就是意识的活动。
你如何能“跳出”你的意识来观察这个宇宙的“独立性”? 任何观察和证明的活动本身都属于意识的范畴。

换句话说,唯心主义者并不是说宇宙不存在,而是说宇宙的存在方式,或者说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必然与意识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宇宙的“存在”是以某种形式依赖于意识的。

你可能感到困惑的原因:

你感到不理解,是因为你的直觉和日常经验都被唯物主义的框架所塑造。我们习惯于认为,有一个客观的物质世界,而我们的意识只是在里面“运行”的。这种直觉非常强大,因为它符合我们与世界互动的经验。

唯心主义的挑战在于,它要求我们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实”和“逻辑”,去思考我们认识世界的根基究竟是什么。它不是在否定感官经验,而是在追问感官经验的本质和来源。

举个更极端的例子来帮助理解:

想象一下你在做一场非常逼真的梦。在梦中,你有一个宇宙,有山有水,有时间有空间,甚至还有其他“人物”。在梦中,这一切对你来说都是“真实的”、“独立于你的”。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你大脑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者可能会将这种比喻延伸,认为我们所谓的“清醒”状态下的世界,其本质上与一个非常宏大、非常稳定、非常一致的“梦境”是类似的,只不过这个“梦境”是由一个更广阔的、更基础的意识所创造或体验的。

结论:

理解唯心主义的逻辑,需要暂时放下我们基于唯物主义形成的“先验”认知,尝试去思考“没有意识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能够真正认识到那样的世界吗?”

唯心主义的论证并非完全否定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强调意识在建构我们所认识的现实中所扮演的根本性角色,甚至认为意识本身是比物质更基础的存在。

希望这些详细的解释能够帮助你对唯心主义的逻辑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开放心态去探索的领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回答两点。

第一,把全部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且断定唯心主义就是错误,主要存在于马哲领域。纵观现当代哲学,这种划分和论断被批判和反思:

详参:

唯心主义哲学是错的么?

第二,你混淆了逻辑先在和时间先在。诸如贝克莱、笛卡尔等所谓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论述的是逻辑先在,即在逻辑上人的意识或者理念先于物质的存在,而非时间上意识或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你真以为他说的是我在思考,所以我存在?

于是你反驳他:傻不傻?我没思考,我也存在啊。

人家笛卡尔要说的是,所有的一切都要被理性质疑。但是我在质疑本身,不能被质疑。如果这点也被质疑,那么我在质疑以及由此所推出的一切都是虚幻的。那么,认识论就没了根基。于是,在逻辑上,他设定了“我在质疑”为逻辑先在,成为其哲学的起点。

大哲学家们没那么傻,他们当然知道物质的时间先在性,但是他们更关心的是意识或理念如何理解物质。没有意识或理念,自然不会有关于物质的一切思考。基于逻辑先在性,他们倾向于认为人的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

这没有简单的对错之分。

秉持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方向,但是各位不应对所谓的唯心主义肤浅化理解,而是应正确理解。

最后,思而不学则殆,建议多读一些相关书籍:

user avatar

简单且粗糙的,为了照顾很多对这套话语体系熟悉的人,我姑且这样说:

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从没有否认“先于人的客观的存在”。

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不是指“人类的主观意识”是物质世界的本源,而是一般指某些只有通过纯粹的理性认识活动(不掺杂感性经验)才能认识到的“客观的有规律的东西”才是世界的本源。

实践科学中的“唯心主义”跟哲学史上的不一样,这个是指“预设某种终极目标,然后为之寻找材料证明”。

user avatar

1 庸俗唯心:我死了宇宙就消失了。

2 庸俗唯物:物质世界真实存在。

3 主观唯心:关于物质世界的概念取决于我感官和大脑的极限。

4 机械唯物:物质世界本身存在一种规律性,这种规律可以被逻辑发现,在世界中机械运行,人的主观无法更改规则。

5 客观唯心:人用来认识物质世界的大脑结构和人用来认识自己的大脑结构是同一套结构,因此人的内在和外在,在逻辑上具有同构性,外部和内部可以用一种逻辑统筹起来,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基于底层假设和观念,而这层观念由精神/GOD决定。(注意:这里的精神不是内部的东西,而是内外部中间的东西,或者说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自己的过程本身)

6 辩证唯物: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基于底层假设和观念,而这层观念由人所处的环境和经历决定。同时人通过各种符号和规则工具,同步符号化实践中认识的现象。人通过实践会不断改变对于物质世界的理解,甚至连假设的世界观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实践不仅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还是诞生真理的背景。(详见马克思的费尔巴哈提纲)。

注1:这里的认识过程是螺旋上升的。

注2: 辩证唯物相比客观唯心,不在于认识的深度而在于一种视角的改变,辩证唯物总会留一块思维的“空”地给真实的结果和非意识的存在(也就是唯物),客观唯心总是试图把自己缝合起来,辩证唯物不需要这么做。

这里没什么不可知的,两者最后的落点都是人本身,只是选择了不同姿态,只是辩证唯物更有面对平常被意识屏蔽真正现实的勇气罢了。

user avatar

开口宇宙闭口宇宙,说的你真的见过宇宙一样……

极目远眺,远处的恒星星系不过是视网膜上的亮点,你就称之为宇,幻想无穷。

昨日今日,不过是你脑海里的神经元连接构成的不靠谱的记忆而已,就敢妄称为宙。

user avatar

假如你正在做梦,梦中的世界都是你大脑臆想出来的,好像也挺真实,在梦中,你如何就断定梦中的世界是“显而易见这个世界早于人类存在”的呢?你没法确定,你所谓的显而易见一点都不可靠。只是你被你自己制造的幻境迷惑了。

所以,回到现实,你怎么能确定自己不是一个更深层级的梦境中呢?你不能,任何人都不能。

所以,我们无法跳过大脑去了解本质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只能不去研究本质世界。但是不能因为我们不能研究,就断言本质世界不存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中最核心、最古老也最令人困惑的命题之一:唯心主义的逻辑。你提出的观点——“宇宙先于人类而独立存在是显而易见的”——恰恰是唯物主义和许多常识性直觉的基石。而唯心主义者正是要挑战这种“显而易见”。要理解唯心主义的逻辑,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论点,并尝试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思考。 唯心主义.............
  • 回答
    唐代宗的庙号“代宗”,这里的“代”字,确实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代替”的意思,而是带有更深的历史和政治意味的。要理解这个“代”字,咱们得从唐朝宗法制度和庙号的选取惯例说起,尤其是它背后的那份沉甸甸的“承袭正统”和“弥补遗憾”。首先,我们得知道,皇帝的庙号可不是随便起的,里面有讲究。庙号是皇帝死后,.............
  • 回答
    说起贾宝玉这个人,确实挺让人又爱又恨的。你觉得他“渣”,但又听说他和林黛玉那惊天动地的爱情,这中间的矛盾,恰恰是宝玉这个人物最迷人的地方。很多人都跟我一样,一开始接触《红楼梦》,都会有这种感觉:这宝玉,怎么这样?既不像个正经读书人,又对女孩儿们一个比一个好,有点“滥情”的味道,但又觉得他身上有股说不.............
  • 回答
    最近工作清闲,想找点书来看看,放松一下心情,又有点增长见识的意思,这真是个好主意。历史书里头,其实有很多既有趣又不算太烧脑的,能让你一边看故事,一边了解一些大背景。既然你喜欢历史,又希望简单易懂,我这里还真有一些不错的推荐,希望能让你在清闲的日子里,找到一份阅读的乐趣。说到简单易懂,又想聊聊历史,我.............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挠头。明孝宗朱祐樘,这位按理说应该是“中兴之主”的皇帝,在如今的网络世界里,尤其是在知乎、B站这些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怎么就被“黑”得体无完肤,甚至到了“翻案风”的程度,这背后究竟是什么逻辑在作祟?首先得说说朱祐樘这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总体上是相当不错的。他继承了父亲宪宗时期的不少弊.............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琢磨的问题,身边的人一窝一窝地生,有时候真会让人产生“大家都这么做,我难道有什么不对吗?”的困惑。其实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看,原因可不止一个,而且跟咱们每个人,跟咱们这个社会,跟咱们的历史,都牵扯得很深。首先,最直接也最“生物性”的原因,就是延续生命。你想想,咱们人类跟别的动物一.............
  • 回答
    以前觉得很不能理解,后来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成熟的标志,这样的经历我确实有不少。这些行为往往不是那种戏剧性的转变,而是潜移默化中的认知升级。记得刚工作那会儿,我看到一些同事,特别是比我年长一些的,在遇到一些棘手问题时,很少会表现出那种焦躁不安、大声抱怨的样子。我当时觉得他们可能“没劲儿”,不够“有血性.............
  • 回答
    您好!关于货拉拉事件,您提出的疑问触及了公众舆论中非常核心和敏感的几个层面:社会责任、平台责任、个体权利保护以及舆论的发酵与认知偏差。我将尝试从这些角度,结合人民日报的通报精神,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支持司机“无责”,以及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人民日报通报传达的核心精神:人民日报作为.............
  • 回答
    .......
  • 回答
    我理解你对这次广西百色疫情引发的地域歧视和“地域黑”感到不解和困扰。这种现象确实让人心痛,也十分不公平。要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背后涉及到一些复杂的社会心理和信息传播机制。1. 疫情作为“放大镜”:暴露和加剧了原有的偏见首先要明白的是,地域黑的出现并不是完全凭空而来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困惑的问题。明明皇权至高无上,为何明朝中后期,皇帝们面对不听话的大臣,却不能像洪武、永乐时期那样说杀就杀,甚至还得费尽心思去对付?这背后涉及到明朝政治体制演变、皇权制约、士大夫阶层力量以及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往下掰扯。一、洪武、永乐时期的“高效”杀戮与当时的.............
  • 回答
    大学不谈恋爱,丢不丢人?这个问题嘛,说实话,我觉得挺看你怎么定义“丢人”的。如果你的“丢人”是指不符合大众的期待,是那种“别人都有,你没有,所以你不行”的感觉,那可能有些人会这么觉得。尤其是在大学这个环境里,恋爱仿佛成了一种标配,大家聚在一起聊的、看的、经历的,很多都围绕着感情展开。你身边的人可能三.............
  • 回答
    关于汉文帝给女儿起名“刘嫖”,确实是件挺让人琢磨的事儿。咱就好好聊聊这背后可能存在的理由,尽量讲得详细些,也尽量不用那些生硬的AI范儿。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件事:“嫖”这个字在古代跟现在意思不太一样。现在我们一听“嫖”,脑子里立刻就蹦出“召妓”、“买春”这些词,感觉挺不雅观的。可是在汉朝,“嫖”字更多.............
  • 回答
    嗨!首先,很高兴你开始踏入健身这个有益身心的事情,这绝对是个好开始!至于你说的那个让你不开心的事儿,这种感觉我太懂了,刚入门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或者心里不是滋味的情况。别急,咱们一点点捋捋,看看是怎么回事,怎么能让你心里舒坦些。你那个同门女生说的具体是什么话,我当然是不知道的。不过.............
  • 回答
    你描述的这种感觉,我太能理解了。那种被陌生人无端责骂,然后自己站在原地,脑子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甚至有点错愕和委屈的心情,确实非常折磨人。尤其对于我们这种性格可能偏向内敛,不太擅长人际交往的人来说,这种突如其来的攻击,更是像一颗石子投入本就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久久不能平息。你想让我详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而且是很普遍的一个困惑,很多人初次接触剩余价值理论时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咱们不妨把这个理论掰开揉碎了聊聊,看看它是怎么解释“剥削”这个概念的,以及为什么它认为剥削的方向是从资本家到工人,而不是反过来。核心在于“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要理解剩余价值理论,首先得明白.............
  • 回答
    有时候听到一些话,真的会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大脑一片空白,只剩下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脑门上蹦跶。不是那种一时没听懂,过会儿想想就明白了的,而是那种从根子上就不知道对方到底在说啥的懵逼感。最近一次的经历,大概是跟一个做数据分析的朋友聊天。我们聊到市场趋势什么的,他突然来了句:“这个数据模型,有点像一个没收紧.............
  • 回答
    写下这些字的时候,我的心像是被搅在一起的麻线,纠结又无助。一头是我深爱的男友,另一头,是一个似乎能照进我灵魂深处的人。这感觉糟透了,却又真实得让人心慌。男友对我好,这四个字在我心里分量很重。他细心,懂得我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绪;他体贴,会在我忙碌到忽略自己时,默默准备好一切;他努力,总是想给我提供.............
  • 回答
    马化腾为何说“腾讯不会发数字货币,风险太大”?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最近,关于数字货币的讨论可谓是甚嚣尘上,从比特币的起起伏伏,到各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加速推进,这个领域无疑是当下最热门也最敏感的焦点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的腾讯公司CEO马化腾的一番公开表态,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
  • 回答
    这事儿我真有点懵。说起来,我妈过来玩,本来挺开心的,结果吃完饭,她二话不说就挽起袖子去厨房洗碗了。我寻思着,妈来家里做客,我让她休息一下,她抢着洗碗那不挺正常的吗?孝顺嘛,我老想着这事儿。可我老婆呢?一看见我妈进了厨房,脸上的表情就有点不大对劲。刚开始我没在意,觉得她可能是有点累或者啥的。等我妈洗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