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疑惑,按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怎么证明不是工人在剥削资本家?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而且是很普遍的一个困惑,很多人初次接触剩余价值理论时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咱们不妨把这个理论掰开揉碎了聊聊,看看它是怎么解释“剥削”这个概念的,以及为什么它认为剥削的方向是从资本家到工人,而不是反过来。

核心在于“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要理解剩余价值理论,首先得明白马克思是怎么定义“价值”的。他认为商品的价值,主要不是由它使用的材料或者制作它的机器决定的,而是由生产这个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简单说,就是社会平均水平下,生产一件商品需要多少工人的劳动时间。

比如,生产一件T恤,假设平均需要2小时的工人劳动。这2小时就是这件T恤的价值的根本来源。这2小时的劳动,包含了工人直接动手的时间,也包含了工人使用工具、机器的时间,甚至为了维持工人健康和生产能力而投入的“活劳动”和“死劳动”的转化。

资本家投资的是什么?是“资本”,不是劳动

现在来看看资本家是怎么参与到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家是为了赚钱,所以他要投资。他投资什么呢?他会买生产资料,比如厂房、机器、原材料。这些都是以前别人(工人或者其他资本家)的劳动成果,它们本身已经凝结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且通过交换变成了资本家手里的“死劳动”。

更关键的是,资本家还要雇佣工人。工人用自己的“活劳动”去操控机器、加工原材料,最终生产出商品。

关键点:工人的劳动创造了比他工资更高的价值

这里就是马克思理论的落脚点了。马克思认为,工人在工作日里,并不是把他的全部劳动都用来“等价交换”他所得的工资。

想象一下,一个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这8小时的劳动,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部分:

1. 必要劳动时间: 假设工人工作到第4小时,他创造的价值就相当于他一天的工资。这4小时的劳动,是用来补偿他为了维持自己生存和再生育下一代所需的价值(也就是他获得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马克思把这个理解为“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工人的劳动力是他出卖的商品,这个商品的价值就像其他商品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也就是工人的工资水平。

2. 剩余劳动时间: 剩下的那4小时,工人还在继续劳动,继续创造价值。但是,这部分创造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他所得工资所能代表的价值。这额外的价值,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为什么属于资本家?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活劳动”创造的,而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机器、厂房等),以及雇佣工人的权力。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而资本家支付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并且按照约定的劳动时间(比如一天8小时)来使用工人的劳动力。

因此,工人用他的全部劳动时间(8小时)去工作,创造了总价值。其中一部分价值(比如4小时劳动创造的)用来支付他的工资(劳动力价值),而剩余的那部分价值(比如剩下的4小时劳动创造的)就成了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

为什么不是工人剥削资本家?

这个问题的反向思考,其实更能凸显马克思理论的逻辑。如果说是工人剥削资本家,那么就意味着:

价值的创造者是谁? 如果是工人剥削资本家,那么价值的创造者就应该是资本家。但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最终创造者是劳动,是工人的活劳动。资本家提供的只是“死劳动”(机器、原材料)和组织生产的权力,这些本身不创造新的价值,只是将已有的价值转移或体现出来。
资本家付出了什么? 按照工人剥削资本家的逻辑,资本家应该投入了比他获得更多的价值。但实际上,资本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他投入的是资本(钱、机器、原材料),而这些资本的价值最后体现在商品的价格里。他通过商品销售获得的利润,来自于他雇佣工人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谁掌握了生产资料? 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工人没有生产资料,他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他才有能力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决定了资本家在分配劳动产品时,拥有了压倒性的优势。

打个比方(虽然可能不太 Gāng Gāng 的比方):

想象你去买一杯咖啡。咖啡店老板花了钱买了咖啡豆、机器、租了店面,然后雇佣了一个咖啡师。咖啡师花了10分钟制作一杯咖啡。这10分钟的劳动创造了这杯咖啡的价值。假设咖啡师的工资是按照每小时30元计算的,而这杯咖啡的售价是30元。

如果按工资算: 咖啡师工作了10分钟,他的时薪是30元/小时,那他这10分钟的“劳动价值”大概是5元。
市场价格: 这杯咖啡卖30元。
资本家赚的差价: 30元(售价) 5元(咖啡师的劳动价值体现) 咖啡豆、牛奶、水电、房租等成本 = 利润。

马克思就会说,这杯咖啡的价值,主要是由咖啡师的劳动创造的。其中一部分价值(5元)体现在了咖啡师的工资上。但咖啡师实际上创造的价值(可能远不止5元,因为他可能也对咖啡豆的品质、水的温度等有要求)被老板拿走了一大部分,这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老板之所以能拿走,是因为他拥有咖啡机、店面,并且雇佣了咖啡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马克思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决定的。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使得工人必须依赖资本家才能生存,这种不对等的地位,使得资本家能够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会想方设法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或者提高劳动强度,或者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压低工资),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总结一下马克思的逻辑链条:

1. 价值的源泉是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 劳动力的商品化: 工人为了生存,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
3. 劳动力价值与劳动价值的区别: 资本家支付的是劳动力的价值(工资),而工人用劳动力实际创造的是劳动价值,且劳动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
4. 剩余价值的产生: 劳动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即工人无偿占有的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5. 剩余价值的归属: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必然产生的现象,并且剥削的方向是资本家对工人。这是基于他对价值构成和生产过程中各方贡献的分析得出的结论。

当然,关于剩余价值理论,后来也有很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讨论和批评,比如新古典经济学就强调了资本、劳动和土地的合作以及风险承担等因素在价值分配中的作用。但马克思的理论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框架,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权力、生产和分配之间的关系。

希望我这样说能让你觉得更清楚一些,并且没有太多AI写作的痕迹。咱们就是就事论事,把这个理论的逻辑讲清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剥削代表的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奴隶制度、土地租赁庄园经济、还是现在的大工业资本主义制度,无论组织劳动的形式、对下的生活资料(口粮、余粮还是工资)分配 方式何种不同,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种社会关系的主线是不变的——即少数人对多数人的行为时间的占有,通过各种依附手段,引导、驱使多数人 行为时间与行为能力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催生相对应的,自身所需要的行为目的和结果。

而马克思术语中的“价值”二字,与通常人们所认为的“相对价格”或者纯粹金钱货币额度多少(比如XX值多少钱),就不是一个概念。

“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我们来分析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要剥离出主线——“价值是劳动”,或者“价值=劳动”,而限制条件则是“凝聚在商品中的”和“无差别的”,也就是 说当劳动在这两个限定条件中时,“劳动”才是能打上“价值”的标签。

“凝聚在商品中的”——“凝聚”一语,是指某种同质的物质因子,由于某种力量(比如外力或向心力)的施加,整合成某一具体形态的意 思。而商品我们知道,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利(获取交换价值),“凝聚”和“商品中”串联在一起即是说,“出于某种交换获利的目的或需 要,某种劳动因子(劳动力)因某种力量的作用,整合成为了某种称之为商品的存在”。

“无差别的”——这里并非指的是,所有的劳动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具体行为目的不同,行为的结果(具体产物)也是不同的,正如农民种 稻子,工匠造斧子,稻子和斧子是具体行为(种田、打铁锻造)相对应的产物,它们之间的具体使用的属性是异质的,是“有差别”的——而能将 其联系起来成为“无差别的”,第一是这些付出具体行为都需要消耗一定时间(行为/劳动时间多与少),第二则是因能将这些具体行为纳入某种社会交换关 系的“力量”的存在。

所以,整句话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中“价值”不仅仅是“劳动”,而且是一种“利他的劳 动”,一种“因某种力量存在而被引导、驱使成为某种目的的劳动”。

综上所述中的“某种力量”,我们可以准确的用一个词来描述——权力。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权力所直接行使的物化代表就是商品货 币。

也就是说,价值,是商品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中,由同一权力(资本、商品货币)所支配的劳动总和。

“价值的大小”也就是,在总体社会资本力量运行体系下,其中某一定量的资本支配的某种劳动,所能够兑换到的其它资本支配下劳动之间量 的比例多少。

因而“追求价值”,就是追求“资本支配下的劳动”,实质就是追求(资本)权力,追求价值的量的多少,也就是追求权力的大小。

于是,资本主义作为私有制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形式,其“剥削”要结合具体生产方式具体特征,要与商品货币流通形式串联,即“资本家以获 得利益(支配权力大小)为目的,以货币资本(支配权力)雇佣(支配)工人组织生产”

——在这种雇佣关系(支配和被支配关系)下,无论工人从资本家手中获取货币工资多少,始终处于被支配关系,劳动的目的都是为服务 于资本家获利这一最终目的;而资本家雇佣工人生产所获利益多少(所取得的权力大小),无论是否盈亏,始终处于支配地位。

因此就根本不存在“资本家雇佣组织工人生产”这一过程中,工人剥削资本家的说法。

因而工资多少、利润转化率大小,与是否剥削被剥削是无关的,这要结合马克思关于现实资本主义的生产价格理论和平均利润率来谈,以后再来补充。

user avatar

谢邀吧。题主的理论跟马克思主义十万八千里,恐怕连资本论第一卷的四分之一也没读完。

资本家有没有管理呢?有。管理能否产生价值?不能。假设没有任何工人给他管理,资本家能有半毛钱产出吗?

资本家的管理本身就是剥削行为。通过管理提高劳动效率,从而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更大产出,以获得超额利润。而劳动效率的普遍提高会降低生活资料价值以压低工资。这样,剩余价值率就得以提高,这就叫相对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家越是费劲管理,剥削就越厉害。管理并不是复杂劳动,除非资本家自己参与生产。

后面什么人民公社国企更是扯得飞起,社会福利还叫剥削资本家?且不说公有制下不存在资本家,私有制下福利也不过是拿回应得的东西。

题主还没弄清楚剥削是什么意思,更不懂剩余价值。工人不可能剥削资本家,除非资本家就是来搞慈善的,专门撒钱。否则,只要工人生产的商品价值大于其工资,剥削就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本不可能得出工人对资本家造成剥削。

而且,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家利润率会不断趋于下降,这会使工人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这在第三世界国家是再常见不过的。而发达国家之所以能给高工资,就是多亏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人贡献了大量剩余价值。工人工资达到劳动力价值之上,只能是工人贵族剥削工人,而不是工人剥削资本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