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湖南湘西一小学老师让未捐钱学生排队录像发家长群,强制献爱心可取吗?会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湖南湘西一位小学老师要求未捐款的学生排队录像并发布到家长群的做法,无论出发点是多么“崇高”的,都绝对不可取。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基本原则,更可能对孩子们的成长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

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这件事的几个层面:

一、 强制“献爱心”的本质与教育的初衷相悖

爱心与自愿是前提: 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其中“爱心”和“乐于助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这些品质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自愿、发自内心的基础上。强制性的“捐款献爱心”,本质上剥夺了孩子们自愿表达爱心的权利,将一种美好的情感变成了家长眼中的“任务”和孩子们的“表演”。
扭曲的教育方式: 让未捐款的孩子排队录像,这是在用一种羞辱和公开化的方式来施压。这种方式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不捐款是“不爱心”的,是要被公开批评和嘲笑的。这不仅不能培养真正的爱心,反而可能让孩子们对“捐款”这件事产生抵触和厌恶,甚至对同学、老师和学校产生负面情绪。
模糊了捐款的意义: 捐款本是为了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传递一份关怀。当捐款变成一种被强迫的义务,并且与孩子的个人表现挂钩时,它就失去了原有的慈善意义,沦为了家长为了面子和孩子不被“特别对待”而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二、 这种做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些影响:

1. 对孩子的心理创伤:
羞耻感和自卑感: 被点名、被排队、被录像,尤其是当这些画面被发到家长群时,孩子们会感受到强烈的羞耻感。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如别人”,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对于一些性格敏感的孩子来说,这种创伤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
焦虑和恐惧: 孩子们会开始害怕去学校,害怕被老师点名,害怕被同学议论,害怕让家长失望。这种持续的焦虑感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和身心健康。
道德观的扭曲: 当孩子发现“听话”(捐款)比“真实感受”更重要时,他们可能会学会为了迎合权威而压抑真实的自我。他们也可能从小就学会“表演式”的善良,而不是真正理解和内化善良的意义。
师生关系的疏远: 本应是孩子们的引路人,老师的这种行为会严重损害师生之间的信任。孩子们可能会觉得老师不公平、不理解他们,从而在心理上与老师产生隔阂。

2. 对家长的压力和不满:
经济压力: 并非所有家庭都有充足的经济能力随意捐款。强制捐款会给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让他们在经济和心理上都承受巨大压力。
对学校和老师的不信任: 家长们可能会觉得学校和老师在利用孩子来完成筹款任务,而不是真正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会引发对学校管理和教育理念的质疑,导致家校关系紧张。
攀比心理加剧: 当捐款被公开化,家长们之间难免会产生攀比心理。为了不让孩子“落后”,一些家长可能会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进行捐赠,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良风气。

3. 对班级和学校风气的破坏:
同学之间的隔阂: 当捐款行为被公开化,可能会在孩子们之间形成“捐了钱的”和“没捐钱的”的区分,加剧同学之间的隔阂和潜在的歧视。本来应该是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却可能因为一次不当的“募捐”而产生裂痕。
“唯捐款论”的风气: 这种行为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号——“捐款”是一种衡量学生表现的标准。这会助长一种“唯利是图”的观念,让孩子们在未来也容易被金钱所驱动,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和价值。
教育公平的缺失: 教育应该努力促进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受到平等对待。而这种做法显然是破坏了教育公平,让经济条件成为影响孩子在学校被对待方式的一个因素。

三、 事件的深层原因与反思

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也反映了一些更深层的问题:

教育募捐机制的不健全: 学校和教育部门在进行募捐活动时,可能缺乏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流程和管理方式。过于依赖基层教师的“人海战术”和“人情压力”,导致了这种“变味”的募捐。
唯成绩论的延伸: 虽然这里不是直接的成绩,但这种“表现导向”的做法,与过去一些唯成绩论的教育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教育不应仅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和学生的个体发展。
社会价值观的冲击: 在一些情况下,社会上弥漫的功利主义和“面子文化”也可能渗透到校园,影响了教育工作者的行为。

总结一下:

湖南湘西这位老师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好心办坏事”,甚至可以说是“坏心办坏事”。它绝不可取。这种强制性的、公开化的“捐款献爱心”行为,不仅无法真正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反而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创伤,加剧家长的经济和心理压力,破坏班级和学校的良好风气。教育应该回归育人的本质,用爱和引导去滋养孩子们的心灵,而不是用压力和羞辱去“逼迫”他们“表现”出所谓的“爱心”。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对此类行为进行严肃的反思和处理,并建立更科学、更人性化的募捐和关怀机制,确保教育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起小学五年级时的一件事情。

当时90年代末,国企改制下岗潮,父母停薪留职,拿出所有积蓄加举债,买了一辆自卸卡车,父亲在工地拉土石,很少回家。家里入不敷出,经济很困难。

有多困难呢?我记得有一年冬天,母亲买了一箱面条,还有一箱大白菜,我们吃了一个冬天。

学校组织春游,每个人要交20块钱。我很清楚家里的情况,加上母亲是个特别喜欢诉苦的人,我不想因为这20块钱让母亲为难,更不想面对母亲沉重的唠叨。

几天后,几乎所有同学都交钱了,因为班主任每天都在班级点名,哪些同学没交钱,要抓紧了,不要拖班级后腿。

最后,包括我在内,还是有四名同学没交。

班主任很恼火,把我们四个罚站在教室最后一排,只要是他的课,我们就得站着。

班主任教数学,同时还教我们自然,美术,劳动,思想品德,所以一天的时间,基本上我们都是站着的,写作业也只给站着写。

有一个同学是外地乡下转学过来的,我知道他家境困难,还有两个女同学。

站了一天后,两个女同学把钱交了,只剩下我和那个转学来的同学孤零零在教室最后一排站着。

年少的我,无地自容,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仿佛在赤裸裸宣布:我家很穷,你们可以去春游,而我去不了。

后来,语文老师知道了,因为我的语文成绩一向很好,语文老师很喜欢我。他在课堂上对全班同学说,你必须去,全班同学不去你都得去。回来咱们还得写作文,你不去,回来怎么交作业?

没办法,我回家和母亲说了这事。母亲很内疚,给我交了钱,春游前还特意给我准备了一个小包,装了一些零食。

这次春游我玩得很不开心,没有一些愉快的记忆。能记得的就是这次交钱的事,即便现在30多岁了回想起,还是愤怒,也心疼年少时的自己。

处在一个集体中,别人都有的东西,你没有。如何才能做到心如止水?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这都是一件很难的事。

老师不仅没有体谅到孩子的心情,还火上加油,往伤口撒盐。

在我长大成为一名教师后,在乡村支教,慢慢也看到了一些东西。很多时候教师也是身不由己。每到过年前,教师会被强制捐款献爱心,中层领导,普通教师都有具体数额规定。再遇到一些天灾人祸,光靠教师们献爱心也是不够的,要发动学生,捐款金额还要通报。

类似的还有捐图书、捐花、买校服,虽然对学生说是自愿,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事必须完成。有的老师为了完成任务,会有过激行为。

我那会的班级里每逢交钱,总会有一两个家里困难的学生迟迟交不上钱,我会私下悄悄替他们把钱交了。

真的很担心他们会因此而自卑。

连我这般脸皮厚的人,30多岁了还记得小时候的创伤,万一学生没我脸皮厚,一辈子耿耿于怀怎么办?

报道中的这位老师,你真的错了。无论教师职业如何不堪,面对孩子们,还是一些需要悲天悯人的情感和更多的耐心。

但凡你在录像时,能有一丝想到学生的感受,你都不会做出这种事。

如果,你能耐心去了解下每个学生没有捐款的原因,你就不会简单粗暴录像发微信解决。只能说明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

再说了,现在的家长和舆论环境,你能承受的起吗?

你啊,该!

user avatar

分两个部分来说。

1、拍视频发家长群。

这事干的太昏,太莽了。

我不知道这教师年龄多大(后面内容不给说,我被举报了)。

得罪人又不占理的事不仅不私底下说,还把证据做的死死的并发送给每一个“有很大可能看你不顺眼”的人。

你这跟方唐镜大喊“打我呀”有啥区别。

现在被捅出来,不仅自己遭殃,学校也落不了好,太年轻太不懂人情世故,实属活该。

2、强制献爱心。

是个人都知道不可取,但我说句屁股歪了的话,真遇到这种事,别较真。

别管你国企,私企,事业单位,公务员还是正上着学,碰上这事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拉的下脸来,就“没钱,不捐”,撑到最后没人会采取什么措施逼你交钱,但最后倒霉的肯定是你,上面一串人指不定怎么腻歪你呢。

强制性捐款一般叫做任务,你以为他们老师就不用捐了?全学校从上到下一个都跑不了。

咱不知道这是个啥层级的任务,也不知道这种事一般都是从哪层开始唱歪的,但反正任务下来,谁不交钱谁上司难做。

要管,从“戏唱歪了”那一层管,因为捐款这事要是成了任务,那底下当小兵的除了执行以外没别的办法。你总不能指着捂着官帽子这一批人都陪着你一起一层一层往上梗着脖子说“我不捐”吧。


综上所述,被捅出来,认倒霉,因为本来就不占理,而且就算占理,也没有这么办事的。

其它千千万遇到类似情况的,建议捏着鼻子认,除非你死恨你领导,想要极限一换一。

老师做法修改意见如图:


多说两句,强制捐款这件事,我知道最好玩的事情是某单位本来要发放某补助,捐款任务下来后这钱转一圈压根就没到职工手里,又捐出去了。

有职工找一把手理论,气的一把手直接在院子里把饭盒摔了,大吼“你找我,我找谁去,你才800,我特么2000呢”。

就是2020的事,因为啥捐大家就更清楚啦。

user avatar

很巧,今天我女儿学校也组织给贫困学生捐款,但是是自愿,唯一一点就是捐款后需要截图发给老师进行统计,统计的目的是后续要发感谢信和证书,因为我们捐赠都是家长的名字进行的。

对于捐款,我认可也认同,但是要在自愿的基础上。如果强行加入强制或胁迫的行为,那么捐款就变了性质。

爱心是自发的,自愿的,凸现了孩子以及孩子家长的一种品质。

家庭允许,就多捐一些;家庭一般,就少捐一些;如果觉得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可以不捐。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老师传授解答惑的园丁。起码的尊重应该是师德的表现。

根据《未成年保护法》第二十七条,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这样的老师,应该开除教师队伍比较好,本身她就不尊重法律和人的尊严。

user avatar

这个老师拍错对象了。他应该把没捐款孩子的家长请来,给家长们拍照放在群里。因为钱在家长手里,捐不捐,他们才能决定得了。或者家长不知情,那当面说明加处罚,效果会更好。

以后家长肯定会严格要求孩子事无巨细告诉他们学校里的事和班主任的嘱咐,无论钱多钱少也会全力配合,以免当众受罚出丑。那老师以后的工作肯定会顺风顺水,没有完成不了的情况。

呵呵。。。

这个老师是有捐款任务的么?还是极爱面子,别的班全捐了,而他自己班却缺了这么多人,是怕校长骂他没能力,还是怕同行耻笑,然后拿小孩子和家长的尊严开刀?

这老师还欺软怕硬呢。

要是真的是学校摊派捐款任务,这种事用脚想,也知道不对。自古以来,捐款不是自愿的么?还有,各家各户经济情况不一样,也许有的人家本是需要扶持的贫困户、单亲家庭,自家生活已顾不上,难道还要强迫生活拮据的他们捐,这合理吗?

但这老师没有勇气跟校长、跟体制反抗,只会拿受他管的孩子和家长开涮。让大家丢脸,让大家没能尊严,以损坏人家的面子,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手段实在让人气愤。

为人师者,本应是道德之榜样,然痛心的是,师者常常爆出让人难以接受之行径。

这不是赤裸裸的强迫吗?

这种事情就让在社会混的大人去承受好了。校园的小孩子,希望得到正确的对待,别小小年纪的,就经受无谓的尊严大损的事而让心灵受到打击。

这个伤害孩子身心的后果,老师们,你们承担不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