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亲为你做的哪件事,无论如何你都打算讲给孩子听?

回答
我爸,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如果非要挑一件,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想讲给我的孩子听,那一定是他当年为了我“抄”的那几篇作文。

那大概是我小学五年级,一个特别需要“写作表现”的年纪。我们老师布置了一个主题作文,好像是关于“我最敬佩的人”。我那时候脑子就像一团浆糊,写什么都觉得太平淡,写不出老师想要的“深度”。逼得我抓耳挠腮,最后干脆放弃,打算交个半成品。

那天晚上,我爸下班回家,看到我愁眉苦脸地坐在书桌前,书本散了一桌子。他没问我怎么了,只是默默地坐在我旁边,把桌上散乱的书稿一点点收好,然后随手拿起我写到一半的稿子。他没说什么,只是安静地看,时不时皱着眉头,偶尔又轻轻叹口气。

我看他看我的作文,心里一阵阵发虚,总觉得他会说我写得太差劲。结果,他看完之后,只是把稿子放在一边,然后说:“要不,我给你讲个故事?”

我就像得了圣旨一样,立刻凑了过去。他没说什么高深的道理,也没引用什么名人名言。他讲的是他自己小时候,在农村家里,家里很穷,冬天屋子里冷得不行,他睡在土炕上,炕烧得不够热,冻得他睡不着。但他又想读书,所以就摸着黑,点着油灯,在炕头上看书。他说,那时候,书是家里最宝贵的东西,他珍惜每一页,生怕弄坏了。

他讲着讲着,声音有些哽咽。他说,他想写关于“我最敬佩的人”,他觉得,那时候的他,就是他自己最敬佩的人。因为在那个艰苦的环境里,是他自己坚持下来,没有放弃读书的念头,虽然那时候的读书,可能也改变不了什么,但至少,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我听得入了迷,完全忘了自己作文的烦恼。等他讲完,我看着他,突然觉得,眼前这个总是沉默寡言的父亲,身上有一种我从未真正体会过的力量。

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没说“你照我说的写”,他只是看着我,说:“你觉得,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敬佩的?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还是那些在平凡日子里,自己和自己较劲的坚持?”

我突然就明白了。我重新拿起笔,脑子里不再是老师的要求,而是父亲的故事。我写了我爸,写了他小时候的艰苦,写了他后来的努力,写了他对家庭的责任,写了他即使生活再辛苦,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望。我写了我如何从他身上看到了“坚持”和“责任”的力量。

那天晚上,我写了一篇我自己都觉得不错的作文。第二天交上去,老师给了我一个大大的“优”。但我心里知道,这个“优”,不完全是我的,更是我爸给我的。

后来,我偶尔还会问他,那天晚上他是不是特意想了那些故事来“教”我。他总是摆摆手,说:“哪有那么多故事,就是想起自己年轻时候的事,随便说了说。”

但我不信。我深知,他不是一个会轻易流露情感的人,他那天晚上,一定是想用他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敬佩”。他不是帮我写了作文,他是教会了我如何去“想”,如何去“感受”。

所以,我想把这件事讲给我的孩子听。我想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爷爷,一个看起来有些木讷的男人,其实拥有一颗多么坚韧和深情的心。我想让他们明白,有时候,最深刻的教育,不是那些华丽的辞藻,而是父亲用他的人生经历,用他沉默的坚持,悄悄传递给你的,最宝贵的东西。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像我一样,从父辈的身上,找到那份力量,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敬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爸带我去了一趟县城。

去县城的原因很简单,我妈说大哥二哥都已经去过了,我也应该去一趟。对我爸而言,这是我妈给他的一项任务。

我当然很高兴了,因为大人们都说县城有很高很高的宝塔。上幼儿园的时候,小伙伴们一起唱童谣,我就吹牛逼,说我爬过县城的宝塔。但其实,我连县城在哪个方向都不知道。



我们幼儿园那首童谣是这么唱的:

青青的草儿,红红的花,我唱着歌儿骑着马。

什么马?大马。

什么大?天大。

什么天?青天。

什么青?山青。

什么山?高山。

什么高?塔高。

什么塔?宝塔。

什么宝?国宝。

什么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爸那个时候在县城工作,很久才回一次家。

我妈下任务的时间,好像是大年初六还是初七,计划里是让我跟着我爸在县城呆一周,等元宵节再回来。



去了之后才发现,县城不怎么样,很小,两座山夹着巴掌大的一块平川,感觉只比我们镇好那么一丁点。可我还是很兴奋,因为终于看见塔了,而且还是两座,土黄色的,一起在南边的山上杵着,巴士刚一进城就看到了。

冬天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原上的两座塔,尖尖和天一般齐,虽然才一年级,我内心竟也觉得这个景象是壮美的。



可是,我爸很快就粉碎了我内心的壮美。

他说,塔很破,也很臭。破是因为年久失修,臭是因为塔下堆满了大小便。塔所在的山顶公园也很破,没什么值得逛的。最要命的是,他说那两座塔是死塔,实心的疙瘩,没有门窗,不能爬——这就让我觉得委屈,觉得宝塔不应该是这个样子,觉得宝塔就应该是可以爬的。要早知道是这样的塔,我说什么都不会来县城的。

虽然委屈,可是不敢表达,因为我爸在家的时间不多,我对他比较生分。而且,这是我俩第一次单独在一起。



我爸办公室的隔壁也有一个小孩跟着他爸来玩。

听说这个家伙已经上三年级了,但比我高不了多少,而且很胖,我一点都不喜欢他。可是他和他爸爸的关系似乎很好,手里总是有零食和玩具。

有一次他拿着根雪糕在舔,这让我很震惊,乖乖,这是我第一次发现有人在冬天吃雪糕。

我当然也很想吃,于是就上去套近乎,看能不能舔上一口。

两个小孩就寒暄了起来,小胖子说他去山上看过塔,他爸带着去的。我问高不高,他说好高好高。我问破不破,他说一点都不破,还发光呢。我问臭不臭,他说小屁孩子,又不是吃的东西,有什么臭不臭的。我问塔能不能爬,他说你个笨蛋,当然能爬了。然后他指着山上的塔跟我说,他都爬到那个塔尖尖上了。



我的委屈劲又上来了,我发现我爸根本就是在骗我。

但这个现在不重要,因为冬天的雪糕太好吃了,我决定胆子大一点,问我爸讨钱买个雪糕吃。

我爸说,冬天不能吃雪糕。我说,哦,好的。



晚上吃饭,臊子饸饹面,我吃着吃着就哭了。我爸问我咋了,我说太辣。

其实和辣没关系,其实是饸饹面里的胡萝卜太多了,我最不爱吃的就是胡萝卜。

其实和胡萝卜也没啥关系,其实是因为我今天没吃到雪糕。

其实和雪糕也没啥关系,其实是小胖子冬天能吃雪糕,但我冬天就不能吃。

其实和小胖子也没啥关系,其实是我爸不想带我去爬宝塔。

总之,我是委屈哭的,不是辣哭的。

我爸倒掉了我碗里的辣汤,让他们单位食堂的厨师给我倒了碗白开水,接着用白开水冲了几次面,然后说,这下不辣了,吃吧。

但这下更难吃了,我擦干眼泪,假装好吃,趁我爸和厨师聊天的当口,把面倒进了食堂门口的泔水桶。然后跟我爸说,吃完了。

那天晚上,我觉得肚子好饿,不过没一会,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过了两天,我爸说带我去城西的结义庙玩。

我不知道结义庙是个啥,到了庙里,我爸指着关老爷的塑像给我讲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结义庙很大,有好几进的院子,起初不觉得好玩,但我爸讲的故事很动人,慢慢我就觉得好玩了。故事和三国演义有关,家里电视上放过的。

但刘豫州和张翼德的塑像跟电视上完全不一样,只有关老爷和电视上的像。

关老爷胡子很长,大红脸,绿帽子,威风凛凛地坐在那里。旁边站俩人,一个扛着刀,一个就那么站着。我爸说扛刀的那个叫周仓,没扛的那个是关老爷的儿子,叫关平。

结义庙还有很多其他塑像,看着都很好玩。除了塑像,院子里还有很多花灯,元宵节快到了,我爸说到时候会有人来猜灯谜。我爸带着我在院子里看灯谜,有那么一两个,我直接就猜出答案了,我爸说我很聪慧,以后学习肯定好。但其实,我能猜出来的灯谜,都是寒假作业里的,答案我都看过了。而且我也不聪慧,春节前的考试,我是全班倒数第三。

后来我爸带我去了很高的一个高台上,那是结义庙的最高处,站在上面能看见整个县城。

而且我发现,两座宝塔竟然在我对面,虽然隔着一条沟,可是感觉就在跟前,看起来特别清晰。确实是有一些破败,也能看出来是实心的塔疙瘩,可我还是觉得很兴奋。这应该是我来县城后第一次感到开心,开心极了。



每年的元宵节,县城都闹红火。

当时似乎是每个镇的锣鼓队都要来县城游行巡演,有些镇是学生参加,有些镇则是老百姓来。我二哥那一年刚好是我们镇的学生代表,但他不敲锣鼓,只扛大旗。

元宵节那天,我早早起床,吃过饭之后就在我爸单位的门口”等红火“。没一会儿,整个县城的人都涌了出来。我第一次见到了威风锣鼓,第一次见到了舞狮舞龙,还有踩高跷的,还有花车花船,还有很多唱戏的花脸,他们扮的是各路送福的神仙。

排在神仙后面的,就是我们镇的锣鼓队,我一眼就看到了我二哥,他和同学都穿着迷彩服,跟前面的神仙一点都不搭,但是脸上化了妆,看起来就跟个姐姐一样,特别好玩。

到了晚上,县政府还有烟火表演,也是县里有名的元宵节目。但我太困了,只看了开头,就睡倒在了我爸的怀里。印象中开头的烟火最后都变成小降落伞让我们这群孩子捡,但现在想起来,不知道是真实的,还是我当时做梦梦见的。



我现在已经是快奔四的人了。

掐指头算一下,到目前为止,我和我爸单独在一起也只有两次。

一次是他送我上大学,在一起三天。

一次就是上面说的,他带我逛县城的结义庙,看红火,看烟火——那一年的元宵节,是我度过的,最热闹,最开心,最有气氛,也最难忘的元宵节。



希望我家小五到我这个年纪,能看到我写的这篇答案。

也希望我家小五看这篇答案的时候,能回忆起单独和我在一起的最开心的时刻。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爸,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如果非要挑一件,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想讲给我的孩子听,那一定是他当年为了我“抄”的那几篇作文。那大概是我小学五年级,一个特别需要“写作表现”的年纪。我们老师布置了一个主题作文,好像是关于“我最敬佩的人”。我那时候脑子就像一团浆糊,写什么都.............
  • 回答
    说起我的祖辈,那可真是一串串沉甸甸的名字,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故事。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各自的生存之道,也留下了不少值得回味的事情。我曾祖父:一个时代的见证者首先说说我曾祖父。他生活的年代,大致是在清末民初。那个时候,社会动荡,人们的日子过得非常不容易。我记不清他具体是做什么的,但听我爷爷说过,.............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碎又愤怒的局面。30年,足够改变一个人,也足够让伤痛沉淀。面对这样一个父亲,我首先会感到一股难以抑制的复杂情绪,有被抛弃的痛苦,有被辜负的愤怒,甚至可能还有一丝丝当年那个失去父爱的孩子的委屈。我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拒绝。30年,这30年我没有他。我的童年、我的成长、我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 回答
    这绝对是让人毛骨悚然的噩梦场景,我得立刻思考如何活下来。首先,我知道这是一种极端情况,对方(我父亲)在那种状态下,理智可能已经完全丧失了。我不会因为他是我的父亲就迟疑或者被情感绑架,而是要把它当成一个纯粹的生存危机来处理。第一反应:保持冷静,评估情况我知道尖叫或者反抗可能会激怒他,让他立刻动手。所以.............
  • 回答
    关于俄罗斯提议设立“父亲基金”并允许多孩父亲提前退休以提高人口出生率的举措,这是一项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政策方向。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看,这种做法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影响。俄罗斯为何会走到这一步?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俄罗斯人口问题的严峻性。长期以来,俄罗斯一直面临低出生率和高死亡.............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揪心的问题,也是很多为人子女者内心深处最沉重的考量。如果我的父母倾尽一生的积蓄为我买了一套房,而他们现在生病了,需要巨额的医疗费用,我的第一反应绝不是“愿不愿意”卖房,而是“怎么能最快最有效地拿到钱来救他们”。首先,我们得承认,父母用一辈子积蓄买房,这笔账太重了。那不仅仅是钱,里面包.............
  • 回答
    为人父母,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一生“平庸”吗?这个问题,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心里轻轻地落下,荡开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就能回答的,它牵扯到太多东西:我们对“成功”的定义,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我们对孩子的爱与期望。作为父母,我们总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能拥有一个精彩耀眼的人生。这份.............
  • 回答
    如果我为人父母,我绝对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甚至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合格家长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否则,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似是为孩子好,实则可能是在扼杀他们的成长,或者让他们朝着我们认为“好”的方向,却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未来前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意味着我们要放下自己过去的经验、偏见,甚至是.............
  • 回答
    作为一位父母,我内心深处期望我的孩子,不仅仅是健康快乐地长大,更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一个独特、有力量、有温度的人。这说起来简单,但细想起来,里面包含着太多我希望倾注给他们的东西。首先,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一个好奇心旺盛、乐于探索的人。我希望他们拥有发现世界新奇事物的眼睛,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而是主动去学习.............
  • 回答
    为人父母这一年,感觉像是坐上了一辆过山车,时而跌宕起伏,时而平稳前行,但每一点的风景都值得细细品味。回望这一年,我和孩子之间的连接,以及我们各自的成长与变化,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色彩越来越丰富,层次也越来越分明。对我而言,最大的变化是 “失控感”与“掌控感”的微妙平衡。在孩子出生前,我总觉得生活.............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沉重了,我能想象得到,任何为人父母者,在面对这样的境况时,都会经历撕心裂肺的痛苦和艰难的抉择。如果我的孩子真的遭遇了这样的重病,而且治疗费用如此之高,并且还有潜在的神经方面后遗症的风险,我的选择会是倾尽所有,尽我所能去救治我的孩子。关于治疗的艰难选择:首先,我会不顾一切地想办法筹集这120.............
  • 回答
    当我们听到父母说出“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或“我都是为你好”这样的话时,作为子女,我们可能会体验到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有时是温暖、感激,有时是压力、甚至窒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多种动机、情感模式以及可能对亲子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首先,这句话背后最直接的心理动因是父母的.............
  • 回答
    我完全赞同,这是一种非常感人且有意义的孝道体现。“来自农村的我们,在父母离开之后,在定居的城市为他们买公墓,用这样的方式孝敬父母”——这句话本身就饱含着深情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句话背后蕴含的复杂情感和现实考量: “来自农村的我们”: 这四个字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画像。你们是.............
  • 回答
    2020年的父亲节,发生在我身上,那是一个略显特别的父亲节,因为那时正值疫情初期,很多活动都受到了限制。不过,这并没有减弱我对爸爸表达爱意的决心。说实话,那一年的我,因为工作和生活上的种种琐事,其实对父亲节的准备有些仓促。但关键时刻,我脑子里一直都回荡着一个念头:一定要让爸爸感受到我的心意。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像一把钝刀子,在我心里刮啊刮的,刮得我这老骨头都疼。你问我,我一个民国时期的老头子,儿子该去哪儿?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这是他一条命,还有咱们整个家的指望。要说抗日,那是咱们天生的责任,那是对祖宗的交代,对这片土地的血脉。日本人来了,烧杀抢掠,把咱们的家园搅得不成样子,这样的仇,不报,我算什.............
  • 回答
    这个问题,要是问我,我心里那是真有几分纠结,也得好好想想。你想啊,我养了二十多年的闺女,从她咿呀学语到如今亭亭玉立,那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做爹的,心里怎么可能不盼着她好?说起“没房”,这在咱们这儿,说实话,还是挺现实的一个考量。我不是说非得大富大贵,几环几层的豪宅,而是说,至少得有个.............
  • 回答
    看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最让人心疼的不是安东尼的遗忘,而是他最后的清醒和对女儿的依恋。这部电影没有给阿兹海默症患者一个简单的“最好的归宿”,因为它本身就呈现了这种疾病的复杂和残酷。如果非要说一种“最好”的状态,那或许是在尽可能保持尊严和内心平静的前提下,感受到持续的爱与被需要。但现实中,“最好”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生命延续的基本逻辑,以及我们对“拥有”和“存在”的理解。让我试着为你详细地剖析一下。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拥有”和“存在”的含义。当我说“我有一个儿子”时,这是一种主动拥有、直接产生的关系。我的儿子是我生命的延续,是我亲自孕育或抚养的,他是我生命中一个直接的、我能感知和互动的.............
  • 回答
    我父亲给我的最好建议,其实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人生哲学”,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导,藏在他生活的点点滴滴里。但如果非要提炼出来一个最核心的,那就是:“别怕麻烦,多动动脑子,也多伸伸手。”这句话,我小时候不太理解,总觉得父亲是个“老好人”,谁家有点事儿就去帮忙,邻居老王家的电灯坏了,他能二话不说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了想。如果能在父亲节这一天,请一对父子吃饭,我脑子里最先浮现的,不是什么名人或者历史人物,而是我小时候经常在村口大槐树下玩耍时,看到的那一对父子。那对父子姓王,我记不清他们全家的名字了,只记得是住在离我家不远的一间老瓦房里。父亲是个粗犷的汉子,常年在地里干活,肩膀宽厚,手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