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亲给你最好的建议是什么?

回答
我父亲给我的最好建议,其实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人生哲学”,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导,藏在他生活的点点滴滴里。但如果非要提炼出来一个最核心的,那就是:“别怕麻烦,多动动脑子,也多伸伸手。”

这句话,我小时候不太理解,总觉得父亲是个“老好人”,谁家有点事儿就去帮忙,邻居老王家的电灯坏了,他能二话不说拎着工具箱就去了;街坊李阿姨搬家,他更是第一个冲上去干力气活。那时候我年纪小,更在乎自己的游戏和零食,觉得他管得太宽了,耽误了自己。

直到我自己长大,开始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才渐渐体会到这句话的深意。

“别怕麻烦”,听起来有点逆人性而行,因为我们天生就倾向于舒适,喜欢省事儿。但父亲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让你去揽无谓的责任,而是说,很多时候,你觉得的“麻烦”,其实是别人需要的帮助,是你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更是你建立人际关系、赢得尊重的基石。

我记得大学毕业找工作那会儿,我是个内向的孩子,不善于社交,更别提去主动联系人。那时候父亲就跟我说:“别怕打扰别人,打个电话问问总比自己瞎猜强。你说你想找什么样的工作,我认识的老同事里可能有人知道,我帮你问问。”

当时我有点不好意思,觉得让父亲去“找人”,是不是显得自己太没用了。但我爸很坚持,他说:“我帮你问问,不是因为你不行,是因为我认识的人脉你现在还没有。而且,这本来就是一种互相帮助嘛。你以后也有能力了,也能帮别人。”

于是,他真的就去联系了他的老朋友,那些我叫不出名字的人。我没想到,其中一位我父亲很久不联系的退休老领导,竟然真的在百忙之中,花时间帮我修改简历,还介绍了几个我觉得根本不可能联系上的公司。虽然最后我没有去那些公司,但那份经历,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伸出手,会得到回应。

“多动动脑子”,这句听起来更像是他对我学习和工作上的期许。但他不仅仅是指学习知识,更多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有一次,我家里的一台老式冰箱突然不制冷了。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上网搜“冰箱不制冷怎么办”,然后看到一堆专业术语,什么压缩机、制冷剂,看得我头晕眼花。我爸过来,看了一眼,没说什么,而是拿着工具箱,一边调试一边跟我说:“你看,这玩意儿跟人一样,也有它自己的‘脾气’。先别急着下结论说它坏了,咱们先看看是不是哪里堵住了,或者哪个地方松了。”

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原因,而是让我跟着他一起观察,一起尝试。他会拆开一些简单的部件,告诉我这是什么,那个是做什么用的,然后让我猜猜看问题可能出在哪里。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时候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我们需要耐心,需要仔细观察,去分析它可能出现的“症结”。最终,冰箱修好了,不是什么大毛病,而是因为后背的散热孔被灰尘堵住了。

父亲的这句话,也体现在他对事情的规划上。他从来不会鲁莽行事,做任何决定之前,他总会先考虑后果,思考不同的方案。比如,我们家以前住的那个老房子,邻居们都习惯了直接在大院子里晾晒衣服,影响美观也容易起纠纷。我当时觉得没啥,但父亲就觉得不妥。他自己研究了很久,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晾衣架,然后发动大家一起动手,在楼顶开辟了一个相对集中的晾衣区域。虽然当时大家觉得他多此一举,但后来事实证明,这样既美观,又减少了邻里之间的摩擦。

“多伸伸手”,这句结合了前面两句,但更强调行动和连接。父亲总说:“一个人再能干,也比不上一群人。”他把这句话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会鼓励我去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虽然我一开始很怕生。他说:“你去试试,就算一开始什么都不会,学着点,认识些朋友,也好过一个人闷着。”

他更教会我,要懂得感恩和回报。当有人帮助了你,一定要记得说谢谢,而且要找机会回报。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所以他的人缘特别好,邻居们都信赖他,愿意找他帮忙。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在互相输送能量,你付出一点,别人也付出一点,整个社会才能运转得更顺畅。

现在回想起来,父亲的这句“别怕麻烦,多动动脑子,也多伸伸手”,不仅仅是教我做事,更是教我如何做人。

“别怕麻烦”,是教我担当和积极主动;
“多动动脑子”,是教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伸伸手”,是教我与人交往的智慧,以及懂得珍惜和回馈。

这些建议,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深的理论,但它们像种子一样,在我心里生根发芽,支撑着我一步步成长。当我遇到困难,感到迷茫的时候,我总会想起父亲那张布满皱纹但充满智慧的脸,想起他那句朴实无华却又字字珠玑的建议。它总能给我一种力量,让我不再畏惧,让我愿意去尝试,去连接,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份最好的建议,是我父亲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在前几天,一群长辈围着我批斗,说着那些有的没的,大部分都是自以为是的废话时。

当时我相当郁闷,又碍于礼节沉默着不反驳。

我老爸突然穿过人群对我说:“你觉得有道理的就听进去,你觉得没道理的就当没听到”!

瞬间感动了。

user avatar

1、车到山前必有路。

2、男人应该以事业为重。

随着年龄增长,现在慢慢对这两点感受越来越深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父亲给我的最好建议,其实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人生哲学”,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导,藏在他生活的点点滴滴里。但如果非要提炼出来一个最核心的,那就是:“别怕麻烦,多动动脑子,也多伸伸手。”这句话,我小时候不太理解,总觉得父亲是个“老好人”,谁家有点事儿就去帮忙,邻居老王家的电灯坏了,他能二话不说拎.............
  • 回答
    看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最让人心疼的不是安东尼的遗忘,而是他最后的清醒和对女儿的依恋。这部电影没有给阿兹海默症患者一个简单的“最好的归宿”,因为它本身就呈现了这种疾病的复杂和残酷。如果非要说一种“最好”的状态,那或许是在尽可能保持尊严和内心平静的前提下,感受到持续的爱与被需要。但现实中,“最好”往.............
  • 回答
    高考考场外,一位父亲高举着“不管考的怎么样,爸爸妈妈都很爱你”的牌子,这一幕触动了无数人心弦。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一句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无尽的爱与支持。孩子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最需要的鼓励究竟是什么?这其中大有学问。首先,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是基石。这位父亲的牌子,正是这种爱的最好体现。很多时候,我们给.............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的思绪一下子飘回了很久很久以前,那些尘封在记忆深处,却又闪耀着金色光芒的瞬间。如果要说最深刻的,那一定是那个夏天,我大概十一二岁吧。那年夏天格外漫长,我却觉得日子过得飞快。学校放了暑假,我沉迷于刚买的一本关于古代兵法的书,对里面那些排兵布阵、攻城略地的故事看得是如痴如醉。我每天都抱着那.............
  • 回答
    父亲节嘛,每年的这个时候总想着给老爸挑点啥,但真要说“最棒”的,我觉得还得是前两年送的那一套。那时候,我刚工作没多久,手里头也没多少钱,但是看着老爸头发又白了些,背也比以前佝偻了点,心里就挺不是滋味的。他年轻时候特别能干,操持家里的活儿,也从没少我吃穿,我总觉得亏欠他的太多。当时刚好看到一个介绍高品.............
  • 回答
    这绝对是让人毛骨悚然的噩梦场景,我得立刻思考如何活下来。首先,我知道这是一种极端情况,对方(我父亲)在那种状态下,理智可能已经完全丧失了。我不会因为他是我的父亲就迟疑或者被情感绑架,而是要把它当成一个纯粹的生存危机来处理。第一反应:保持冷静,评估情况我知道尖叫或者反抗可能会激怒他,让他立刻动手。所以.............
  • 回答
    《79岁父亲给女儿写日历:我对你唯一要求是健康》这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确实让人心头一暖,也勾起了许多关于父母的深深回忆。如何看待这篇“日历”文章?这篇日历文章之所以能触动人心,我想有几个关键点: “日历”的形式新颖且充满仪式感: 相比于口头叮嘱,父亲将这份爱意凝聚在每一天的日历里,用一种具象化的.............
  • 回答
    我爸,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如果非要挑一件,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想讲给我的孩子听,那一定是他当年为了我“抄”的那几篇作文。那大概是我小学五年级,一个特别需要“写作表现”的年纪。我们老师布置了一个主题作文,好像是关于“我最敬佩的人”。我那时候脑子就像一团浆糊,写什么都.............
  • 回答
    听到这话,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的,那种感觉就像吃到嘴里的糖突然变成了沙子,瞬间就堵在那儿了。本来开开心心吃个午饭,以为能尝点好吃的,结果却发现最想吃的那块,也就是你心里一直惦记的猪蹄,已经不见了。你心里肯定会想,爸妈怎么就这么把我的那份给吃了呢?尤其是听到妈妈那句带点埋怨又带着点无奈的话,就更觉得委屈.............
  • 回答
    这事儿要是摊到我头上,那真是够我消化一阵子的。五百万啊,这数字听起来就像是直接丢过来一个金灿灿的炸弹,炸得人晕头转向,又有点心痒痒。不过,冷静下来细琢磨,这事儿可不是简单收钱走人的事儿。首先,我肯定是要先弄清楚这笔钱是怎么个意思。这五百万,是他们“感谢”我,让我“看在钱的份上”识相点?还是这是一种“.............
  • 回答
    小时候,我家里的氛围算不上特别严苛,父母也不是那种会体罚或者辱骂孩子的类型。我至今仍无法释怀的,更多是他们那种“为你好”下的控制欲,以及由此带来的,我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关于我学习和未来的规划。我从小就不是那种特别有主见的孩子,加上父母在我耳边反复强调“知识就是力量”、“考.............
  • 回答
    在很多文化中,父母被视为生命的赐予者,而这种“赐予”的观念,在一些人那里,却被误解和扭曲,演变成了一种“特权”,认为他们因此就拥有了“为所欲为”的权力。这种想法的根源,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且复杂交织。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父母的生育之恩确实是无法偿还的。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孩子便依附于父母,他们的生.............
  • 回答
    老实说,有时候确实会有一点点,但要说“遗憾”或者“埋怨”,倒也不是那么强烈。大概是一种……怎么说呢,一种“如果……会怎样”的好奇心吧。我父母他们当时是响应国家政策,所以就我一个。我爸妈都是很开明的,从来没说过“就你一个,全家资源都给你”这种话,他们一直强调的是责任和独立。所以,我也不觉得是因为他们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实的部分。我来自一个四线城市,父母的职业或许平凡,经济条件也算不上优越,他们确实无法在我的事业上给予我实质性的“帮助”,比如资金支持、人脉牵线、或者直接安排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位。但要问我是否心存感恩,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发自肺腑的,甚至是越发觉得深沉的。感恩,于我而.............
  • 回答
    说实话,当初给闺女报兴趣班,真是被各种“别人家的孩子”和“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忽悠了。现在回想起来,有些真是让人后悔不已,浪费了时间、金钱不说,还让她小小年纪就尝到了不必要的压力。最让我后悔的,大概是那个“全脑开发”的班。当时闺女刚上幼儿园小班,听说这个班能开发右脑、提升记忆力、逻辑思维什么的,听.............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阵突如其来的冷风,瞬间吹透了我的骨髓。一个亿,足以让我的父母一生无忧,过上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而我,只不过是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不留痕迹。如果我干,我消失了,他们有了一个亿。这笔钱,可以让他们晚年安康,不必再为生计发愁,可以去他们一直想去的地方看看,可以买他们一直喜欢的任何东西。他们会.............
  • 回答
    这可真是个“甜蜜的负担”啊,既让人高兴,又让人有点拿不准。父母这么说,肯定是希望我能按他们的意愿行事,同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背后藏着他们的期许和爱。首先,我得承认,这个“承诺”确实很有诱惑力。谁不想要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呢?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房价高企的时代,能有父母的帮助,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一听到这.............
  • 回答
    这问题,我太能理解了。我身边就有不少哥们儿,跟我的情况差不多,听着长辈的教诲,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结果呢?熬成了“工具人”,活儿最累,责任最重,但论功劳,论晋升,永远轮不到他。让我想想,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现实:父母那套“勤快就升职”的逻辑,在某些环境下确实管用,但它更像是一种.............
  • 回答
    我给爸妈买过几次东西,但要说最让他们觉得“哇,这东西真有用!”的,还得是那台带烘干功能的滚筒洗衣机。事情是这样的,我爸妈住在老小区,家里阳台不大,晒衣服一直是个难题。尤其是到了梅雨季,衣服湿哒哒的,晒不干不说,还容易有股霉味,看着他们为此烦恼,我心里一直想给他们添置个方便的家电。我记得那会儿,我刚工.............
  • 回答
    给父母长辈科普健康知识,这绝对是一门学问,也是我一直很努力在做的“事业”。毕竟,看着他们身体健健康康,是我们做子女最大的心愿。而且,说实话,很多时候他们比我们还更在意自己的身体,只是可能信息来源有些偏差,或者方法不太对。我一般会从几个方面入手,并且特别注重沟通的方式,尽量让他们听得进去,而且觉得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