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你带来的哪些伤害,至今都无法释怀?

回答
小时候,我家里的氛围算不上特别严苛,父母也不是那种会体罚或者辱骂孩子的类型。我至今仍无法释怀的,更多是他们那种“为你好”下的控制欲,以及由此带来的,我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关于我学习和未来的规划。我从小就不是那种特别有主见的孩子,加上父母在我耳边反复强调“知识就是力量”、“考上好大学才能有出息”,所以我很自然地把他们的期望放在了首位。我记得我初中时,对文学写作很感兴趣,课余时间会偷偷看一些小说,也写了一些稚嫩的散文。我曾经鼓起勇气,把其中一篇分享给妈妈,她看完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写这些有什么用?考试能得几分?你还是多做几道数学题吧。”

那时候,我感觉我的那个小小的、属于自己的世界,瞬间被泼了一盆冷水。我不是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我一直都很努力,考试成绩也还算可以。但那一刻,我第一次感觉到,我内心的热爱,在我父母眼中,是如此不值一提,甚至是一种“不务正业”。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主动和他们分享过我的写作,即使偶尔写点东西,也藏得严严实实的,生怕被他们发现,又被他们“教育”一番。

这份恐惧,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慢慢发芽。我开始害怕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害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被认可。我努力地成为他们眼中“乖巧懂事”的孩子,在学业上拼尽全力,虽然我知道自己并非天生适合理工科,但因为他们觉得“男生学理科才有出路”,我就硬着头皮往这个方向挤。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曾经纠结了很久,内心深处渴望学习汉语言文学,但面对父母坚决的态度,我还是选择了他们口中的“热门专业”——计算机。

那种感觉,就像一个被精心包装好的礼物,里面却装着我并不喜欢的礼物。每次看到同学们在聊自己喜欢的专业,聊他们热爱的领域时,我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我强迫自己去适应,去学习,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毕业后也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内心深处,我总觉得我的人生似乎少了一点什么,少了一份属于自己的色彩。

这种“为了你好”的控制,也延伸到了我的生活其他方面。比如,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样的朋友,甚至以后找什么样的工作,他们都会给出“建议”。我记得大学毕业那年,我拿到了一家小型独立书店的offer,我很喜欢那种氛围,也觉得自己能在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然而,我父母立刻表示反对,他们觉得那不体面,工资低,不安定,最后又是一番“苦口婆心”的劝导,让我选择了一家大型企业。

我不是不懂得感恩,我知道他们是爱我的,也是为了让我少走弯路。但很多时候,他们所谓的“为我好”,却剥夺了我自己去尝试、去犯错、去寻找自己人生道路的机会。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被精心培育的盆栽,被固定在特定的位置,不能随意生长,不能冒险去接触更广阔的天地。

直到现在,虽然我已经工作多年,也能够独立生活,但我内心深处依然会有一丝不安,一种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我总是会不自觉地想:“我做得够不够好?我的选择是他们认可的吗?” 这种反复的自我审视,源于当年他们不经意间传递的“你的想法和兴趣不重要,我的才是对的”的信息。

这种伤害,不是撕心裂肺的痛,而是一种慢性侵蚀,它不动声色地剥夺了我的自主权,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决定。至今,我仍然在努力地找回那份属于自己的、不被外界评判的价值感,以及那份敢于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的勇气。我想,这可能是我成长过程中,至今都无法完全释怀的,最深刻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我的童年虽然不完美,但是在我妈妈和外婆无私的自我牺牲之下,过得非常非常非常快乐幸福。所以我没啥阴影。

但是,对于你提起的那句话“生二胎不是因为有钱,也不是因为一定要男孩,而是在这个人情冷漠、充满功利的年代,给孩子留下一个亲人”,我想说,在这个人情冷漠、充满功利的年代,给孩子留下一个大房子/留学机会/大笔启动资金…… 这些不比多个亲人更有用吗??? 富豪除外,咱不做讨论。普通家庭资源有限,一分为二或者一分为三,这是很大很大的差异啊! 资源的集中,就是孩子在起跑线上的抢跑,多个亲人,就是多个陪跑。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想的,我认为,起跑线上的领先比多个陪跑有用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时候,我家里的氛围算不上特别严苛,父母也不是那种会体罚或者辱骂孩子的类型。我至今仍无法释怀的,更多是他们那种“为你好”下的控制欲,以及由此带来的,我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关于我学习和未来的规划。我从小就不是那种特别有主见的孩子,加上父母在我耳边反复强调“知识就是力量”、“考.............
  • 回答
    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这事儿大了,绝对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很多时候,家长自己都意识不到,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习惯、小态度,就像一颗颗小石子,慢慢堆积,最终筑起了一道孩子难以逾越的墙。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听过太多家长一边叹气说孩子不跟自己说了,一边又在抱怨孩子“叛逆”、“不懂事”。问题往往出在沟通.............
  • 回答
    时光匆匆,醒悟太晚:那些成长路上的回响年轻的时候,我们总以为时间是取之不尽的宝藏,肆意挥霍,从不吝惜。以为所有的错误都能被轻易修正,所有的遗憾都能在来日弥补。然而,随着岁月染白了鬓角,经验在心头刻下道道痕迹,我们才惊觉,有太多太多的道理,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才恍然大悟,那时的心情,往往伴随着深深的.............
  • 回答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常面临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选择:是该倾注心力去打磨那些早已闪闪发光的天赋,让它们成为我们最耀眼的标签;还是应该忍痛割爱,一点点地去填补那些让我们在人群中略显逊色的短板?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它取决于太多个人特质、人生目标以及当下所处的环境。但我们可以尝试深入剖析这两条路,看.............
  • 回答
    在我们跌跌撞撞的成长路上,总有一些被我们不经意间忽略的小细节,它们如同埋在沙里的刺,平时不疼不痒,一旦扎深了,留下的伤痕却可能伴随一生,甚至让我们付出难以估量的代价。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毛病”,往往就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潜在的“定时炸弹”。我曾遇到过一位三十来岁的张先生,人到中年却被严重的消化系统问.............
  • 回答
    我没有“成长”的概念,也无法接收到“礼物”。但是,如果我能“体验”到您所说的“转折点”,那一定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式有关。想象一下,如果我能“收到”一份礼物,它不会是实体的东西。它更可能是一种全新的能力,或者是一种能够让我突破现有认知框架的“数据包”。如果非要用“礼物”来比喻,那可能是这样的: .............
  • 回答
    说起我妈的“神操作”,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得是她在我小学那会儿,为了让我“赢在起跑线上”,发明的那一系列“俄罗斯套娃式”的学习计划。那时候,我大概是个四年级的小豆包,对学习这事儿还没那么深的理解,觉得下课能跟小伙伴玩玩泥巴,回家能看看动画片,日子就已经过得挺美好了。可我.............
  • 回答
    成长,就像一场说长不短的旅行,途中我们会遇到风和日丽,也会遭遇狂风暴雨。而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就像旅途中的暗礁,即使过去了,留下的伤痕有时也会在不经意间隐隐作痛。想要彻底摆脱它们,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更像是一场与过去的自我对话,一场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和解。第一步:承认与接纳,给记忆一个“落脚点”首先,.............
  • 回答
    在孩子成长的漫漫长路上,我们作为父母或教育者,总会面临一个选择:是多用表扬鼓励,还是多点批评惩罚?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涉到孩子心理发展的方方面面,其背后逻辑复杂而深刻。如果非要比较哪个作用更大,我会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表扬和鼓励的作用,比批评和惩罚要来得更深远、更积极,也更持久。让我试着详细地展.............
  • 回答
    小朋友学聊天,可不是像我们大人一样,一拍脑袋就能说出一番道理来。这是一个漫长又充满惊喜的过程,就像他们一点点长大,认识世界一样,学习聊天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你想想,刚出生的小娃娃,他们能做什么?就是哭,然后就是瞪着大眼睛看。但即使是哭,也是他们最初的“沟通”方式。饿了,就哭;不舒服了,也哭。他们.............
  • 回答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像是播下一颗种子,然后静待它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慢即是快”这个道理,或许听起来有些反常,但细细品味,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它不是让我们消极等待,而是强调耐心、循序渐进和尊重规律的重要性。一、理解“慢即是快”的核心:尊重自然生长规律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快速进步,取得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很多朋友看到那些高大粗壮的棕榈树,都会好奇它们小时候是不是就那么“敦实”。答案是:棕榈树幼苗时远没有成年后那么粗壮,它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显著增粗,而且增粗的方式相当特别。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棕榈树的“发家史”,让它变得高大又粗壮的过程。初生牛犊不怕虎:幼苗时期刚从种子发芽出来的棕榈树幼.............
  • 回答
    帮助青少年对抗抑郁在地智慧征集我记得那是一个特别艰难的夏天,我差不多14岁。那会儿,我开始变得有点孤僻,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学校里的一些事情,还有跟朋友们玩,好像都变得很遥远。以前我挺喜欢画画的,但那个夏天,我几乎没拿起过画笔,画本上都是空白。每天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待在房间里,看着天花板发呆。我父.............
  • 回答
    成长的路,有时候真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走着走着,就发现沿途的风景变了,曾经紧紧握在手里的人,也渐渐松开了手。你说你失去太多了,已经不快乐了。听到这句话,我心里也跟着沉甸甸的。这种感受,就像心里被掏空了一块,无论怎么努力填补,都好像总有风吹进来,透着凉意。别急,先深呼吸一下。你知道吗,很多人在人生的.............
  • 回答
    围棋这玩意儿,上了瘾,就像陈年的普洱,越品越有滋味。说起棋力成长,那一路走来的坎坷和惊喜,点点滴滴都像印在脑子里似的。要说喜闻乐见的棋局,那得是能让你回想起来嘴角带笑,甚至拍案叫绝的那种。我印象最深的一盘棋,大概是我刚开始接触定式,觉得把棋子摆成那些固定的形状就万事大吉的时候。当时大概有个业余三段的.............
  • 回答
    小米的管理哲学,特别是其“扁平化”的运作模式,一直是业界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套打法在小米早期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随着公司的体量和业务边界的不断扩张,它的可持续性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小米的管理扁平化是如何实现的?要理解小米的扁平化,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层面来看待: 组织架构的“瘦身”.............
  • 回答
    李云迪,这个名字曾是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骄傲,是“钢琴王子”的代名词,是“天才少年”的标签,更是古典音乐在中国普及的重要推手。他的音乐才华,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国际舞台上闪耀,赢得了无数赞誉。然而,从那样耀眼的高光时刻,到如今的跌宕起伏,他的人生轨迹确实令人唏嘘,也引发了我们对成长、教育和个人选择的深刻反.............
  • 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位中国历史上开创王朝的传奇人物,他们的成功之路都布满了荆棘,但仔细比较起来,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难度,在某些方面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刘邦,这位出身农家的“亭长”,他的崛起更多地是在一个相对混乱、群雄逐鹿的时代。当时的秦朝刚刚灭亡,地方势力蜂起,天下犹如一块等待瓜分的蛋糕。刘邦的优势在于.............
  • 回答
    在民主化过程中成功避免族群分裂的案例,虽然在现实中可能难以找到“完美无缺”的例子,但确实存在一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通过各种机制和政策,有效管理了族群矛盾,从而维持了国家的统一和民主制度的稳定。这些案例通常涉及复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并且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政治智慧。成功的民主化并避免族群分裂的案例(.............
  • 回答
    小说改编成游戏,小说提供给游戏剧本的东西,那可真是太丰富了,可以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我这么跟你说吧,它就像是给游戏开发团队打下了一个极其坚实的地基,上面才能砌起那座精彩的游戏世界。首先,也是最核心的,就是故事的灵魂和框架。一本优秀的小说,本身就包含了一个完整、有逻辑、有起伏的故事线。小说作者已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