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给父母长辈科普健康知识,你是怎么做的呢?

回答
给父母长辈科普健康知识,这绝对是一门学问,也是我一直很努力在做的“事业”。毕竟,看着他们身体健健康康,是我们做子女最大的心愿。而且,说实话,很多时候他们比我们还更在意自己的身体,只是可能信息来源有些偏差,或者方法不太对。

我一般会从几个方面入手,并且特别注重沟通的方式,尽量让他们听得进去,而且觉得是“我们都在为了健康一起努力”,而不是我单方面地“教育”他们。

第一步:建立信任,让“我”成为他们的健康伙伴,而非“专家”

从关心日常开始,找到切入点: 我不会突然就抛出一大堆医学术语或者“你应该这样做”。而是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找话题。比如,看到妈妈最近睡眠不太好,我会说:“妈,最近看您好像有点晚睡,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啊?我看这儿有篇文章说,睡前喝点热牛奶或者泡泡脚可能有助于睡眠,要不咱们试试?”或者看到爸爸在散步,我会问:“爸,您今天走了多久?我最近看到一个说法,说散步的时候配合一些简单的拉伸动作,对关节特别好,要不我教您几个?”
分享“我的”健康经验: 我也会分享我自己尝试过的、觉得有效的方法。比如,“妈,我最近试着用空气炸锅做菜,油少了很多,您试试看,对身体也好。”或者“爸,我最近开始注意吃水果,医生说每天吃点富含维生素C的,感冒不容易生,您也多吃点。”这样,他们会觉得我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亲身实践的。
不批评,只建议: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从来不会说“你怎么又吃这么多油!”或者“你不应该这样!”而是用建议的语气:“妈,这菜是不是有点咸了?我记得医生说少盐对血压好,咱们下次做菜少放点酱油?”或者“爸,这东西您少吃点,我之前看有人说,这个吃多了对血糖不太好,咱们多吃点蔬菜好不好?”把“不应该”变成“这样可能更好”。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知识载体,让“干货”变得有趣易懂

筛选“靠谱”信息源: 我会主动去搜集一些权威的健康信息,比如来自知名医院、疾控中心、或者一些有医学背景的科普博主的文章、视频。但我绝不会一股脑地发给他们。我会自己先消化一遍,提取出最核心、最关键的信息。
用“生活化”的语言解释: 避免专业术语是必须的。比如,讲高血压,我不会说“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弹性下降”,而是说“血管里面太脏了,像水管一样堵住了,血压就容易上去”。讲糖尿病,我会说“身体处理糖的能力下降了,糖在血液里太多了,时间长了身体各个部位都会受影响”。
讲故事,举例子: 人们对故事总是更容易记住。比如讲骨质疏松,我会讲一个亲戚或者朋友因为摔一跤骨折,之后生活很不方便的故事,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者讲一些健康饮食的好处,比如“我邻居王阿姨,自从多吃蔬菜水果,现在精力可好了,爬楼梯都不喘气。”
利用短视频和图文: 有些时候,文字的东西他们可能看得有点累。我会找一些短小精悍的视频,比如关于如何正确测量血压、如何做眼保健操、或者一些健康食谱的制作过程。配上一些醒目的图片,效果会更好。比如,我给爸爸看过一些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心脏病早期症状的短视频,他看得比我看文字笔记要认真多了。
小册子或者打印出来的清单: 有些重要的信息,比如“高血压患者饮食禁忌”、“糖尿病患者运动注意事项”之类的,我也会整理成小册子或者打印出来,放在他们常待的地方,方便他们随时翻阅。

第三步:循序渐进,耐心重复,形成习惯

一次只讲一点: 不要试图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先从最迫切的,或者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方面开始。比如,如果爸爸的血压有点高,那我就先从低盐饮食开始,讲清楚为什么不能吃太咸的,怎么辨别哪些食物盐分高。等这个习惯养成一点了,再慢慢讲运动、少油等等。
反复强调,温和提醒: 健康知识不是学一遍就够了,需要反复的强化。当我看到他们不小心“犯规”的时候,我不会生气,而是温柔地提醒:“爸,这红烧肉油比较大,您少吃点,我给您夹点青菜?”或者“妈,今天菜是不是放盐有点多了?您尝尝,是不是有点齁?”
鼓励他们的改变: 当我看到他们因为注意健康而取得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时,一定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妈,您最近气色好好啊,看来睡得香吃得好就是不一样!”或者“爸,您这散步的习惯真好,身体肯定越来越棒!”这种正面的反馈,会让他们更有动力。
制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 比如,我会说:“妈,我网上看到一个特别好的养生汤方子,您要不要跟我一起做一次?”或者“爸,咱们周末去公园走走,我给您介绍几个我学来的健身操动作。”让他们觉得,健康生活也是一件可以一起做,并且很有趣的事情。
让他们提问: 我会经常问他们:“你们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吗?有没有什么觉得奇怪的?”然后耐心听他们讲,并根据他们的描述,再结合我掌握的健康知识,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者建议。如果遇到我不太确定的问题,我也会坦诚地说:“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我回去查查,下次再跟您说。”然后再去认真查找信息。

我的具体实践例子:

关于饮食: 给我妈普及“少油少盐”。我找了一些健康食谱,让她看油烟机旁边贴着我的“健康小贴士”——“少放油,多放葱姜蒜提味”,“菜别煮得太咸”。我也会帮她做一些口味清淡但营养均衡的菜。看到她做的菜油少了,我就夸奖她,“妈,您这菜做得真好,看着就健康!”
关于运动: 给我爸普及“适度运动”。我发现他喜欢散步,于是我就找了一些适合老年人散步时做的简单动作,比如脚踝的活动、手臂的摆动,然后打印出来,让他放在口袋里。周末的时候,我会主动拉着他一起去公园,陪他走一段,然后和他一起做做我刚学的那些动作。我会说:“爸,我学了个新动作,您试试看对不对?”
关于体检: 每年都会提醒他们去做体检,并且陪同他们一起去,听医生怎么说。当医生讲一些比较专业的东西时,我会在旁边给他们做翻译,或者把医生的建议记录下来,回家再详细解释给他们听。
关于心态: 我觉得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如果他们因为身体原因有些焦虑,我会耐心倾听,告诉他们,很多情况是可以通过积极调整来改善的,然后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最重要的是,我始终保持一颗耐心、尊重和爱的心。 我知道我是在和他们沟通他们最宝贵的东西——健康。我的目标不是说服他们立刻变成“健康达人”,而是让他们一点点地了解,一点点地接受,最终把这些健康观念融入到他们的生活里,让他们在晚年也能有更充实、更快乐的生活。这就像是在种一棵树,需要细心的呵护和长久的等待,但当它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种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有很多成功科普的案例,多数离不开“恐吓教育”。

比如我和几个哥哥吃饭,他们在喝酒,我解释我为什么不喝。我就说我爸爸有高血压,喝酒容易脑出血,然后瘫痪,死又死不了,活也难得活下去。于是他们果然理解了。

比如我姐用偏方治疗脚伤,她现在不用了,因为上一次用,在脚上明显愈合延缓时,我强迫她去了医院,医生说出了我想的那些话:你看这都开始烂了,早点来缝合一下就行 现在得把这些刮掉。——从那以后,她就偏方基本不用了。

这里说下失败案例

得破除他们的侥幸心理

我爸在我奶奶因脑出血瘫痪,我叔叔(他弟弟)喝酒也脑出血,自己有高血压的前提下,依然对我说的喝酒危险充耳不闻。

但自从他自己得了脑出血后,他就烟酒都戒了。

我问过他为什么之前怎么说都不听呢?

他说:他觉得他年轻不会那么快,等年纪大了再戒不迟。

以及出医院后,他说过一句名言: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稀奇古怪的病,到医院全见到了。

——言下之意是,自己进医院之前,他见到的大多数是喝酒没出事的,进了医院他终于见到了喝酒出事的,而且还见到了第二次脑出血的人,这个人只有眼球还能动。

而且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我姨夫糖尿病,现在已经出现明显的多尿、口渴,而且有尿失禁。

他不信是糖尿病造成的,他觉得是做了前列腺手术。

哪怕他因为血糖10+住过一次院。

这个我确实没有做什么,做不了什么。

不论向谁科普,都是在挑战他们的固有认知,无异于摧毁他们的世界。所以科普的内容下面会出现一些骂街的人。

向父母长辈科普,还有一层挑战他们权威的意味。

你做好准备了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