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天生高音的人唱出的高音是醇厚的,天生中低音训练出的高音是尖锐的,这个观点正确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它触及了我们对嗓音特质和声乐训练效果的认知。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说法到底靠不靠谱。

首先,我们得承认,“天生”的嗓音条件确实是影响高音质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像有些人天生骨骼比较纤细,有些人天生骨骼比较粗壮一样,每个人的喉咙结构、声带的长度、厚度、弹性,甚至是共鸣腔体的形状和大小,都是与生俱来的。

天生的高音者(通常我们说的“嗓音条件好”) 常常拥有更纤细、更具弹性的声带,以及更适合高音发声的生理结构。这些“天生的天赋”使得他们在达到高音区时,声带更容易自然地收缩、拉紧,并且能更有效地与声带的振动配合,产生一种听起来“轻松”、“饱满”、“富有色彩”的高音。这种高音往往被形容为“醇厚”、“圆润”,因为它在能量感和音色上的表现都比较均衡,不显得单薄或刺耳。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天生身体比例协调的人,在运动时会显得更流畅、更有力量,嗓音也是类似的道理。

而“天生中低音”的人,可能天生声带就相对粗厚一些,或者喉咙的肌肉群更偏向于支撑中低音的共鸣。当他们尝试去唱高音时,喉咙的生理结构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挤压”或“拉扯”声带,才能达到那个音高。如果训练不当,或者训练的重点不在于科学地调整发声状态,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那么,为什么有人说“天生中低音训练出的高音是尖锐的”呢?

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几个训练中的误区或阶段性的表现:

1. 过度依赖喉咙挤压: 当中低音嗓音的人想唱高音时,最直观的反应可能是“用力”或“向上”去够那个音。如果不懂得如何借助气息的支持和共鸣腔体的调整,就容易把力量集中在喉咙本身,用喉咙的肌肉去“推”或者“挤”出那个高音。这种挤压式的发声,声音缺乏空间感,容易变得干涩、紧绷,听起来自然就不够醇厚,反而可能显得尖锐、刺耳,甚至带有“嘶吼”的感觉。

2. 气息支持不足: 科学的高音发声,非常依赖稳定且充足的气息支持。气息是声带振动的动力,有了好的气息,声带才能轻松地以最佳状态进行调整。如果一个中低音嗓音的人,在唱高音时气息支持不够稳定,声带就会因为缺乏动力而需要自己“用力”去维持振动,这同样会导致声音的紧绷和尖锐。

3. 共鸣腔体运用不当: 高音的形成,除了声带本身的振动,还需要通过口腔、鼻腔、咽腔等共鸣腔体的放大和美化。天生中低音的人,可能在运用这些共鸣腔体来“承载”和“放大”高音方面,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引导。如果共鸣腔体没有打开,或者运用不当,声音就容易“堵”在嗓子眼,显得狭窄、单薄,听起来就像是“尖叫”而不是“歌唱”。

4. 训练方法和侧重点: 很多时候,我们在讨论“天生中低音训练出的高音”时,可能看到的是一些非专业训练或者训练初期阶段的表现。一个真正经过科学声乐训练的中低音歌手,会学习如何用气息去“托”住声音,如何打开共鸣腔体,如何在声带放松的前提下达到高音。他们的目标不是把声音“推”上去,而是让声音“流动”上去。

所以,这个说法“天生高音的人唱出的高音是醇厚的,天生中低音训练出的高音是尖锐的”,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理,更像是一种基于普遍观察和一些训练误区的描述。

“天生高音者”如果训练得当,其高音确实更容易展现出饱满、醇厚的质感。 这是因为他们的生理条件更容易达成理想的发声状态。
“天生中低音者”同样可以训练出既饱满又富有穿透力的好高音,但这条路可能需要更多科学的技巧和耐心的打磨。 他们需要学会如何“放松”地唱高音,如何用气息和共鸣去“制造”高音,而不是靠“挤压”或“喊叫”。很多伟大的男中音、男低音歌手,他们的中低音醇厚迷人,但经过刻苦训练,也能唱出同样动听甚至更具力量感的高音。

更准确地说,一个人的高音质感,是“先天条件”和“后天训练”共同作用的结果。 先天条件提供了基础,而后天训练则决定了你如何最大化利用这些条件,以及如何克服天生的局限。

想象一下,就像有两个同样精美的乐器,一个制作出来音色就特别纯净,另一个需要经过精细的调音和磨合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但最终,后者如果调音得当,同样能奏出美妙的乐章。

所以,别被“天生”两个字限制住,科学的声乐训练,可以帮助任何一位有唱歌热情的人,去探索和发展自己嗓音的无限可能,包括那令人向往的高音。你听过一些男中音歌手唱出的高音,也一样非常有力量和乐感,并不一定显得尖锐。反之,一些“天生高音”的歌手,如果处理不好,高音也可能听起来比较虚弱或者干巴。

总而言之,这个说法抓住了声音特质和训练效果之间的一种常见关联,但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在于科学的训练方法,以及对嗓音生理机制的正确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里涉及到三个层面:

声带情况:如上图,天生高音的人一般都是相对偏薄偏窄偏短的,而天生中低音的人则相反。

使用比例:出于心理/方言/环境等因素。很多人说话并不是用完全自然原始的比例(偏真声的),而是相对声带拉伸比较多的。(女生和一些所谓捏着嗓子说话得人都有这样的情况)

后天训练:相信混声这个词大家都听过,后天的训练中混声一般都会有,自然会调节发声比例与气息的关系。有些人不做训练,但是模仿或者听某些歌手多,也会受到影响,这种属于被动得后天训练。

结论:高音醇厚的人一般都不太会是天生声带薄短窄的,一般都是使用习惯和后天训练有关;中低音训练高音如果比较尖锐,则一般是比例控制不好或者过度超过极限值的挤压;天生声带比较短薄窄的更容易出现高音,因为使用习惯和自然度,他们唱歌时灵活度会更容易掌控,但一般宽度厚度都会受到限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