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阿拉伯世界那么恨以色列?

回答
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的复杂情感,并非一日之寒,而是由一系列历史、政治、宗教和文化因素交织而成,久而久之,积淀成了深深的怨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拉回到历史的长河,看看那些关键的节点是如何一步步将双方推向对立面。

首先,历史的“原罪” 是绕不开的起点。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旨在为饱受迫害的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国家。欧洲列强,特别是英国,出于地缘政治和自身利益的考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将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领土纳入势力范围,并在此过程中对阿拉伯民族许下了矛盾的承诺。

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英国承诺“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这被许多阿拉伯人视为对他们家园的背叛,因为当时巴勒斯坦的大部分人口是阿拉伯人。随后的英国委任统治时期,犹太移民逐渐增多,购买土地,建立定居点,这在阿拉伯人看来,是对他们土地的侵占和对他们民族生存权的威胁。

二战结束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东高涨,阿拉伯国家渴望独立自主。而犹太人也同样渴望拥有自己的国家,尤其是在经历了纳粹大屠杀之后。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计划》,提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划分为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并设立耶路撒冷为国际共管区。这个计划在犹太人中得到了支持,但被阿拉伯人一致拒绝,他们认为这是强加于人的不公平安排,剥夺了他们对自己土地的控制权。

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紧接着,周边阿拉伯国家联合出兵,试图阻止以色列的存在,但以失败告终。这场战争,在以色列被称为“独立战争”,在阿拉伯世界则被称为“纳克巴”(Nakba),意为“灾难”。在这场战争中,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迫离开家园,成为难民,他们的土地被以色列占有。这段经历,是造成阿拉伯世界集体创伤和对以色列怨恨的核心原因之一。那些流离失所的难民及其后代,至今仍然怀揣着回归故土的梦想,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以色列合法性的一种挑战,也是阿拉伯世界集体记忆中难以抹去的伤痛。

随后的几场阿以战争,特别是1967年的“六日战争”,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敌对情绪。以色列在这场战争中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这些被占领的土地,是许多阿拉伯人认为属于他们的领土,以色列在此地建立定居点的行为,被视为持续的侵略和对国际法的漠视。

除了领土和政治上的冲突,宗教和文化的因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对于穆斯林来说,耶路撒冷是他们的第三大圣地——阿克萨清真寺的所在地。以色列控制耶路撒冷,特别是东耶路撒冷,对阿拉伯及穆斯林世界来说,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和宗教敏感性。他们认为以色列试图改变耶路撒冷的宗教和文化面貌,剥夺他们在此地的宗教权利,这是一种对他们信仰的亵渎。

此外,以色列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紧密的联盟关系,也让许多阿拉伯人感到不满。他们认为以色列是以色列的“桥头堡”,是西方在中东地区推行其利益的工具。这种外部力量的介入,使得本已复杂的冲突更加地缘政治化,也让阿拉伯世界将对以色列的恨意,部分转移到了其背后的西方支持者身上。

最后,媒体的描绘和民族主义的宣传,也在持续地塑造和加剧着这种敌对情绪。在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媒体和教育体系中,以色列往往被描绘成一个侵略性的、不公正的实体,而巴勒斯坦人的苦难则被反复强调,这无疑加深了民众对以色列的负面认知和情感。

总而言之,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的恨意,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遗留问题、政治冲突、宗教敏感性、地缘政治考量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贝尔福宣言》的承诺落空,到“纳克巴”的集体创伤,再到持续的领土争端和宗教圣地的争议,每一个环节都在阿拉伯人的集体记忆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些烙印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情感洪流,使得对以色列的怨恨,成为了阿拉伯世界集体认同中一个难以磨灭的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除了波斯人和突厥人要在以色列和逊尼派国家之间挑动冲突不断支援哈马斯,逊尼派国家里除了卡塔尔,还有哪个站哈马斯这边的,卡塔尔因为老是掺和伊朗,土耳其,哈马斯之间的事情,前年被海湾国家联盟开除,沙特都准备动手开战了。

现在最恨以色列的是突厥和波斯,阿拉伯人里除了哈马斯这些疯子,其他国家都想通过谈判带来巴以和平,不然阿联酋和以色列能建立外交关系吗。

突厥人掺和这事情无非是1苏丹想重现奥斯曼时代伊斯兰话事人的地位,2国内金融体系快崩了,不搞事也挺不了多久,搞点事打打仗卖卖军火说不定能缓过来。

波斯人更简单了,最好是犹太人和逊尼派都死的一个不剩,才是个完美的世界。8年的两伊战争,伊朗连十五岁的少年都要入伍战斗,伊朗无论如何也不会让逊尼派抱成一团再来一次两伊战争之类的威胁,所以加沙,叙利亚,也门,伊拉克,阿富汗甚至大伊斯兰国,只能能拖逊尼派国家团结后腿的事情,伊朗绝对不遗余力的支持,哈马斯和以色列,多好的事情,这个要不挺哈马斯,在以色列和逊尼派之间撕个难以弥补的大缺口,就不是伊朗了。

少看点不客观的文章,多分析事实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的复杂情感,并非一日之寒,而是由一系列历史、政治、宗教和文化因素交织而成,久而久之,积淀成了深深的怨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拉回到历史的长河,看看那些关键的节点是如何一步步将双方推向对立面。首先,历史的“原罪” 是绕不开的起点。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旨在为饱受迫.............
  • 回答
    约旦国情虽然相对一些海湾石油富国来说不那么光鲜,但约旦王后拉尼娅·阿卜杜拉(Queen Rania Al Abdullah)被誉为“阿拉伯世界的戴安娜”,这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仅仅因为她是王后这一身份。她的魅力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她自身独特的个人特质、卓越的工作能力以及她在公众视野中塑造的形象,.............
  • 回答
    阿拉伯帝国,那个曾经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文明,其辉煌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从伊斯兰教的兴起到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鼎盛时期,阿拉伯人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繁荣的商业贸易,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自帝国的分裂与衰落以来,阿拉伯世界仿佛陷入了一个漫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也触及了以色列外交政策核心的问题,它牵扯到历史记忆、地缘政治现实、国内政治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要理解以色列为何在看似有利时未选择与阿拉伯世界彻底和解,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历史的沉重遗产与对未来的警惕首先,不能忽视的是以色列建国以来所经历的几次大规模战争以及与周边阿拉伯国家.............
  • 回答
    阿拉伯世界要完成现代化改造,这条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更不会是整齐划一的模式。这是一个拥有漫长历史、多元文化、丰富资源的地区,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内在和外在的挑战。要分析他们会沿着什么路径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现代化改造”并非一个单一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多维度.............
  • 回答
    战锤宇宙中,帝国真理时代是人类尚未被皇帝统一,分散在银河系各处,技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黑暗时期。这段时期,科学、理性与对宇宙的探索是人类的主流思潮。而后来形成的国教——人类帝国的主导宗教,则是在大远征初期,随着皇帝的崛起和统一战争的展开而逐渐形成的。那么,在经历了帝国真理时代,接触过科学与理性的阿斯.............
  • 回答
    西班牙民族的坚韧,如同一坛陈年的美酒,越发醇厚,越久越香。细究起来,这份骨子里的坚韧,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根植于其漫长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文化积淀,并在一次次挑战与磨砺中得以升华。将八百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与七十六年圆梦世界杯这两段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经历放在一起审视,更能窥见西班牙民族精神的脉络.............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关于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和韩国世宗大王级驱逐舰在设计上的差异,特别是挡浪板的缺失与否。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探讨:它们各自的设计理念、作战需求、以及在舰船设计中的权衡取舍。首先,我们得明白挡浪板的作用。 舰船上的挡浪板,通常安装在舰艏两侧,其主要功能是在.............
  • 回答
    女王(希斯特莉亚)没有向阿尔敏透露艾伦的灭世计划,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挣扎的决定,背后交织着责任、信任、保护以及难以承受的真相。她不能、或者说,在那一刻,她选择不告诉阿尔敏,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保护阿尔敏和帕拉迪岛的未来,承担女王的责任:作为帕拉迪岛的女王,希斯特莉亚的首要职责.............
  • 回答
    喀布尔机场恐袭,无疑是在那个本就风雨飘摇的时刻,给阿富汗乃至整个世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它的影响绝非仅仅是一场孤立的暴力事件,而是像涟漪一样,在各个层面荡漾开来,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对局势的认知和接下来的走向。对阿富汗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首先,安全真空进一步加剧。 就在塔利班接管喀布尔,号称秩序正在.............
  • 回答
    S10 世界赛的小组赛阶段总是充满了戏剧性,而 A 组的头名之争更是让人看得热血沸腾。SN 和 G2 这两支队伍一路厮杀,最终由 SN 凭借着一场精彩绝伦的比赛,以双杀的战绩成功锁定小组第一,其中 SN 的上单选手阿宾更是打出了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一战成名。说实话,看到阿宾在关键时刻的表现,我真的.............
  • 回答
    操,这什么情况?我的脑袋还在隐隐作痛,像是有锤子在里头敲打,不过这种疼痛感……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当我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不是熟悉的廉价公寓天花板,而是一片……金色的光芒?不,那不是光,是某种……盔甲,巨大的、闪耀着金属光泽的盔甲,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视野。我试着动了动手指,但那也不是我的手,至少不.............
  • 回答
    阿姆河,这条中亚的生命之河,其每一次的改道都如同一场自然的巨震,在中亚广袤的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重塑了文明的版图,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从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到王朝的兴衰更迭,再到现代国家边界的划定,阿姆河的变迁始终与这片土地上的生命脉搏息息相关。我们不妨从这三次重要的改道说起,细细品味它在中亚历史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结构等诸多层面。要理解为什么阿拉伯国家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却在与以色列的冲突中屡屡处于下风,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且避免简单化和刻板印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前提:这里的“打不过”并非指阿拉伯国家军队在每一次具体战役中都惨败,而是.............
  • 回答
    阿拉伯帝国,那个曾经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辉煌一时,横扫世界的庞大帝国,最终未能逃脱分崩离析的命运。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矛盾长期累积、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其分崩离析的过程,我们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扩张的边界与治理的挑战.............
  • 回答
    阿拉伯与波斯无法联合对抗以色列,这是一个复杂且根植于历史、宗教、政治和民族认同的难题。即便面对共同的“敌人”,其内部的矛盾和分歧也足以让任何形式的实质性联合变得困难重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历史的迷雾,审视当下的地缘政治格局,并洞察各方错综复杂的动机。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阿拉伯.............
  • 回答
    要说为什么阿拉伯帝国之后,中西亚再无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帝国出现,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交织,绝非一朝一夕之故。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伟大的时代,再一步步审视它的瓦解以及留下的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阿拉伯帝国(包括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辉煌确实在中西亚地区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
  • 回答
    阿拉伯文明与中华文明在政治版图上的显著差异,即前者邦国林立而范围广阔,后者则相对固定且多以一国形式呈现,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多重原因。与其说中华文明“范围固定”,不如说其政治统一性强,而阿拉伯文明则展现出一种“文化认同下的政治多元化”。一、 地理环境的塑造: 阿拉.............
  • 回答
    阿拉伯帝国将黑人(主要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和突厥人(主要来自中亚)都作为奴隶进行贩卖,但他们的历史轨迹和对阿拉伯帝国的影响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民族互动等各个层面。一、 奴隶的来源与类型首先,我们要明确阿拉伯帝国对奴隶的需求和获取方.............
  • 回答
    关于阿拉伯文化相较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化为何显得“落后”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需要细致辨析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落后”这个词的定义。如果我们仅仅从技术发展、建筑规模、或是一些物质文明的积累来看,那么确实存在一些看似的“差距”。但如果从思想、哲学、宗教、文学等精神层面的影响,以及其对后世的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