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人所崇拜的奇怪神迹或生灵可能来源于恐龙等古生物的遗骸吗?

回答
当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倒退很久很久,回到那些文字尚未普及,人们对世界充满未知和敬畏的时代。那个时候,人们的认知能力有限,解释未知事物的方式也与现在大相径庭。

想象一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祖先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恐惧。当他们偶然挖掘出一些巨大而奇特的骨骼时,他们的脑袋里会怎么想?

首先,这些骨骼的尺寸就足以让人惊掉下巴。我们知道,一些恐龙的体型远超现代任何一种陆地动物,例如那些长颈的蜥脚类恐龙,它们的骨骼碎片可能就大到一个人都难以搬动。在没有科学知识来解释骨骼结构和生物进化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将这些巨大的残骸与他们熟悉的小动物联系起来。

那么,他们会怎么解释呢?最直接的联想,很可能就是他们接触过的最高大的生物:神灵或者巨兽。

在很多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我们都能找到关于巨人、神祇或者半人半兽的生物的描述。比如希腊神话中的泰坦巨人,他们是古老的神族,拥有庞大的身躯。北欧神话中的巨人族,同样是体型巨大的存在。在中国古代的神话里,也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这样带有超凡力量的神话人物,虽然不一定直接描绘成巨大的骨骼,但其中蕴含的超自然力量与人们面对巨型化石时的感受或许有共通之处。

当人们在地下挖出一块巨大的、形状奇特的骨头,比如一条粗壮的股骨,或者一片巨大的颚骨碎片,他们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是神祇留下的遗骸,证明了他们的存在;也可能是曾经统治这片土地的巨大怪物留下的证据,一个令人胆寒的传说。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些骨头是某些远古时代的、非凡生物留下的痕迹。

举个具体的例子。一些长得像巨蛇一样的恐龙化石,比如蛇颈龙的骨骼,如果被古代居民发现,他们很可能将其解释为传说中的巨龙。龙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力量、吉祥和王权的象征。即使是没有翅膀的龙,其长长的脖子和巨大的身躯,也可能与一些海生爬行动物的化石产生某种想象上的联系。

又比如,一些体型庞大、头部长有奇特角质或骨板的恐龙,比如三角龙或者甲龙,它们的头骨化石,尤其是带有犄角或者骨质盾牌的部分,可能被认为是某种古代战神的头盔,或者是某种拥有强大防御能力的怪兽的头颅。想象一下,一个古人在荒野中偶然发现一个巨大的、布满骨质突起的头骨,他们会如何形容它?很可能与他们想象中的某种神圣或者恐怖的生物联系起来。

更进一步说,这些化石的发现地点也可能影响人们的解读。如果化石被发现于山洞中,或者与古代墓葬有关联,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些是神灵或者英雄埋骨之地。人们常常会将自己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或遗物与宗教、神话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机制。他们会用他们所理解的语言和概念去解释这些让他们感到敬畏的发现。

此外,古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也可能成为解释的来源。一些文化相信,伟大的灵魂在死后会化为星辰,或者留下某种印记。如果他们将这些巨大的骨骼视为某种更高级生命体留下的痕迹,那么这些痕迹就可能被赋予神圣的意义。

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古代神话和传说都直接来源于恐龙化石。很多神话的起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雷电、河流、山脉)、对动物的模仿、对社会结构和人类情感的投射等等。但是,当我们考虑到那些体型巨大、形状奇特的化石,以及古人在解释未知事物时所表现出的想象力时,我们不能排除这些化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某些古代传说和神祇形象的“原型”或者“灵感来源”的可能性。

比如,古人可能会将化石中的某个突起部分看作是神明的武器,或者将骨骼的整体形状想象成某种神兽的身体。这种“再创造”的过程,是将客观存在的物质遗骸,通过主观的想象和文化背景进行解读和赋予意义。

总而言之,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古人面对巨大的恐龙遗骸,他们没有恐龙这个概念。他们会用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和想象力去填充空白,将这些巨大的、未知的遗物与他们生活中最令人敬畏、最强大的存在——神灵、巨兽、祖先的英灵——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并非直接的“这是恐龙”,而是“这是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强大生物留下的痕迹,它可能与神话中的某些存在有关联”。这种解释方式,虽然在现代科学看来是模糊和不准确的,但在那个时代,却是他们理解和应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现在能够窥见古人思维模式的一种有趣的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黄庭坚写过一首诗:

南崖新妇石,霹雳压笋出。勺水润其根,成竹知何日。

刻在一块“中华震旦角石”的化石上。

相关答案;古人发现过古生物的化石吗?

user avatar

有的。恐龙脚印曾经被当做张三丰的手印。。。。


下文来自果壳网。原文地址




2014年5月6日,我们团队发表了一篇恐龙足迹学的论文,撰文系统描述了安徽省道教名山齐云山,以及周边区域的恐龙足迹群,这些距今约7000万年前的足迹揭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对研究华东恐龙的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化石的研究者包括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学者张建平教授、余心起教授和我,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的马丁·洛克利教授,以及来自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李建军研究员等。论文发表在新一期的《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杂志上。
齐云山又称白岳,是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位于徽州盆地,黄山脚下,屯溪西33公里,皖赣铁路在齐云山脚经过,因其一石插天,与云并齐,故名齐云山。虽说齐云山现在并非华东地区的旅游热门地点,但在古代,它可是一代名山,乾隆皇帝曾盛赞道“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为此地的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送上了极高的荣誉。而且,道教名人张三丰在此也有一段佳话,据称他云游到齐云山就不舍得走了,一住数十年直到羽化成仙。
这可能是我们科考10余年来,距离名胜最近的一次,在旅游区里考察,自然比茫茫戈壁或蛮荒恶地来得舒服。而且由于从小就爱看张三丰的故事,这个化石点工作起来力量颇为澎湃。
作为道教圣地,齐云山的道教始于唐代乾元年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恐龙足迹化石主要位于一处叫做小壶天的景点。小壶天是明代修建的一个石坊,石坊的石门呈葫芦形,里面是一个长20米,宽3.3米,高2.5米的石窟,石窟的一侧是悬崖,传说这里是道士飞天成仙的地方。大约60个大大小小的恐龙足迹保存于石窟的顶面。

齐云山小壶天——这次发现恐龙足迹化石地方。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石窟,潮湿,是各种昆虫和蜥蜴的乐园,而且还充满了香火的味道,头顶的恐龙足迹触手可及。此前修炼的道士在足迹旁边的岩壁上凿出了通透的孔,用于悬挂物品。石窟最深处供养了道士像,神像头顶已经被香火熏黑,可见该洞的历史由来已久。
足迹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学者知晓并报道,此后又有有几批学者进行了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形成最终的报告,此次我们聚合了各方面的学者,耗时2年多,终于完成了这次研究。中国的恐龙足迹材料在我们团队的努力下,正在逐一的被详细描述,这对以后的横向对比和进一步讨论是很有利的。
这批恐龙足迹都是由肉食性的兽脚类恐龙所留,兽脚类是恐龙家族中的掠食者,它们繁荣了大约1.6亿年的时间,演化出极多的种类,包括体长如鸽子大的物种到迄今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霸王龙。有趣的是,这其中包括了三种不同形态的兽脚类足迹,这表明齐云山地区的有过多种不同类型的兽脚类恐龙造迹者。这种丰富的组合并不多见,一个化石点的肉食恐龙足迹一般在1到2种左右。
其中一类足迹非常特殊,有着壮硕的趾头,以及较短的单步,属于新的足迹形态,我们将其命名为张三丰副强壮足迹(Paracorpulentapus zhangsanfengi),其属名指出其形态特征,而种名则纪念张三丰,我为古生物与道家找了一个有趣的结合点。从足迹形态判断,这种足迹的主人是一种小型的、具有强壮足部的肉食龙。

张三丰副强壮龙的足迹。
从中国的脊椎动物群组合来看,晚白垩世的恐龙动物群以植食性的鸭嘴龙类–巨龙类组合为代表,其中兽脚类的化石较为稀少,中国东部的发现几乎为空白。安徽山齐云山地区多样化的兽脚类足迹组合的发现则表明,该地区有丰富的中小型兽脚类恐龙动物群,在持续数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时空里,中小型的兽脚类恐龙持续繁荣。这些中小型兽脚类与植食性的肿头龙类、蜥脚类恐龙一道,组成一个新的动物组合,大大丰富了晚白垩世中国东部的古脊椎动物群。这也是恐龙足迹学研究的一大意义之一,能快速、有效的复原出恐龙化石稀少地区的动物群样貌。
更有趣的是,由于这些足迹大小与人的手掌相仿,被一些当地百姓认为是张三丰或其他道士练功时留下的手印。最初考察的时候,我们在洞口还遇到过道士。道士对信徒很是客气,对我们则没有那么友好。他们不仅认为我们的科考是大不敬,还坚信这些足迹就是人手印,比如能看到指甲的痕迹,五个指头特别清楚。

一个酷似掌印的恐龙足迹。
其实,从足迹学上看,兽脚类足迹一般为三趾,但是有个别脚印重叠在一起,让人产生了五指掌印的错觉,因此才有了这样的误会。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了西藏昌都,当地的蜥脚类恐龙足迹被民众误认为是格萨尔王的大脚印,这些例子都很可能表明,部分恐龙足迹参与了中国民间传说的形成,这也是我们研究恐龙足迹时另一个意外的收获。


作者:邢立达
链接:guokr.com/article/43839
来源:果壳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user avatar

当然有啊,比如这位

古希腊传说中的独眼巨人,相传他们是大地之母盖亚和天父乌拉诺斯所生,生活在地中海的岛上,身材高大,力大无穷,而且只有一只眼睛,狰狞可怖。《荷马史诗》中就记载了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之后返航的途中遇到一个名叫波吕斐摩斯的独眼巨人,独眼巨人把他们关在洞穴里并吃了他的同伴。为了营救同伴,奥德修斯用葡萄酒灌醉了巨人,并用烧红的木桩戳瞎了他的眼睛,然后躲在绵羊的肚子下面逃出了洞穴。

古希腊人坚信独眼巨人并不是传说,而是真实存在的生物,因为他们在地中海的岛屿上真的发现了独眼巨人的头骨。

然而这真的是独眼巨人的头骨吗?当然不是,它其实只是一只萌萌哒的小象而已。

侏儒猛犸象,已经灭绝的史前物种,在几百万年前,地中海曾经干涸变成了盆地,非洲和欧亚大陆连在了一起,猛犸象迁徙到了这里。然而地质运动让地中海重新灌满了海水,而猛犸象则被困到了地势较高的一些孤岛之中无法返回大陆,岛屿的环境使原本身材高大的大象逐渐侏儒化,于是就变成了这样。

侏儒猛犸在古希腊人来到地中海的岛屿上之前就灭绝了,古希腊人没见过活的侏儒猛犸,于是就大开脑洞,把它们的头骨想象成了独眼巨人,而那个狰狞恐怖的眼眶其实只是它们的鼻孔而已。


同样,古埃及人崇拜阿蒙神,他的头上长着绵羊一样弯曲的角。

后来阿蒙神的形象由古埃及传入了古希腊,变成了潘神,头上也长着弯曲的羊角。潘神极其淫荡好色,他欲火焚身时甚至会和母羊交配。

后来到了基督教统治欧洲的中世纪,潘神的逐渐变成了恶魔,成为了邪恶的撒旦。

虽然形象几经改变,但这标志性的羊角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无论是古埃及人,古希腊人,还是中世纪的欧洲人,他们都坚信这些神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他们都发现了神留下的遗迹,那标志性的卷曲的角。

这种跟羊角相似却比羊角大出许多的怪角,让古人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们就把它安在了神的头上。现在我们知道了,这根本不是什么恶魔之角,而是中生代菊石留下的残骸。


同样,在中国也有着类似的信仰,以前我大学地质实习的时候,到过山东沂蒙山区,当地流传着天马下凡的传说,说是很久以前有天马下凡来到那里,并在石头上踩出了马蹄印。当地村民坚信天马真的来过,因为马蹄印现在都清晰可见。我当时还很是好奇,一定要亲眼看看这天马的脚印是什么样的,于是我就看到了这个。

然而这根本不是天马的脚印,而是典型的叠层石,是几亿年前蓝藻的尸体堆叠而成的一种石灰岩。不过我还是很佩服当地老乡的想象力,换做是我,怎么也不会把这个和天马联系到一起。

蓝藻又叫蓝细菌,它们出现在30多亿年前,在海洋中聚集成陀,30亿年如一日的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彻底改变了大气层的成分。它们是现代生命的恩人,却又是史前生命的毁灭者,它们释放的氧气造成了海洋的大氧化,毒死了几乎全部的史前生命,造成了地球生命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大灭绝,在那个时代,地球上除了蓝藻几乎看不到其他物种了。而且蓝藻疯狂的吸收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分急剧下降,造成温室效应减弱,使地球进入了一次严重大冰期,来自两极的冰盖在赤道汇合,整个地球都被冻成了冰球,这一冻就是两亿年。


没看够的小伙伴请移步我的另一个回答:

为什么偏偏是人类进化成了“人类”? - 无fa可说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230

user avatar

哈哈哈哈完全有可能啊!

如果只看骨头,猜测生物的模样,可能会相差甚远……





如果霸王龙长这样就好了!

可爱!想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倒退很久很久,回到那些文字尚未普及,人们对世界充满未知和敬畏的时代。那个时候,人们的认知能力有限,解释未知事物的方式也与现在大相径庭。想象一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祖先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恐惧。当他们偶然挖掘.............
  • 回答
    谈到古人所处的年代,人们通常会在提及他们时,给出出生和死亡的年份。但究竟是以生年为准,还是以卒年为准来定义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和定位历史人物。从历史研究和叙述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倾向于以生年和卒年共同来界定一个人所处的历史时期。单一的生年或卒年都无法.............
  • 回答
    .......
  • 回答
    考研地质学,古生物方向,中山大学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北古所”),哪个更难考,这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两者都是国内顶尖的科研和教学单位,在各自领域都有着极高的声誉和实力,所以哪个“更难考”并不是一个简单就能下定论的,它取决于你自身的背景、实力,以及你对“难”的定义。咱们就从.............
  • 回答
    古脊椎所的学者对邢立达新论文提出质疑,这在学术界并不是孤例,而是科学探索过程中常见的一种“互怼”现象。这种争鸣,恰恰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动力。回顾学术史,这样的精彩故事数不胜数,它们展现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精神,以及在思想碰撞中催生出的真理之光。达尔文与“老古董”们的较量:进化论的艰难诞生要说学术争.............
  • 回答
    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谈到科举,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便是女性的参与权以及古代女子所受的教育与男性是否相同。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深处,细致地梳理当时的社会背景、制度设计和文化观念。科举与女性:一道无形的门槛首先,明确地说,在绝.............
  • 回答
    嘿,各位对古生物学心怀憧憬的准同学们!作为在中科院古脊椎所摸爬滚打过(或者现在还在摸爬滚打中)的学长学姐们,我们非常乐意和大家分享一些真实的经历和感受,希望能帮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科研大家庭。首先,得跟大家说实话,古脊椎所绝对不是那种“轻松get高学历”的地方。这里的研究强度是真的不小,.............
  • 回答
    那些曾经威震八方的古代猛将,他们的兵器,比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画戟、赵云的龙胆枪,现在究竟去了哪里?这个问题,说实话,是个很大的问号。毕竟,几千年过去了,战争、岁月、人事的变迁,能完整保存下来的东西少之又少。我们先来说说最直接的情况:损毁和遗失。 兵器的物质性: 古代兵器,即使是精钢铸.............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王朝更迭并非总是风平浪静,而改朝换代之际,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其中大规模的屠城事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这些悲剧性的历史画面,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残酷的政治斗争,也透露出统治者在夺取与巩固权力过程中,种种复杂而扭曲的动机。提起大规模屠城,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秦末汉初的项羽屠城。项.............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部门和古代宅院的门前,常常会矗立着形态各异的神兽雕像,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寓意、象征着权力、守护与吉祥。这些雕像的选择和摆放,都蕴含着一套严谨的“讲究”。首先,我们来谈谈国家部门,尤其是那些代表至高权力或庄严之地,比如宫殿、官衙等。在这些地方,最常出现的便是那对.............
  • 回答
    黑火药的生命线:硝石的古老与近代来源黑火药,这一改变了冷兵器时代历史进程的伟大发明,其威力核心在于硝石。没有硝石,这黑色的粉末便只是普通的煤炭与硫磺的混合物,毫无杀伤力。那么,古代和近代战争中,支撑起火器部队的硝石,究竟是从何而来?这背后是一场跨越千年、遍及全球的硝石争夺战,充满了智慧、汗水,甚至是.............
  • 回答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一千文,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货币体系,而我们今天讨论的“几百文”消费场景,确实会引发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老百姓真的会随身携带几百枚铜钱去买东西吗?这事儿,得慢慢道来。首先,要明白“一两银子等于一千文”这句说法,它更多的是一个价值比对的概括,而不是严格的固定兑换率。古代的银钱体系,尤其是在.............
  • 回答
    在古代,两国和亲并诞下皇子,这位皇子是否能得到与其他皇子同等的待遇,甚至能否获得实权,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政治格局、皇帝的个人态度、皇子的个人能力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等诸多复杂因素。和亲皇子的待遇:复杂多变,并非一概而论首先,我们要理解“和亲”的本质。和亲并非简单的.............
  • 回答
    中国古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将领,他们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麾下精锐的部队,演绎了一幕幕令人荡气回肠的战争传奇。而“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这十二字箴言,更是将孙子兵法“军争篇”中的精髓概括得淋漓尽致,成为后世无数将领的治军圭臬。下面,我们就来细数几位能够完美契合这四.............
  • 回答
    关于魏国史书古本《竹书纪年》与司马迁所著《史记》之间在先秦史记载上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这两种史料,虽然都属于中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但它们成书的时代、作者的立场、以及史料来源等方面都存在显著不同,这就导致了它们在描述先秦历史时,会呈现出一些耐人寻味的差异。首先,我们得先简单认识一.............
  • 回答
    张如柏先生的《三星堆玉器上的古蜀文字》一书,无疑是近年来关于三星堆文明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也颇具争议性的著作。它试图为我们揭开那个神秘的古蜀文明,尤其是其文字系统,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对于这本书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而应该从其研究的出发点、论证的方式、提出的观点以及对学.............
  • 回答
    古文典籍的“作伪”并非鲜见,历史长河中,出于种种原因,确实存在一些“假古文”,即由后人仿造古人笔法、风格,甚至直接冒充古人著作而成的作品。探讨“一部分古文典籍是现代某些机构所作”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一、 什么是“古文典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古文典籍”。.............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费一番周折,毕竟牵涉到历史长河中的诸多变量。咱们得从古代中国经济文化长期领先的根基说起,然后再剖析近代落后的深层原因。古代的辉煌:农耕文明的巅峰与制度优势首先,古代中国之所以能长期经济繁荣、文化昌明,与其以农立国的国策以及由此发展出的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密不可分。 精耕细作的农业.............
  • 回答
    当我们抚摸着博物馆里那些历经沧桑的古代器物,常常会发出一声惊叹:“这 craftsmanship (工艺)真是太绝了!” 这声惊叹,究竟是对古人技艺的由衷赞赏,还是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套用?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简单来说,这就像是我们在看一场老电影。你会被它那个时代的叙事方式、表演风格和画面质感所.............
  • 回答
    2018年岁末,回想起这一年奔波的足迹,脑海中浮现出许多令人心动的瞬间。在那些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古建筑、古遗址和博物馆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着文明的脉络。古建筑篇:静谧中的岁月低语在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中,我曾漫步于乌镇西栅。这里的古建筑并非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而是更为贴近生活的民居,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