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明明想的是「为爸妈好」,但是说出口的时候却容易变成苛责?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困境,很多人都会遇到。明明心里揣着一份沉甸甸的爱,想着为父母好,可话到嘴边,怎么就变成了让他们不舒服的“苛责”?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复杂的心理和沟通模式,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

一、 我们脑子里想的“为爸妈好”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我们说“为爸妈好”的时候,脑子里通常有哪些画面?

安全感与健康: 比如希望他们吃得健康、穿得暖和,按时吃药,少操心,别生病,身体棒棒。
经济保障: 希望他们手头宽裕,不用为钱发愁,能安享晚年。
生活便利与舒适: 希望他们住得舒心,出行方便,生活节奏慢下来,少受累。
精神慰藉与陪伴: 希望他们不孤单,有寄托,心情好,不生气,被关注。
避免风险与吃亏: 希望他们不被骗,不操心家里的琐事,不被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事情影响。

这些都是非常真挚的愿望,是基于我们对父母的爱和责任感。我们通过自己的视角,认为什么是对他们好的,并且会自然而然地将这种“好”的定义投射到他们身上。

二、 为什么这份“好”传达时会变味?—— 内在的几个卡点

这份“好”之所以容易变成苛责,往往是因为我们在表达时,忽略了一些关键点,或者被一些内在的情绪和认知模式牵着鼻子走:

1. “替他们想”的思维模式太强,忽略了“他们自己想什么”:
我们常常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去判断什么是对父母好的。但父母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节奏和需求。他们可能觉得现在这样挺好,或者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当我们不问他们的意愿,直接把自己的“好”强加给他们,就容易变成干涉和命令。
比如,你觉得父母应该早睡早起身体好,所以不停地催他们:“都几点了还不睡?明天还要早起呢!” 而父母可能只是想看会儿电视放松一下,或者他们生物钟就是晚点。你的好意,在他们听来就是一种“不被理解”的提醒,甚至是一种否定。

2. 焦虑感在作祟:
我们对父母的爱,常常伴随着一种深深的焦虑。怕他们生病,怕他们孤单,怕他们遇到麻烦,怕自己照顾不周。这种焦虑感会让我们变得过度敏感和急切。一旦发现父母做了“不符合我们期望”的事情,那种焦虑就会立刻升级为一种“必须立刻纠正”的冲动。
比如,父母去参加一个老年活动,你担心有推销或者被骗,虽然父母自己觉得没什么问题,但你可能会立马打电话过去,用一种严厉的语气说:“你们千万别乱信人!那个地方肯定不靠谱!” 这种急切的担忧,没有经过冷静的分析和沟通,很容易让对方感受到的是你的不信任和恐惧。

3. “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潜台词:
这句话我们可能很少真的说出口,但在潜意识里,它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有时候会让我们觉得,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稍微粗糙一点也无妨。甚至,它还会附带一种“我才是更懂你”的优越感。
当我们觉得父母做得不够好,或者有“危险”时,我们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纠正”他们,而忽略了他们的独立人格。你可能会说:“这个菜不能这么做,油太多了,对身体不好!” 你觉得这是好心的提醒,但父母可能会觉得你是在批评他们的厨艺,或者是在说他们不懂养生。

4. 情绪的传递机制:
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绪的传递。当我们怀揣着爱意去沟通,但内心充满了焦虑、不耐烦或者担忧,这些负面情绪很容易通过语气、表情、肢体语言传递出去。父母接收到的可能不是“我爱你”,而是“你让我很担心/不满意”。
例如,你发现父母的房间有点乱,你可能心里想着“他们年纪大了,别累着,我帮他们收拾一下”。但如果你一边收拾一边抱怨:“哎呀,你们怎么又弄得这么乱,我都说了多少次了!” 这种抱怨,就直接把你的烦躁传递给了他们,而不是你的爱意。

5. 过去的沟通模式影响:
我们和父母之间的沟通模式,往往是长期形成的。如果你从小就习惯用“我讲的你就听”的方式与父母沟通,或者父母习惯了对你发号施令,那么在长大后,即便你想表达爱,也可能不自觉地沿用了这种模式。
父母可能习惯了我们在他们面前扮演“小大人”的角色,而我们自己也可能因为长大了,觉得自己有能力照顾他们,从而用一种“我来指导你”的方式去沟通。

三、 那些容易变成苛责的“为爸妈好”的例子:

我们来看看一些具体的场景,为什么好意会变味:

关于健康饮食:
心里想: 妈妈,你血压高了,少吃点盐对身体好,我希望你健健康康的。
说出口可能变成: “妈!你又做这么咸的菜!我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就是不听!这样下去迟早得进医院!” (语气急促,带有指责)
关于生活习惯:
心里想: 爸爸,您年纪大了,晚上别总熬夜看电视,对眼睛不好,也影响休息。
说出口可能变成: “爸!都几点了你还不睡?天天这么熬夜,眼睛不要啦?真是不让人省心!” (语气不耐烦,带有评价)
关于金钱与消费:
心里想: 爸妈,你们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的,虽然钱够用,但还是得省着点,以防万一。
说出口可能变成: “你们俩怎么又去旅游了?钱是大风刮来的吗?存点钱不好吗?别到时候生病了没钱看!” (带有怀疑和指责的语气)
关于社交与活动:
心里想: 爸妈,那个广场舞是不是有点累?万一扭到腰怎么办?我怕你们辛苦。
说出口可能变成: “你们天天去跳舞,就不能在家歇着吗?看你们跳得那个样子,也挺累的吧?小心点,别摔着了!” (带有不信任和怀疑的成分)

四、 如何让“为爸妈好”真正变成“好”?

关键在于 “沟通方式” 和 “心态调整”。

1. 尊重与平等:
把父母当成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需要被“管理”的孩子。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并不比你少。在沟通时,用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命令的语气。
与其说:“你必须这么做!” 不如说:“妈,您看这样是不是更好一点?我有个想法……” 或者“我有点担心,我们能不能一起想想办法?”

2. 倾听与理解:
在表达自己的“好意”之前,先花时间听听父母是怎么说的,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现在真正需要什么。
“妈,您最近身体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爸,您最近有没有什么烦心事?”先关心他们的感受,再提出你的建议。

3. 提出建议,而非指令:
把你的想法包装成建议,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
“妈,我看到一个XXX牌子的钙片,听说对老年人骨骼好,您要不要试试?”
“爸,天气冷了,我给您买件厚外套,您看看这件颜色会不会太亮了?”

4. 表达爱意,而非焦虑:
如果你的出发点是爱,那试着用爱的语言去表达。让父母感受到的是你的关心和支持,而不是你的恐惧和控制。
“妈,我就是担心您,希望您身体好好的。”
“爸,我就是想您开心点。”

5. 就事论事,减少情绪化:
如果确实是父母做得不够好或者有风险,冷静下来,就具体的事情进行沟通,尽量不带上过去的“旧账”或者过度的情绪。
“妈,这道菜的盐量是不是比上次多了点?我有点担心会影响您的血压,下次咱们是不是少放点?”

6. 接受父母的不完美(也是你的不完美):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也不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缺点和局限性。学会接受这一点,也许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摩擦。你追求的“好”不一定就是他们需要的“好”,也不一定是他们能够达到的“好”。

总而言之,当你想“为爸妈好”时,请先按下你内心那个焦急的按钮,换上“尊重”、“倾听”和“理解”的滤镜,再用“爱”的语言去表达。这样,那份拳拳到肉的心意,才能真正温暖他们的心,而不是扎进他们的刺。这需要我们不断练习和反思,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所谓的沟通方式,其实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沟通方式。对于父母来讲,你只是否定了他们的意见,却没有提供替代解决方案。所以在他们眼中单纯的就是管着他们也不愿意配合接受。

比如父母为什么会吃不靠谱的保健品,一方面是因为人上了岁数,养生保健的需求变成了刚性,大家都很关注这个事情,而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儿女长期不管他们,而卖保健品的小哥小妹却给了你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有很多父母明知道那可能是骗局,保健品吃了也没啥用,但是却很受用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纯粹在帮忙性质的买了很多。

你当然可以提出不要吃那些保健品,那父母养生保健方面的需求你关注过吗?你让他不吃那个保健品,你有没有靠谱的东西给她,让他至少安慰自己焦虑的内心。你让他不买保健品,拒绝和那些无微不至关怀他的小哥小妹交流沟通,那平常他寂寞冷清的时候,你在哪里?他被缺位的需要陪伴的心情你如何满足?而在他眼里你非但自己不满足,还拦着别人来满足,那可不就沟通不下去了吗?

所以你要真正改变这种方式很简单,无论你想反对他什么,你要看到他到底是为什么会去做那个你正想反对的事情,如果你不让他干他想做的那个事情,那他将想被满足的心理需求,你是不是有替代性方案去照顾到了?你不能自己不做还拦着人家不能找替代性方案,那人家当然要抵触了。

当然对于一些不法保健品什么的,该报警要报警,一般来说老一辈比较听政府比较听党的比较听警察的话。

user avatar

关于这个问题,我看有朋友提到:“我们把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沟通方式变成了现在我们跟父母的沟通方式!

小时候,“父母也是为我们好!”但往往他们的语言却让我们无法接受,让我们感觉在“训”我们,会引发不少人的“叛逆”心理!

个人认为,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但是,还有一点,我们不要忽略了:父母的真实需求——就像当年的我们一样!

就在前几年,我们这边一个小区的邻居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他们家上电视了——用冰柜装了大量的保健品!都是他们老两口用退休金买的!他们的3个子女(两男一女)坚决反对,因为父母花大量的钱买保健品和父母吵了起来!其中一个子女给电视台的某节目大了电话,这事被我们当地媒体曝光了!当时在网上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实际上,这了两口中的女主人和我妈挺熟的!我妈在家的时候,她经常跟我说:“你看你XX阿姨和她对象过的真潇洒,整天出去旅游什么的,还发朋友圈.......”

后来,听老妈和那个阿姨聊天的时候,我知道了大概的情况——阿姨和她对象都是事业单位退休,养老金比较丰厚,退休之后就想到处去玩,在其他朋友的介绍下参加了很多保健品公司搞的活动,一开始领一些免费的赠品,后来,还有旅游活动,也参与,这对已经退休的他们来说“是个事”做!

后来,之所以买那么多的保健品,实际上,并不是因为被“洗脑”,觉得这些保健品有什么巨大作用,而是因为买了这些保健品,可以享受更多的“会员待遇”,做保健品的业务员对她们两口子格外殷勤,比她们的子女对她们都好!而且,去旅游的地方也更多,更好!这让他们的退休生活很充实!

而她们老两口的子女反对是因为觉得她们老两口上当了,把家里的钱全都买成了保健品.......

当时,那个阿姨和我妈单独聊的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们花我们自己挣的钱,跟他们有什么关系,我们把他们拉扯大了就行了,他们这还惦记着我们两口子的房子和存款!我和我对象商量好了,也不拖累孩子,我们花我们自己的钱,他们也别干涉!他们心里怎么想的我们能不知道?不就想着我们死了之后,他们能多分点钱.........”

我妈当时还在旁边劝,让她别胡思乱想,开开心心的比什么都强.......


实际上,作为一个旁观者,作为一个子女,个人认为: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很多事情我们无权干涉!

以保健品的事情为例!现在很多保健品推销“手段高明”,他们抓住了很多老人的“孤独感”,做了很多恐怕貌似连子女都做不到的事情,抓住了很多老人的心!而这个时候如果子女在不明白,无法解决老人需求的情况下,强行“为老人好”,劝阻的话,反而会适得其反,让老人反感!


所以,当我和父母沟通的时候,一般会选择“尊重父母的想法”!如果我可以解决父母遇到的“真实问题”就不会去劝什么!如果我确实无法解决,我只会温和的提醒一下,要怎么做,让父母去决定,并在那段时间,多关注父母的动态!


最后,我个人认为,我们都不是“圣人”,不管是作为父母也好,作为子女也罢!很多时候我们更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一下问题,或许,很多事情会不一样!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