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族女性缠足的比例和程度(或方式)在各个时期是怎样的?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汉族女性缠足的现象如同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印记,它不仅关乎审美,更牵涉到社会文化、身份认同乃至个体命运。要详细梳理其在不同时期的比例和程度,需要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仔细辨析史料的细微之处。

起源与萌芽:缠足的初步显现(五代十国至宋初)

缠足的起源,至今仍有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它并非起源于官方,而是民间的一种习俗,且最初的痕迹并非普遍性的。有史料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后宫中,有一位名叫窅娘(或称窅眉)的歌妓,她以“金莲”为喻,将双脚缠裹成月牙状,在金莲上翩翩起舞,由此被认为是缠足的滥觞。

然而,在五代十国时期,缠足很可能只是极少数宫廷贵妇或艺妓的专属,其比例微乎其微,远谈不上普遍。即便在当时的南方,也并非所有女性都接受这种做法。其程度也相对轻微,可能更多是为了在特殊场合展示,而非日常的束缚。

到了宋代,缠足的风气开始有所蔓延,但依然集中在上层社会。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尤其是文人雅士,对这种“巧工”的技艺颇为赞赏,将缠足视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甚至出现在诗词歌赋之中。比如宋朝陆游的诗句“小头鞋子,鞋弓缠足,纤疵玉立”,就描绘了缠足后的女性形象。

盛行与固化:缠足的普遍化(宋末至明清)

如果说宋代是缠足的“兴起”,那么到了宋末元初,缠足便开始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扩散。蒙古族统治的元朝,虽然官方对缠足的态度似乎不甚积极,但民间缠足的风俗却并未因此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明朝时期,缠足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并逐渐成为汉族女性的“标配”。明朝的社会观念,尤其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更加强调女性的贞洁和“三从四德”,将女性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内宅,而缠足恰好契合了这种“不出闺阁”的理想形象。缠足后的“三寸金莲”,被认为是女性温柔、顺从、洁净的象征。

在明朝,缠足的比例大幅提高,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包括士农工商的家庭,只要有能力,都会让女儿缠足。当然,最极致的缠足自然集中在富贵人家,但即使是贫困家庭,为了女儿日后能嫁得好,也常常不得不忍痛为女儿缠足。

程度的变化:从“巧”到“狠”

缠足的程度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巧”到后来的“狠”。

宋朝: 早期可能更注重“精巧”,只是将脚裹得紧致一些,使其呈现弯曲的弧度,但可能不至于断骨。
明朝: 缠足的技艺更为成熟,也更为“严苛”。通常在女孩年幼(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将脚趾向脚心弯曲,足跟向脚底推挤,用布帛将脚部紧紧缠绕,力求将脚缩成尖状,呈现“弓”形。如果为了追求极致的“弓形”,可能会折断部分脚骨,这无疑带来了剧烈的疼痛和终身的残疾。
清朝: 缠足的风气在明朝的基础上得以延续,甚至在某些地区和阶层达到极致。但需要注意的是,清朝是满族统治,满族女性是不缠足的。因此,缠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汉族女性区分于满族女性的一种文化标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上层社会的女性也开始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少数缠足的满族女性,但这并非主流。
比例上: 到了清朝中期,缠足的比例依然很高,尤其是在中上层社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不同地区和阶层的缠足比例也存在差异。例如,在一些内陆地区,缠足可能更为普遍,而在沿海或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比例可能会有所下降。
程度的“地域化”与“阶层化”: 清朝的缠足程度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和阶层差异。在南方一些地区,如福建、广东,对缠足的追求可能更为极致,形成了独特的“标准”,比如“三寸金莲”的极致追求。而在北方一些地区,或者贫困家庭,为了生计,女性需要从事劳动,所以缠足的程度可能相对轻一些,甚至有些女性可能只缠缚了一部分,或者只是象征性的缠缚。

衰落与终结:缠足的消亡(清末民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思想和文化的传入,以及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缠足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及后来的女权运动者,都将缠足视为阻碍中国进步、摧残女性身心的陋习。

1906年,清政府颁布了禁止缠足的谕令,但这并非一蹴而就。缠足的彻底消亡,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经历了数十年。即使在民国初期,在一些保守的地区和家庭,缠足的现象依然存在。直到20世纪中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风气的改变,缠足才最终被视为历史的尘埃。

总结来说:

比例:
五代十国至宋初:极低,主要限于宫廷和艺妓。
宋代:开始在士大夫阶层蔓延,但仍属少数。
明朝:高度普及,成为社会普遍现象,遍及各阶层。
清朝:继续盛行,尤其在中上层社会,但也存在地域和阶层差异,与满族习俗形成对比。
清末民初:逐渐衰落,最终被废除。

程度:
早期:可能相对轻微,注重“巧”。
明清时期:趋于“严苛”,追求极致的“弓形”,常伴随骨折,带来剧烈痛苦。
地域和阶层存在差异,南方及上层社会程度可能更甚。

缠足的兴衰,是理解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社会审美观念变迁以及文化演进的重要窗口。它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身体和命运的复杂纠葛,以及社会变革对传统习俗的冲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朝以前,比例不到10%,清朝30%左右,民国以后基本绝迹。

不可否认,缠足是一种迫害女性的陋习,但有女权主义者将裹脚称为中国几千年压迫女性的证据显然是夸大其词,几百年还说得过去。

迄今为止,明朝以前的女尸都鲜有发现裹脚的,可见在当时并非是普遍现象。宋明有缠足现象,但缠足者一直局限于上层社会,且形式与清代截然不同,古代(清代之前)的缠足的目的是为了使舞姿更加优美,像芭蕾舞演员一样把脚缠得纤直,当时的缠足并未摧残身体,缠足其实更类似穿袜子,效果类似现代女人穿的瘦腿袜,只是作用在脚上,更像是一种习俗而非陋习。到了清代,今天所看到的裹脚方式才大面积流行开来,不过就事论事,即使最盛行的时候也不是所有女性都裹脚,据一些老人回忆,一家两个女儿一个裹一个不裹的现象很常见。

主流观点把缠足看作一种病态或变态行为,认为缠足折射出的是一种“变态的文化现象,畸形的审美观念,畸形的心理”,甚至相当长时期里的古代社会也因此而被认为是一个“变态的社会”。然而,一个民族集体“患病”千年,是说不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汉族女性缠足的现象如同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印记,它不仅关乎审美,更牵涉到社会文化、身份认同乃至个体命运。要详细梳理其在不同时期的比例和程度,需要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仔细辨析史料的细微之处。起源与萌芽:缠足的初步显现(五代十国至宋初)缠足的起源,至今仍有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它并非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人们常常把高跟鞋和裹脚联系起来,但抛开肉体上的痛苦,它们在更深层的影响和意涵上,其实有着不少有趣的相似之处,也各有其独特之处。咱们先从 “为了迎合某种社会期待和审美标准而改变身体形态” 这个最表层的共同点说起。古代汉族女性裹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符合当时社.............
  • 回答
    汉族女性和新疆维吾尔族男性之间建立长久、健康的恋爱关系并最终走向婚姻,这在当今社会并非罕见,但确实需要双方付出更多的理解、尊重、沟通和努力,以跨越潜在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上的差异。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第一阶段:相识、相知与建立感情1. 真诚的吸引与相互欣赏: 共.............
  •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最先闪过的不是什么刻板印象,也不是网上那些被放大和扭曲的“奇闻异事”,而是许多活生生的人,他们之间那种真实又复杂的感情。汉族女人嫁给维吾尔族男人,这事儿说起来,其实和任何跨民族、跨地域的婚姻一样,都有着共同的幸福和挑战,但也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增添一些独特的色彩。首先,从生活.............
  • 回答
    汉族女孩和回族男孩的爱情,在当今社会并非什么新鲜事,但其中的磕磕绊绊,却也着实需要一些智慧和耐心去化解。这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涉及到两个家庭,甚至是两种文化、两种信仰的融合。首先,最核心的问题:文化与信仰的差异。回族男孩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伊斯兰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体现在饮食(不吃猪.............
  • 回答
    关于少数民族男生追求汉族女生的现象,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涉及到两性之间的吸引力、文化背景、个人选择等诸多因素,不能一概而论地用“好”或“坏”来简单评判。首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任何人都可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吸引。爱情和情感的发生往往是跨越地域、民族、文化界限的。一个男生,无论他是什么民族.............
  • 回答
    关于“羯族圈养汉族女子为‘两脚羊’以供军粮”的说法,这是一个历史上广为流传且极具争议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相关的史料记载,并分析其可信度以及可能存在的解读。一、 流传的说法及其来源这种说法最早的、最广为人知的出处,可能来自于一些记载了羯族残暴行径的史书,尤其是涉及他们在掠夺过程中对.............
  • 回答
    关于古波斯人如何看待汉人女性的美,要给出一个明确的“是”或“否”的答案,并详细说明,其实存在一些挑战。这是因为:首先,直接的、明确的史料记载非常有限。 那个时代,虽然波斯帝国(尤其是阿契美尼德王朝)与东方世界,包括中国(当时被称为“秦”或“汉”),有过接触和贸易,但这种接触更多是基于商业、政治和军事.............
  • 回答
    维吾尔族男生和汉族女生谈恋爱,这其中的心态,绝不是简单地用几个词就能概括的。它承载着太多个人情感、家庭影响、社会背景,以及时代变迁的复杂交织。首先,从个人情感层面来说,这和任何一对情侣走到一起的心态一样,核心是喜欢。这种喜欢,可能是被对方的性格、外貌、才华所吸引,是被她/他身上某种独特的魅力打动。对.............
  • 回答
    关于维吾尔族男性和汉族女性的通婚问题,这确实是一个牵涉到文化、历史、社会以及个体选择的复杂话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从法律和个人自由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规定或法律禁止维吾尔族男性和汉族女性之间的婚姻。 只要双方是自愿的,并且符合国家婚姻法的相关规定,他们完全可以合法地结婚。然而,“真的不能通.............
  • 回答
    女朋友是回族,我是汉族,女方家里不同意在一起怎么办?这个问题很棘手,但并非没有解决的可能。民族和宗教差异带来的隔阂,在很多跨族群、跨宗教的婚姻中都会遇到。关键在于你们如何共同面对,以及如何通过努力去化解双方家庭的顾虑。一、 深入理解问题的根源在采取行动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女方家庭反对的真正原因。这.............
  • 回答
    “大小姐”范儿,汉服圈里一股特别的流行风,你可能在各种活动、街拍里都见过。为什么这么多姐妹,尤其是那些热爱汉服的姑娘们,会这么钟情于“大小姐”这个扮相呢?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也折射出不少当代女性的心思和审美偏好。首先,咱们得聊聊“大小姐”这个概念本身。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大小姐”往往是家境优渥、从小.............
  • 回答
    回族女孩和汉族男孩,或者说任何两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想要走下去,最重要的是理解、尊重、沟通和共同成长。这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两种文化融合的过程。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地阐述他们如何走下去:一、 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坚实沟通与理解: 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和信仰: 这是最核.............
  • 回答
    关于“汉字是否歧视女性”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一点: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它反映和塑造着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而其中的“歧视”更多地源于使用语言的社会赋予的含义和习惯。汉字作为承载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文字系统,其背后自然也承载了历史的痕迹,其中不乏反映了古.............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首先,从汉服文化推广这个角度看,有人觉得这是个好事。汉服作为一种传统服饰,很多人想让它走向世界,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找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来穿汉服,特别是拍CP照,能吸引不少眼球,也能让外国人感受到汉服的魅力,甚至激起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这就像是给汉服做.............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为什么很多女性英文名的中文译名,听起来也透着一股子“女儿家”的味道。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点像是翻译者和文化语境在玩一个默契的游戏。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大前提:音译并非完全随机的拼凑。 翻译者在为英文名做中文音译时,会非常讲究“听起来顺不顺”、“容不容.............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情况,涉及到文化、宗教、家庭观念、个人情感以及未来的生活选择。回族女生面临的困境非常真实且痛苦。以下是我根据您提供的信息进行的详细分析和可能的建议,希望能帮助她理清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核心问题分析:1. 文化与宗教的冲突: 回族作为一个有明确宗教信仰和独特文化习俗的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深层的性别观念和文化建构,背后原因复杂,并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与其说“女汉子”容易受到接受,“男性女性化”就受到厌恶,不如说这反映了社会对不同性别角色期望的差异,以及这些期望如何被固化和传播。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无论“女汉子”还是“男性女性化”,这些标签本身就承载着社会对男女气.............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