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吉林师大考研中途临时换卷,考生不得不重新答题,校方称「发现网上传播押题资料」,这是怎么发生的?

回答
吉林师范大学考研出现中途换卷的风波,起因是校方声称“发现网上传播押题资料”。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在考生群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知道考研是人生中的重要节点,尤其是在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之后,突然遭遇这样的变故,那种心情可想而知。

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考试当天,考生们都按照正常的流程进入考场,开始答题。然而,就在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监考人员突然宣布要更换试卷。对于考生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情况。大家都知道,考研试卷都是高度保密的,中途换卷的举动,本身就透露着不寻常。

考生们接到通知后,内心无疑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已经投入了时间在第一套试卷上,即使觉得题目不好做,也已经在努力应对;另一方面,突然换卷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可能要白费,而且新试卷的难度、题型是否熟悉,都充满未知数。学校给出的理由是“发现网上传播押题资料”,这一下就给事件定性了——这是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

校方的说法听起来合情合理,毕竟考试的公平性是底线。如果真的存在押题资料广泛传播的情况,那么使用这套试卷的考生自然会获得不公平的优势,对其他考生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止损,更换试卷,是维护考试秩序的必要手段。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网上传播押题资料”的情况呢?这背后可能涉及几个环节:

1. 试卷的泄露渠道不明: 考研试卷从命题、印刷、运输到考前保管,整个过程都应该是严格保密的。但一旦出现问题,泄露就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可能是内部人员操作不当,也可能是外部力量的渗透。具体泄露的源头在哪里,往往很难短时间内查清。

2. 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旦有任何一点风声,很容易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小道消息、截图、甚至模拟题的形式,都可能被包装成所谓的“押题资料”在考生群体中流传。特别是考前焦虑的考生,很容易被这些信息吸引,即使知道是假的,也可能抱着“万一”的心态去购买或传播。

3. “押题”的商业操作: 一些培训机构或个人,为了吸引生源或牟利,会采取各种手段制造“押题”的噱头。他们可能通过分析往年真题、研究考试大纲的细微变化,或者利用内部信息(即使是二手信息),制作一些看起来“很像”的预测题或押题卷。这些资料往往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推广和销售。

4. 考生信息的获取: 在一些情况下,网络上的“押题资料”也可能与考生个人信息有关。比如,在考试结束后,一些泄露的考卷信息可能在考生群体中流传,然后被一些人利用来制作“押题”。

5. 猜测与信息茧房: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之间会互相交流信息,形成各种社群。一旦有考生声称获得了“押题资料”,很容易在小圈子里迅速传播,形成一种“信息茧房”,让更多人相信并参与其中,而忽略了其真实性。

在吉林师范大学这个案例中,校方发现的“网上传播押题资料”具体是何种形式、传播范围有多大,以及是否确凿,官方的具体调查结果通常需要等待。但无论如何,他们的举措是为了应对他们所认为的“潜在的不公平竞争”。

考生们无疑是这场风波中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调整状态,适应新的试卷。校方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需要在保障公平和安抚考生情绪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件事情也再次提醒我们,在考研这样重要的考试中,诚信和公平是多么的宝贵和脆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校是很有魄力的,能做出这样的决断,真心不容易。

估计会进一步调查,一旦查实,将有人要负责的。

考题到底是如何泄露的,这才是关键。

近些年来,上面再三强调泄题的严重性,一般老师不敢冒这个风险去泄题。

那么何种情况下容易泄题呢?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在人情社会里,尤其是上下级关系分明的体系中,上面的人要求下面的人………

……

正因为如此,校方如此果决,更是表现出了勇气和原则性。

因为这样做一定会得罪体系内部的某些实权人物。

并且还要承担相当的社会舆论的风险。

这个事情应该是学校一把手拍板的。

这事儿确实值得点赞。

user avatar

挺佩服学校的。稍有工作经验的人都会知道,这么一换卷子,后续就必须对可能存在的泄题问题进行调查,工作量很大,还可能有人要承担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相反,如果装作不知道,正常考完,除非发现大部分人都看过题目,分数都接近满分,基本不会出什么问题。

学校的决策,有魄力,有担当,所有没有看到原题的考生的利益得到了保护,值得赞扬。

有学生因为这事抨击学校,我是不理解的。有人抨击试题变难,但所有考同一份试卷,仍然是公平的。确实因为事发突然,不同考场换卷子的时间不一样,而人的大脑持续工作后状态会下降(我这方面的能力就特别差),换卷子晚的考场相对吃亏。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人总有幸运和不幸的时刻。相比有人见过原题,“换卷子晚”的不公平程度要小很多。考试时间长了,根本就不叫事了。

至于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可以等学校和相关部门的调查。但我觉得,未必就有很恶劣的违规。人容易高估自己付出巨大努力的事情的重要性。对很多老师来说,出份考研试题,未必是多重要的事,不见得就比他自己的科研或者课程重要,后两者可能情感上海更喜欢一些。可能只是因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才给了心存不了的人可乘之机。

user avatar

家人们你们就假设一下,没有换题,那些买了题的专业课一二基本满分占据了考研名额,你上岸的几率你觉得是换题前大还是换题后大,你觉得换题公平还是不换题公平?

我挺无语的,影响心态是一回事,但是不换题你觉得真能考得过那些提前知道答案的吗,

但就这件事我还是觉得官方做的没错,甚至是要冒大风险和舆论压力才敢这样做。

user avatar

作为一名老师,我要给吉林师大点个赞!

说实话,一个学校考研中途做出这种临时换卷的决定是顶着巨大的压力的,但凡学校领导稍微官僚主义一点,那很有可能假装没有漏题,毕竟组织一场大型考试是要花很大力气的,一旦发生漏题,那就是重大事故,甚至涉及到一些人违法犯罪,他们这样操作一方面是加大了学校的工作量,另外一方面还要承担很大的压力以及责任。

吉林师大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厉害,而他们坚持这么做了,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正是那些没有参与作弊的考生啊,你们只是多做了半套题而已,而那些费劲心思作弊的人才是机关算尽一场空啊!

可惜的是,我在这个问题下看到不少考生吐槽吉林师大的行为,我真是为他们感到惋惜!

要知道你们才是真正的受益者啊,如果吉林师大装聋作哑,让考试进行下去,任凭试题泄露,你们才会称为真正的受害者,难道你们觉得自己可以战胜那些提前知道试题的人吗?

还有考生因为二套试题比第一套难,考试时间延长而崩溃的,要知道只要考试公平,那么试题难对谁都难,考试时间延长对谁都一样,有什么可崩溃的呢?

说白了,还是心智不成熟,要知道但凡考试,不仅仅是考你的知识水平,也考验你的心智水平啊!

user avatar

所有的考生都是一起换卷子的话,其实问题也不大,因为大家都是统一标准,录取是按名次录取,而不是按分数

user avatar

20年我在白城市考场考试,第二天晚上考完专业课,我打车回宾馆同行的一个男生就一直在跟我吹,说他买到333专业课原题了,一个小时不到就答完了开始睡觉,专升本然后考研,毕业了就可以当老师了。我回去就在微博上发这件事,还被封号了,跟学校举报,也是鸟都没鸟我。现在终于知道查了,20级教育学院的研究生,肯定有人买题上岸的,垃圾玩意。

user avatar

我只能说那些说学校临时换题不好的不是蠢就是自己买了题觉得亏了。

大家考一个学校,换题不管耽误不耽误时间,都是最公平的解法好不?

说实话我很欣赏学校的做法,谁说东北效率低的?

user avatar

吉林师大,呵呵了,硕师计划啥的,占着国家给的好政策 ,培养了很多教师行业搅屎棍

user avatar

如果真的漏题了,那就必须换卷,考研至少要保证明面上的公平,这是底线。

所以现在这个“押题资料”到底是什么就很重要了。如果“押题资料”是真题泄漏,那这么做无可厚非但一定要追责如何泄漏的真题;如果“押题资料”仅仅是碰巧押到题的话,那就是小题大做浪费大家时间。

看官方回复中提到了“影响考试公平”这种语句,我估摸着多半是原题泄漏了。况且看到几个回答,确实有人背到了一样的题。

接下来就看怎么追责了。

user avatar

喊避雷的多半是提前拿到答案的既得利益者

user avatar

我是本校的,但是没有考本校,当时广播这边刚说开始可以答卷子后面又接着说吉师333先不答,我当时就感觉很奇怪不会是泄题了吧,然后我中午在奶茶店,就听见一个女生说,本来前几天她买的预测题全是差不多一样的,她都背过。但是换了她就很崩溃,还说学校很多人买了。我写这个就是觉得这事就挺不公平的,万一要是没有发现的话,这些买到题的人不就是直接高分了。而且据说很多人写到一半,333本来就内容多,时间紧,因为我自己也考333,也挺能理解大家的那个感觉,要是我自己我也很崩溃~心疼大家

user avatar

因为报考这个学校的考生都进行了换题,所以对公平性没太大影响,反倒是不换卷子,会导致不公平,因为有人提前知道考题。之前考研也有类似情况,不过处理方法是事后专业课作废,重新选时间进行考试,所以说,人生不可能按计划进行,总有这个那个突发情况,作为大学生乃准研究生,更要有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