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吉林实施生育奖励政策,并支持银行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夫妻提供最高 20 万婚育消费贷,此举将产生哪些影响?

回答
吉林省推出的这项生育奖励政策,特别是银行婚育消费贷的支持,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举措。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支持,更关乎到社会观念、经济发展乃至家庭结构的潜在变化。咱们就来仔细剖析一下,这背后会带来哪些方方面面的影响。

首先,从鼓励生育这个最直接的目的来看:

缓解经济压力,降低生育门槛: 对于不少年轻夫妇而言,养育子女的经济成本是他们生育决策中的重要考量。20万的婚育消费贷,虽然不是全额承担,但无疑能显著减轻他们在购置婴儿用品、母婴护理、早教启蒙等方面的短期资金压力。这可能会促使一些原本因经济顾虑而推迟或放弃生育的夫妇,重新考虑生育计划。
释放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婚育消费贷的推出,意味着在短期内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入到与婚育相关的消费领域,比如母婴用品、家电家具、装修服务、旅游婚拍等等。这会刺激相关行业的消费,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尤其是在当前经济承压的背景下,这股消费力量不容小觑。
引导社会观念,提升生育意愿: 政策本身就传递了一个信号:国家和社会是支持生育的。这种政策导向,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公众的生育观念,让人们觉得生育是受到鼓励和支持的,从而提升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其次,从金融和银行体系的影响来看:

拓展业务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 对于银行而言,婚育消费贷是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在传统贷款业务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这为银行提供了新的产品和服务方向,有望拓展客户群体,增加贷款规模,实现新的业务增长。
风险管理和客户评估的新挑战: 虽然有政策支持,但银行在发放此类贷款时仍需审慎。如何精准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婚育消费贷本身的风险属性,对银行的风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婚育消费贷的用途往往比较集中和具体,一旦出现纠纷或还款困难,银行如何处理也是一个考验。
可能引发的同业竞争: 一旦吉林省的这项政策取得成效,其他地区很可能会效仿,这会促使全国范围内的银行机构在婚育消费贷领域展开竞争,产品和服务可能也会随之升级。

再者,从社会和家庭层面的影响:

可能促进婚姻和家庭的稳定(短期内): 贷款的申请通常需要双方的共同意愿和信用担保,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未婚情侣更快地走向婚姻殿堂,或者已经结婚但有生育意愿的夫妇更加坚定地执行生育计划。
对家庭结构和消费模式的影响: 为了应对生育成本,家庭的消费结构可能会发生调整。部分家庭可能会将更多的预算倾斜到子女身上,影响到其他方面的消费能力。同时,生育奖励政策和消费贷的组合,也可能促使一些家庭在生育数量上做出更积极的考量。
潜在的社会公平性问题: 虽然是普惠性质的贷款,但能够获得更高额度贷款的家庭,通常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更强。这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不同经济背景家庭在生育资源获取上的差异,是需要关注的。另外,对于未婚生育或未申请贷款的群体,政策是否能触及到他们,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对女性职业生涯和社会角色的潜在影响: 生育奖励政策可能会鼓励更多女性生育,但随之而来的育儿压力是否会进一步影响女性的职业发展,尤其是在工作场所对女性的生育友好度尚未完全改善的情况下,这是需要警惕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过度负债的风险: 如果政策设计或宣传存在偏差,或者年轻夫妇对未来收入预期过高,可能会导致部分家庭在贷款额度上超出自身实际承受能力,增加家庭负债压力,甚至引发金融风险。
政策的可持续性和长期效果: 20万的婚育消费贷是否能真正扭转低生育率的趋势,其长期效果还有待观察。如果只是短期刺激,一旦政策取消,生育意愿是否会回落,也是一个疑问。
“为贷而生”的现象: 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人为了获得贷款而匆忙结婚或生育,这显然不是政策的初衷,也可能导致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
如何保障贷款资金的合规使用: 银行和政府需要加强对婚育消费贷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资金真正用于婚育相关消费,而非被挪作他用。

总而言之,吉林省的这项生育奖励政策,是一项颇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尝试。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回应人口结构性问题,同时也对金融市场和社会观念产生了多维度的影响。这项政策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具体执行细节、配套措施的完善程度,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审慎参与。它为我们观察中国如何在新的人口形势下调整经济社会政策提供了难得的样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实际上是首付贷,地方没有钱发补贴,而且对人口也没有兴趣,只对借此刷业绩和卖房有兴趣。婚育和买房落户是绑定的,有了这笔贷款掏空六个钱包也付不出首付的人就有办法付首付了,其中一部分人就会去设法满足婚育的人类原始本能。这相当于银行的资金就能源源不断地流向地产业,再以土地购买形式转交给地方。

目前地方分到的预算严重不足,连养老和医保都吃力了,靠土地才勉强撑着。向财政部要蛋糕更不可能,外交军事开支在那里压着,这都是直接关系到国际影响力的开支。另外,地方现在还有一大帮拿着几倍于平均工资,享受廉价住房,廉价医疗和平价食堂等福利的公务员要养,还得去各种挖路修地铁以获取KPI。这个好像也省不了,毕竟吃俸禄的公务员是对社会主义最忠诚的一批人,稳住他们可以稳住七大姑八大姨一大片,对他们实行降薪和优化那得制造多大不稳定啊?而且目前已经有地区开始降低编制人员收入了,包括上海杭州这样的发达地区。修地铁修马路那是成绩的来源,升迁就指着这些东西了,也不能省吧?挖路修地铁这块现在不少地方也拿不出来了,只能搞城投公司,再去额外举债,融资。现在土地收入占总开支四成以上的城市为数不少吧?正是因为地方确实缺钱,所以才会有打通税务和银行的金税四期,瞄准大量存在的无发票交易。今年税务系统扩招上万人,本身增加的劳动力开支就很大,而且大量的小型服务业和制造业利润微薄,之前一直默许他们少交税来获得出口成本优势和降低物价水平,不是真缺钱是不会对这块下手的。

然而能够挖掘的买房需求几乎已经释放完了。在这样一个一小半人年收入不到一万二,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香港纽约,人均GDP刚超过一万美元,制造业主要优势还是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买房者的门槛已经远低于合理的收入下限了。很多买房者只能花光三代人积蓄,背上几十年贷款去买房,这些人时刻担心被优化,只能战战兢兢去讨好上司,默许一切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自愿地充当制造利润的工具,忍受恶劣的工作环境,由于担心养老医药的成本还不敢消费,这样不像人样的才能维持在大城市的生存。因此,随着这批人的需求耗尽,今年房屋成交量一再下跌,各地几乎是通过缩减土地供应的方式强行锁定房价。土地起拍价不是市场定的,低于起拍价就流拍了,而且商品房过多降价的行为是被定性为恶意降价的。为了维持房屋的需求,租房落户门槛一直很高,然而不落户有很多权利就享受不到,这样迫使想要扎根城市的人贷款购房,这样才能维持土地交易有足够需求维持下去。剩下的人是掏空六个钱包也付不出首付了,这批人大概也是不敢结婚生子的,但是这个需求几乎是人的本能,通过提供贷款的方式这个需求就释放出来了,就能够提升房屋销量。客观来讲这部分人坏账风险并不小,要是银行真的因此坏账过多,那对于小银行而言可以直接破产,损失的都是储户的资产,而四大行是国家信用作担保的,财政会为其兜底。因此地方并不会特别在意这个风险,对他们而言重要的是这笔贷款一放出去,付不起首付的人就能买房了,地产商就敢买地,他们就能获得土地收入。

至于能否再向企业加税来补贴生育,我只能说目前生产成本已经高到承受不了增税了。即使不增加税收,下半年GDP和社会消费增速都已经远逊于预期。而且这以后会是常态,毕竟码农和培训老师显然比流水线工人消费能力更强,要是流水线没电了开不了工,那工人就更没有消费能力了。工人薪水还没办法涨太多,毕竟土地能源比不过东南亚南亚,技术比不过日德,唯一优势就是劳动力了,再涨那工厂生存成问题。未来税收预期看涨,福利预期却不看涨,福利主义刚被官方批判过,房产税等新税收又近在眼前了。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即使是企业普遍不遵守劳动法,把工人的工资压到维持其基本生存所必需的下限,多数制造业企业活得还是很艰难的。由于土地能源税收等成本的居高不下,工人所需最低收入也因此上升,国产商品逐渐失去比较优势,曹德旺确实在美国建了厂,倒闭的民营厂撤走的外资厂确实不少,搬到东南亚的厂确实也不少。企业大量收缩和关闭的直接后果就是近年灵活就业人数与日俱增。现有税收企业尚且无法完全承担,何况再行加税呢?

user avatar

说真的,咱们国家都这样了么…………

无言以对


长春,咱们先确保水电稳定行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