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此次日本鳗危机影响会有多大?

回答
日本鳗鱼最近遇到的“危机”,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业性大地震。这事儿一旦闹大了,影响可远不止是餐桌上少了一道蒲烧鳗,它关系到日本的渔业、餐饮业,甚至还牵扯到国民的饮食习惯和文化。

要说这危机有多大,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拆开来看。

1. 渔业的直接冲击:捕捞量锐减,渔民叫苦不迭

最直接的,当然是渔民。日本鳗鱼,尤其是大家最爱的那种“白鳗”,天然捕捞量那是年年都在跌。过去几十年,这个趋势就已经挺明显了,但最近几年跌得尤其厉害。原因也挺复杂,有科学家说跟气候变化有关,海水温度升高、洋流改变,影响了鳗鱼苗的生长和洄游;也有说法是指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等等。

你想啊,鳗鱼苗本就稀少,而且还不容易养殖。渔民们靠捕捞这些幼小的鳗鱼苗(也就是所谓的“鳗苗”或“条鳗”)来养殖,这就像是农民靠种子的质量和数量一样。捕捞上来的鳗苗少了,意味着今年能养殖的鳗鱼就少了,这直接就影响到下一季的供应量。

所以,很多沿海地区的渔业社区,日子就变得非常难过。收入少了,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有些地方的鳗鱼捕捞已经成了濒危产业,再这样下去,很多世代以捕鳗为生的家庭,可能就要被迫改行了。这不光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和传统技艺的威胁。

2. 养殖业的连锁反应:成本飙升,供应告急

日本的鳗鱼绝大部分是靠养殖的,而养殖业又高度依赖捕捞到的鳗苗。捕捞量少了,鳗苗自然就成了稀缺资源,价格也就一路飙升。这就好比本来一斤种子卖10块钱,现在一下子涨到100块,养殖户的成本瞬间翻了好几倍。

而且,即便拿到了鳗苗,养殖过程也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包括饲料、水质管理、场地等等。成本高了,但市场上的价格受制于多种因素,不可能完全转嫁给消费者。结果就是,一些养殖户为了降低风险,可能就会减少养殖规模,或者干脆退出市场。

这样一来,整个养殖链条就受到了影响。当供应量跟不上需求量的时候,必然会导致价格上涨。消费者就会发现,想吃一顿像样的蒲烧鳗,钱包得鼓不少。

3. 餐饮业的尴尬处境:菜单调整,顾客怨声载道

对于日本的餐饮业来说,鳗鱼饭(うな重)、烤鳗鱼(蒲焼き)可是经典中的经典,是多少人心中的“国民美食”。许多餐厅的招牌菜就是鳗鱼料理。

当鳗鱼供应不稳定、价格飞涨时,这些餐厅就陷入了尴尬境地。他们可能不得不:

减少供应量或暂停供应: 有些小餐馆可能因为进不到足够的鳗鱼而不得不暂时从菜单上撤下鳗鱼类菜品,这无疑会流失一部分忠实顾客。
提高价格: 没办法,成本在那里摆着,只能把价格提上去。这对顾客来说,无疑是消费体验的下降,可能会有人觉得“不划算了”,转而去吃别的。
使用替代品或进口鳗鱼: 为了维持经营,一些餐厅可能会选择使用来自其他国家(如中国、东南亚)的养殖鳗鱼,或者混合使用。但这又会面临另一个问题:口味和品质的差异。很多日本人对国产鳗鱼有着特殊的偏爱,认为味道和口感都更好。使用进口替代品,可能会让追求“正宗”口味的顾客失望,甚至引发关于“真假鳗鱼”的讨论。

总而言之,餐饮业是直接感受到市场风向变化的群体,他们的日子也相当不好过。

4. 消费者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怀念传统,寻求替代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鳗鱼饭越来越贵了”。这种价格的上涨,无疑会让一部分人望而却步。

消费频次降低: 以前可能时不时就会去吃一顿鳗鱼饭,现在可能只能偶尔为之了。
寻找替代品: 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有些人可能会转向其他同样美味但价格相对亲民的鱼类或肉类。
对国民美食的忧虑: 对于日本国民来说,鳗鱼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还承载着一些文化意义,尤其是在夏天,吃鳗鱼被认为能够增强体力(“土用丑日”吃鳗鱼的习俗)。鳗鱼的稀少和昂贵,会让人们对这种传统饮食习惯的延续产生担忧。

5. 国际市场的影响:竞争加剧,贸易格局调整

日本作为全球重要的鳗鱼消费国和生产国,其鳗鱼市场的波动也会影响到国际。

其他国家的鳗鱼出口: 像中国、越南、泰国等作为主要的鳗鱼出口国,当日本国内需求依然旺盛但供应不足时,他们的鳗鱼出口压力和机会都会增加。
国际贸易谈判和政策: 为了保障本国的水产资源和产业,各国之间可能会有关于鳗鱼捕捞、养殖和贸易的谈判和政策调整。

总结一下,这次日本鳗鱼危机的影响有多大?

它不是一个孤立的食品价格问题,而是一个涉及自然资源、渔业生存、产业经济、文化传承、消费者权益等多个层面的复杂挑战。

经济损失: 从渔民到养殖户,再到餐饮商家,都会面临收入减少和经营困难。
产业结构调整: 可能加速一些小型养殖户的淘汰,促使行业进行技术升级或转型。
饮食文化变迁: 可能会迫使日本国民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他们的饮食习惯,对传统美食的认知和消费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生态环境的警示: 再次提醒我们,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忽视生态保护,最终会反噬人类自身。

所以,这绝对不是小事。日本政府和相关行业都在积极想办法应对,比如加大对鳗鱼苗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或者推动更可持续的养殖模式。但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时间,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福建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鳗鱼养殖重镇,承担了东亚地区鳗鱼苗收购到养殖加工的大头。本地捕捞的鳗鱼苗(日本鳗鲡、福州鳗鲡)多年前,我读高中到读大学的期间,就是所谓的‘软黄金’了,一尾牙签大小的鱼苗能涨到几十元。

无奈东亚地区鳗鱼市场实在太大了,后来从国外进口其它品种来补这个缺口,为了让东亚人民大饱口福(误,应该是谋取暴利)还发挥过福建走私的传统技能,走私鳗鱼苗是暴利。

反正现在东亚各国经济发展都挺活跃,生活条件好了,大家都变着花样在吃上下功夫。再这么吃下去,日本鳗鲡只是最早跪的。日本鳗鲡不够了,我们已经开始大量进口欧洲鳗、美洲鳗的鳗鱼苗,吃起来是差一点,但是没办法。2016年一年光美洲鳗苗就进口近10吨,再加上这个价格刺激,全球范围内对鳗鲡属实现绝杀也是可能的。

你们要是以为只是日本鳗鲡不乐观,就naive了,下面这个图是美洲鳗和欧洲鳗的,感受一下。

说实话,知乎对动物保护这类话题向来不是很友好,反动保在知乎上蔚然成风,甚至大有发展成政治正确的势头。只要一有动保的话题,常常不问青红皂白搬出各种理论或实例把动保号召黑粗翔。然而,这里面有多少人是人云亦云,有多少人根本意识不到形势的严峻,有多少人是沉浸在极端达尔文主义中。

下面这种鸟至少我们这代人肯定不陌生,禾花雀,和麻雀有点像,小时候说是随处可见不过分。

这种看起来再普通常见不过的鸟,去年可是刷了一波新闻。

因为IUCN对其评级去年被调整到“极危”。而这东西在我读中学的时候还多到“无危”。

禾花雀的评级自2004年以来经历了“五级跳”。

1997年,国家禁止禾花雀买卖。

2004年前,禾花雀“无危”

2004年,禾花雀“近危”

2008年,禾花雀“易危”(大熊猫)

2013年,禾花雀“濒危”

2017年,禾花雀“极危”

讽刺的是,国家禁止禾花雀买卖是在1997年。而禾花雀从2000年以后开始遭受灭顶之灾的背景是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视禾花雀为“天上人参”的饮食文化从珠三角地区扩散到全国。一时间田间捕鸟网遍地开花,创下了一个广泛分布的常见物种仅用10年左右就近乎灭绝的记录。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一种90年代就被国家禁止买卖、现已陷入极危境地的物种,长期被东莞市政府的政府官网作为东莞特产推介。

东莞市政府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而禾花雀和禾花鲤呢都是在禾苗开花的时候,专吃禾花长大的小雀和鱼,它们的肉质特别鲜甜。东莞人中有种说法,说一只小小的禾花雀营养顶得上一只老母鸡!所以它的价钱也真的就顶上一只老母鸡了,通常一只半个拳头大的禾花雀都要卖到十几元,有时甚至20元!禾花鲤就难分辩一些了,不过老东莞人还是能从它的肉味上区分出来,所以商家也不太敢弄虚作假的。

大概是自己也觉得这么津津乐道会出事情,还要在文章末尾加一句小红字:

注:这里只是说明东莞特产三禾宴,而不是推荐大家去吃三禾宴,是警醒大家不要去吃三禾宴。

据媒体报道,一张鸟网的成本只有15元,而一只禾花雀能卖20元以上,只要捕到一只禾花雀就能回本。禾花雀一般成群结队,几张网多的时候能一次捕捉上百只,一本万利。农民对捕鸟的热情高涨,捕捉以后经过鸟贩子短暂的填饲增肥后闷死,再发往以广东为主的黑市。

国家禁止禾花雀买卖的1997年,那年月我在上小学,满大街都是“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的标语,报纸上的漫画描绘了如果环境再恶化下去,未来的城里人在伸手不见高楼的环境中人人戴着口罩出门。

进入21世纪,“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的标语不再那么常见了,而报纸上漫画里描绘的场面却成了现实。我从不回避环保与发展之间客观存在的现实矛盾,但是像禾花雀这样的例子无关合理发展,而关乎人的欲望。

user avatar

无哀:一碗绝妙的鳗鱼饭的标准是什么?

一年多以前,我写了这个回答,呼吁在日本鳗廉价完整人工繁育技术成熟前不要食用包括鳗鱼饭在内的日本鳗料理,被评论区最高赞称为“答非所问,知乎程心”

现在看来日本鳗的灭绝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算了,想吃的赶紧去吃吧,再过两三年世界上就不存在这种生物了,资本的逐利本质、民众的愚昧导致的恶果,不是靠少数个人的自律可以扭转的

fra.affrc.go.jp/unagi/u

这是近半个世纪来日本鳗渔获量的推移图,把最右侧快要触底的渔获量再除以一百

凉了凉了

看到有答主说现在市面上99%的鳗鱼都是人工养殖的所以怎么吃都不要紧,我还是把上面那个回答里的相关内容在这里也贴一下吧

日本鳗是可以人工养殖的,大家或许也都一直以为自己吃养殖鳗鱼对自然种群没有影响。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日本鳗几乎无法人工繁殖。
日本鳗的精子和卵子只有在特定的水流条件下才会成熟,要人工繁殖,就必须用到巨型造浪机,产量小,成本极高,直到今天都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就连这个天价解决方案,还是2010年才研究出来的。
现在市场上所有日本鳗,都是捕捞鱼苗,人工养大,然后出售的。
而这种断子绝孙的捕捞方式,也导致野生日本鳗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直到现在离灭绝只有一步之遥。

https://ja.wikipedia.org/wiki/ウナギ#完全養殖

ウナギの人工孵化1973年北海道大学において初めて成功し、2002年には三重県水産総合研究センター養殖研究所(現「増養殖研究所」)が仔魚をシラスウナギに変態させることに世界で初めて成功した[10]。しかし人工孵化と孵化直後養殖技術はいまだ莫大な費用が掛かり、成功率も低いため研究中で、養殖種苗となるシラスウナギを海岸で捕獲し、成魚になるまで養殖する方法しか商業的には実現していない。自然界における個体数の減少、稚魚の減少にも直接繋がっており、養殖産業自身も打撃を受けつつある。そうした中での2010年、水産総合研究センターが人工孵化したウナギを親ウナギに成長させ、さらに次の世代の稚魚を誕生させるという完全養殖に世界で初めて成功したと発表[11]。25万個余りの卵が生まれ、このうち75%が孵化したと報じており、先に述べた稚魚の漁獲高減少もあって、期待を集めている。だが、孵化直後の稚魚の餌の原料にサメの卵が必要で、毎日水を入れ替えなければならず、人工環境ではほとんどオスしか生まれないため産卵のためにホルモンによるメス化が必要など、コスト面で課題が多く残されている[12]。2013年には、プランクトンの糞や死骸が餌となることが突き止められた。また、鶏卵やヤマメの精巣も餌になることが判明し、幼生は約9割が育つまでになった。しかし、2013年の現状ではシラスウナギ1匹にかかるコストは飼料代、設備投資、人件費、光熱費など1000円以下では無理だといわれている[13]。水産庁は、完全養殖の商業化の目標年を2020年としている[14]

顺便帮题主补充几个出处

题主说百分之一真是很留情了,我查到的渔获量全都只有去年同期的万分之几

日本的渔业大县爱知县(相当于我国的省),整整一个县捞了一个多月,捞起8.6g鱼苗

上面那篇论文有点老,渔获量单位还是吨,去年已经是千克了,今年都变成克了,不知道日本全国的鳗鱼加起来够不够天皇一家吃的


再补充个非常讽刺的图

世界「うなぎ絶滅するぞ、食うのやめろ」日本人「分かった」 : ふぇー速

翻译

“你知道吗?鳗鱼的幼鱼正在世界范围内减少,已被指定为濒危动物。罗森今年也准备了国产的鹿儿岛产鳗鱼,敬请品尝。”

你大日本道德水准宇宙第一

user avatar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user avatar


【本回答共4660字,预计阅读时间8-10分钟,图片13张,请尽量连接WIFI。欢迎阅读,提前感谢。 本文为“海鲜指南”公众号(微信号:seafood-guide)约稿,谢绝转载



咦,问题修改了,这真是……原问题里有三个问题,先做个简单回答


Q1:此次日本鳗危机影响会有多大?
A1:很大

Q2:其他品种的鳗鲡可以替代日本鳗吗?
A2:可以而且已经部分替代,但是有的因为口味问题替代性差,比如康吉鳗和星鳗这些海鳗;还有的消费市场不认可,比如日本就认日本鳗鲡;再就是一些其他鳗鲡的状况也没比日本鳗鲡好太多(有的还更糟糕,比如欧洲鳗)

Q3:日本鳗的完全人工养殖何时可以实现?
A3:技术上已经部分实现,商业上就……


今天上了大新闻的是日本鳗鲡,就是咱国内说的白鳝,很多人都吃过,这几年日料风行,在稍微考究点的日料店里依然不难见到。


尽管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传统食材,但是实际上从2014年开始,日本鳗鲡就已经登上了IUCN濒危名单。造成日本鳗鲡走上濒危道路的原因,想想也就知道了。这种鱼是在海洋中出生,洄游到淡水河川中成长,快要性成熟的时候再返回海洋繁殖。但是一方面,它的栖息地——东亚各国——是经济高度活跃的地带,对河流的开发程度很高,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在传统上就喜欢吃日本鳗鲡,人口又多,消耗量很大。


所以实际上日本鳗鲡的野生种群衰减的很快,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捉襟见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了。那么自然的,就会有人想到养殖。很多朋友看来,野生的不够就养殖,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问题来了:


日本鳗鲡无法人工商业化繁育,养殖需要从野外捕捞幼苗,也就是说,日本鳗鲡的养殖也是完全依赖野生种群的。


要搞清楚为什么不能人工商业化繁育的问题,恐怕得从日本鳗鲡神秘的生活轨迹说起。


作为东亚地区独有的淡水鳗鲡物种,从中国、朝鲜半岛到日本的大小河流里,都经常能找到日本鳗鲡。很奇怪的是,如此常见的鱼,人们却不知道它们是如何繁殖的,也几乎分不出公母,我们只知道,秋季会有一些成年鳗鲡会顺流而下回到海里,自此就再也不会回来。而到了第二年,就会有小鳗鱼出现在河流里。这个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日本鳗鲡身上,生活在欧洲的欧洲鳗鲡和北美的美洲鳗鲡也会这样神秘失踪并神秘的繁殖出下一代,而且和很多洄游到海里繁殖的生物不同(比如大闸蟹),在河流的入海口和近海,也不能发现繁殖的鳗鲡。


上世纪初的一次意外发现揭开了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的繁殖之谜,学者们发现,这两种鳗鲡都会跨越大洋来到百慕大附近的马尾藻海繁殖,而这里距离欧洲鳗鲡的淡水故乡相隔超过5000公里!这次考察自然也启发了正在苦苦寻找日本鳗鲡繁殖地的亚洲学者,但直到90年之后,日本学者才大概发现了亚洲鳗鲡的繁殖地——马里亚纳海域。而最终到了2005年,在马里亚纳群岛南侧海域打捞上来几条刚刚孵化的鳗鲡幼苗,才最终确定了它们繁殖的精确位置。


在这场漫长宏大的繁衍之路上,一定有什么东西刺激了成年鳗鲡的内分泌调节,继而导致它性成熟,并出现了性别分化,但这些刺激因子是我们现在依然未能掌握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人工环境下养殖的鳗鱼,你就是养到天荒地老,它也不会进入性成熟。而为了刺激鳗鲡达到成熟,学者们也是用尽了办法,在1934年,就有法国学者使用人类孕妇的尿液来试图给欧洲鳗鲡催熟。到了60年代,日本学者给雄性鳗鲡(从野外捕捉的雄性)注射了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成功促使它成熟并产生了精子,到了70年代,来自法国和日本的学者分别给雌性(野外捕捉的雌性)注射了鲑鱼和鲤鱼的脑垂体提取物(SPE),第一次在人工环境下完成了鳗鲡的性成熟。直到今天,要在人工环境下让鳗鲡性成熟,依然要采用类似的注射方式。(当然已经改进了很多,比如一开始发现直接注射激素容易导致卵无法受精,卵的质量也很差,就又优化了注射方式,比如加注DHP和维生素C/E,但是原理还是那个原理)


此外,鳗鲡这种鱼很奇怪,它的性别是后天生成的,而环境对性别的产生会产生明显影响。在自然环境下,鳗鲡大多都是雌性,但如果种群密度很高,那么就大多数变成雄性。显然,在人工环境下,鳗鲡几乎全都是汉子,要想获得足够的雌性鳗鱼,光场地投入就要不少。


不过,我们好歹有了精子和卵子,人工授精并成功孵化很快就被实现了,到了1976年的时候,人工孵化的鳗鱼苗已经能存活到14天,但也仅此而已。


为什么呢?


因为日本鳗鲡的鱼卵受精孵化之后,生出来的小鱼苗和我们印象中那种像蛇的鳗鲡完全不同,它更像一片透明的薄片柳叶,所以这个阶段的鳗鲡苗又被叫做柳叶体幼苗。它长这样:


这个小家伙不仅长得奇怪,它的习性更奇怪。它有明显的吻,而且还有几颗尖牙,显然不是以滤食为生的。而它的上颌下颌并没有很强的咬合力,也不能闭合,显然它也不是靠直接撕裂或吞咽活物为生的。那么它吃啥呢?答案或许就隐藏在柳叶体鳗苗的肚子里,在这些透明的小苗体内,人们发现了一些很奇怪的物质——海雪


简单来说,海雪就是上层浮游生物的残骸和其他生物的排泄物混合而成的一些有机质为主体的碎屑,由于它们会从海水表层飘飘洒洒的向下坠落,看起来就像纷扬的雪花一样,由此而得名。从目前来看,柳叶体鳗苗的食物就是它们,而到底是它能消化海雪,还是海雪里的细菌产生了多糖来喂养了柳叶体鳗苗,我们又不是很清楚。所以,人工是可以繁育孵化出柳叶体鳗苗,但是对不起,饭菜不合口,老子分分钟饿死给你看。


养过金鱼和热带鱼的朋友都知道,幼苗孵化之后,需要一些特殊的食物作为开口食物,比如热带鱼一般使用丰年虾卵。为了找到柳叶体鳗苗的开口食物,学者们可算了费劲了心思,尝试了多种可能,最终在2002年,日本水产养殖研究所的田中秀树(Hideki TANAKA)发现了一种混合食物可以被柳叶体鳗苗食用,而且吃了之后营养还可以,鳗苗会继续生长发育,这就是用白斑角鲨的卵黄,混合南极磷虾和一些维生素,喂给柳叶体鳗苗吃。(我猜田中秀树怕是养过金鱼吧,蛋黄是金鱼常用的幼苗开口食物)


然而问题又来了,由于柳叶体鳗苗的咬合力不行,这些食材必须干燥粉碎后做成糊糊状,这样小鳗苗就可以上去“叼”着吃,但是这种糊糊又会沾到养殖池子里,导致水质恶化,柳叶体鳗苗表示环境不卫生,老子分分钟死给你看。


田中秀树他们一开始是通过喂食之后马上换池子,然后对第一个池子进行全面冲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倒也无所谓了,但是还有另一个问题:吃食物的时候,柳叶体鳗苗总是不可避免的要去叼那些粘在池子底或者墙壁上的糊糊,一不小心上颌或者下巴碰到池子壁上……哎呀好疼,老子分分钟畸形给你看。



后来他们发现有一种专门培育浮游生物的养殖设备不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设备通过水流冲刷,可以保证食物和鱼苗始终悬浮在水流中间,既不会粘在壁上也不会撞伤这些鳗鲡少爷,这设备长这样:



如此看来,柳叶体鳗苗应该可以开心的成长了吧?


哪有那么简单嘛!柳叶体只是鳗鲡发育的第一个阶段而已,十天之后,鳗鲡就要经历一次变态,变成依然是透明、但已经身形细长和爸爸妈妈们差不多的玻璃鳗可想而知,人工环境下的柳叶体鳗苗并不配合,除了零散个体之外,大多数就是不变态。


显然,在柳叶体像玻璃鳗变态的过程中,肯定也有马里亚纳地区的某种特殊环境对它进行了刺激,然而我们也不知道。后来误打误撞发现了一种自然环境下可能并不会存在的现象:把海水盐度降低50%,并且停止喂食,就可以促使柳叶体变态了。(但是这个变态过程还是比野生的要晚很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工苗的质量不如野生苗)


这一番折腾下来,鳗苗最后慢慢着色(不再透明),这就是人工养殖鳗鲡的时候从野外捕捉的鳗鲡苗——线鳗了。



哇,是不是好棒棒?日本鳗鲡的人工繁育被攻克了哎!


别急,还是先看下账单吧:鱼卵孵化的时候失败了一批,柳叶体阶段饿死或畸形死了一批,变态阶段淘汰了一批,最后只有0.01%的鳗苗存活下来,每条活下来的鳗苗成本价100万日元(核人民币五万八,按照当年的汇率则是核人民币七万五),这个价格还只是鳗苗,如果养殖过程中再死掉一些,成本还得涨,一顿鳗鱼烧吃掉帝都五环一平米,感受一下。



2010年,田中秀树团队又有新进展了,他们用这些人工繁育的第一代鳗鱼苗,培育出了第二代鳗鱼苗。但是从那之后7年了,再也没有相关的消息流出……或许从田中秀树的Paper里可以窥得一二:2010年3月26,他们从第一代鳗鱼苗成年个体里获得了25万颗卵,70%孵化成功,然而到了4月8号,还剩10万条,4月下旬,就还剩1万条……


这里需要额外补充一段,虽然田中秀树团队2010年繁育的第二代鳗鲡玻璃鳗苗成本价格很难查到明确的数据,但是普遍认为肯定是远低于第一代的——当然应该也还远高于野外捕捞——所以希望大家看明白那个五万八千元的价格,只是第一代鳗苗的成本价格,它有自己的时间背景,在2018年的今天,还抱着这个五万八不放 ,也是不准确的


所以说,日本鳗鲡的人工繁殖,技术上确实攻克了,但是从经济上来说,目前还没有实用性。(当然我们都希望学者们是在憋大招)


人工繁育还没有决定性的突破,但市场可不会管这么多。




虽然还没彻底攻克繁育难关,但日本鳗鲡的养殖早就十分成熟,无论是日本的静冈县,还是我国的福建广东海南,以及韩国,日本鳗鲡养殖快速发展,仅仅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年产值超百亿的重要产业。


我国贡献了世界上2/3的日本鳗鲡产量,而日本则以70%的份额成为了最大的日本鳗鲡消费市场。在日本,食用鳗鲡是重要的饮食文化组成,尤其是酷夏季节,日本人坚信吃鳗鱼可以防暑,仅仅一个节日之内短短几天就要消耗掉全球产量2成以上的鳗鲡。


为了满足越来越大的胃口,中国大陆、台湾和日本,每年都要大量的捕捞野生日本鳗鲡苗以供应鳗鱼养殖业使用。在台湾,每年的冬至是苗汛高峰,而在日本,这个高峰就出现在今天——1月17日的黑夜大潮,而中国因为幅员辽阔,各海域苗汛到来的时期并不一致,南边的福建去年底就开始捕捞,北边的辽宁4月多才开始形成苗汛。


但很显然的,野生鳗鲡的数量本来就在减少,人们会捕捉它们吃掉,也会开发利用它们栖息生长的淡水河川,相应的,在马里亚纳繁殖出来的鳗苗肯定也变少了,而巨大的市场需求则刺激了鳗苗捕捞,这些越来越少的鳗苗被越来越多的捞起来、养大、吃掉,日本鳗鲡的种群规模,不可避免的走向崩盘。


实际上,这个问题引用的新闻,的确就是今年鳗苗苗汛的真实反映。日本是从上个月中旬开始捕捞鳗苗的,在一些传统的鳗苗产区,比如静冈县,12月份的渔获量只有184克,到1月10号也只捕捞到500克,而日本全国这一个多月的捕捞量大概在130公斤以内;台湾的情况更为糟糕,即便是往年苗汛最高的冬至,也没有出现成规模的苗群,截至目前也就捕捞了100公斤左右,而我国,从福建到浙江、江苏,到今天也就捕捞了不到500公斤。


要知道,在60年代,仅日本一国,一个捕捞季节就能捕到200吨鳗苗!而到了2013年,则衰减到了5吨(2013年是目前鳗苗数量最少的一年),今年的情况,恐怕比2013年还要糟糕:台湾专家估计,今年大陆、台湾和日本所有的捕捞量,可能也就能达到5吨。



实际上,人们并不是不知道鳗苗资源的现状,但要做出改变谈何同意。经历了13年的鳗鱼苗枯竭之后,日本国内已经给养殖企业下了限额,购买鳗鱼苗不能超过一定的量。此外,由日本主导,中日韩等主要的鳗鱼养殖国也达成一致,在2014年以后捕捞的鳗苗数量不超过14年的80%,而在我国,捕捞鳗苗也需要凭许可证。


问题是,许可也好,限额也好,如何去评估哪个量才是安全的?2014年的鳗苗产量是近些年来最高的,几乎达到了正常年份的3倍,按照14年的80%去计算,恐怕把现在所有的鳗苗都捞光也不会触及红线。


在更早的时候,欧洲鳗鲡已经一跃成为极度濒危物种:在西班牙等国,人们把鳗鱼苗当成美食(而不是长大的鳗鱼),就像我们吃小银鱼一样吃掉。——在短短几十年之内,它们数量下滑了90%。由于日本鳗鲡的种群规模下滑明显,2014年的时候,它也被列为了濒危物种。



但日本鳗鲡目前并未进入《华盛顿公约》附录,根据公约要求,进入附录2的物种,需要经过许可才可以进行国际贸易,从16年开始,欧洲鳗鲡已经受到这条公约的约束。现在业内估计,在2019年的时候,公约参与国可能就会对日本鳗鲡的国际贸易进行约束。虽然作为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的我们,以及最大消费国的日本很可能会申请保留(相当于搁置)这项决议。


但,日本鳗鲡的现状已经如此,迫使我们不得不做出改变。如果届时人工繁育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而国际贸易又没有得到约束的话,恐怕日本鳗鲡的下场,又是黄胸鹀的一个重演。



PS:

那些说快没了赶紧去吃一顿的朋友啊,我有个想法啊

你说等咱老了

坐在摇椅上晒太阳,回忆过往时光

孙辈过来问:爷爷,我看书上说这鱼,怎么后来没了呢

你咋说?

“啊,当年爷爷奶奶看它快没了,寻思以后吃不到了,就赶紧跑去吃了个痛”?


咱老脸还要不要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鳗鱼最近遇到的“危机”,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业性大地震。这事儿一旦闹大了,影响可远不止是餐桌上少了一道蒲烧鳗,它关系到日本的渔业、餐饮业,甚至还牵扯到国民的饮食习惯和文化。要说这危机有多大,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拆开来看。1. 渔业的直接冲击:捕捞量锐减,渔民叫苦不迭最直接的,当然是渔.............
  • 回答
    谈到日本再次申办奥运会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毕竟,刚刚过去的东京奥运会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各种“意料之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其未来申办资格的讨论。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东京奥运会的举办情况,这直接关系到日本未来的申办前景。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此次疫情”具体是指哪一次,是新冠疫情还是其他时期,这个信息不明确,我将以大家普遍认知的新冠疫情为例来回答。关于韩国和日本对中国提供援助而美国政府“无实质性援助”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不能简单地将情况概括为“有”或“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援助”的定义。援助可以包含很多形.............
  • 回答
    东京奥运会的落幕,关于中国能否超越日本、中国总奖牌数能否登顶世界第一的讨论,相信让不少体育迷们回味无穷。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背后牵扯到太多复杂因素,咱们今天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中国能否超越日本?—— 一个动态的战场首先得承认,日本作为东道主,在这次东京奥运会上确实是火力全开,主场优势让他们.............
  • 回答
    日本对韩国半导体出口限制这件事啊,可真是牵扯到方方面面,而且这背后隐藏的逻辑也挺复杂的,绝不是一句“小气”就能概括的。要评价它,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看,也得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事儿是怎么来的?这件事的根源,很大程度上跟历史问题有关,特别是二战时期的劳工赔偿问题。韩国法院要求日本企.............
  • 回答
    雅加达的遗憾:中国女足2018亚运会之旅的得与失2018年的雅加达亚运会,对于中国女足来说,是一段充满期待,却最终以一种令人扼腕的方式收尾的旅程。在那个闷热的夏天,姑娘们一路披荆斩棘,闯入决赛,距离那座久违的亚运会冠军奖杯仅一步之遥。然而,在与亚洲劲旅日本队的巅峰对决中,一场0:1的失利,如同被无情.............
  • 回答
    致远舰上被压石头的做法,在历史解读上确实引人遐思。这背后牵涉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观念、政治意图以及战争的残酷性。若要深入探究,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压石头的直接原因:掩埋和纪念从最直接的角度看,将石头压在沉没的军舰上,最原始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掩埋。战争留下的残骸,无论是对敌方还是己方,都可能.............
  • 回答
    日本政府考虑邀请韩国参与监督核污染水排海一事,无疑是近期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国际关系、科学技术以及民众情绪,其影响是多层面的,而且可以预见,过程绝不会一帆风顺。首先,从日本的角度来看,这个提议可以说是其在处理核污染水问题上一次主动示好,也是试图化解外部压力的策略。日本一直强调其核污.............
  • 回答
    关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目前均步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而它们恰好也是二战时期的三大轴心国这一现象,很多人会产生“这是否仅仅是个巧合”的疑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等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才能判断其中的关联性究竟有多大。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超级老龄化社会”。通常.............
  • 回答
    日本政府计划引进五万名亚洲高级人才赴日企业就职,这一消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不少关注,细究之下,这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人才引进计划,更可能预示着日本经济和人才战略的深层次调整,其意义也相当广泛和深远。首先,从应对日本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迫切需求来看,这是最直接也最核心的驱动力。日本长期以来面临着少子.............
  • 回答
    日本男性国家公务员育儿休假率首次突破五成,这一数字的背后,绝非仅仅是一组统计数字的简单变化,它释放出的信号是多层面、深远且值得细细解读的。这不仅是政府内部政策实践的里程碑,更折射出日本社会在家庭、工作、性别角色认知等方面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首先,这是一个在观念和文化层面上的重要突破。长久以来,日本社.............
  • 回答
    日本众议院选举今日拉开帷幕,这无疑是日本政坛的一件大事。选举结果不仅会影响日本未来几年的政治走向,也可能对地区乃至全球格局产生连锁反应。要理解这次选举,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1. 当前的政治背景与主要议题首先得看看日本眼下最 pressing 的问题是什么。经济方面,尽管菅义伟政府上台后推出.............
  • 回答
    这篇报道讲述了发生在最近一件令人不安的事件:在日本海域发现了超过5000枚不明注射器。这一事件的出现原因至今成谜,并且正在引起日本当局的高度重视和深入调查。事件的发现与规模最初,这些不明注射器是零星地出现在日本沿海地区,尤其是在靠近海岸线或海滩的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的不断攀升,最终被确认为一个.............
  • 回答
    日本向乌克兰提供防弹背心和御寒服等军用物资的决定,可以说是日本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地缘政治和安全战略的一次重要调整和信号释放。这背后有多重考量和解读角度,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一、人道主义援助与国际责任的体现最直接的层面,日本此举是在践行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社会的责任。乌克兰遭受战争蹂躏,民众生.............
  • 回答
    最近,一起发生在驻日美军基地附近的事件在日本国内引发了轩然大波。据报道,一名日本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时,遭到驻日美军士兵的枪口威胁。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驻日美军在当地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粗暴行为,更触动了日本社会长期以来关于美日关系性质的敏感神经。这起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据该名日本记者回忆,事发时他正在美军.............
  • 回答
    日本争取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并在此过程中被广泛解读为运用“金钱外交”策略,这一现象在中国和国际社会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日本的这一举动及其背后释放的信号,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什么是“金钱外交”?首先,需要明确“金钱外交”这个词的含义。它并非一个正式的外交术语,但通常用来描.............
  • 回答
    日媒称“日本申请将两份佛教史料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唐朝史料”,这一举措的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并且其背后可能涉及复杂的文化、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考量。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意义: 一、 文化与历史层面的意义1. 强调日本与中国佛教文化的深厚渊源和传承: 佛教东传的历史.............
  • 回答
    中国这次向日本无偿捐赠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日本民众的态度嘛,我觉得不会是铁板一块,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和看法。说实话,这事儿挺微妙的,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首先,最直接的感受,肯定会有 感激之情。毕竟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有人伸出援手,送来急需的物资,这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尤其是一些普通民众,可能对国际.............
  • 回答
    西达基奥仑赛:革新血液肿瘤治疗的新希望近日,传奇生物向日本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局(PMDA)提交了针对其创新CART细胞疗法西达基奥仑赛(Ciltacabtagene Autoleucel)的新药上市申请。这项举措标志着西达基奥仑赛在日本战场上正式迈出了关键一步,有望为日本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前所未有.............
  • 回答
    日本捕鲸行动与海洋生态影响日本近期从南极捕回333头鲸鱼,并计划于7月正式重启商业捕鲸,这一举动无疑再次将捕鲸议题推向风口浪尖。围绕着这一事件,人们的看法可谓是两极分化,争论的焦点不仅在于日本是否应该捕鲸,更在于这一行为背后所牵涉的伦理、文化、科学以及对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深远影响。事件背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