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如果被迫到海洋里生活,从而长出了鳃,这算是进化还是退化?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进化”与“退化”这两个概念的核心。如果人类被迫到海洋里生活,并且因此长出了鳃,这究竟是进化还是退化,需要我们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要理解“进化”和“退化”在生物学上的含义。

进化,简而言之,是指生物群体在漫长的时间中,通过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基因漂变等机制,逐渐改变其遗传组成和性状的过程。进化的方向往往是适应环境,提高生存和繁殖的几率。这通常伴随着新特征的出现,或者现有特征的增强,使得生物体能更好地应对新的生存挑战。

退化,通常是指生物体失去一些原有的、曾经有用的特征,或者这些特征变得不再重要,甚至功能减弱。这往往发生在环境改变,某些功能不再是生存的关键,或者出现新的、更有效的方式来满足生理需求时。例如,许多寄生生物会退化视觉器官,因为在黑暗的宿主体内,眼睛已经失去了作用。

现在,我们来看看“人类长出鳃”这个设想。

如果人类长出鳃,这更倾向于是一种“进化”,而非“退化”。

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

适应环境的显著改变: 从陆地到海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关键的改变是呼吸方式。陆地生物依赖肺部从空气中获取氧气,而海洋生物则需要从水中提取溶解氧。如果人类能够长出鳃,这代表了一个生物学上的巨大飞跃,是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为了适应全新且严苛的生存环境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新特征的出现: 鳃不是人类现有器官的简单“削弱”,而是全新且复杂器官的“出现”。鳃的形成需要一系列复杂的基因表达、组织发育和生理协调。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适应,而不是对原有功能的舍弃。

生存能力的提升: 能够从水中呼吸,意味着人类能够在海洋中生存、活动、捕食、繁衍。这无疑是生存能力的极大提升,是面对海洋环境的直接优势。如果人类没有长出鳃,将无法在海洋中生存,这才是真正的“退化”或“灭绝”。

复杂性而非简单化: 进化并不总是趋向于简化。很多时候,为了应对复杂的环境,生物体会发展出更复杂、更高效的结构和功能。鳃的结构及其与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配合,远比肺部结构复杂得多,是为了满足在水中高效获取氧气的需求而演化出的精妙设计。

但是,我们也要考虑一些“退化”的论调可能从何而来,以及为什么这些论点不太站得住脚:

“失去了陆地呼吸的能力”: 有人可能会说,长出鳃意味着失去了用肺呼吸的能力,这似乎是一种“退化”。但这是对进化过程的误解。进化并非二选一的零和博弈。新的适应性特征的出现,往往是为了应对新的生存压力,而旧的特征可能会因此变得不再是首要的,甚至在特定环境下被淘汰。比如,鸟类进化出了翅膀,飞行的能力大大增强,但它们的腿部也保留了行走的能力,只是飞行成为了更重要的生存手段。如果人类长出鳃,同时还能通过某种方式(比如在浅水区或有特殊装置辅助)进行肺部呼吸,那它将是一种“升级”;即便失去了部分肺部功能,只要是为了适应海洋生活而获得的更优越的呼吸方式,那也属于进化。

“人类本来就是陆地生物”: 这种说法强调了人类的“本源”。但生物学上的“本源”并不代表“终点”。所有生物都在不断地适应环境。如果人类的“本源”是“无法在水中呼吸”,那么长出鳃就意味着它已经脱离了原有的“本源”,朝向了新的方向发展。

所以,综合来看,如果人类被迫到海洋里生活,并且成功地演化出了鳃,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适应性的“进化”。

这是生命为了延续和繁衍,在极端环境压力下做出的深刻改变。从一个陆地呼吸的物种,变成一个海洋呼吸的物种,这是质的飞跃,是基因层面的重塑,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而实现的“更强”。

想象一下,这样的“进化”过程会是多么波澜壮阔。无数代个体可能经历艰难的过渡,那些拥有微弱适应性的个体(比如能够屏住更长时间呼吸,或者皮肤能吸收少量氧气的个体)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基因代代传递,直到最终出现功能完善的鳃。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也充满了“创造”。

与此相反,如果人类因为海洋环境的恶劣而大量死亡,最终灭绝,或者少数幸存者仅仅退化成某种更原始、生存能力更差的状态(比如需要依靠特定环境才能勉强生存),那才称得上是“退化”或“走向灭绝”。

因此,长出鳃,是生命力顽强的体现,是适应性进化的典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搞清楚退化的概念,就可以彻底解决这类问题了。

退化不是进化的反义词。

退化不是“过去放弃了的特征突然重新长了出来”。

在生物学上,退化表示“生物在个体发生或系统发生的过程中,特定的器官、组织、细胞或整个身体逐渐缩小,结构逐渐变得简单乃至消失”的现象。

个体发生中的退化,在不可逆的场合接近“萎缩”,在暂时脱分化、日后再分化的情况下则接近“返老还童”,例如灯塔水母、海月水母等生物可以从水母体变为水螅体,那之后可以再发育成水母体。

系统发生中的退化,例如内寄生虫的消化系统基本消失、许多洞穴生物的眼睛基本消失、人类的尾巴只剩一点尾骨,在有适应意义的场合表示退行性进化

人类如果能因为“被迫到海洋里生活”这样无厘头的理由而再长出适合在出生后甚至成年时使用的鳃,那是进化,而且是相当惊人的急速进化。不过,进化并没有进步的含义。进化只是表示“生物的可遗传性状在世代间积累的变化”,反映的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如果人类在改用鳃呼吸的同时让肺部缩小乃至消失了,你可以说这是肺退化了,但这是有适应水中生活的意义的,是退行性进化。

为了减少这些歧义,你今后可以使用“演化”一词。

现实是,哺乳类到水中生活的时候并不需要将肺退化掉,温血·肺呼吸的海洋哺乳类可以比同样体重的冷血·鳃呼吸的海洋生物摄入更多的氧,带来优势。人类到海洋里生活也不怎么可能会长出鳃。

“腮”字在现代汉语中指两边脸颊的下半部,亦称“腮帮子”,在古汉语里有时通假“鳃”字。现在是公元2020年,没必要写通假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