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为什么可以在短时间内那么发达?

回答
美国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如此辉煌的崛起和发达,是一个复杂但引人入胜的故事,涉及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一系列历史性机遇和政策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宏观的地理与自然优势:

广袤而肥沃的土地: 美国拥有极其广阔且多样的土地资源。从东海岸的森林到中西部的黑土地,再到西部的高原和阳光充足的加州,这些土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不仅能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还能生产大量可供出口的农产品,成为重要的经济驱动力。
丰富的自然资源: 美国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木材等。这些资源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为美国在全球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提供了支撑。
天然良港与内陆水系: 东海岸、西海岸和墨西哥湾拥有众多优良的港口,便于国际贸易和国内货物运输。密西西比河等大型内陆水道系统构成了庞大的内河航运网络,极大地降低了货物运输成本,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整合。
相对孤立的地理位置: 在美国发展的早期阶段,其与欧洲、亚洲等主要强国之间隔着宽广的大西洋和太平洋。这使得美国能够相对安全地进行内部建设和发展,较少受到外部战争的直接干扰和破坏,为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

二、 历史机遇与制度红利:

独立建国与民主制度的奠基: 1776年独立战争的胜利,使得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个以共和和民主为核心的国家。这为个人自由、财产权保护、法治精神以及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对欧洲封建制度的束缚,美国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和公平的竞争环境。
西进运动与土地扩张: 19世纪的西进运动是美国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通过购买、战争和条约,美国获得了广阔的西部领土,释放了巨大的土地潜力,吸引了大量移民,推动了农业和矿业的发展,也加速了国内市场的形成。
大规模移民潮: 从19世纪中期开始,美国经历了多轮大规模移民潮。来自欧洲、亚洲等地的移民带来了劳动力、技能、资本和不同的文化观念。这些移民不仅填补了劳动力的空缺,也带来了创业精神和创新思想,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两次世界大战的“渔翁得利”: 两次世界大战主要发生在欧洲和亚洲,而美国本土几乎未受战火波及。相反,美国通过向交战国提供物资、贷款和最终参战,不仅大大刺激了其工业生产,也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和技术优势。战后,欧洲等主要经济体遭受重创,美国则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导者。
《宅地法》、《孵化器》等早期政策: 《宅地法》等政策鼓励了土地的开发和定居,促进了农业的扩张。《孵化器》等早期法律为企业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便利。

三、 创新与技术进步:

鼓励创新和发明: 美国专利制度相对完善,并且社会对发明创造持开放和鼓励的态度。从电灯、电话、汽车到后来的计算机、互联网,美国涌现出大量改变世界的发明和创新。
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 以“硅谷”为代表的科技产业集群,汇聚了顶尖的科研人才和风险资本,推动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飞速发展,并将其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
强大的研发投入与大学体系: 美国政府和企业在科研和开发上的投入巨大,建立了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并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
风险投资的助推: 美国的风险投资体系非常发达,能够为有潜力的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创业指导,大大降低了创新项目的风险,加速了创新成果的商业化。

四、 市场经济与自由竞争:

自由市场经济的活力: 美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原则,强调竞争和效率。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相对较少(尽管也有反垄断等监管),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来追求利润和发展。
企业家精神的鼓励: 社会文化高度崇尚企业家精神和个人奋斗。成功企业家被视为榜样,这种文化氛围激发了人们创业和创新的热情。
庞大的国内市场: 随着人口增长和领土扩张,美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统一国内市场。这个市场的规模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销售空间,能够支持大规模生产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
金融市场的发达: 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金融市场之一,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银行体系。这为企业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也为投资者的财富增值提供了平台。

五、 文化与社会因素:

移民文化与多元化: 移民文化带来了不同的知识、技术和视角,激发了新的思想和实践。多元化也意味着更广泛的劳动力资源和更丰富的市场需求。
“美国梦”的激励: “美国梦”——即通过努力工作可以获得成功和富裕的信念,是激励一代又一代美国人奋斗的强大动力。
开放的社会流动性: 相较于许多其他国家,美国社会具有相对较高的流动性,允许有能力和才华的人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晋升和成功,这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
强大的教育体系(尤其高等教育): 美国拥有世界顶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它们不仅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也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总结起来,美国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如此发达,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天时: 地理优势提供了资源和安全空间,两次世界大战的特殊环境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机遇。
地利: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和: 大规模的移民带来了劳动力、技能和创新思想,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提供了制度保障,而鼓励创新和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则不断推动着经济的进步。

当然,美国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过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和贫富差距等问题。但其建立在自由、创新和机遇基础上的制度优势,使其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实现持续的繁荣和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方人在美洲以几乎灭绝印第安人的方式,完成了世界上最彻底的土地革命。政府以低廉的价格将土地卖给个人,成就了当时的美国梦,吸引了欧洲人去追逐美国梦。这又给美国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西方人贩卖、压榨黑奴,完成了工业化原始积累,让美国轻松完成工业化。

世界一、二次大战,美国置身事外,发了笔横财。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哀鸿遍野,而到了45年美国黄金储备占世界3/4。这其中就有中国人累累尸骨,用美国众议员司各脱和陶行知在演讲中的话讲,中国每死亡100个军民,就有近55个死于美国资本家军火之下。并且,美国有计划地从战败国搜罗了大量的技术、科学家、工业人才等,比如731战犯们以技术资料换取美国免予对他们的处罚。

45年,美国以世界3/4的黄金储备打败了英国人提出的凯恩斯计划,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世界贸易以美元结算,美元成了世界贸易货币,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70年代,由于美元超发,美国不再能提供足够的黄金,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这是美元向全世界耍了赖皮。

关键时刻,基辛格临危授命,以向沙特提供安全保护为条件,让沙特等主要产油国以美元结算石油,把美元和石油绑在一起,建立了美元石油结算体系,即美元和石油挂钩从而维护了美元的“价值”。

注意,这些石油绝大多数不是美国产的,如果有人不愿意用美元结算石油怎么办?萨达姆威胁用欧元结算石油时,美国通过彻头彻尾的谎言,绕开联合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干掉了萨达姆,这也是为什么称为美元霸权。这也是美国为什么全世界驻军,军费曾一度占世界近一半,二战结束后至今,美国打了近160场战争。

美国现在就是通过美元掠夺全世界,用普京的话说,“美元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

他(李光耀)不同意说美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美国民主,为此,他在2009年讲了这么一段话:“美国人相信他们的理念具有普世价值,比如个体至上理论,无拘无束的言论自由。其实并非如此,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实际上,美国社会之所以能这么长的时间内维持繁荣,并不是这些理念和原则的功劳,而是因为某种地缘政治意义上的运气、充足的资源、大批移民注入的能量、来自欧洲的充裕的资本和技术,以及两个大洋使美国免受世界冲突的影响。”


西方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越(其他文明中几乎没有多少人皈依它们),而是通过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西方人常常忘记这一事实,非西方人却从未忘记。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有个高赞回答把美国发达归功于民主,这种认知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十几年来公知的批评,大多基于这个底层逻辑,“明明有桥,为什么要摸着石头过河”。

1、美国国父们当年追求的是共和,而非民主,甚至鞭挞民主是摧残自由的罪孽。

2、复制了美国制度的菲律宾、海地、利比里亚,又如何呢?尤其菲律宾,1950年人均GDP是中国7倍,改革比中国彻底,开放比中国早,菲律宾早该发达了吧?!

3、美原驻华大使洪博培在中国积极推销美国制度,而他在竞选总统电视辩论时说,要借助亲美网民扳倒中国(经济),洪大使也不相信美国制度能让中国发达。

4、日、韩、台的经济发展真的和西方民主关系不大。

日本,二战时已是发达国家,虽然战败,日本大量工厂、设备、技术储备、产业工人、技术人员等还存在。有人统计,日本现在近80%的大企业,在二战时是日本侵略的战争机器。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必备的要素都在,只需合适的时机,就能恢复其应有的水平。

韩、台的发展只要稍微了解点历史就知道,和西方民主关系真的不大。

50~60年代,韩国得到美国120亿美元的援助,台湾得到41亿美元的援助。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呢?大陆1950年GDP才100多亿美元,直到77年外汇储备才9亿多美元。韩国独裁者朴正熙采取举全国之力扶持大财阀的政策,创造了汉江奇迹,韩国这个政策几乎延续至今,也造就了三星,三星在韩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甚至有人把韩国称为三星共和国。1950年,台湾人均GDP是大陆6.5倍,而老蒋用金圆券从大陆掠去的黄金、美元等硬通货,价值十多亿美元,而囯民党高官们带走的更多。

user avatar

1,出色的社会管理

2,优越的地理位置

3,良好的时机。

这三点缺一不可。

尤其是第一点,至关重要。

其他的回答都在某个点上做文章。

user avatar

一是不用交税补贴不列颠岛。二是从来没有处于只剩一个资本家的垄断状态。

user avatar

1 美国地理

现在我们找一张三维立体版的世界地图,然后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在北美的地图上。

北美地形很有特色,中间是平原,东西两头分别是阿巴拉契亚山脉与洛基山脉,山脉都是南北走向。

洛基山脉海拔高度达到2000—3000米,正好将太平洋气流堵得严严实实;阿巴拉契亚山脉比较低,海拔一般为300-500米,虽然勉强也能将大西洋湿润空气挡住,但是却挡不住大西洋的飓风。

两道山脉就是美国两道挡风的墙,但是这两堵墙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山脉都是南北走向,山脉中间是平原,不仅北方一直到加拿大都没有像样的山脉阻挡北极的冷气流,南方直到中美洲也没有山脉阻挡大西洋湿润空气。

简单的说,北美地形就是一个南北都漏着缺口的穿堂风户型。

这就比较要命了!

从北冰洋来的冷空气可以经过美国中部平原长驱南下;从热带大西洋吹来的湿润空气也可以从中美洲经过美国中部平原深入到北部。

两股气流一旦在美国中部平原迎头相撞,给中部平原带来的就是冰火两重天的极端气候。

所以,美国的中部平原气候有点像弱化版三体的乱纪元——一会热得受不了,一会冷得要冻死人,住在东海岸也好不到那里去,隔三差五就有登陆的大西洋飓风问候,住在西海岸又是火山地震带。


2 文明发展

如此极端善变的气候对于农耕文明就是一场灾难。

人类文明的萌芽一定是农耕文明,等到农耕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养活一大批不耕作的人群,让他们吃饭嗝屁仰望星空,然后才能创造文字与文化,才能逐渐推动科技进步。

但是北美的气候对农业耕种太不友好,所以等到欧洲殖民者登陆北美大陆时,2400万平方公里的北美大陆竟然人烟稀少。

少数印第安人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勉强能称得上文明的玛雅人都蜷缩在气候相对更稳定的中美洲,毕竟低纬度中美洲至少没有北冰洋来的冷空气袭扰。

但是中美洲最大的问题就是地理纵深太小,一场大西洋飓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很容易浇灭玛雅文明的火种,加上地震与欧洲殖民者携带的天花病毒,活跃在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如同三体世界遭遇极端气候一样,在某一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由于北美大陆原住民文明发展过于落后,与欧洲殖民者拉开至少2个代差(发达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加上原住民人口规模太少,这就为北美大陆变成移民国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是,北美大陆气候条件对农业文明太不友好,所以,北美大陆要发展还得要工业文明来加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因为这块土地非常不适合传统的农业耕种,所以有整整200年时间欧洲殖民者都只停留在北美东海岸,直到18世纪欧洲爆发工业革命,有工业力量的加持才让欧洲殖民者逐渐深入北美大陆。

1765年英国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1769年詹姆斯·瓦特改良钮可门蒸汽机为“单动式蒸汽机”。

1776年7月4日美利坚宣布独立,这时的美国疆域只有北美东部的一块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的狭长土地。

随着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美国的疆域也不断扩大。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通过强取豪夺、鲸吞蚕食,富庶的佛罗里达、一望无垠的得克萨斯、秀丽的俄勒冈、多山的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终年严寒的阿拉斯加、充满热带风情的夏威夷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岛屿先后落入美国人之手。

美国的版图也由此达到900多万平方公里,成为当今世界幅员最大的五个国家之一。



因为北美大陆少量原住民(印第安人)被屠戮一空,让欧洲殖民者拥有大量的土地可以规模化耕作,加上工业力量的加持(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广泛应用、育种的不断改良),让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农业工业化的国家,也让这块最不适宜传统农业耕种的北美大地成为全球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粮仓。

请记住一个真理,在农耕文明时代,农业是否发达取决于气候与土地,而在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是否发达则取决于工业化水平。

农业发展起来了,那么北美又怎么样发展工业呢?或者说,北美如果要发展工业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与欧亚板块的工业强国竞争?


3 世界权力中心

好了,现在让我们的眼光从北美大陆上移开,现在我们来看看全球地图。

这个星球是由两种最重要的地貌构成的,一种是陆地,一种是海洋。在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只占29%。但是海洋与陆地在地球上分布并不均匀。

在东半球就拿走67.3%的陆地面积,西半球就只有32.7%的陆地面积。所以,地球的资源、人口以及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东半球。在东半球欧亚大陆是最大一块大陆,所以也是人类文明绝对的核心。

只有广袤的陆地才能孕育出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文明。欧亚大陆是全球各大陆中面积最辽阔的地理单元,具有产生最强大的陆权和世界性大国的地理条件,这决定了只有欧亚大陆才是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的中心。

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欧亚大陆的地位举足轻重,发源于欧亚大陆的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基督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等,在过去和现在都在影响着世界。

中东、印度、中国和欧洲这四块地区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这些文明使欧亚大陆成为起重大作用的世界历史中心地区。

正因为如此,世界权力中心几乎总是在欧亚大陆范围内出现和迁移,人类历史上主要的帝国也大都产生于欧亚大陆。

从历史来看,在农耕文明时代人类社会的大型帝国都在欧亚大陆上,只是到了工业文明社会,才让英国与美国成为世界性帝国(这个问题我们后面来讲)。当然沙俄帝国有点水分,因为其疆域大部分都是渺无人烟的西伯利亚,与其说是沙俄征服了这块土地,还不如说是俄国人到达了这块土地。

在农耕文明时期,大型帝国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这就是东亚板块产生的帝国疆域都远远超过欧洲、中东地区产生的帝国。

唯一算是欧洲产生的罗马帝国疆域在历史上十大帝国中属于垫底的位置,这个罗马帝国疆域面积甚至还不如中国大部分朝代中原政权的疆域。

为什么?

因为地理决定命运!


4 中国地理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

农耕文明时代,人类一般是逐水而居,那么河流的走向就非常关键。中国地势是西高东低,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到沿海地区海拔高度依次叠落,这种地形特征造就中国主要河流都是由西向东流淌。

正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黄河长江是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这两条河流都是东西走向,这种东西走向的河流对农耕文明是非常友好的。

因为河流是东西走向,那么逐水而居的人们就处于一个大致相同的纬度线,维度相同意味着气候与降雨基本一致,也就是说,东西走向的河流让上下游逐水而居的人们都是农业耕作模式,生产方式相同就容易产生凝聚力,所以中国就比较容易产生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权。

但是欧洲就比较悲催。

欧洲的地形特点是北低南高,主要的山脉都集中在欧洲南部,这种地形特征导致欧洲主要河流都是南北走向。

这种南北分布的河流对于农耕文明就非常不友好。同样是逐水而居,上下游的人们分布在不同的维度带,北方高维度带气候严寒,降雨量少所以无法进行农业耕作,只能以游牧而生,而南方低纬度带气候温暖降雨量更高,恰恰比较适合农业耕作。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同处一条河流的上下游就非常要命,下游的游牧民族是看天吃饭,遇到严寒天气日子就没法过,而上游的农耕民族靠着辛勤耕作收成有可靠的保证。

这种情况下下游的游牧民族就只能隔三差五去上游抢劫,有河流来保障物流,让下游游牧民族抢劫上游农耕民族简直不能太容易!随便扎个木筏,把抢来金银财宝往木筏上一扔,顺水而下就到了家乡。

所以,在农耕文明时代,欧洲内耗非常严重,不但始终无法产生大一统的中央帝国,而且战争非常频繁,据历史学家统计,同样是2000年历史,欧洲爆发的战争比中国多2000多次。

同样,欧洲也只能是发展到工业文明时代,靠着工业化力量的加持,才能克服南北流向河流带来的内耗。


5 海洋国家

欧亚大陆的国家都属于大陆国家,游离于欧亚大陆之外的国家则属于海洋国家(非洲开化时间太晚,在农耕文明乃至工业革命之前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家与文明)。

比如英国、日本都属于典型的海洋国家,北美被两大洋环绕远离欧亚大陆,也就是远离人类经济活动中心,所以某种意义上北美两个国家美国、加拿大也属于海洋国家。

海洋国家被海洋环绕,游离于欧亚板块之外,这样的国家天生就缺乏安全感,危机意识特别强,如果疆域面积比较大(比如美国),还容易诞生关上门自己过日子的孤立主义。

海洋国家学习新生事务能力比较强,爬科技树相对大陆国家更快。所以英国是率先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日本也是亚洲第一个学习西方脱亚入欧的国家。

海洋国家由于先天不足,要实现崛起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那就是欧亚板块主要大陆国家陷入混乱。

英国在19世纪成为世界帝国,其掠夺的殖民地远远超过欧洲列强一个数量级——比较重要的原因是欧洲被共产主义运动搞得焦头烂额,亚洲清帝国闭关锁国,迟迟没有进入工业文明。

日本能在明治维新后崛起,那也是因为身边的清帝国处于最虚弱的时期;

美国能在20世纪一跃成为全球头号强国,那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让欧亚大陆成为一片尸山血海。

所以,欧亚大陆混乱更符合海洋国家的利益,同样防止欧亚大陆诞生区域性强国也是海洋国家的战略目标。

在19世纪英国就是欧洲著名搅屎棍,拿破仑崛起就联合俄国、奥地利、普鲁士去围攻法国,干掉拿破仑之后,英国坚决不同意欧洲列强瓜分法国的提议,保留法国可以同时遏制欧洲列强做大。

德国崛起之后,又联合法俄去遏制德国。一战让欧洲皇室无数皇冠落地,在巴黎和会上同样坚决否决了法国瓜分德国的提议,欧洲搅屎棍风范霸气侧漏。

日本就比较悲催一点,日本毗邻的东亚板块一直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也就是近代史中国军阀分裂时期让日本有了一点充当搅屎棍的机会,但是日本这个国家因为疆域太小而且多半处于火山地震带,所以日本焦虑感特别严重,心心念念就是在东亚板块抢下一块地盘作为安身立命之所。

美国战略目标同样是严防欧亚板块出现区域性强国。因为这个原因让美国在二战前期对于法西斯联盟采取迥然不同的态度。

当法西斯德国席卷西欧之后,美国立刻出台租借法案给英国,给法国抵抗组织提供物资援助。

虽然美国与苏联存在严重意识形态对立,但是防止德国成为欧洲的主宰才是首当其充的大事,所以,德国入侵苏联之后,美国毫不犹豫给苏联源源不断提供物资援助,从汽车、火炮、坦克、飞机到粮食等等无所不包,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很难抗住法西斯德国动员整个欧洲人力物力的进攻。

但同样是法西斯的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态度却迥然不同。

日本是一个海洋国家,资源少底子薄,即使侵占中国也很难消化成为东亚板块区域性大国,所以从1937年7月—1941年12月,整整4年时间,美国都在给日本战争机器添砖加瓦——

对日出口从石油、废钢铁、铜、到飞机与汽车的零部件等等无所不包,光是对日石油出口就占日本需求量的80%以上,日军屠杀中国军民每一颗子弹,轰炸中国军民的每一颗炸弹都有美国人的巨大贡献。

很多人把抗日战争前期美国对日本的巨大支持简单理解为发战争财,其实美国还有更深的战略意图——站在地缘政治层面,欧亚板块大陆国家越是混乱,对于海洋国家而言就越为有利。

按:没有美国财团前期的大力支持,希特勒根本就不可能让德国从魏玛共和国时期严重的经济衰退中迅速走出来,并且让德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

欧洲有德国,亚洲有日本,两个国家挑起世界大战对于海洋国家正是千载难逢的崛起机会,事实也是如此,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美国不但成为全球资金与人才的避风港,而且其工业化水平也在二战后期发展到巅峰。

二战之后,随着苏联红军席卷东欧,美国再次变脸,迅速启动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恢复经济,并且在东西欧国家之间竖起一道铁幕——现在轮到苏联成为美国全力遏制的对象了。


6 亚欧板块的整合战略

地理决定命运,美国全球战略也是因为北美地缘位置特征决定的。

对于美国而言,欧亚板块陷入战争与混乱,那么美国就是最好的避险之地,同样,如果欧亚板块和平宁静,整个北美大陆就容易被边缘化。

首先就是工业化产能很难守住。

我们看看世界地图,人类经济活动中心在欧亚大陆——毕竟欧亚板块的人口超过50亿,而北美大陆的人口只有5亿,如果不是世界大战,美国工业生产能力再强,其普通工业产品是不可能与欧亚大陆工业强国竞争的,毕竟美国商品比起欧亚大陆的本土企业要多一块海运的费用。

所以,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欧亚板块国家逐渐恢复工业能力,美国工业也逐渐衰落,大量生产线从美国纷纷向欧亚板块转移落地,特别是中国工业崛起更是加速了美国去工业化的进程。

2015年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产业升级计划,这个计划让美国非常忌惮,如果让中国把高端产业拿下来,对于美国就是彻底去工业化,没有制造业为基础,美国金融霸权就是建立在沙滩上的空中楼阁。



毕竟,金融是跟着贸易走的。

现在的全球的金融市场确实也不大正常,欧亚板块是全球经济活动中心,但欧亚板块的主要跨境贸易结算货币却是北美大陆的美元。

所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让美国非常忌惮。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对欧亚板块的整合战略,这个战略一旦成功,美国以及美元都将是被边缘化的结局,欧亚板块将再次成为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的中心。

总而言之,游离欧亚板块的海洋国家要维护全球霸权成本很高的,毕竟对于欧亚板块而言,海洋国家天生就是外来户。


7 地理决定气候

最后说说比较热门的地理气候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要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相对而言,西方国家对于气候问题更为敏感。

全球变暖带来的就是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不仅对于欧洲高纬度临海国家就是一场灾难;而且对于美国精华荟萃的东海岸也是灭顶之灾。

另外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更多极端天气出现,北美又是一个南北豁着缺口的地形条件,极端天气频频出现,对于美国就如同三体中的乱纪元——最近几年,美国加州山火连连烧,东海岸飓风不断,冬季频频出现极端暴雪天气等等都是这个原因。

所以,全球气候问题对于欧美国家都属于迫在眉睫的挑战。

19世纪欧洲殖民者通过工业革命克服了北美大陆穿堂风户型的缺陷,让北美大陆在工业化力量的加持下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现在的北美大陆同样希望通过全球能源使用的转型来摆脱全球气候变暖后极端气候的困扰。

相对欧美国家而言,气候问题对于中国倒是没有那么急迫,这也是中国独特的地理特征决定的。

中国东部地区虽然临海,但是前面却有一道岛链(日本、琉球、中国台湾)遮挡,相当于自然形成的防波堤

有了这条岛链,让我国不仅能接收太平洋温暖气流,还能防止太平洋的飓风(飓风都被第一岛链消化掉了)。所以,中国沿海虽然经常也有台风登陆,但是与美国东海岸的台风相比,其破坏力要少一个数量级。

受45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撞击的影响,东亚大陆从青藏高原由西向东形成一系列山脉,有了这道山脉,西伯利亚的寒流就无法南下,同时来自太平洋的暖气流也在这些山脉前停下脚步。

所以,从青藏高原由西向东形成一系列山脉将中国大陆分成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交界处正好是著名的400毫米降雨线。

400毫米降雨线是农业文明的生死线,因为只有满足每年降雨量达到400毫米以上才能农业耕作。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只有太平洋季风能到达的地方,才是适宜农业耕作的土地。

老天爷开眼,让这个400毫米降雨线囊括了东亚板块超过5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这也是东亚板块最富饶的地区。

正是因为我们优越的地理环境,所以极端气候对中国的伤害远远不如欧美国家,海洋平面的上升对东部沿海地区有一定影响,但是我国却有足够广阔的疆域作为回旋的余地。

那么,为什么中国还会积极参与气候治理,推出大规模节能减排计划呢?

还是那句话,地理决定命运!

我们把目光回到中国三维地图上面。

中国地形是西高东低,整个国家地形是一个三级台阶结构。地形的高差带来中国河流的东西走向,层层叠落的水系是天然水力发电基础。另外新疆海拔高,风力充足,利于风力发电;日照时间长,是光伏发电最好的地区。

也就是说,中国通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可以实现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向以电力为主的新能源转型。未来中国是一个电力驱动的国家,彻底摆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8 总结

从人类历史来看,欧亚大陆在绝大多数都是世界政治文化中心,只是因为19世纪开始欧亚大陆国家严重内耗才让海洋国家崛起,让英美陆续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但是欧亚板块内乱并不是常态,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公认的主题。

所以,美国因地理而兴,也同样会因为地理而衰落。

地理决定了美国历史与命运。

这里是@花猫哥哥,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点击下方标题可直接阅读):

原创 | 历史的脉络:那条要命的降水线

user avatar

一战,二战。

都没有挨打,且都打赢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