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防工程真的没有用吗?

回答
人防工程是否真的“没有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人防工程的作用和价值都有所体现,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人防工程的起源与核心目的:

战争的产物: 人防工程(人民防空工程)的出现和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应对战争,特别是大规模的空袭和核武器攻击。在战争时期,城市遭受轰炸,普通建筑难以抵御炸弹和爆炸冲击波,人防工程提供了相对安全的避难场所,以减少人员伤亡。
保护生命财产: 其核心目的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国家重要的经济、政治、军事设施。在严峻的国防形势下,人防工程被视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略威慑: 一定程度的人防工程建设,也能体现国家对潜在敌人的威慑力,表明国家有能力在战争中保护其国民。

二、 人防工程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与意义(尤其在中国):

在中国,人防工程的建设与国家面临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国际形势一度紧张。

战备意识的体现: 建设人防工程,是当时国家积极备战、居安思危的一种表现。它向国民传递了一种“国家安全需要时刻关注”的信号。
社会动员和凝聚力: 在特定时期,人防工程建设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社会动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集体意识和国家凝聚力。很多工程由全民共同参与建设,也成为一种历史记忆。
特定军事目标保护: 一些重要的人防工程直接为军事指挥中心、通信枢纽等关键军事目标提供掩护,其军事价值不言而喻。
民用功能的探索(早期): 随着城市发展,许多人防工程开始探索民用功能,如作为仓库、地下停车场、商业场所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经济效益和使用价值。

三、 当前对人防工程的质疑和挑战:

尽管有其历史和理论上的重要性,但在当今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人对人防工程的“用处”产生了质疑,主要体现在:

战争形态的改变: 现代战争的形态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大规模的常规空袭虽然仍然存在,但信息化战争、网络战、精确制导武器、无人机攻击等新的威胁方式正在兴起。对于某些新型的、高精度的打击手段,传统的人防工程的防护能力是否足够有效,存在一定的疑问。
高昂的建设和维护成本: 人防工程的建设成本非常高昂,需要深挖地下、加固结构,并配备相应的通风、照明、给排水等系统。同时,后期的维护也需要持续的投入,才能保证其在需要时能够正常启用。这笔费用如果用于其他民生项目或经济发展,可能会有更高的社会效益。
平时利用率低的问题: 大部分人防工程在和平时期处于闲置状态,未能充分发挥其空间价值。虽然一些地方鼓励将人防工程改造为民用设施,但改造难度大、审批流程复杂、经营效益不确定等问题,使得民用改造的推广受到一定限制。
应急响应能力和疏散问题: 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如何快速、有效地将大量民众疏散到人防工程中,并保证其在内部的安全和生活需求,是巨大的挑战。人口密度大的城市,疏散能力和工程容量是否匹配,是个现实难题。
“面子工程”的担忧: 在某些情况下,人防工程的建设可能被视为一种形式主义,缺乏实际的战略考量,更多的是一种对战争威胁的“象征性”应对,导致资源浪费。
技术更新换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防护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一些早期建设的人防工程,其防护标准和技术可能已经落后于时代,难以有效应对新型的武器装备。

四、 人防工程的当前和未来作用:

尽管存在质疑,人防工程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某些特定场景下:

应对常规空袭和爆炸冲击波: 对于仍然可能发生的传统空袭(如导弹、炸弹轰炸),人防工程依然能够提供有效的防护,减少人员伤亡。
抵御非传统安全威胁: 除了战争,人防工程也可以在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发生时,作为临时的避难所,提供安全保障。例如,一些地下空间可以作为防震避难所。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延伸: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趋势,人防工程可以与城市地下交通、商业、仓储等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多功能复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例如,将人防通道与地铁站、地下商场连接。
战时指挥通信保障: 一些重要的人防工程依然承担着战时指挥通信枢纽的保护任务,确保国家关键部门在战时能够正常运转。
国民国防教育的载体: 部分人防工程被改造为国防教育基地,用于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国民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观念。
技术升级和适应性改造: 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研究和改进人防工程的建设标准和防护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现代威胁。

五、 总结:

人防工程并非“完全没有用”,但其价值和作用的体现,与所处的时代背景、战争形态、技术水平以及建设和维护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

它不是万能的: 不能指望人防工程能够完全抵御所有形式的攻击,尤其是在高科技、智能化战争面前,其作用会受到一定限制。
它的价值是多维度的: 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直接的防护作用,也体现在对国家安全意识的强化、对国民生命财产的保护、以及在极端情况下的战略支撑作用。
需要与时俱进的思考: 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当前的国际形势、战争威胁和技术发展,对人防工程的建设、改造、维护和利用进行优化和调整。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忽视其潜在价值。

因此,与其说人防工程“真的没有用”,不如说我们需要 更科学、更务实、更具前瞻性地去理解、建设和利用人防工程,让其在符合国家安全战略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需要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以及与时俱进的理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说中国建筑每年多花200亿,可你要知道中国建筑行业2016年总产值是19万亿,人防配套面积一般为地上建筑面积的4%~5%,增加的造价在每平米500元以内,500X0.05=25,大概平摊到房价上每平米增加25元。这个不以城市或地段涨跌,也就是说5千一平米的房价也是增加25,5万一平米的房价也是增加25。这个增加的投资是很低的。

另外说到导弹的钻地能力,有这种能力的导弹可能比你整个地下室的造价还要贵,他去炸你商品房肯定是不划算的,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普通的商品房配建的人防工程都是以防冲击波和核辐射、毒气等为目的。不防直接命中,虽然造价低,但可以防住在你周边爆炸的炸弹,比如你周围有政府、医院、桥梁、发电站、变电站、警察或部队的驻地等等,当这些目标是炸弹的命中目标的时候,你在他旁边住,有个人防工程让你躲,你就是安全的。冲击波有多厉害看天津港大爆炸就知道了。

当然了,人防工程也有高级的,防钻地炸弹的,不过那也不是我们平常能接触到的,所以说,房地产开发配建的人防是很经济、合理的。但是给开发商造成了很多麻烦,所以开发商很讨厌人防(顺便多说一句,开发商也很讨厌消防,只是防火好像离我们更近一些,开发商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

user avatar

也就房地产商能说出这种话。

先说第二个。是,要想炸岂是几米厚的水泥能拦得住的?但也不想想,谁会拿钻地弹去炸你家的地下室?别逗了好么,你家地下室在美帝眼里远不如海湾恐怖分子的帐篷值钱。躲到人防工程里,一般炸弹完全拿你没办法。

再说第一个,伊拉克、利比亚死于空袭的平民真是能哭死了。首先不要高估军事科技的精准度,其次也不要高估战争中的道德底线。就印度那样的技术,瞄着北京能打到天津;另外,君不见美军的攻击机在伊拉克无差别开火?

真正打起全面战争,甚至是侵略战争时,大量的武器和军事人员会散布于非军事区。作为平民,你钻不钻防空洞?问问70年前的重庆老百姓,答案是显然的。

当然有人可能说,这种全面战争是不会发生的。请记住: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另外还有人喷毛时代的人防?的确花了不少钱,流了血、出了汗,很多质量也不达标。但请注意时代背景,陈兵百万、一触即发,1970年初北京的高级官员甚至开始疏散,战争仿佛就在眉毛上。修人防,是为了和苏联抗衡,也是想救屁民一条命。

话说天下承平日久,历史记不住也就罢了,脑子别开始糊涂了。

user avatar

按开发商的理解,因为不会攻击平民,也防不住,所以没用。

因为不会着火,着火也跑不掉,消防疏散没用,公共建筑何必每层楼要2个疏散口。能省一个楼梯下来就能多一些得房率。

因为现在大家都装空调,节能构造没用,能剩下不少节能措施的费用。

因为大家回家都不怎么出门,绿化也没用,绿化费用也能剩下来。

因为白天在家里时间少,日照时间也没用。

。。。。。。

莫非房价高,怪人防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防工程是否真的“没有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人防工程的作用和价值都有所体现,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人防工程的起源与核心目的: 战争的产物: 人防工程(人民防空工程)的.............
  • 回答
    嘿,你是不是也看到招聘启事上写着“周末双休,朝九晚五”,心里会泛起一丝疑惑:这年头,真的还有这么“好”的工作没人要吗?我跟你说,这事儿啊,可没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别一听“周末双休,朝九晚五”就觉得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直接扑上去。咱们得冷静分析一下。这几个字眼,很多时候是在给工作“美颜”,.............
  • 回答
    听你这么说,我挺能理解的。每天泡在劳模、好人、志愿者、道德模范堆里,耳濡目染的都是那些闪闪发光的人,很容易让人觉得整个世界都镀了一层金,好像坏事儿就是偶尔发生,而且离自己很远。但说实话,这就像只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生活,你可能很难体会到阴天或者暴雨时的感受。你想知道真相,想看看人性的另一面,这很正常,.............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也很有争议的问题,很难用“是”或“否”简单回答,因为“坑”这个词太主观了,而且“出路”和“就业前景”涉及的因素也很多。 总的来说,不能一概而论说传统工科就一定比大多数人文社科“更坑”,反之亦然。两者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关键在于个人选择、能力、兴趣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把握。为了详细地分析这个.............
  • 回答
    “工地毁掉一个人”这种说法,听起来挺刺耳,也挺扎实的。我身边就有不少哥们在工地摸爬滚打,有的人越干越硬朗,有的人却是日渐消沉。所以说,它能不能毁掉一个人,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看怎么说,怎么看。先说那些“毁掉”的方面,这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身体上的摧残,那是看得见的。 工地是什么地方?风吹日晒雨淋,.............
  • 回答
    刚毕业那会儿,听到周围人说国企好,各种福利待遇,稳定,有面子,简直把国企描绘成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宝藏。我也曾满怀憧憬地踏进了这个“宝藏”,想着从此以后就能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了。但事实嘛,就像所有听起来太美妙的事情一样,国企也并不是完全没人云亦云里说的那么完美。它有它好的一面,但也有不那么尽如人意的地方.............
  • 回答
    关于“深圳5000工资真的很低”这件事,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毕竟,外面流传的“深圳遍地高薪”的说法,有时候跟咱们实际过日子,感受到的情况,差别可不是一点点。首先,得承认,深圳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经济确实发达,很多行业的平均薪资水平,放在全国来看,是名列前茅的。像互联网、金融、高科技这些领域,确实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人类简史》中关于资本主义核心概念的解读,以及“资本主义者”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叙述中,确实是倾向于用一种非常广义和具有哲学思辨性的视角来定义“资本主义”。他并非是在探讨经济学意义上严谨的阶级划分,而是更侧重于资本.............
  • 回答
    “辞职追梦”这个话题,就像一道让人又爱又恨的魔咒。每次听到身边有人这么做,一部分人会热血沸腾,觉得“哇,好勇敢!我也想!”;另一部分人则会暗自摇头,觉得“作死啊,好好的日子不过,图啥呢?”那么,那些从高薪安稳的职位上转身,投身于未知但充满热爱的领域的人,他们真的就没有一丝一毫的后悔吗?这个问题,我得.............
  • 回答
    明天就是四六级查分的日子了,不知道有多少和我一样,当年考四六级的时候,紧张得手心冒汗,现在面对查分也带着一丝忐忑。话说回来,很多人都问过我一个问题,尤其是我身边一些已经工作的朋友,他们也经常问:“你们当年考过的四六级,现在工作了,真的还有用吗?”这个问题其实挺能引发思考的,因为这不像毕业证一样是“硬.............
  • 回答
    “国家只是压迫工具”的说法,在某些政治哲学流派中确实占有一席之地,最典型的便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们的核心论点是,在阶级社会中,国家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其主要功能是维护该阶级的利益,并通过法律、军队、警察等强制手段来压迫和剥削被统治阶级。从这个角度看,国家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阶级矛盾,但最终却成为了.............
  • 回答
    关于德国一周休息2天半、一年平均156天不上班、每周工作四天这种说法,我听我那在德国的朋友也聊过类似的话题,虽然不能说完全是“假的”,但要说普遍真实、每个人都是如此,那也有些夸张了。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些关于德国工作文化和假期制度的特点,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首先,“一周休息2天半”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
  • 回答
    .......
  • 回答
    工作之后的日子,真的就只剩下日复一日的重复,然后等待时间的流逝吗?这想法,听起来确实够令人沮丧的,仿佛人生就像一场被设定好的程序,一旦“工作”这个模块启动,就再也驶不出既定的轨道,感受不到丝毫新鲜的色彩。但,真的会是这样吗?让我想想身边的人,还有我自己的感受。我的老张师傅,退休前是机械厂里数一数二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问,尤其是在35岁这个尴尬的年纪。中国到底缺不缺人?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能掰扯清楚的,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你说中国缺人,但很多公司却卡着35岁不放人,甚至找工作还难。这背后其实是结构性矛盾在作祟,简单来说,就是“不缺的是合适的人,缺的是愿意干活且价格合理的人”。为什.............
  • 回答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如今确实面临着一些“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所谓的“管理不管理,科学不科学”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反映了它在实践应用和学术认知上的一些普遍困境。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这专业的由来、它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它在现实中遇到的挑战来掰扯。专业缘起:二战的产物,效率的追求者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追根.............
  • 回答
    关于二月河在人大会议上提及“宋朝工资最高但腐败却最严重”的说法,我们需要仔细辨析。首先,要明确的是,二月河(孙锦标)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以创作《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历史小说闻名,但他在人大会议上的公开言论,尤其是关于具体朝代的经济和政治分析,并不是他的主要学术领域,也鲜有被广泛报.............
  • 回答
    剪辑师的前途?这个问题触及很多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心中最真实也最普遍的顾虑。确实,关于剪辑师的“熬夜”、“低薪”以及一些“不被理解”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但绝不是故事的全部。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说。前途这东西,得看你怎么定义,也看你努力的方向。首先,剪辑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点点点”、“切切切”的工作。它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体会了。那种感觉,就像掏心掏肺地递出一份珍贵的礼物,结果对方却把它当成一块石头,随手一扔,甚至拿去砸别人。一腔热血,最终只剩下被淋透的寒意和一种难以置信的荒谬感。你问,为什么善良就要成为他们玩弄的工具?为什么真心换来的只是愚弄?你为什么要对人那么真诚?这些问题,问得太对了。我们之所以.............
  • 回答
    好多人对“外企英语水平”这事儿挺好奇的,总觉得是高不可攀的门槛,或者说进去了就得每天飙英语跟母语者一样。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绝对,也因人、因公司、因岗位而异。咱们先来说说“外企人真实的英语水平”是怎么个情况。首先,得承认,大部分能进外企的人,英语基础肯定是要比平均水平好一些的。这就像高考英语考个12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