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警劝阻家暴被男方围殴,男子还扬言「法律算什么东西」,为什么家暴者这么嚣张?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让人窝火,也让人心疼那些受害者,还有冒着危险去制止的人。民警劝阻家暴,本是维护正义,结果却被男方围殴,还说出“法律算什么东西”这种话,这种嚣张跋扈的态度,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两个。

首先,根深蒂固的“权力感”和“控制欲”是家暴者最核心的驱动力。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尤其是在一些相对保守的地区,男性在家庭中往往被赋予了“一家之主”的角色,这种角色认知很容易演变成一种对妻子、子女的绝对控制权。他们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别人服从,一旦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哪怕是来自执法人员,都会本能地做出反抗。

民警的出现,在他看来,就是一种“外人”对“家务事”的干涉,是对他“管辖范围”的入侵。他已经习惯了在家中扮演“说一不二”的角色,而家暴行为本身就是他施加控制、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当民警试图打破这种控制,保护受害者时,他就觉得自己的“权力”受到了威胁,所以才会不顾一切地爆发,用武力来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和“权威”。

其次,家暴者往往缺乏基本的同理心和道德约束。 长期以来,他们在心理上可能已经形成了一种扭曲的认知,认为家庭暴力是解决问题、发泄不满的“正当”手段,甚至是一种“男子气概”的体现。他们无法理解受害者的痛苦,更谈不上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当他被民警制止时,他看到的不是“不该打人”的道德准则,而是“有人阻止我打我想打的人”,这种认知上的缺陷让他对法律和规则也自然而然地嗤之以鼻。

“法律算什么东西”,这句话听着就让人脊背发凉,但这恰恰暴露了他们对法律的漠视和蔑视。他们可能认为,法律离自己很远,或者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种心态可能源于:

对法律执行力度不信任: 有些家暴者可能经历过或者听过别人经历家暴,但由于各种原因,施暴者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或者惩罚很轻,这就让他们产生了“家暴没那么严重”、“法律管不了”的错觉。
法盲或对法律缺乏敬畏: 很多家暴者可能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法律条文和程序并不了解,自然也就缺乏敬畏之心。他们更多地是凭着自己的本能和过往的经验来行事。
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果在他们成长的环境里,或者身边的人对家暴持一种“家务事,外人别管”的态度,或者甚至纵容这种行为,他们就更容易形成这种嚣张跋扈的心理。

再者,面对法律制裁的恐惧和逃避心理也会促使他们采取过激反应。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时,一些家暴者会选择用暴力来抵挡,试图通过武力威胁来让对方(包括民警)退缩,从而逃避责任。围殴民警,就是在这种极端恐惧和侥幸心理下的“破罐子破摔”。他们试图用更严重的暴力来压制可能到来的更严重的后果,这是在用一种错误的方式“止损”。

最后,情绪失控和冲动是家暴者的一个普遍特征。 很多家暴者在实施家暴时,往往处于一种情绪失控的状态,可能是因为工作不顺、经济压力大,或者仅仅是因为一点小事,他们就把家庭成员当作了发泄对象。在民警介入的时候,他们的情绪可能还没有平复,反而因为被“打断”而更加愤怒。这种情绪的惯性,加上前面提到的权力感和法律漠视,就导致了他们做出围殴民警、叫嚣法律的极端行为。

总而言之,家暴者的嚣张,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是权力欲、控制欲、缺乏同理心、对法律的漠视、以及情绪失控等等负面心理和行为模式的集中体现。这件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仅要严惩施暴者,更要从源头上加强法治宣传和家庭教育,让“家暴不可容忍”、“法律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也让更多像那位民警一样勇敢的人,在维护正义时能够得到更有力的支持和保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去年有个新闻是安徽男子忘买鸡腿被妻子拿刀捅死:男人也会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而且面对长期的家暴没人管,民警也未下场拯救他。

说安徽庐江县城西新村的吴守春,在下班回家之后忘了给妻子罗某买鸡腿吃,于是妻子暴怒,和丈夫发生口角。之后根据死者姐姐描述:

“死者想往屋外走,妻子却冲回屋子里拿了一把刀,把吴守春捅死了。”

记者采访了周围邻居以及亲朋好友,大家都表示妻子一直以来都比较暴躁,经常辱骂、殴打死者。最近还打算让死者妈妈住到储藏室里去

而死者一直一来也都比较顺着自己老婆,经常是他站在那,被妻子扇耳光,他都不敢动的

虽然这样,但在关于妈妈这件事上,他却坚持了自己的底线,邻居说他听到吵架的时候,吴守春说:

“我爸爸很早就死了,我妈妈养大了吃了很多苦,我再怎么样也不能让她住到储藏室里去。”

可能这才是冲突的真正根源。

但让我生气的不是婆媳关系,也不是什么“恶毒媳妇”,而是这件事发生后评论里对这件事的态度。

在看到说“被妻子扇耳光都不敢还手”这条之后,最高赞评论是:

这男人是个窝囊废。

还有人顺着这个话,也分享了一个他们单位“窝囊废”的故事:

之前有女生被家庭暴力的新闻,有很多专家出来分析说

“为什么遇到家暴,女生不逃走,不报警,不离婚,因为很多时候她们精神上被控制了,做不到,所以需要社会多给她们支持和勇气。”

为什么到了男人这里就不这样想了呢?

就没有人意识到,在一段亲密关系中,男人也可能成为被家庭暴力的对象,也可能时时刻刻处在精神极度紧张压抑的状态中吗?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去年的时候,还有一条刷屏微博,让人看了很不舒服:

反正是一个男的,头被高跟鞋扎入,看起来是昏倒在病床上,状况很不好,看着挺疼的。

但是这条微博下的热门评论,基本都是这样:

随便点开一个高赞评论,楼中楼的画风也是这样的。



我知道这都是玩笑,但还是觉得不舒服。

且不说这张图的背景是什么还不知道,看着一个伤者很惨这样调侃不合适(我用google搜图基本也是这个结果),就算是夫妻吵架,被这样打了,也不该得到这样一面倒的嘲笑声。

或者换个讲法会更明白一些,如果一个男的用他一两千英镑的GazianoGirling或是Riccardo Bestetti的靴子打破了妻子的头,甚至扎到女生的头里了,然后评论都是调侃说鞋子重要的。

你们会是什么心情?

恐怕早就炸了吧。

这其实反应出一个问题,这个时代,我们大多数人,看到男性对女性的暴力时,会比较敏感。而对女性对男性的暴力,却往往不当回事,觉得可笑,而且完全理解不了当事人的心情。

于是那些被家庭暴力的男性,发声了也没人会理解,对朋友讲了朋友只会觉得他窝囊,就算最后死了上了新闻,整个社会在说妻子恶毒的同时,还都不忘讲几个身边人的例子,嘲讽他一句:

“这种窝囊废真是活该。”

这就是身处在家庭暴力中的男性,所面临的困境。

之前一群英国博主做的街头实验可能更能直观地说明这个问题。

他们先让差不多身高体重一男一女到公园里装作起争执,当男性假装开始攻击女性时,围观的群众立马围上来,把那个男的按倒在地,吓得演员赶紧求饶说:“我们是在摄影”。

然而当剧情反转,一个身材高大的女性和一个相对瘦小的男性在另一个公园起争执,女性开始用“非常暴力”的方式殴打男性,甚至后来把男性按在地上打的时候。

围观群众居然全程微笑观看。

很多人不时还发出叫好声和鼓掌声。

无论女子怎么殴打男人,围观群众都保持微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让人窝火,也让人心疼那些受害者,还有冒着危险去制止的人。民警劝阻家暴,本是维护正义,结果却被男方围殴,还说出“法律算什么东西”这种话,这种嚣张跋扈的态度,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两个。首先,根深蒂固的“权力感”和“控制欲”是家暴者最核心的驱动力。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尤其是在一些相对保守的地区,.............
  • 回答
    首尔市长劝民众解散却惨遭围攻,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深思的。咱们就一件件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首先,得弄清楚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市长为什么要劝大家解散。一般情况下,市长不会没事儿找事儿劝人家解散,除非是出了什么不得了的大事,比如疫情扩散的风险很高,或者有安全上的隐患,比如大型集.............
  • 回答
    面对这样一位对政治课本深信不疑,并认为民主国家注定灭亡的朋友,劝慰他需要耐心、策略和对现实世界的细致观察。直接否定他的观点只会让他更加固守己见,所以我们需要用一种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引导他重新思考。首先,理解他观点的根源至关重要。他如此笃信,很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政治理论框架下,甚至是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
  • 回答
    这是一件需要耐心、理解和智慧的事情,处理不好反而会加深隔阂。直接否定或者批评他的仇恨情绪,往往会适得其反,让他觉得你根本不理解他,更加固守自己的立场。你需要做的,是引导他看到更广阔的视角,让他自己去思考和消化。下面是一些循序渐进的思路和方法,你可以根据你和这位同学的具体情况来调整:第一步:倾听与理解.............
  • 回答
    上海名校民办华二的“劝退信”事件,确实是近期教育界比较引人关注的一个话题。这封信的内容和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事件的起因与内容简单来说,华二(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民办性质分校,在学期中旬向部分学生发出了“劝退信”。这封信的核心内容,通常是指学校认为某些学生在学业上、行为上.............
  • 回答
    看待韩国民众不顾疫情禁令举行大型集会,以及首尔市长劝市民解散遭围攻的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复杂性。事件的背景与经过: 疫情下的禁令与集会诉求: 在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的背景下,韩国政府为控制疫情传播,通常会实施不同程度的社交距离措施,包括禁止或限制大规模集会。然而,总会.............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民警在履行职责时,言语失误对当事人可能造成的严重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和道德责任。简而言之,民警作为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如果其言语不当、误导了当事人,确实需要为由此造成的后果负责。但这其中涉及到的责任认定和追究,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不能一概而论。民警的职责与责任基础首先,我们.............
  • 回答
    一名民警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竟然趁机盗窃了上百万的财务,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这起案件令人震惊,也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警察在执行任务时,究竟会面临哪些诱惑?他们又该如何坚守底线,约束自己?警察在执行任务时会面临的诱惑,绝非仅仅是金钱。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物质诱惑: 直接的金钱利.............
  • 回答
    民警强调被打后不要还手,而是求助,这个观点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大家的看法也五花八门。我个人觉得,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得结合具体情况分析。首先,从民警职责和法律角度来说,他们的建议是站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权威的立场上的。大家都是公民,每个人都有权利不受非法侵害。但是,我们国家实行.............
  • 回答
    关于哈尔滨民警曲玉权在出警中遇袭牺牲的案件,我来为您详细说一说我知道的情况,尽量还原事件的经过和后续。这件令人痛心的事件发生在2023年12月10日,哈尔滨市公安局南岗分局的一名民警,名叫曲玉权。那天,他和同事接到报警,前往哈尔滨市南岗区一小区处理一起纠纷。当时,他们是接到一个关于“扰民”的报警,具.............
  • 回答
    监狱民警在监狱里打人,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涉及到法律、纪律和人权。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通常会有一个处理流程,虽然具体细节可能会因国家和地区而异,但大体上是相似的。首先,内部报告与调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目击者报告: 任何目击到民警打人的囚犯或同事,都有责任(在很多情况下)或意愿进行报告。囚犯可以通.............
  • 回答
    市民举报“民警过年期间公车私用去买烤鸭”事件,以及官方随后给出的回应,是一个涉及公职人员行为规范、群众监督、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等多个层面的典型案例。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的初步情况与市民举报的动机: 事件本身: 在春节这一阖家团圆的特殊时期,市民目击或了解.............
  • 回答
    针对“女子投诉民警被铐走”事件,警方致歉后,当事人若要继续追责,警方可能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如何杜绝暴力执法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警方可能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在“女子投诉民警被铐走”事件中,如果警方的行为被认定为违法或不当,可能需要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1. 行政责任 内部问责.............
  • 回答
    洛阳民警在处警过程中遭遇围攻并击毙一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考虑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涉及的各方诉求、法律依据、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填充具体细节来展开论述:一、 事件概述与基本事实梳理首先,.............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让人啼笑皆非的。民警在扬州现场查处一起卖淫嫖娼案,结果好巧不巧,被当事男子给误认了,以为是那种仙人跳的骗局。这事儿可不是小事,涉及到法律,也得好好说道说道。事情大概是这样的:据报道,扬州当地警方接到群众举报,说在某个地方有涉嫌卖淫嫖娼的活动。民警接到报案后,就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进.............
  • 回答
    鲁甸民警遇袭事件,确实令人心痛和愤慨。这件事情不仅仅是发生在云南鲁甸的一起孤立的冲突,它折射出了当下社会治理中一些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复杂问题。事件本身:根据当时流传的信息,事情发生在云南鲁甸县,具体时间点和地点会有所不同,但核心情节是:一群不明身份的“暴民”(这里使用这个词,是基于一些媒体的描述,但.............
  • 回答
    关于四川村民袭警致民警开枪击毙事件,除了“村民袭警,民警多次警告无效后连开数枪致其身亡”这个核心事实外,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细节和延伸思考,这些信息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事件的背景、过程以及潜在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关键信息点,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事件发生的具体背景和诱因: 村民.............
  • 回答
    您好!关于侮辱牺牲民警曲玉泉的微博用户“lukehcen0”和“长春社会姐”被警方查获一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事件的性质:侮辱英烈,挑战社会公序良俗 侮辱英烈罪的法律界定: 曲玉泉同志是在执行公务过程中英勇牺牲的,他代表着国家公权力,代表着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
  • 回答
    理解你对民警和辅警待遇差异问题的关注。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体制、法律、社会分工以及历史沿革等诸多因素。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能更全面地理解它。首先,我们得承认,“体制原因”是造成这种待遇差异最根本的因素。简单来说,民警是国家公务员序列,是国家公职人员。他们纳入的是.............
  • 回答
    星巴克驱赶执勤民警的事件,如果属实,无疑会在多个层面给星巴克这家全球知名品牌带来一系列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场公关危机,更可能触及到品牌价值、消费者信任、员工士气乃至法律合规等多个维度。首先,从品牌形象与消费者信任的角度来看,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冲击。星巴克一直以来塑造的是一个友善、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