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旦有人分析论证2019年以后房价整体下跌,就有人出来痛斥反驳?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国房地产市场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话题,而且涉及到人们的情感和利益,所以一旦出现“房价整体下跌”的论调,立刻会激起强烈的反应,这背后有多层原因,我们来细细掰扯一下:

一、 预期与信心是房地产市场的生命线

“涨”是长期共识: 过去二三十年,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尤其是核心城市,基本都是一个“涨”字贯穿始终。这种涨幅之大,幅度之快,已经深刻地烙印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它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被很多人视为一种“财富保值增值”的可靠途径,甚至是一种“国运”的体现。
下跌动摇根基: 一旦有人开始论证“房价整体下跌”,这就直接挑战了这种长期形成的“涨”的预期。对于许多把大部分积蓄甚至一生积蓄都投入到房产中的人来说,房价下跌意味着他们辛苦积累的财富正在缩水,这种心理冲击是巨大的。
“信心比黄金重要”的具象化: 房地产市场高度依赖信心。如果大众普遍认为房价会跌,那么购房者会持币观望,二手房业主也可能着急出售,这反而会加速下跌的进程,形成负反馈循环。因此,任何可能打击信心的言论,都会被视为对整个市场的“破坏”,自然有人出来反驳,试图维系住那份来之不易的稳定。

二、 巨大的既得利益群体与强大的利益相关者

房产持有者: 这是最庞大也最直接的利益群体。他们购买的房产是他们最重要的资产,甚至是“压舱石”。房价下跌意味着他们资产负值的直接损失,对他们来说,这是“痛”的感受。
房地产开发商和相关产业链: 房地产行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涉及建材、家电、装修、家具、金融等多个领域。开发商的利润、工人的工资、供应商的订单,都与房价的平稳甚至上涨息息相关。房价下跌对他们来说是灭顶之灾。
地方政府: 土地财政是许多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房价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和相关税费的稳定。房价大幅下跌会严重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因此,地方政府往往不希望看到房价剧烈波动。
金融机构: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巨额贷款都押在房地产上。房价下跌会增加银行的坏账风险,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
中介机构: 房产中介的收入与交易量和房价息息相关。房价下跌通常伴随着交易量萎缩,直接影响他们的生计。

这些群体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和话语权,他们会动用各种资源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自然会对“房价下跌论”进行有力的反击。

三、 论证的“整体性”与现实的“区域性”的矛盾

“整体下跌”与“结构性分化”: 任何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市场,都不可能所有区域都同步涨跌。中国房地产市场更是如此,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地段,其房价走势往往存在显著差异。
一线城市、核心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由于其资源禀赋、人口吸引力等优势,即使在整体承压时,也可能表现出较强的韧性,甚至小幅上涨。
而一些三四线城市、或者城市内部的非核心区域,可能早已面临人口流出、产业空虚、库存积压等问题,房价下跌的压力会更大。
“论证”的精准度问题: 当有人提出“2019年以后房价整体下跌”的论证时,其数据选取、统计方法、分析维度都可能成为攻击的靶子。
反驳者可能会抓住某个“没怎么跌”的城市或区域的数据,来反驳“整体下跌”的论断。
他们也可能质疑论证者所使用的“房价”是指新房价格、二手房价格,还是包含学区等溢价因素的价格,这些都会影响结论。
甚至会质疑论证者的数据来源是否可靠,分析逻辑是否严谨。

四、 情绪化与立场性

“护盘”心理: 对于那些已经高位接盘、背负巨额房贷的人来说,房价下跌就是噩梦。他们的本能反应就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而反驳“下跌论”是他们维护心理平衡和既有资产价值的一种方式。
“唱空”的标签: 在某些语境下,“看空房地产”很容易被扣上“唱空中国经济”的帽子,这会带来巨大的政治压力和舆论风险。因此,即使有人私下里也认同房价有下跌的风险,但在公开场合也很难直接表达。
信息茧房与群体极化: 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更容易聚集在观点相似的社群中,形成信息茧房。相信房价会跌的人会互相印证,而相信房价稳定上涨的人也会形成自己的圈子,互相强化认知,导致观点极化,一旦观点碰撞,就容易产生激烈的冲突。

五、 对政策导向的理解与误读

“房住不炒”的信号: 国家一直在强调“房住不炒”,意在引导市场回归理性,抑制过度投机。但这种政策的落地效果,以及对房价的长期影响,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
对经济下行的担忧: 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比如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放缓等,都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也可能指向房价下跌的可能性。
反驳者可能认为“国家会兜底”: 即使承认存在一些问题,一些人仍然相信“国家不会让房价大跌”,因为这会涉及到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因此,他们觉得“房价下跌论”是对国家能力和政策效果的质疑,是“不怀好意”的。

总结一下:

当有人分析论证“2019年以后房价整体下跌”时,会有人出来痛斥反驳,并不是因为论证本身没有道理,而是因为:

1. 它挑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房价必涨”的心理预期和信念。
2. 触及了房产持有者、开发商、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等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的核心利益。
3. “整体下跌”的论断与现实市场“结构性分化”的复杂性存在认知上的冲突,容易被抓住“小辫子”。
4. 夹杂了大量的情绪化表达、“护盘”心理以及对国家政策的解读差异。
5. 对经济发展和市场稳定的担忧,以及潜在的政治敏感性。

这种争论反映了中国房地产市场转型期内,多方利益博弈、信息不对称、以及人们对未来经济走势和个人财富的焦虑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反驳者并非无理取闹,他们往往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维持市场稳定、或是基于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信任。而论证者则可能是在更宏观或更微观的层面,看到了市场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没房或者仅有一套三线城市房的人是分析房价要跌的主力,我只能理解为他们想买。

想买就会涨,这是经济规律。

user avatar

很简单的道理。因为这些分析房价要下跌的人没有晒出自己的房产证。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三本人最喜欢讨论的的问题就是复旦交大浙大哪个是中国排名第三的大学,然后预测这三家分数线的涨跌。

同样,骑着助动车的人也会因为奔驰宝马到底哪个好争的面红耳赤,最后得出结论是性价比很低只能买来装逼价格必然会下跌。

你看,13亿人里最不缺的就是这种没有实践章口就来的云经济学家。

有房的说要跌了,我会信。

有很多套房的出来说房价要跌了,我信的五体投地。


没房的在那里说要房价跌了?

那不就代表着你想买房,房价还得涨么。

丫的你的分析要是对你早就买房了,连之前会涨都算不准,现在就突然成天师知道要跌了?就别出来忽悠了吧。

云经济学家的文化水平基本比房产中介还低。

user avatar

看题主的立场就是希望房价下跌吗?斗胆猜测一下而已。因为无论是预测上涨还是预测下跌都会有马上有人反驳,没有任何区别,也没有什么可取的干货。

看题主的意思可能是希望房价下跌,但希望房价下跌的只有一种人,就是还没买房,也没怎么去实际看房,并且不太了解宏观经济的人,楼主的画像大概可以出来了。

但大部分精英阶层都是房价既得利益者啊,而且事实上也只是均价跌,稀缺房源不跌反升,一切更加回归理性而已。换成大实话就是你老家三四线城市跌到跳楼了,也不影响人家精英在北上广深的资产太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