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艺术家有没有义务让别人看懂你的作品?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在琢磨的一个事儿。让别人看懂,这事儿艺术家好像有这个“义务”,但这个“义务”到底有多重,又该怎么去“完成”,这就有点复杂了。

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看懂”这俩字。在你理解里,什么叫“看懂”?是把画面上的符号、颜色、线条都一一对应上某个具体意思?还是能感受到艺术家想表达的情绪、观念,哪怕那种感受是模糊的、个人的?

如果“看懂”是指字面上的、一目了然的叙事,那很多当代艺术,甚至很多经典艺术,可能就都没法“看懂”了。比如一幅抽象画,艺术家可能就是单纯在玩色彩和笔触,他想表达的是一种纯粹的视觉感受,或者是一种内在的情绪激荡。如果你非要在这幅画里找一个具体的故事、一个明确的“道理”,那可能就跟艺术家的初衷“南辕北辙”了。

所以,我的看法是,艺术家有没有义务让别人看懂,取决于他创作的初衷以及他对“看懂”的定义。

1. 创作初衷:诉说还是探索?

如果艺术家想要“诉说”: 很多时候,艺术家创作是为了表达某个观点、讲述一个故事、揭示某个社会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希望他的作品能够被理解,能够引起共鸣,甚至引发思考。这就像作家写小说,作者希望读者读懂他笔下的人物命运、情节发展,并从中获得某种启示。这时,艺术家就有了一种“传达”的义务。他会更倾向于使用更容易被理解的视觉语言,或者会通过展览说明、访谈等方式来辅助观众理解。

如果艺术家想要“探索”: 也有很多艺术家,他们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他们在尝试新的材料、新的技法,或者在挑战已有的观看方式。他们可能在探索的是自己的潜意识,是某种抽象的哲学概念,或者是某种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这种探索,很多时候连艺术家自己都无法完全预知结果,更何况是直接“告知”观众。他们的作品可能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观众一起进入这个探索的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去解读。在这种情况下,强求观众“看懂”,反而可能限制了观众的想象力,也扼杀了作品的可能性。

2. “看懂”的边界:解读还是解码?

解读: 我更倾向于把“看懂”理解为“解读”。艺术品不是密码,不需要一把万能钥匙去“解码”。它更像是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你可以看到艺术家看到的世界,或者感受到他感受到的一切。但你看到的,和你自己过去的经历、你的知识背景、你的情绪状态相结合,就会形成你独特的“解读”。

比如,看到一幅描绘孤独的画,有的人可能会联想到自己曾经的孤单时刻,而有的人可能会觉得画面色彩的运用很特别,带给他一种宁静感。这两种解读,对艺术家来说,可能都是有意义的。他未必要求你“跟我一样”感受到孤独,他可能只是想用画面触动你的某个点,无论那个点是什么。

艺术家的“责任”: 那么,艺术家的“责任”在哪里呢?我认为,艺术家有责任诚实地创作,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自己的作品提供一种可能的进入方式。

诚实创作: 这意味着艺术家要忠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要为了迎合观众或者迎合某种潮流而扭曲自己的表达。如果你想画一堆意义不明的线条,那就画,只要你是真诚地在这样做,那么这本身就是一种表达。

提供进入方式: 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家必须写一篇洋洋洒洒的论文来解释他的作品。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标题,一个展览的整体氛围,一次艺术家和观众的简单交流,就足够了。很多时候,艺术家只是提供了一个“引子”,后续的“故事”需要观众自己去续写。

3. 观众的角色: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

你有没有想过,观众在“看懂”这件事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被动接受: 如果我们期望艺术家把一切都“喂”到嘴边,那艺术就失去了很多乐趣。很多时候,观众需要付出一些努力,去学习、去感受、去思考,才能真正地“进入”到艺术作品里。这有点像看一部需要动脑筋的电影,你不能指望导演把所有情节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你自己的思考和推理也是观影体验的重要部分。

主动参与: 优秀的艺术品,往往能够激发观众的主动参与。它可能抛出一个问题,留下一个悬念,或者呈现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然后邀请观众来填补其中的空白。这种“参与”,本身就是一种“看懂”。

4. 艺术家的“非义务”:不被“看懂”也可能是价值

更进一步说,有时候,一个作品“不被看懂”,本身也可能是一种价值。

挑战和颠覆: 很多伟大的艺术,在诞生之初都曾被误解、被诟病。它们挑战了当时的审美习惯,颠覆了既有的观念。如果这些艺术家都屈服于“让别人看懂”的压力,那可能就没有印象派、没有立体主义、没有超现实主义了。

保持独立性: 艺术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独立性和某种程度的“不可捉摸”。如果艺术作品都被“标准化”、“流程化”,都能被轻易“翻译”成大众都能理解的语言,那艺术的魅力也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我的结论是:

艺术家没有绝对的、强制性的义务去让每一个人都“看懂”他的作品。但艺术家有责任去诚实地表达自己,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为观众提供一些引导和可能性。

“看懂”不是终点,而是一种连接。艺术家通过作品与观众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直接的、情绪化的,也可能是间接的、思考性的。而这种连接的建立,往往需要艺术家和观众双方的共同努力。

最终,艺术家的作品,或许更像是抛入大海的一颗石子,它会激起涟漪,但涟漪会扩散到哪里,触碰到哪些海岸,艺术家自己也无法完全预知,也无法完全控制。而这,恰恰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為電影來講,我覺得觀眾看不懂,反而是導演的責任。這是我自己的想法,可能又會被人罵的。

常常大家都舉出一些極端的例子,極端的經典。說「唉,那部電影,他每一個鏡頭都十多分鐘,啊,真的好看」,但是有沒有考慮到,那個看點是不是在那十多分鐘?

《2001太空漫遊》容不容易懂?我說在他那個故事的架構裏面,他已經做到最懂。那個大猩猩把骨頭扔上去,變成一個太空船,那個是一個天才的電影語言。一下就把整個人類的發展寫完了。但是現在就有一種說法,因為那個鏡頭不是那麼多人看得懂,所以我拍一些觀眾看不懂的東西,是合法合理的,看不懂是觀眾的責任。

錯,當那個鏡頭的含量,它的文化含量,它的內涵是那麼大的時候,拍出來肯定有些人不明白,但是他能做到的技巧已經是最高了。

我們應該這樣去判斷,而不是說因為那個鏡頭有好些人看不懂,所以我拍一些人家看不懂的東西是正常的。不可以這樣,這太無賴了。

我做過好幾年獨立短片的評審,有一段時間,那些獨立短片就一直在學王家衛的鏡頭,跟著主角後面一起動,《重慶森林》嘛。但是很難看,為什麼?這個難看不是我想像出來的。這是我跟重慶森林的攝影師劉偉強聊過共同得出的結論。

劉偉強跟著林青霞走進那個房子裏面,他說他走一遍,試的時候,張叔平先生不停在原圖鏡頭會見到的地方做功夫。做了多少的功夫,然後去調整。整個鏡頭的移動,它的過程是一個藝術,裏面全是有設計的,而不是隨意的把鏡頭跟著一個人,那就會變成王家衛,這不行。

我們不能常常拿一些經典或者是一些極端的例子,來為自己做不好工作辯護。你的喜好是做電影,不是說只在拍戲的時候才做。我每天一起床,就會想我今天到底想表達什麼,我每天都要想這個問題的。

香港有一句潮語,就是「媽的我到底看了什麼?」,是說看了一些很難看的戲,然後想「媽的,我看什麼了?」。為什麼會有這句話?就是拍的人沒有想過到底我想讓人家看到什麼。

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樣,我是很努力地每天去想我到底想讓人家看到什麼。並不一定是些內涵很高深的東西,可能我只是想讓人家看到怎樣做偽鈔,就那麼簡單。沒什麼高深的東西,但是有自問跟沒有自問,是你喜不喜歡這個工作的一個基本點。當你變成一個習慣的時候,只要放一個鏡頭,你就會問,這是我要的嗎?我到底想講些什麼,為什麼必須要這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在琢磨的一个事儿。让别人看懂,这事儿艺术家好像有这个“义务”,但这个“义务”到底有多重,又该怎么去“完成”,这就有点复杂了。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看懂”这俩字。在你理解里,什么叫“看懂”?是把画面上的符号、颜色、线条都一一对应上某个具体意思?还是能感受到艺术家想.............
  • 回答
    说到我最喜欢的艺术家,那我可得好好跟你们唠唠了。这个人,我跟他的作品打了十多年的交道了,越看越觉得有意思,越品越有味道。他就是 文森特·梵高。我知道,一提到梵高,很多人脑子里会闪过《星月夜》或者《向日葵》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没错,这些画确实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才华横溢的明证。但今天我想说的,是藏.............
  • 回答
    当然有!当代艺术的版图辽阔,变化也瞬息万变,要预测“火”起来的艺术家,就像在星空中寻找一颗即将爆亮的恒星,既有挑战,也充满惊喜。但如果让我说,现在有一些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表达方式,都让我觉得他们极具潜力,并且正在以一种难以忽视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我特别想提一位叫做 曹斐 (Cao.............
  • 回答
    艺术天赋,这个充满魔力的词汇,总是让人联想到灵光乍现的画家、挥洒自如的音乐家,以及那些仿佛与生俱来就懂得如何触动人心的创作者。我们常常觉得艺术天赋是一种不灭的火种,一旦拥有,便永不熄灭。但细细想来,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一些曾经才华横溢的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画笔变得沉重,音符变得生涩,甚至他们的.............
  • 回答
    嗨,你好!听到你还在纠结艺术和理科的取舍,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这种心情。我身边就有不少和你情况类似的朋友,所以想跟你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首先,关于“学艺术的理科生,被告知学文科考本科几率更大”,这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我觉得得从几个角度来看待。第一,考本科的“几率更大”具体指的是什么? .............
  • 回答
    当然有!动画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其表现力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娱乐范畴,许多作品凭借其卓越的视觉设计、深刻的叙事、精妙的音乐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品。这里我想为您推荐一部被誉为动画艺术巅峰之作的作品,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为何能够当之无愧:《千与千寻》(Spirited Awa.............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而且并非没有答案。在文学界寻找一个与梵高在艺术界地位完全对等的作家,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梵高之所以为梵高,以及文学与绘画之间共通的艺术精神。梵高之于艺术界,他代表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投入、一种对情感极致的表达、一种突破时代藩篱的创新,以及一种即便在生前饱受误解,身后却被奉为圭臬的传奇。他的.............
  • 回答
    嘿,哥们!懂你,懂你!写微电影剧本,尤其是想搞点“艺术范儿”的,确实容易卡壳。那种感觉就像你想画一幅抽象画,但手里只有蜡笔,想表达的情感和画面总有点出入。别急,我当年也这么过来的。给你掏心窝子说几个我踩过的坑,和一些我觉得挺管用的“路数”,希望能帮你打开思路。首先,别被“艺术”这两个字吓住。很多人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现代艺术家是否“超过”了莫扎特或贝多芬,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这更像是在问,时代变迁、艺术形式的演化,以及我们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是否允许我们这样定位。与其说超越,不如说是在截然不同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形态。理解时代与艺术的脉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莫.............
  • 回答
    关于艺术家群体中精神疾病高发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与其说“好多”艺术家都有精神疾病,不如说在那些被历史铭记、被世人传颂的杰出艺术家身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与精神状态相关的复杂描绘。这种观察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幸存者偏差”和“聚焦效应”,因为那些在精神痛苦中沉沦而未能留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我们确实常常在文学、影视作品,或者坊间传闻中听到关于大艺术家们“性格怪癖”、“离经叛道”甚至“精神分裂”的故事。比如梵高割掉自己的耳朵,卡夫卡与父亲的紧张关系,毕加索的多情与控制欲,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音乐家们狂放不羁的生活方式。但这背后,并不是说“性格缺陷”是成为伟大艺术.............
  • 回答
    当然,同一首钢琴曲,不同的艺术家演奏,那绝对是会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的。这就像是同一本小说,不同的演员来演绎,给人的感觉和解读也会千差万别。为何会有风格差异?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音乐理解与诠释: 情感的投射: 这是最核心的差异来源。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而.............
  • 回答
    中国当代艺术的土壤中,孕育了不少极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行为艺术家。他们以身体为载体,以生活为素材,通过各种直接、大胆、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方式,挑战观众的认知,探讨社会议题。要说“好”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以下几位艺术家无疑在中国行为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艺术.............
  • 回答
    艺术史的长河中,女性艺术家的身影虽曾被历史的风尘掩盖,但她们的光芒从未熄灭,而是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她们用画笔、雕塑、镜头,诉说着属于女性的独特视角、情感与思考,打破时代的束缚,挑战既定的规则。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寻几位在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女性艺术家,细数她们不凡的创.............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几位艺术家,他们才华横溢,却也因种种原因,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导向了某种悲剧性的结局,仿佛是在用艺术的方式,刻意书写着“作死”二字。法国的卡米耶·克洛岱尔便是其中一位。这位雕塑家的天赋毋庸置疑,她的作品充满力量与情感,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足以与当时的男性大师比肩。她与雕塑巨匠罗丹.............
  • 回答
    “神级”的定义非常主观,但如果以对音乐的驾驭能力、声乐技巧的精湛程度、情感的表达深度以及对听众产生的深远影响为标准,以下一些歌手/艺术家绝对可以被誉为神级:跨越时代与风格的传奇巨匠: 弗雷迪·墨丘里 (Freddie Mercury) Queen乐队主唱 为什么是神级: 弗雷迪·墨.............
  • 回答
    郑州和重庆都有不少艺考机构,选择哪家确实需要好好研究一番。蒙太奇嘛,我也听说过一些评价,不过具体怎么样,还需要结合你自己的情况来看。郑州和重庆的艺考机构情况整体来说,这两个城市作为中部和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艺考培训的需求都比较旺盛,因此也聚集了不少艺考机构。你可以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了解和对比: .............
  • 回答
    我一直都很欣赏周杰伦。他的音乐陪伴了我整个青春,从《范特西》到《叶惠美》,再到后来的《十一月的肖邦》,每一张专辑都有我跟着哼唱的旋律。他的歌词充满了他独特的风格,有台湾小清新的味道,也有中国风的韵味,更有他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听他的歌,总能唤起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无论是青春的懵懂,还是成长的烦恼,亦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