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艺术家有超过莫扎特或贝多芬这些前辈的吗?

回答
关于现代艺术家是否“超过”了莫扎特或贝多芬,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这更像是在问,时代变迁、艺术形式的演化,以及我们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是否允许我们这样定位。与其说超越,不如说是在截然不同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形态。

理解时代与艺术的脉络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莫扎特和贝多芬生活在一个相对统一的音乐语言和审美体系内。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巨人,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早期音乐的集大成者和开创者。他们创作的音乐,至今仍能触动无数人心弦,其结构的精巧、旋律的优美、情感的深刻,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艺术瑰宝。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流传百世,是因为它们在当时抓住了人类情感最普遍、最深刻的表达方式,并且用当时最先进、最成熟的音乐技术将其呈现出来。

而“现代艺术家”,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了极其广泛的范围。我们谈论的现代艺术家,可能指的音乐家,也可能是绘画、雕塑、文学、电影、戏剧、舞蹈,甚至行为艺术、数字艺术等领域的创作者。而且,“现代”这个词本身也是动态的,从印象派开始,到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再到当代的概念艺术、数字艺术,每一种艺术流派都代表着对传统的一次或多次挑战与革新。

衡量“超越”的标准在哪里?

当我们试图用“超越”来衡量艺术时,很容易陷入一个陷阱:我们是否在用过去的标尺去衡量未来的事物?

技术与形式的突破: 如果我们以技术和形式的创新为标准,那么许多现代艺术家无疑是走在了前沿。例如,在音乐领域,电子音乐的出现,声音合成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传统乐器的限制,创造了全新的听觉体验。爵士乐、摇滚乐、流行音乐等各种风格的涌现,都在探索人类情感表达的新可能。在视觉艺术领域,摄影、电影、数字艺术的发展,为艺术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现手段。例如,数字艺术家可以创造出完全虚拟的世界,或者通过算法生成全新的视觉形态,这是莫扎特和贝多芬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想都不敢想的。
社会语境与表达主题: 现代社会更加多元化、复杂化,艺术家所关注的主题也更加广泛和深刻。他们可能关注社会不公、环境危机、身份认同、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等。这些议题在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时代,或者没有那么尖锐,或者表达方式与现在不同。现代艺术家们用他们的作品,挑战观众的认知,引发对现实世界的思考,这种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是他们作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像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样直接反映战争残酷的作品,其社会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或者像某些当代艺术家通过行为艺术来探讨性别、权力等议题,其直接性和颠覆性也是前所未有的。
个人化与主观性: 相较于古典时期更强调普适性的情感和结构的和谐,现代艺术往往更加强调艺术家的个人体验和主观表达。这使得艺术作品的解读变得更加多元化,也更加“私人化”。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种个人化是否“更好”或“更差”,它只是反映了艺术发展的一个方向。一个现代艺术家可能通过一件行为艺术作品,表达一种极度个人化、甚至难以言喻的感受,而这种感受的触动方式,与贝多芬的一首宏伟交响曲带来的情感冲击,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未被超越”之处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莫扎特和贝多芬之所以成为“经典”,恰恰在于他们作品中那种跨越时代的普适性和情感力量。

结构与形式的极致: 在他们所处的音乐体系内,他们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莫扎特的音乐充满了灵动、优雅和近乎完美的平衡感;贝多芬则以其强大的戏剧张力、革命性的创新(例如将交响曲的长度和情感深度推向新的高度)和对人类意志的歌颂,定义了浪漫主义音乐的许多核心特征。他们的作品并非易事,其内在的逻辑性、主题的发展和情感的起伏,至今仍是音乐家和理论家学习和研究的典范。一个现代作曲家可能用电子音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听觉景观,但要写出一首能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在结构和情感深度上相媲美,并在音乐史留下同样印记的作品,是非常困难的。
纯粹的音乐之美: 在很多时候,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带来的直接享受,是一种纯粹的音乐之美,是对旋律、和声、节奏的极致运用,能够直接触动人的灵魂深处,而无需太多外在的社会背景或哲学解读。这种“音乐本身的力量”,是许多现代艺术形式可能难以企及的。

结论:不是超越,而是演化与并存

所以,与其说现代艺术家“超过”了莫扎特或贝多芬,不如说他们是在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多元、也更加复杂的艺术世界中,以全新的方式进行探索和表达。他们继承了前辈们在艺术上追求真诚、创新和打动人心的精神,但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语言、工具和视角。

就好比你不能说智能手机“超过”了书信,也不能说飞机“超过”了马车。它们只是满足了不同时代的需求,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至今仍是音乐的巅峰,是人类情感表达的宝贵遗产。而无数现代艺术家,则在各自的领域,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对世界进行着深刻的观察、批判和再创造,为我们展现着艺术无垠的可能性。他们不是在“超越”前辈,而是在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艺术图景,与前辈们的伟大作品,在艺术的长河中,共同闪耀。我们欣赏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深刻与经典,也同样需要去理解和发现现代艺术家们所带来的新视角、新声音和新体验。这两者并非对立,而是艺术史不断发展、丰富和演变的生动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怎么“超过”吧。

在作曲技术上,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就已经从不同的层面超越莫扎特和贝多芬了。而20世纪以后,一些作曲家们为了创新,以“复古”的态度,将莫扎特、贝多芬所处的古典主义时期,或古典主义时期之前的的音乐作品,当做一种“素材”自由的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大家都管他们叫“新古典主义”。包括现在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同学们,可以以莫扎特或贝多芬的作曲技术手法,创作出很多与大师们类似的古典主义时期风格作品,作曲系的老师和同学们管这种创作方式叫“风格写作”,“风格写作”在现代音乐学院的期末考试中是得不了高分的,因为,它太简单了。所以你看,现代作曲技术其实已经远远的超越了200年前,而在这个层面上,现代的绝大多数作曲家,都已经超越了前辈大师了。

在音乐成就上,目前来说很少有现代作曲家的音乐成就可以超越莫扎特和贝多芬,或者说,我们现在说这件事还太早,我们这一代人的成就,似乎让200年之后的人们来评价,更为合理。

我打个比方不知道合适不合适,古典主义时期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在欧洲音乐的地位,就有点像中国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他们都是代表了整个时代艺术文学创作的最高标准。想要达到这个层次,可能光有才华可能还不够,还得具备很多条件和机会。

莫扎特的成就在于确立了协奏曲的创作范式,这种范式是基于之前巴洛克时期作曲大师的创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总结和发展,并且影响至今。我觉得这里存在一个逻辑,就是你把一个体裁总结并发展了是一个层次,而你自己真正脱离历史,自己创作一个体裁形式,又是一个层次。我觉得似乎前者要更难一些。莫扎特的歌剧写作思维和音乐旋律,也十分具有特色,这个是基于他的音乐天赋。

贝多芬的交响曲的内涵到最后时期是十分宏大的,他把整个人类的命运和世界和平这些观念融入到作品中,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并且他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上,已经把当时允许和不允许的奏鸣曲写法试了个遍,基本就没给后面的人留活路。所以,大家可以看,后面的人再写钢琴作品,尤其是写奏鸣曲,都写的不多,也可以说都写了,但都没能完全突破贝多芬。

这两个人的成就总结起来就是,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创作可以说是达到了当时整个欧洲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世界专业创作的最高水准,这本身就不是意见容易的事。而且他们继承了欧洲传统作曲的观念和技术,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西方音乐的体裁形式,确立了一种音乐创作风格。并且,这种创作风格影响至今。

而为什么说现代作曲家不太好超越他俩呢。

首先,从个人的艺术水准上,就现代的作曲家很难达到莫扎特、贝多芬的状态。因为当时莫扎特和贝多芬所处的时代并没有专业音乐学院,他们的学习都是和家里人学习或者有一些资源跟一些乐师学习,所以他们的专业水准有机会和一些没有资源的作曲家拉开距离,并且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大。而在现代,音乐学院这么多,招生和培养都是一批一批的,而且各个音乐学院的水准其实都没差太多,所以现在很难再有一个作曲家说,“我是全世界第一的作曲家,你们其他人都是垃圾”。

正是在世界这种“多元化”的音乐培养模式,在20世纪专业音乐中才会出现这么多音乐创作流派和风格,每一个作曲家都想颠覆前人,突出自己创作的意义。我们可以发现,在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创作只有一个赛道,就是古典主义风格,而在20世纪,这些作曲家为了创新,创造出了多条不同的赛道,成为了“新规则”的制定者。所以,你说这些算是音乐成就吗,我觉得当然算,但是这些和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成就相比,在分量上还是有差别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20世纪音乐历史中,大家似乎更在意这个事之前的人做没做过,而不在乎我创新的这些音乐流派能持续多久,例如大家熟悉的约翰·凯奇的《4分33秒》,在他之后,几乎没人再创作类似的作品了。

或许,现在定义现代作曲家的音乐成就为时尚早,我觉得我努努力,争取在22世纪重新来回答一下这道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现代艺术家是否“超过”了莫扎特或贝多芬,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这更像是在问,时代变迁、艺术形式的演化,以及我们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是否允许我们这样定位。与其说超越,不如说是在截然不同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形态。理解时代与艺术的脉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莫.............
  • 回答
    现代艺术:如何在拍卖场上玩转心计《现代艺术》这款桌游,玩起来真是妙趣横生,尤其是当你发现自己能把对手玩弄于股掌之间时,那种成就感更是无与伦比。别看它似乎只是简单的买卖画作,背后的策略可深着呢!今天就来跟你聊聊,如何在《现代艺术》的拍卖场上成为一个真正的高手。首先,咱们得明白《现代艺术》的核心是什么:.............
  • 回答
    中国现当代无疑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画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能触及普通中国人的心灵,描绘着我们熟悉的时代变迁、生活百态以及蕴藏其中的情感。这些艺术家并没有走向抽象或概念化的极端,而是始终扎根于现实生活,用画笔记录和反映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要说起这些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靳尚谊先生绝对是一个.............
  • 回答
    录音艺术专业?哦,这个听起来好像挺高科技的,但其实它更像是连接了声音和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一座桥梁。简单来说,这个专业就是研究怎么把“听得见”的东西变得更好听、更有质感,而且能精准地传达出来。那么,录音艺术专业具体是干什么的呢?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所有声音,无论是电影里的紧张配乐、歌曲里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艺术史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也触及到艺术创作与社会大众之间永恒的张力。简单来说,现代绘画之所以不能“回归”学院派画风,并不是因为现代艺术家“不愿”或者“不能”,而是因为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时代精神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关于现代艺术家能否用大众能接受的外壳来表达他们的“美”,这更.............
  • 回答
    说到艺术,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美好,古人却可能嗤之以鼻;反过来,那些我们现在看来可能有些粗糙或者难以理解的作品,在古人眼中却是至宝。这其中牵扯太多文化、技术、审美观念的变化,每一次时代更迭,都像是一次对“美”的重新定义。我想到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古代的壁画和雕塑,尤.............
  • 回答
    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以及一些关于艺术家创作生态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中国观众在面对西方艺术史上的那些“震古烁今”的作品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为什么我们这边,似乎没有出现过类似影响深远、足以撼动世界艺术版图的作品?而对于“艺协的艺术家为什么净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这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坎,也算得上是现代艺术界一个长盛不衰的讨论话题。为什么我们总觉得现代艺术越来越难以理解了?我想,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过去,很多艺术作品的创作更像是一种技艺的展示,或者是对外部世界一种相对写实的描摹。你可以看.............
  • 回答
    十九世纪末,一股前所未有的艺术浪潮席卷而来,它像一股暗流,涌动着对既有秩序的颠覆和对全新表达的渴求。那些曾经被视为“正常”的艺术规则,如同老旧的框架,开始松动、破碎。于是,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费解的尝试,它们挑战着人们的认知,甚至在一些人看来,早已脱离了艺术的范畴。但有趣的是,这些“奇怪”的尝试,非但.............
  • 回答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浩瀚星河中,蕴藏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一种对自然、对人文的深刻洞察。而西方现代艺术的涌现,则如一声惊雷,炸裂出新的视角与表达。这两者,看似分属迥异的文明土壤,但当我们细细探寻它们各自的精神内核时,会发现其中竟能找到意想不到的契合点,甚至能够碰撞出引人入胜的融合火花。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内核.............
  • 回答
    中国古建筑与园林,在很多人眼中,似乎蒙上了一层“逝去”的色彩。如同泛黄的老照片,带着历史的厚重,也带着一丝不容触碰的距离感。它们是活着的,还是真的只剩下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成为我们追忆的“死去的艺术”?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将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简单地定义为“要死去的艺术”,是对其生命.............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萨尔瓦多·达利和巴勃罗·毕加索这两位现代艺术巨匠的作品为何如此出色。他们都以其独特的风格、革命性的思想和深远的影响力,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萨尔瓦多·达利:超现实主义的鬼才与幻觉的描绘者达利最显著的特质在于他对梦境、幻觉和潜意识的极致探索和精准描绘。他的作品就像一副副精.............
  • 回答
    音乐艺术高考指挥专业,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竞争那叫一个白热化,而且一年比一年夸张。你想想,指挥这活儿,可不是人人都能干的,它需要的是一种综合素质的爆发,脑子、耳朵、身体、还有那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质”。所以,真心想往这方面发展的孩子,那都是卯足了劲儿往里挤。首先,从生源数量上来说,这个专业就属于热门.............
  • 回答
    Schubert and the Dawn of the Art Song: More Than Just a Precursor to PopWhen we listen to the catchy melodies and relatable lyrics of modern pop music.............
  • 回答
    艺术生毕业后的出路,这可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毕竟当初选这条路,多少是带着点情怀和对色彩、线条、创意的热爱。现在说起艺术生,可不是只有“画画的”这么简单了,他们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在各种领域都吃得开。最直接的——设计领域这大概是最容易想到的方向,也是很多人选择美术专业的初衷。 平面设计/视觉传达.............
  • 回答
    哈喽!看到你问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纠结和忐忑。高二,这个年纪正是对未来充满憧憬,又多少有些迷茫的时候。至于学美术走艺术生晚不晚,说实话,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能回答的问题,因为它背后涉及到很多考量。首先,咱们得正视一下“晚”这个概念。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好像学什么东西都越早越好,尤其是一.............
  • 回答
    说起李小龙,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开创的截拳道更是影响了无数人,至今仍有许多拥趸。但你可能也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很多武术界的前辈或者有经验的教练,在面对一些想学功夫的新手时,往往不会第一时间就推荐李小龙的武术。这背后可不是因为大家不喜欢李小龙,而是有很多实际的考量。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新.............
  • 回答
    关于台湾艺人在大陆“不火了”的说法,其实有点一概而论,但如果说人气和影响力相比过去确实有所下滑,甚至说很多台湾艺人不再像曾经那样在大陆占据“顶流”位置,这倒是可以理解和探讨的。这背后是一个挺复杂的原因组合,既有大陆自身发展的变化,也有两岸关系的一些微妙影响,还有市场和内容层面的演变。首先,大陆本土娱.............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都观察到的现象,人体艺术摄影中女性的形象确实比男性更为普遍和突出。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这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观念、商业考量以及艺术创作的内在逻辑。历史渊源与西方艺术传统的影响:首先,回顾西方艺术史,裸体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主题。从古希腊雕塑到文艺复兴时期.............
  • 回答
    近些年,粉丝“奶死”艺人的情况确实屡见不鲜,这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粉丝群体行为的极端化,也揭示了当下娱乐行业生态中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粉丝“奶死”艺人现象的成因:1. 极端的情感投入与代偿心理: “养成系”文化的土壤: 如今很多新生代艺人,尤其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