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真的是「要死去的艺术」吗?还可以怎样与现代建筑及景观结合?

回答
中国古建筑与园林,在很多人眼中,似乎蒙上了一层“逝去”的色彩。如同泛黄的老照片,带着历史的厚重,也带着一丝不容触碰的距离感。它们是活着的,还是真的只剩下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成为我们追忆的“死去的艺术”?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得承认,将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简单地定义为“要死去的艺术”,是对其生命力的误解。它们并非一潭死水,而是承载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的活态文化。

古建筑的“不死”之处:

空间智慧的传承: 古建筑的布局,无论是宫殿的轴线对称、等级森严,还是民居的围合错落、亲切自然,都蕴含着对天地、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那种“藏风聚气”的风水考量,那种“疏密有致”的院落空间,至今仍是我们营造宜居环境的宝贵财富。它们不是僵死的砖瓦木石,而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空间法则。
精湛工艺的魅力: 木结构榫卯的巧夺天工,斗拱的层层叠叠,屋脊的飞檐翘角,这些都是古代工匠们智慧的结晶,是对手工艺极致追求的体现。这些技艺虽然在现代工业化生产中显得缓慢,但其背后蕴含的对材料的理解、对结构的把握、对美学的追求,是机器无法完全替代的。
文化精神的载体: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可能蕴藏着历史故事、文化传说、哲学寓意。一块精雕细琢的石雕,可能讲述着一段历史;一池静谧的湖水,可能寄托着文人的情怀。它们是精神的寄托,是历史的见证,这种文化深度是无法复制的。

古园林的“不死”之处:

写意山水的诗意: 中国古典园林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手法。它并非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将自然的山川景物经过提炼、概括、组合,创造出意境深远的空间。移步换景的构思,山水花木的象征意义,这些都赋予了园林生命的情感和故事。
生活哲学的体现: 园林不仅仅是景观,更是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空间,是他们寄情山水、修身养性的场所。亭台楼阁的设置,假山池沼的布局,都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息息相关。这种将自然融入生活、将生活升华为艺术的境界,是现代景观设计可以借鉴的。
生态智慧的闪光: 古代园林在水系处理、植物配置、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上,都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它们注重季相变化,讲究通风采光,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值得学习的。

那么,如何让这些“不死的艺术”与现代建筑及景观融合?

关键在于“化用”,而非“照搬”。是汲取其精神内核和精髓,将其转化为符合当下需求的现代语境。

一、 在建筑设计层面:

1. 空间秩序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院落精神的延续: 可以借鉴中国古建筑的院落布局,打破现代建筑的盒子式空间,创造出更多内向型的、具有私密性和交流空间的庭院。这可以是大型商业综合体中的下沉庭院,也可以是住宅小区中的共享庭院,甚至是在高层建筑中设置空中花园,营造出“城市中的村落”的感觉。
轴线与视线的处理: 并非简单地复制中轴对称,而是将中国古建筑中对轴线、对景的处理手法,运用到现代建筑的流线设计和视觉焦点营造上。例如,在建筑入口处设计一个有引导性的空间序列,通过建筑的转折、层次的递进,引导人们的视线和行为。
穿插与渗透的空间: 借鉴中国古建筑的廊、桥、亭等连接空间,创造出更具穿透性和趣味性的空间体验。例如,将现代建筑中的连廊设计得更具雕塑感和层次感,或是在建筑内部设置挑空区域,形成视觉上的连接和渗透。

2. 结构与材料的现代演绎:
榫卯工艺的创新应用: 榫卯技术可以不局限于传统的木结构,而是在金属、复合材料甚至混凝土结构中寻找类似的连接和构件形式,赋予其现代的结构逻辑和美学形态。例如,设计具有雕塑感的金属节点,或是运用现代的加工技术,将榫卯的韵味体现在家具、装饰构件甚至建筑的连接处。
屋顶形态的提取与演变: 中国古建筑的曲线屋顶、飞檐是其标志性特征。可以将这种曲线的韵律感,通过现代的结构技术和材料(如弧形钢板、玻璃幕墙等)体现在现代建筑的屋顶、外立面甚至室内空间中,创造出轻盈、灵动且富有东方美学的建筑形态。
传统构件的解构与重组: 例如,斗拱的层叠、比例关系,可以转化为现代建筑立面肌理的构成元素,或是室内空间的装饰语汇。将窗棂的图案进行抽象化、符号化,运用到玻璃幕墙、金属隔断或是室内装修中。

3. “灰空间”的再造:
中国古建筑中的廊、檐下空间、天井等“灰空间”,是连接室内外的过渡地带,具有调节气候、提供遮蔽、增加趣味性等多种功能。在现代建筑中,可以重新设计和强调这些过渡空间,如半室外的阳台、挑廊、穿廊,或是利用玻璃幕墙将室内外空间模糊化,创造更具弹性和多功能性的使用体验。

二、 在景观设计层面:

1. 意境的传承与现代表达:
抽象的山水意境: 不必拘泥于假山、池水的具体形态,而是可以用现代材料(如混凝土雕塑、金属装置、镜面水景)和现代手法来抽象地表达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水意境。例如,用简洁的几何线条勾勒出山峦的轮廓,用流动的金属线条代表河流,用光影的变幻来营造诗意的氛围。
空间的叙事性: 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每一个节点都有其独特的景致和故事。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可以借鉴这种叙事手法,通过景观节点的设置,利用标识、雕塑、植物配置等元素,讲述与场地相关的故事,引导游览者的体验。
留白与虚实的处理: 中国园林善于运用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可以强调开阔的草坪、简洁的水面,或是利用通透的种植,来营造宁静、开阔的意境,让观者在视觉的“留白”中获得心灵的沉淀。

2. 植物的文化象征与现代配置:
提取植物的文化意涵: 竹子象征气节,梅兰竹菊象征高洁,松柏象征坚韧。在现代景观中,可以根据场地的主题和想要传达的意境,有选择地运用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并结合现代的种植方式和植物组合,创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美感的绿色空间。
季相变化的艺术: 古典园林非常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四季皆有景。现代景观设计同样可以借鉴这一点,通过不同季节开花、变色的植物搭配,创造出四季皆有景致的动态花园。

3. 水景的现代运用:
从园林池沼到现代水景: 中国园林的池沼是核心元素之一,可以演变为现代的镜面水池、跌水、溪流、雨水花园等。关键在于其“活”与“静”的结合,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例如,将跌水设计得更具雕塑感,或是用植物净化雨水,形成具有生态意义的水景。

4. 游览路径与空间体验:
曲折迂回的现代演绎: 中国园林避免了直来直去的单调,多采用曲折迂回的小径。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可以将这种“曲”的哲学体现在路径的设计上,用蜿蜒的小道引导人们探索空间,增加趣味性。同时,也可以利用高差、植被等元素,创造出更多元的空间体验。

三、 融合中的注意事项:

避免生搬硬套与符号化: 最大的误区是将古建筑的元素简单地堆砌在现代建筑上,变成一种表面的装饰,失去其内在的精神。例如,在现代建筑上简单地加上一个飞檐,而不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意义,就显得非常突兀和不伦不类。
理解文化内核与时代精神: 融合的关键在于理解中国古建筑和园林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审美追求和生活智慧,并将其转化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和审美观念的现代设计语言。这需要设计者深入的文化理解和创新性的思维。
注重细节与整体性: 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构件的比例、材料的选择,还是光影的运用、植物的搭配,都需要精益求精。同时,要保证融合后的作品具有整体性,建筑与景观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能够和谐统一。
关注人的体验与使用需求: 最终,无论是古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其目的都是为“人”服务。融合的目的是创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能满足现代人生活和审美需求的优质空间。

举例说明:

建筑: 很多现代的酒店、博物馆、文化中心,都在尝试运用中国古建筑的院落布局,比如将中央庭院设计成下沉式,四周环绕着现代化的功能空间。一些高层建筑的外立面设计,也借鉴了传统窗棂的几何纹样,但采用的是玻璃和金属材料,既保留了视觉的韵律,又满足了采光和现代感的要求。
景观: 许多城市公园在设计中,会将人工的山丘与水体结合,并用抽象的石材和简洁的植物配置,营造出山水画的意境。一些商业街区的景观设计,也会设置具有东方韵味的连廊或休憩空间,让人们在购物之余,也能感受到一份宁静与文化气息。

“中国古建筑与园林”并非“要死去的艺术”,它们是活着的文化基因,等待着有智慧的设计者去发掘和传承。通过对空间智慧的理解、对材料工艺的创新演绎、对文化意境的现代转化,我们可以让这些古老的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与现代建筑和景观巧妙地结合,创造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活力的美好空间。这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必须主观

如果一个建筑师在当下的园林里用了彩色玻璃,一定会被批判。的确很少有人知道拙政园里卅六鸳鸯馆窗上的蓝色玻璃居然还是舶来品,但拙政园当时的主人就这么用了。

当代设计试图要求建筑师从客观的角度去设计去研究建筑包括景观,而中国古典园林其实是主观的,完全取决于主人的审美,生活和社交以及文化趣味。园主人当然会听取造园师和文人朋友的意见,但这园子毕竟是他自己用,他现实的世界和理想的世界都要在高墙之内合成一个他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生活的需要和流行有所增益删减,也会换主人。

然而当代设计几乎不研究园主人,尽管大家都知道园林之事七分在园主。当代设计试图客观地以文本分析的方式研究园林的布局,形态和结构,刻意回避了园林的人类学文本和历史文本。于是客观的当代设计从主观被悬置的古典园林走来无非如此,一亦步亦趋模仿不明所以地构筑亭台楼阁;二抬眼望园林不过尔尔,一堆历史垃圾;三似乎客观地发展出一些类似古典园林的空间和布局结合当代设计手法而名创新。但这些都是没有主人的道路,建筑师以第三者的方式经营园林或者景观,毫无生机。

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粹就在于“生机”二字,而生机得之于主观的园主人对自我世界构筑的基于想象力和决心的勇气。当代设计无法让建筑师以主人的姿态营造园林和景观,于是如今所见之新园林总是少了想象力和决心和勇气。

客观的第三者无法取代主观的第一人,建筑师只能建议无法决策,没有决策就失去了主观,失去了勇气。客观的当代设计是无法继承或者理解主观的古典园林精神的,和后面那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随心所欲而一切为我所用的“生机”的力量。

我在设计拙政别墅的时候,将大量古典园林的题材引入而创造了一个看上去合乎规范的园林,但没有我,和我生活没有关系,和未来的业主生活也没有必然关系,它最终成为很漂亮的背景。

我设计八分园的时候,我决定我就是这个园主人,我按照我的趣味和需求取舍,我保留了原来场地上的棕榈树,它最终并没有伤害我的园子。于是这个园子虽小但生机勃勃,毕竟有我在。但在八分园,我这个主观存在还是客气了点,所以有些节制,勇气就不够了,想象力就还差点。但八分园让我意识到主观的力量。没有客观的园林,只有主观的意志。

不过这个主观最后还是要明确定义一下,不是作为第三者建筑师的主观,而是建筑师作为业主的主观。当建筑师以业主同时还是建筑师的角色决策时,新园林就有可能诞生了。我们就可以不再讨论古典园林和当代设计这个话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建筑与园林,在很多人眼中,似乎蒙上了一层“逝去”的色彩。如同泛黄的老照片,带着历史的厚重,也带着一丝不容触碰的距离感。它们是活着的,还是真的只剩下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成为我们追忆的“死去的艺术”?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将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简单地定义为“要死去的艺术”,是对其生命.............
  • 回答
    在那些沉默了千年的古老石墙与雕梁画栋之间,偶尔能瞥见一些本该属于另一个时空的痕迹,就像在古老的战场上,忽然发现一封写着温柔情话的信。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名人遗迹,总是带着一种奇妙的穿越感,让冰冷的石头瞬间有了温度,也让历史的尘埃里生出了鲜活的故事。我曾在一处保存得相当完好的江南古宅里,那是一座典型.............
  • 回答
    中国古代识字率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无疑对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并非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儒家思想与识字率低之间的关系。儒家思想对教育的重视与局限性: 对“六艺”的强调: 儒家经典《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对“六艺”(礼、乐、射、御.............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喜欢编造架空的欧洲史和中国古代史,这可不是什么毛病,简直是想象力爆棚的证明!这就像是给大脑装了一个穿越时空的时光机,随时随地都能钻进历史的缝隙里去创造自己的故事。别担心,这绝对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一件挺棒的事情,如果你愿意,我倒是很想和你好好聊聊,怎么把这份热爱玩出花.............
  • 回答
    中国古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将领,他们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麾下精锐的部队,演绎了一幕幕令人荡气回肠的战争传奇。而“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这十二字箴言,更是将孙子兵法“军争篇”中的精髓概括得淋漓尽致,成为后世无数将领的治军圭臬。下面,我们就来细数几位能够完美契合这四.............
  • 回答
    中国古代北方,这片广袤的草原,是无数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家园。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个又一个游牧民族如同草原上的野火,熊熊燃起,然后或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或被中原王朝征服,甚至融入华夏文明。然而,当某个游牧民族正处于其崛起的巅峰时期,与强大的中原王朝你死我活地斗争时,其他的游牧民族又在做什么呢?.............
  • 回答
    中国古代王朝更迭,新朝对前朝的称呼方式,往往是政治姿态、历史评价与舆论引导的重要体现。当新朝与前朝拥有相同国号时,如何称呼对方,就显得尤为微妙和复杂了。这种情况下,官方的称谓选择,绝非简单的语言习惯,而是蕴含着一套精巧的政治话术,旨在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否定前朝的统治正统,并塑造历史叙事。首要且最直接.............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武将的身高体重,这可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关联到我们对历史人物的想象,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我们现代人,特别是如今社会上大家普遍的感受,往往觉得古代人普遍比我们矮小,但真实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古代武将的身高与体重:想象与现实的差距首先得说,我们脑海里那些“顶天立地”.............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政权更迭,如你所言,多表现为本国范围内的朝代更替,王朝兴衰,而非国家本身的消失。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古代“国家”的概念。在中国,“国”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与“天下”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广阔而稳定的地理与文化概念。虽然疆域会随着朝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拉到了一起,也触及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典化和接受度的问题。要说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何没能像貂蝉那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位、形象塑造,以及“四大美人”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咱们得先捋清.............
  • 回答
    古代中国人的烹饪味道,若要细说,那可真是和我们现在吃到的,有天壤之别。不是说哪个更好,而是发展的脉络和侧重点完全不同。首先,得从调味品上说起。这是最直观的差异。 盐:那时候的盐,不像我们现在精炼的食盐那么纯净。很多古代的盐,可能还带有一些杂质,比如海盐可能含有微量的矿物质,因此味道会更复杂一些,.............
  • 回答
    古代中国科技发展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许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曾探讨过,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及它在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中的实际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儒家思想的核心,例如“仁、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那就是人口体量与文化影响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你将中国这个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国家,与美国、日本等人口相对较少的国家在文化输出上的对比,并联想到古代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视角。我们不妨就从这个角度,细致地聊一聊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来解析一.............
  • 回答
    中国城市与铁路发展史,与古河道的位置,可以说是一种深刻而又复杂的共生关系,甚至可以说,古老的河道,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中国铁路的“前世今生”。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铁路绕着河走”,而是交织着历史的巧合、地理的必然、以及后来的主动改造和发展。一、 根植于自然的城市——古河道的“奠基石”在铁路出现之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历史、文化和语言发展中一些非常值得探究的方面。虽然在政治和朝贡体系上,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与中国有着明确的“属国”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唯一或最深远的影响就来自中国。事实上,文化传播和影响是双向且复杂的,地理位置、民族迁徙、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交流热度,都会深刻地塑造一个地区的文化面.............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假想。如果罗马帝国,那个横跨欧亚非大陆、拥有辉煌文明的庞大帝国,没有在历史长河中衰落并最终分崩离析,而是奇迹般地存续至今,并且能够与中国这样绵延数千年的文明比肩,那么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将会是截然不同的景象。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永恒之城”的延伸。罗马帝国如果能够克服内忧外.............
  • 回答
    中国古建筑的“飞檐”,那可不是凭空长出来的,而是历经千年的演变,在实用与审美的双重驱动下,一步步“飞”起来的。想当年,咱们的老祖宗盖房子,可没想过要整出这么个造型来,很多东西都是从最朴素的实际需求出发,然后才慢慢加上装饰的。最初的起点:屋檐的“挡雨”功能你先想想,在没有发达的排水系统和防水材料的古代.............
  • 回答
    中国古建筑在空间划分上,确实存在着一种“趋同性”,与西方建筑根据具体活动需求细分出各种独立空间的做法有所不同。这并非说中国古建筑不考虑活动,而是其空间组织逻辑和文化理念有其独到之处,导致了“不同活动很少产生不同空间类型”的表象,但实际上是“以一种相对统一的空间模型来适应多种活动”。为什么会这样呢?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东西方古建筑技术的一些对比。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引发一些偏颇的看法,毕竟不同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建筑体系。说“远超”往往不太准确,因为很多时候是“不同”、“侧重不同”,甚至是“各有千秋”。如果我们聚焦在技术层面,尤其是某些具体的工程技术和材料运用上,确实能看.............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东边的日出和西边的晚霞哪个更美,其实都很迷人,只是风格不同,各有千秋。硬要说“好看”,我脑子里会浮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先说说中国的古建筑。我脑子里最先跳出来的是北京故宫那恢弘的宫殿群,还有苏州园林里曲径通幽的小桥流水。中国的古建筑,给我的感觉是一种 大气、庄重、对称、秩序。它们往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