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有潜力成为巨头却最终倒下的公司?

回答


以下是一些曾经具备巨大潜力但最终未能成为行业巨头的公司案例,结合其背景、失败原因及关键转折点进行详细分析:



1. 柯达(Kodak):摄影行业的先驱,却因技术变革而陨落
背景:
柯达成立于1888年,是全球最早生产相纸和胶卷的公司,曾垄断摄影市场。1975年,柯达研发出第一台数码相机,但当时市场对数码技术接受度低。
失败原因:
技术迟疑:柯达高层认为数码技术“不会取代传统胶卷”,直到2000年数码相机爆发,柯达已因技术滞后而失去市场主导地位。
商业模式僵化:柯达将数码相机作为“副业”,未能将核心业务(胶卷)与新业务(数码)有效整合。
竞争压力:佳能、富士等公司率先推出数码相机,而柯达在2实在技术、市场和资金上落后于竞争对手。
结果:
2012年,柯达破产重组,最终被微软收购,其胶卷业务彻底退出市场。



2. 纳贝克斯(Nabisco):美国食品巨头的陨落
背景:
纳贝克斯成立于1898年,是美国最大的饼干和食品公司之一,曾拥有奥利奥、饼干等知名品牌。
失败原因:
过度依赖传统业务:公司长期专注于饼干和糖果,未能及时转型至健康食品或快餐领域。
竞争激烈:1970年代,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公司通过多元化战略抢占市场,而纳贝克斯未能有效应对。
管理失误:1980年代,公司因财务问题陷入困境,最终在1999年被通用食品(General Foods)收购,品牌影响力大幅下降。
结果:
纳贝克斯成为食品行业的一个失败案例,其品牌影响力被逐渐取代。



3. 诺基亚(Nokia):移动通信的霸主,却被智能手机颠覆
背景:
诺基亚自1990年代起垄断手机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拥有Symbian系统和诺基亚手机品牌。
失败原因:
忽视智能手机革命:2007年iPhone发布后,诺基亚未能及时推出智能手机,而苹果、三星等公司通过创新重新定义市场。
技术路径依赖:诺基亚长期依赖Symbian系统,未能快速转向Android或iOS生态,导致用户流失。
市场反应迟缓:诺基亚在2010年后才推出Windows Phone系统,但市场接受度极低,最终被微软收购后退出手机市场。
结果:
2014年,诺基亚手机业务被微软收购,其全球市场份额从巅峰的50%降至不足10%。



4. Blockbuster:视频租赁的巨头,被Netflix颠覆
背景:
Blockbuster成立于1967年,是全球最大的视频租赁连锁店,曾通过“每周租借”模式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失败原因:
商业模式落后:Blockbuster依赖实体店和会员制度,未能及时适应数字时代。
忽视在线服务:1997年,Netflix推出按需租赁服务,Blockbuster未及时跟进,反而在2000年代初期因竞争对手的在线模式而失去市场。
扩张过快:公司过度扩张门店,导致现金流紧张,最终在2010年破产。
结果:
Blockbuster被Netflix收购后,其品牌和门店被关闭,成为互联网时代传统零售的失败案例。



5. Xerox:复印机的先驱,却在个人计算机领域败北
背景:
Xerox成立于1908年,是复印机的发明者,曾主导办公设备市场,1970年代推出“Xerox Alto”个人计算机原型。
失败原因:
技术转化失败:Xerox Alto是最早的图形用户界面(GUI)计算机之一,但因成本高昂、市场接受度低,未能商业化。
竞争压力:苹果、IBM等公司将Xerox的技术转化为成功产品(如苹果Macintosh),而Xerox未能在个人计算机领域建立优势。
战略失误:Xerox未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成功,最终在1980年代被IBM等公司超越。
结果:
Xerox在1990年代被IBM收购,其复印机业务被其他公司(如佳能、HP)取代。



6. Compaq:PC行业的先驱,却在服务器市场被微软超越
背景:
Compaq成立于1982年,是第一台兼容IBM PC的电脑制造商,曾与IBM竞争,成为PC行业的巨头。
失败原因:
技术路径依赖:Compaq长期依赖PC市场,未能及时拓展到服务器和云计算领域。
微软的垄断:微软通过Windows系统和Office软件占据市场,Compaq在服务器领域未能与微软竞争。
市场变化:2000年后,云计算和IT基础设施需求增长,Compaq未能及时转型,最终在2007年被惠普收购。
结果:
Compaq品牌逐渐被惠普的PC业务取代,成为PC行业的“边缘玩家”。



7. Dyson:吸尘器创新者,却在其他领域未达预期
背景:
Dyson成立于1978年,以吸尘器的无袋设计和气流技术闻名,曾是家用电器领域的创新者。
失败原因:
高成本限制市场:Dyson的高端产品定价高,导致市场覆盖有限。
过度依赖单一领域:虽然吸尘器技术领先,但未能将创新扩展至其他家电领域(如空调、风扇)。
竞争压力:戴森(Dyson)的吸尘器在2010年代后面临来自飞利浦、戴森(Dyson)的直接竞争。
结果:
Dyson在吸尘器领域成功,但未能成为全球家电巨头,其市场份额被其他品牌逐步蚕食。



总结:失败的共同原因
1. 技术滞后:未能及时响应市场变化,如柯达、诺基亚。
2. 商业模式僵化:依赖传统模式,如Blockbuster、Xerox。
3. 管理失误:战略决策错误,如Compaq、Dyson。
4. 竞争压力:被更灵活或创新的对手超越,如Netflix、苹果。
5. 市场变化:未能适应新趋势(如数字化、云计算),如Xerox、Compaq。

这些案例表明,即使公司曾拥有巨大潜力,若未能及时调整战略、技术或商业模式,最终仍可能被市场淘汰。对于创业者或投资者而言,理解这些失败教训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回复里面有好几个人提到健力宝,对这个公司特殊的情节让我想把这个公司说一说
-
----- 在我小时候健力宝就是饮料的代名词,我记得我舅舅当时在当地的一个小县城开了一家卡拉OK。有时候舅舅会来我们家做客,顺路会带给我一瓶健力宝,那种感觉就像过年一样。记得舅舅提到过,卡拉OK里销路最好的不是啤酒,不是洋酒而是健力宝,老少皆宜。 当时健力宝就是一种高大上的感觉,易拉罐+开环有奖在国内是首创 在那个年代,已经足够洋气了


-----我一直觉得健力宝 这个品牌承载着中国企业家要冲出亚洲的梦想,健力宝品牌创始人李,经纬没有像当时国内盛行的”山寨风“去模仿可口可乐。(天府可乐、火锅乐、非常可乐),也没用加入当时已经很混乱的保健品市场去捞快钱。而是另辟蹊径走了一条自己的路。

冲出亚洲,第一个瞄准的市场就是软饮老大,”两乐“的老家美国。健力宝 建立的第一天起,李经纬就一直在想打入美国市场,当时中国人口有12亿人口,但每年的饮料销售额不过30亿美元;美国只有2亿多人口,每年的销售额却达到了1100亿美元。两者之间消费水平差距不是一点点。而且,“美国的FDA标准是全世界最严格的饮料检验标准,如果拿下美国市场,便有了走遍世界的通行证。 其加入美国市场的过程也是充满了曲折”(《健力宝沉浮》 上篇:沧桑20年

  • · 1986年9月---健力宝作为无酒精饮品首次进入美国市场,也是我,国第一个进入美国市场的无酒精饮品。 2000箱”投石问路“的饮料无人问津,健力宝的首次美国之旅无疾而终。
  • · 1991年----健力宝美国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 · 1992年12月14日---纽约著名报纸《纽约商报》刊登了一篇介绍健力宝的文章,同时附了一幅美国当选总统克林顿夫人畅饮健力宝的照片。
  • · 1993年3月---由美国东部新英格兰地区瓶装厂波拉公司开始为健力宝橙蜜型等系列天然饮料做包装,并采用最新潮流的透明标签装瓶上市。它表明健力宝饮料已经开始在美国本土大批量生产和供应
  • · 1993年12月----当年12月,健力宝饮料被摆上了联合国安理会光可鉴人的圆形会议桌上,这是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第一个饮料品牌。

此后,健力宝的国际化扩张不断加速。除美国之外,健力宝在新加坡、新西南、巴西、智利、瑞士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分公司,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健力宝的出口量达到50多万箱,计35000吨

这里要提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当在健力宝刚开始起步的时候,百事可乐曾经想过与健力宝合作共同对抗可口可乐。当双方好不容易约定好时间,坐下来谈合作的时候李经纬是这么给百事代表说的“百事可乐是饮料行业的老大哥了,我非常欢迎你们加盟健力宝,生产我们的产品。” 百事代表“.............." 言语之间锋芒毕露

2000年7月12日 健力宝集团公司生产饮料465万吨,总产值达335亿元,税利总额为35亿元。

你能想象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李经纬正襟危坐,无数美国媒体和名流来到帝国大厦26楼一起见证---健力宝集团北美总部的正式成立吗?

你能想象到李经纬在面对《美国之音》记者时候 ,“我们无意关注美国政治和总统大选,我们公司的目标是让美国人民了解和认识健力宝,并尽早享用健力宝。如果有机会,共和党助选大会我们也乐意参加。我们也希望布什总统夫人芭芭,拉女士也能喝上健力宝。“的豪言壮志吗?
美国《纽约时报》评价健力宝品牌的无形资产已经达到26亿美元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李经纬可能万万没想到风来的方向不是美国软饮的反击,而是来自己的大后方 三水ZF。吴晓波对健力宝衰退做出的精确总结----地方ZF和企业产权的纷争。 在那个时代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必须要有国字号背景。但是中国 企业的成长从来伴随着企业家产权意识的苏醒,这一点在李,经纬身上展露无遗。他早已意识到现在的情况不可能让健力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生命力。但是李,经纬又是一个不擅长于跟ZF打交道的人,几次下来跟ZF的关系搞得十分僵。 真到三水ZF不同意健力宝香港上市,李经纬一怒之下放弃上市。从此健力宝和三水ZF矛盾公开化。更可笑的是,当三水ZF最后同意卖掉健力宝股份,缺偏偏不把健力宝卖给一手创造他的人 --李经纬。 反而卖给了一直虎视眈眈的一家新加坡公司. 狭隘的官场文化暴露无遗,我宁愿卖给素不相识的庸人,也不卖给一个我无法控制的人。

这对李经纬和整个健力宝的打击是巨大的,期间健力宝就像一个软柿子,每个人都要来捏一下 揩点油水。至于健力宝长远的发展,我一点不关心。在加上产品后来者抢占市场,新产品一直打不开局面,股权内耗掉了健力宝太多。现在的健力宝 就像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唐,虽然还活着 但是曾经的盛世已不在.

这是我第一次认真写的答案,因为对健力宝这个品牌的特殊情结。承载了太多回忆和希望,很多 健力宝的销售团队在得知公司的困境后,自发式的为其捐款,只希望这个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中国公司能够再次站起来。

一个立志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强大的企业,最后倒在了中国人自己手上。写到这里 我内心真的无限悲凉


曾经的小绿罐 如今大变样 。可惜那个儿时熟悉的味道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起 , 再也回不来了。


--------------------------------------------------分割线---------------------------------------------------------------------
最后来张李经纬的照片, 纪念下这位健力宝的父亲 。
(PS:2011年11月,年过七旬的李经纬因贪污罪被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5年,没收个人财产15万元。 当时,他已重病缠身,在轮椅上坐了九年,最后在医院完成了庭审。回忆起往事,李经纬最常说的就是“我这辈子,对得起三水,对得起员工,对得起党和国家。”)


2013年4月22日,在故乡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李经纬因病离世,终年74岁。葬礼由他最照顾的忘年交李宁一手操办。 一生沉浮,最后落叶归根 想必此生也应了无遗憾吧 . (完)

——谢谢大家 喜欢我的答案麻烦点一波关注!再次感谢

引用
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追悼会举行 李宁现场落泪(图)_财经频道
李经纬:我死了比活着舒服
吴晓波吁特赦原健力宝掌门人李经纬 称其为功勋企业家
《健力宝沉浮》 上篇:沧桑20年
健力宝: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那个辉煌与落败的企业。

user avatar
Update:看到无数人超级认同Maze,可见Maze当年的影响力之大。我认为Maze是最早的真正意义的“云”的概念,而非简单的共享,这个太超前了。一句话:无与伦比的惋惜。

互联网是高速发展的领域,同时也是企业高频次更迭的领域。这里我快速列一下在互联网领域有机会成为巨头(这里我们把巨头定义为最起码上市,甚至能超过百亿美金的市值),但是没有成的那些企业:1.饭否、2开心网、3.联众、4、Flashget、5.百伯、6.maze、7.酷讯。

(这里面有企业家的决策因素,更有时代因素)

Update:有用户评论说应该把金山和快播列进来。我得观点是这样子的:大金山虽然近况不如很多企业,但是目前在往第二次辉煌的道路上奔跑,未来有机会。而且,老金山已经在那个时代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老大,曾经巨头过,不在问题答案之内。至于快播,虽然他们今天的结果是大家都惋惜的,但是我得观点是即便没有今天的被整理,他最大也只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公司,距离巨头差距太遥远,机会渺茫。

1.饭否

一个彻彻底底的巨头胚子。可惜生在了超前的时代,扛不住红线的压力,倒了。时至今日,每年都有会大批的用户悼念饭否,虽然他现在活过来了,但是跟死了一样。

2.开心网

一度成为中国最火的平台,但是遗憾这家公司对于社交和社区的运营实在是糟糕透顶,用户很快失去兴趣,开始流失。

当然,SNS的那个时代在中国无一成者,也许跟这个产品形态有关。但高峰期几亿注册用户这样的惊艳数据,最后落到今天的情况,实在是无法理解。


3.联众

很多早年接触互联网的人都知道,这是中国最早最大的游戏平台。可惜面临竞争对手的打击,毫无反抗的能力。就此消失了(他们现在转型自己做游戏,我认为跟大成相比,这就是消失了)。

联众的消失,最值得让人思考的是,作为一个企业应该怎么评估自己的竞争?


4.FlashGet

当时是全球最好用的下载工具,他就是标准。可惜他还是近乎挂掉了。原因呢,其一是不懂资本市场运作,不会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快速发展自己。其二,团队速度太慢,创始人是海外背景,一直不紧不慢的打造产品,给迅雷创造了机会。


5.百伯

这是跟我们拉勾网(

拉勾网-最专业的互联网招聘平台

)同类的一个产品。靠着百度这样一棵流量大树,完全有机会成长为今天招聘行业的去哪儿,但是太遗憾,团队急功近利,产品、运营一团糟糕,用户口碑急转直下,百度一怒之下直接关闭这家公司。


6.Maze

这是一个实验室产品,但是技术架构、理念超前,绝对是全网共享、云的最好方案。只是可惜,这样一个产品需要太长的养成时间。团队没有这个耐心,各自散去。时至今日,Maze仍然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大多数男同学们怀念的东西,可惜。


7.酷讯

曾几何时,每到春运买不到火车票,我们就只能选择这个平台。那时的酷讯包含了机票、火车票、旅游等各个模块,流量超级巨大。

但是随着创始人和资本层面的问题,这家企业也黄了。如果他们当时做得好,哪有今天的去哪儿等平台?

user avatar

2011年,人人网的用户接近QQ用户数,对于移动端的转型麻木,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快播,用户接近4亿,无数中国青年的性启蒙老师,打擦边球的下场就是没有然后了....




网际快车,当年拥有上亿用户的霸主,老板沉迷魔兽世界,长达一年没有更新,版本停留在1.7,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飞信,中国移动的亲生儿子,成也体制,败也体制,任何国企是不可能做出一个好产品的,比如中国邮政大哥.....



旭日升,当年70%的市场份额,小时候最爱喝的饮料,然后也没有然后了....



56视频,当年的第二大视频门户,公关能力的不足,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猫扑,当年火爆一时的社区,加上强大的人肉功能,结果因为不懂得创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豆瓣,当年红极一时的文艺小清新与女神孵化基地,如今成了约炮与艾滋病传播中心.....

天涯,当年和猫扑一样火爆,现在也只能发点厕所读物了......




瑞星,当年60%的市场份额,那只惹人喜爱的小狮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诺基亚,极盛转衰的典型案例,与时俱进很重要,不然就没有然后了...




柯达,至今能生产出全世界最好的胶卷,遗憾臣妾不需要....



凡客,大一的时候,学校门口都是凡客的快递,然后就再也没有看到了....



HTC,高傲的下场就是没有然后了.....


当当网,当年的一枝独秀,如今大家都快淡忘了....



摩托罗拉,全世界响当当的老牌通信公司,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黑莓,当全世界都在用触屏的时候,它还在坚持用键盘,然后就真的没有然后了....




松下,当年的家电霸主,这几年默默无闻......




三鹿,典型不作死就不会死.....




饭否,公关能力不行,就得死....



雪铁龙,目前正在生死线上挣扎...............



马航,运气不好有时候也致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李宁,产品丑,还贵......



开心网,还活着吗?


人人影视,天要亡我........


IBM,衰败的一塌糊涂,不过有钱不怕......



爱国者,当年那么有潜力,如今也只能生产点充电宝了.....


爱立信,来无影,去无踪...........



盛大游戏,成也传奇,败也传奇....


东莞色情业,记者! 我恨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